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事迹

合集下载

深切缅怀《含能材料》名誉主编陈能宽院士

深切缅怀《含能材料》名誉主编陈能宽院士

深切缅怀《含能材料》名誉主编陈能宽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含能材料》
【年(卷),期】2016(24)7
【摘要】《含能材料》荣誉主编、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先生,因病于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

《含能材料》编辑部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前辈和老朋友深表惋惜。

【总页数】2页(PI0001-I0002)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含能材料;主编;两弹一星;核武器;获得者;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
【相关文献】
1.深切缅怀国医大师本刊名誉主编何任先生 [J],
2.深切缅怀《中国肿瘤临床》名誉主编张天泽教授 [J],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3.深切缅怀本刊名誉顾问吴阶平院士 [J],
4.深切缅怀名誉主编严东生院士 [J],
5.深切缅怀我刊名誉主编乔登江院士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吴明静;凌晏;连锦桥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河北)》
【年(卷),期】2016(000)020
【摘要】放弃已经取得成功的事业和优厚的待遇,回国。

在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隐姓埋名,不为人知,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奋斗,这就是"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的人生轨迹。

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老的一生和祖国紧紧相连。

2016年5月27日12时,陈能宽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吴明静;凌晏;连锦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5
【相关文献】
1.许身为国最难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J], 胡干达;
2.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J], 吴明静;凌晏;逄锦桥;
3.\"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r——以\"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院士为例 [J], 李鑫
4.爱国、开创、科学、奉献——试论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精神 [J], 房庆云; 孔祥彬; 张容华; 安鸿儒
5.引得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的“元宇宙”三十年前钱学森就有预见--纪念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 [J], 徐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最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从土家古镇走出来的原子能专家──记慈利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

从土家古镇走出来的原子能专家──记慈利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

从土家古镇走出来的原子能专家──记慈利籍“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
柯云
【期刊名称】《民族论坛》
【年(卷),期】2000()6
【总页数】4页(P12-15)
【关键词】陈能宽;获得者;科技委;慈利;原子能;古镇;专家
【作者】柯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
【相关文献】
1.陈能宽:从土家古镇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 [J], 柯云;
2.甘献年华逐紫烟——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 [J], 萧高健
3.他为两弹而生-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 [J], 无
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从事航天六十年镶星探月问天穹 [J], 郭宇廷;昆仑
5.他为两弹而生——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 [J], 刘志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身为国最难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许身为国最难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许身为国最难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胡干达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1945年7月16日5点30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尔多,升腾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朵蘑菇云。

19年后,1964年10月16日15时,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自已的力量,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使我国跨入世界核大国行列。

那天试验场区,一片沸腾,从将军到士兵,从科学家到普通工人都欣喜若狂,热泪横流。

有一位刚刚步入中年的科学家目睹了这一振国威的壮观景象,激动得来不及擦去欢乐的泪水,便从怀中掏出笔记本,快速地写下了《东方巨响》和《神州日月增光》的壮丽史
【总页数】4页(P6-9)
【作者】胡干达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
【相关文献】
1.热烈祝贺中山大学许宁生教授、陈小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J],
2.“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J], 吴明静;凌晏;连锦桥;
3.陈能宽:许身为国最难忘 [J], 吴明静;凌晏;逄锦桥;
4.衣带渐宽终不悔——记我国档案学著名学者陈兆祦 [J], 王素平
5.执着铸就辉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来源:| 作者:| 日期:2010-5-7 10:18:44 | 编辑:admin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2. 邓稼先(普渡)3. 屠守锷(麻省理工)4. 杨嘉墀(哈佛)5. 陈能宽(耶鲁)6. 吴自良(卡内基.梅隆)7. 任新民(密歇根)8. 朱光亚(密歇根)9. 王希季(弗吉尼亚理工)10. 郭永怀(加州理工)23位功臣中毕业于英国名校的有5位占总人数的22%:1. 王大衍(帝国理工)2. 黄纬禄(帝国理工)3. 姚桐斌(伯明翰)4. 彭恒武(爱丁堡)5. 程开甲(爱丁堡)其余还有四位是:赵九章(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德国柏林大学)钱三强(法国巴黎大学)孙家栋(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还有四位是未拿过国外学位的中国学者。

