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武汉市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2018武汉市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2018武汉市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2、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卷上完成,请认真核对每

题答案是否在答题卷的对应框中,答在其他位置

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的“注意事项”,考

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检测:(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及加点字读音有误..

的一项是( ) A .虐.待(lüè) 迷惘. 哄.堂大笑(h ōng ) 神彩.

奕奕 B .怂.恿(s ǒng ) 胸襟. 参差.不齐(c ī) 怪诞.

不经 C .蹒跚.(sh ān ) 惩戒. 畏罪潜.逃(qián) 拈.

轻怕重 D .蜷.伏(quán) 臃.肿 大相径.庭(jìng) 刨.

根问底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组是( )

⑴为了第一个梦,我常常足不出户,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可我终究没能 进作

家的行列。 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

得多, 得多。 ⑶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 所发出的声

响,而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A. 挤 灵敏 动荡

B. 跻 灵敏 激荡

C. 挤 灵活 激荡

D. 跻 灵活 动荡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 为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第21届联合国巴黎气候大

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

讲话。

B. 2017年11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

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

第四个“设计之都”。

C. 近日,湖北汉川市国税局以首届税务系统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发

放省局网络安全鼠标垫,引导大家养成安全上网。

D. 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团支部20多名成员,与徐本禹及

部分特邀代表一起分享了《有一种青春叫奉献》的读后感。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一笔一划的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

得如何书写汉字。”

B.随着直饮水设备和其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武汉市民所接受。

C.“你,不必太谦虚,”余老师说,“该担当的时候,要勇敢地站出来。”

D.班主任李老师宣布:“期中考试全班家长会就定在本周五下午二、三点左右召开。”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回答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眼睛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了

①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它的本领很大,能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科学家估计,我们获得的信息有80%是来自眼睛。

②眼睛是一台活的“照相机”,起着摄像和传递的作用。光通过眼球的折射和视神经的传递,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人们产生视觉,才能看到世界上的一切。视力还是在光的不断刺激下逐渐完善起来的。在眼睛这架摄像机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脉络膜相当于“暗箱”,视网膜相当于“底片”,眼睛可使自然的物体成像,其道理就和物体在照相机内形成的“倒像”是一样的。

③当你放眼世界时,各种色彩都会跳进眼帘:红艳艳的花朵,绿油油的叶子,青青的小草,蓝蓝的天,洁白的天鹅,黑色的乌鸦……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千万种色彩呢?关键是我们的眼睛具有“调色盘”的功能。早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杨格就认为:世界上那繁多复杂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变化而来的,而人类眼睛的视网膜恰恰有能力分辨这三种颜色的“感光色素”,并且能根据这三种颜色调配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来。正是由于这些“调色盘”,我们才能看到自然界中的“庐山真面目”。

⑤眼睛是人类的“心灵之窗”,从眼神的变化中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例如,当人们心情愉快,特别是遇到开心的事时,眼神中就会射出兴奋的目光,以至笑得“两眼眯成一条线”;当人们心情由于愤怒或憎恨时,眼神中就会显得苦闷、忧郁或“虎视眈眈”、“横眉冷对”。

⑥眼睛还是人类健康的“晴雨表”。因为人们不仅能用眼睛窥视世界的秘密,而且医生能从眼睛的变化了解健康状况。据统计,大约有五百多种疾病可以从眼睛变化中表现出来。例如,眼白转为黄色,那可能患了消化不良的毛病;如果眼球上出现了蓝色的斑点,表明腹中有蛔虫感染;倘若眼球变黄了,那是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与阻塞性黄疸的征象;眼球上面布满了血丝,证明你较长时间没有睡好觉;视网膜血管发生了变化,则是脑动脉发生硬化的信号;两眼球突出,说明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反之,双眼凹陷,那么你体内肯定发生了脱水。

⑦眼睛还是人体的“不冻港”。鼻、耳和眼同样长在头上,暴露在外面,而它们却相差很远,鼻尖和耳廓是最怕冷的部位,眼珠却不怕冷。寒冬腊月,不少人鼻子冻得通红,耳朵被冻坏了,不得不包起头巾,戴上口罩。然而眼睛却和往常一样,仍然可以兴

致勃勃欣赏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么,眼睛为什么不怕冷呢?这是因构成眼球的角膜上没有管冷觉的触角神经,角膜和巩膜缺少血管的透明组织,不存在散热现象,加上有一层眼皮保护着,它们酷似两扇大门挡住寒风。

5. 下列对“人类眼睛具有的功能”表述不准确

...的一项是()

A. 眼球能折射光,视神经传递光,从而使人们看到世界上的一切。

B. 人类的视网膜能分辨红、绿、蓝三色,因而能使人们看到自然界的“庐山真面目”。

C. 眼神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D. 眼睛表现出的种种变化,能帮助医生了解人们的健康状况。

6. 对“眼睛不怕冷的原因”的阐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构成眼球的角膜上没有管冷觉的触角神经。

