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起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起因有如下:
(1)以苏联经验为鉴
1956年2月召开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祟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个报告很快在国内外传开,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此,中共中央在1956年3月召开多次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在发言时指出,赫鲁晓夫的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他的这个报告表明,苏联、苏共和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他强调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命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1956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基本照抄苏联的模式。对于坚持苏联方法,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够舒畅”。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迫切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任务由此提上了日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一九五六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讲话提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随着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1956年秋冬,国内出现了一些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不安定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是什么性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新出现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敌我矛盾主要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它纠正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无矛盾的社会的错误认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虽然如此,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第一,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为了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即社会主义本质进行重新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