从中不难看出23位功臣中有83%是国外留学海归,正验证了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还有一点就是差不多一半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英国,再从201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世界200强大学排名中美国有70多所排世界第一英国30多所排第二,同时英美也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不难看出英美的教学水平在全世界是公认的,所以作为每一位莘莘学子而言要出国留学前必须要对世界各国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大学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硕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至副教授。

两弹一星科学家《陈能宽》的励志故事

两弹一星科学家《陈能宽》的励志故事

【导语】陈能宽,⾦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中科院院⼠。

今天就给⼤家分享下关于陈能宽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在我国第⼀颗*、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同步起爆的⽅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预期结果。

1982年获国家⾃然科学奖⼀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科学进步奖,1999年9⽉18⽇获“两弹⼀星”功勋奖章。

在长达20余年的漫长岁⽉⾥,陈能宽作为核装置全⾯质量的技术负责⼈之⼀,参与了我国多次核试验中⼤部分核装置实验⽅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能宽热爱⽣活,懂得⽣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终⾝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活态度和永不⾔弃的鲜明个性。

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崭露头⾓学成归国 1923年5⽉13⽇,陈能宽出⽣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个中产之家。

湘西的奇⼭秀⽔孕育了他的灵智与情怀。

1942年,陈能宽从的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交通⼤学矿冶系,⼤学⽣活给陈能宽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但是,战乱后的中国百业凋敝,⾯对与理想严重脱节的现实,陈能宽积极寻求出路,次年,他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费留学,远赴美国耶鲁⼤学。

在耶鲁⼤学,他仅⽤了⼀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学位。

接着⼜师从哥廷根学派⼤师、物理冶⾦学的学者麦休森(C.H.Mathewson)教授学习,于1950年获得物理冶⾦博⼠学位。

毕业后,他先后在约翰·霍普⾦斯⼤学和西屋电器公司任职。

在美9年,陈能宽系统钻研⾦属物理,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发表了多篇有关“位错”的论⽂。

他与R.B.Pond教授合作发表的《⾦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被公认为是⾦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个创举,得到了国际冶⾦界同⾏的⼴泛认可。

陈能宽:甘献年华逐紫烟

陈能宽:甘献年华逐紫烟

文/毛思卿陈能宽:甘献年华逐紫烟坚定的归国决心1923年,陈能宽出生于湖南慈利。

青少年时期正逢民族危亡之时,他便早早在心中埋下“知识报国”的宏愿。

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

战乱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严重脱节的现实,陈能宽积极寻求出路。

1947年,在留学考试恢复后,陈能宽与妻子共同赴美国深造。

仅用了3年时间,陈能宽便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与人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渥的待遇,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深埋着回国的愿望。

此时的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陈能宽遭到了百般阻挠,多次被美国移民局的官员盘问和施压。

1955年,陈能宽一家历经波折后,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

艰难的研究事业回国后的陈能宽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继续做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

1960年,陈能宽接到通知,国家要研制一种责任编校/吴飞燕在“两弹一星”的功勋册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他从金属物理学领域,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他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不辱使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向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发起进攻,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

74(插画绘制/Wustar )“新产品”,想让他负责“爆轰物理方面的研究”,陈能宽理解这个“新产品”就是原子弹。

此时,陈能宽从未接触过核爆炸领域。

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接受了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头学起,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科学领域。

从此,陈能宽告别了家人,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这一走,便是整整25年。

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研究攻关。

核爆轰试验进入实战阶段后,陈能宽和同事们面临实验条件简陋、铀等原料奇缺、经费不足等重重难题,他依靠在金属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学术功底,创造性地发明了“冷实验”的方法,从概念、理论入手,用简单、安全的实验代替复杂、危险的实验,借助材料科学相似性原理,从钢材料、单个原件开始实验,逐渐到合金、组合件。

有关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必看5篇).doc

有关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必看5篇).doc

有关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必看5篇)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11923年,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士绅家庭。

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经商有成,回乡办学,开设了镇上第一所邮局,不仅服务乡梓,还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

幼年的陈能宽聪敏好学,踏实勤奋,为读书吃尽苦头。

初中时从慈利来到常德,十三四岁的少年要背着行李走3天,每晚就着油灯挑水泡。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炸响。