B. 角膜和巩膜缺少血管的透明组织。

C. 眼睛不存在散热现象。

D. 人类眼皮可以帮助挡住寒风。

7. 下列表述与文本不相符

...的一项是()

A. 光通过眼球的折射和视神经的传递,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人们才能看到世界上的一切。

B. 英国科学家杨格认为:人类眼睛的视网膜能根据三种颜色调配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来。

C. 眼球突出和凹陷,分别是身体脱水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表现。

D. 鼻、耳和眼同样长在头上,暴露在外面,但鼻尖和耳廓是最怕冷的部位,眼珠却不怕冷。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呜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9.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B.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C.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D.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10.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

...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文言文句子翻译及古诗文默写。(10分)

11.翻译原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2.根据原文,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补充完整。(6分)

(1)狼不敢前,。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时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

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⑾“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⑿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⒀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⒁“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⒂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⒃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⒄“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⒅“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

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⒆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3.请根据示例,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4分)

(1)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2)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3)

(4)

14.第⒁和第⒆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请你分别概述。(6分)

15.结合原文语境,简要分析理解下面两个语句。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⒂段中的画线句。(3分)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②第⒃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章⒄-⒆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按要求完成17-18题

《中国诗词大会》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大型语言文化节目,现已经播出两季,得到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大众的一致赞誉,在社会上掀起了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潮。目前,你所在的学校决定先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选拔活动,再向武汉赛区进行推荐。

17.作为班长,你希望全班同学在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条赛前准

备建议。(4分)

18.甲同学特别热衷于此次选拔活动,他全力以赴地准备,甚至还利用非中考学科的上

课时间记背诗词。你看到后,将如何对他说?(100—120字)(4分)

七、写作(50)

主持某期《朗读者》时,董卿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遇见

自然,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遇见他人,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遇见书籍,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总会有一次“遇见”,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上面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600字。

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请以化名替代。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B C C B C D

四、(4分,每小题2分)

11.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2.①眈眈相向②非淡泊无以明志③险躁不能治性

【参考译文】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补充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译文:两个放牧的小童进山来到狼洞前,狼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后分别捉了,各自登上一棵树,两树相隔数十步。不大工夫,大狼回来,进洞见狼崽不见了,神情十分着急慌张。牧童在树上抓扭小狼的脚、耳,故意使它痛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跑到一棵树下,一边号叫一边往上爬。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着急地呜叫;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终于望见,于是放弃这里跑到那里,一边跑一边叫,

往树上爬去。刚到这里,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去。嘴里不停地叫,脚不停地跑,这样往返数十次,大狼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减弱;不久气息微弱,很长时间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大狼已断气了。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13.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2分)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

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2分)

14.第一次是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或为朋友离开而悲伤)(3分)第二次是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或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3分)

15.

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1分)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1分)

⑵环境描写。(1分)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1分)16.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2分)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2分)

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

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2分)

六、综合性学习(8分)

17、写建议时应注意题目要求——“赛前准备”

“多角度”。角度既可以从赛前准备的内容上思考,也可以从比赛技巧上思考。

建议1、赛前反复并大量记诵古诗词,加强熟悉程度、扩大积累量。

建议2、赛前多方面了解诗词,包括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

建议3、赛前通过课上主动回答提问等方式锻炼自己的胆量,让自己不怯场,不慌张,从容应对赛事。

18、注意针对甲同学的问题劝说,但劝说时不要打消甲同学的积极性。

应陈述观点,1分。

讲明理由,2分。

给出合理化建议,1分。

七、写作(50)19题

从材料来看,作文应当抓住“遇见”以及“心灵上的触动”两个部分来行文。就记叙文、散文来说,应当既要呈现出遇见的过程(细节),又要对遇见有所体悟、思考。对于议论文来说,则需要交待遇见了什么,有什么触动,论证清楚“触动”的原因等。题目中“总有一次遇见”所指比较宽泛。“遇见”可以写多次,也可以写某一次。

作文切入分36分:记叙文——“遇见”过程较具体,“心灵触动”具体化。

议论文——交待遇见了什么,有什么触动,论证了为什么会触动。

40分左右:记叙文——“遇见”过程具体生动,“心灵触动”较深刻。

议论文——论据恰当,论证有力。

45分左右:记叙文——“遇见”过程更具体更生动,“心灵触动”更深刻。

议论文——剖析深刻

作文只写“遇见”,未写“心灵触动”,28分左右。

作文写了“心灵触动”,但对“遇见”只是一笔带过,32分左右。

作文字数达到600,但未完篇,25分左右。作文字数不到600,不超过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