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理解“核心素养”
2019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能够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是学生适合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合不可预测情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水平和综合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合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
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
(1)“三维目标”强调在准确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发展水平、培养态度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适合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世界化社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关键水平和品格。
(2)“三维目标”聚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
“核心素养”聚焦教育对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获得成功需要的关键水平和品格的培养,“核心素养”更能体现时代发展对人的需求,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3)“三维目标”体现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
“核心素养”指向多学科、跨学科对学生“关键水平和品格”的贡献,“核心素养”更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理解
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理解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个素养不但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内涵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使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点;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点与平衡思想
能理解物质是在持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注重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实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实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理解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使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认知模型”是人类对真实世界实行认知的过程模型。所谓认知,通常包括感知与注意、知识表示、记忆与学习、语言、问题求解和推理等方面,建立认知模型的技术常称为认知建模,即建立一种认知理论(局部的或整体的)。借助于认知模型,人们能够有效地描述人类认知的各种成分或要素的相互关系,信息加工的阶段以及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特点;能够解释根据实验发现的各种事实和现象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部分知识点之间联系松散,规律性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化学知识烦琐,与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找不到契合点,难以找到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而化学认知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能够协助学生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将次要的非本质的信息滤去,使重要的本质性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纳人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1.建立概念和理论认知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
比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利用选修4中序言的有效碰撞理论模型,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角度理解反应速率的快慢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的次数并建立起相对应的认知模型,在讨论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学生会自不过然的采用有效碰撞理论解释原因
在学习平衡知识,即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来定性解释所有动态平衡移动的问题;用平衡常数的概念模型来定量解释平衡移动问题,这是很典型的建模学习方式。
2. 建立元素化合物学习思维顺序的认知模型,将烦琐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