高中陈能宽就读于耶鲁大学在中国创办的雅礼中学,1942年高中毕业,陈能宽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

1946年,陈能宽大学毕业,并与大学同学裴明丽结婚。

为学有所用,他主动申请到天津炼钢厂工作。

次年,留学考试制度恢复,陈能宽想着自己的专业还需深造,便积极参加留学考试,成功考入美国耶鲁大学。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能宽学习效率很高,凭借一腔热血,刻苦钻研,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又用两年时间,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取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

1947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时,陈能宽与妻子同在榜单!两人伉俪加同学,成为耶鲁校园的独特风景。

学有所成的陈能宽想通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为祖国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陈能宽有国难回,只能暂时入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954年,他应邀前往匹兹堡的西屋公司担任研究工程师。

在美九年,陈能宽系统钻研金属物理,专注于研究金属内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并试图从机理上解释或模拟宏观现象。

他和同事发表的多篇论文,都被公认为在金属物理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21955年,陈能宽夫妇排除重重干扰,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一路辗转于旧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回到祖国。

归国后,陈能宽先后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金属所任研究员,从事金属单晶体形变领域科研工作,为提高新中国金属零件成型加工水平打下了基础。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素材800字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敬仰.他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佩的中国顶级科学家,是中国航天的崇高形象和象征。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摘要:一、陈能宽的生平和贡献1.个人背景和教育经历2.回国投身核武器研究3.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二、陈能宽的精神品质1.为国奉献的精神2.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3.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品质4.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三、陈能宽事迹对我们的启示1.树立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使命感2.坚持科技创新,追求卓越3.培养和传承科学家精神4.学习陈能宽,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事业正文:陈能宽事迹观后感近日,观看了关于陈能宽事迹的纪录片,深感陈能宽先生为国家、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现了科学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风貌。

陈能宽,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1923年出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

1947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投身于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

回国后,陈能宽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手工造出上千枚炸药部件,进行了上千次试验,初步建立起核武器爆轰物理理论和试验体系,完成了相关设计和测量研究工作。

这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能宽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崇高精神的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为国奉献、敢于创新、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精神品质。

在美留学期间,他坚定地选择回国,为国家的核武器研究贡献力量。

面对困难和挑战,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攻坚克难,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拼搏。

陈能宽事迹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树立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使命感,把握时代机遇,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Yung-huai Kuo,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记“两弹”元勋陈能宽

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记“两弹”元勋陈能宽

号试川 这个 f I l l 秘 . 何 贵 的 l 足 - … f 第 颗 i rj f 0 仃务。
、 』 , 转 为 原 r弹 爆

你 婴 想 丌 。
恢 ,他 平 l y I - I j J J ( J . 圩 t l 】 交
的 n赞 胃 ,1 9 4 7 赴 荚深 造 。
. e
青少年时期饱尝民族危亡耻 研究打下良 好基础。1 9 3 9 年初中 毕 辱,日 益高涨的 抗日 呼声不断 激励 业, 他以 最高总分考取有奖学金的 着陈能宽的 热血。他立志要找一条 长沙内 迁沅陵的雅礼中学。1 9 4 2 年 “ 救国 之道”。 他拼命学习, 希望 以 优异成绩被保送入交通大学唐山 有朝一日能用 自己的知识报效祖 工学院 ( 即唐山 交通大学) 矿冶工 国。 程系学习。 陈能宽在常德隽新中学度过 i 9 4 6 年大学毕业,陈能慌到
忠 ”
造 来 ,我们 1 有 始原 弹研制 } 1 l 的 “ 爆 轰 ”物 实 验。 断实验 ,不 断收集数 过
联 系,1 9 4能 宽 旧 学 术 程 f l 1 ,挫 折 所难 免 ,作 为领 : 人 _ 1 1 …科 技 界销 声 迹2 5 年之 物 ,压力对 陈能宽更是家常便饭 。
炎… l 作 的 儿 ,陈 能 说 快成 为颇1 , J ‘ 成就 n 勺 干 : } 家。
火j J f J f l I J , 他 常 j 进 步
r掸 。人家 说 我们 儿 { ‘ 也 休 带 领[ j ] 队 北 京远郊 古 K城 ,) 1 : 把 原
金秋骄子
梦想
救 我 髀 的不辞 沉默铸 金甲 ,
二 二 二 ! ! : ! ! ! ! : 贾 _ — 一

陈能宽诗词

陈能宽诗词

陈能宽诗词
(原创版)
目录
1.陈能宽的个人背景和成就
2.陈能宽诗词的内容和特点
3.陈能宽诗词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陈能宽,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

他于 1923 年 4 月 28 日出生于湖南慈利,1946 年毕业于某大学。

陈能宽是我国著名的核武器科学家,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陈能宽为我国的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陈能宽还擅长诗词创作。

他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生活琐事的感悟,更有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陈能宽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陈能宽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他的诗词作品在我国诗词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科学诗人"。

同时,他的诗词作品也反映了一位科学家对自然、社会和科学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

总的来说,陈能宽的诗词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他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更是他作为一位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体现。

第1页共1页。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是如何揭开的文I胡新民《党史博釆》-221第4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

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两弹一星 功勋人物

两弹一星 功勋人物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 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 入研究课题。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 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 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 德国的冶金专家。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 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 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 来。
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 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 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他吃最差的食 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 新中国。
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邀请 姚桐斌去德国,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1999年9月18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 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23位为研制“两弹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前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授勋后过世(13人) :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 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于敏 现在仍在世(3人):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还有很多很多科研人,他们深藏功与名,默默奉献出自 己的青春,健康,甚至生命 少年强则国家强,相信未来,祖国会出现无数的“功勋人物”。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

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

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

陈能宽事迹观后感【引言】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陈能宽事迹的纪录片,深感震撼。

陈能宽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观看完纪录片后,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他的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陈能宽的事迹介绍】陈能宽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享誉国际的科学家。

他在金属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个人背景陈能宽自幼对科学充满热情,尤其是在物理领域。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来考入了我国顶尖的清华大学,主修物理。

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2.科学研究成果在美国留学期间,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他发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新型结构,这一发现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

3.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陈能宽在科研领域的突破,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航天、核能等高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国家的号召下,他还积极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观后感】观看完陈能宽的事迹,我深受启发。

我对他的科研精神、敬业精神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

同时,我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

1.对陈能宽人品的敬佩陈能宽为人谦逊、低调,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准则。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人格上成为了我们的楷模。

2.对陈能宽科研精神的赞扬陈能宽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他始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3.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豪陈能宽的事迹让我深感自豪。

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像陈能宽一样的科学家,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4.反思自身,树立榜样观看完陈能宽的事迹,我反思了自己的科研道路。

“两弹”元勋陈能宽

“两弹”元勋陈能宽

“两弹”元勋陈能宽打开文本图片集在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册上,有一位20多年不为人知的神秘人物,他就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陈能宽领导核装置爆轰物理、特殊材料以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且参加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成为我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陈能宽同钱三强、朱光亚等核科学家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武陵山区走向世界的金属材料科学家1923年5月13日,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

他自幼聪敏好学,在读完中小学后,1939年考入从长沙市迁到沅陵县的雅礼中学高中部。

抗日救亡呼声激励着这位热血少年立下救我中华志向,因而学习更加刻苦,想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1942年,陈能宽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6年大学毕业之后,陈能宽进入天津炼钢厂工作。

战乱之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脱节的现实,陈能宽苦苦寻求出路。

1947年,陈能宽和妻子裴明丽通过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考试,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

仅用了一年时间,陈能宽就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

之后,他又师从物理冶金学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于1950年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铝单晶体范性形变与再结晶的结构研究》,与导师联合署名发表在美国金属学报上。

毕业之后,他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西屋电器公司任职。

在美国期间,陈能宽钻研金属物理,发表了多篇“位错”论文。

其中,他与人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的创举。

1952年,陈能宽在美国金属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这篇论文以后,《纽约时报》立即进行了报道,从而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的地位。

正当学业有成的陈能宽准备返回祖国之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能宽只得留在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事迹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病逝了,但是他是事迹感动着无数人!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张素)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23年4月,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

1946年,他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而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他师从物理冶金学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在美期间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许多重要发现。

1955年,陈能宽夫妇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0年,时年37岁的他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

“东方巨响,大漠云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巍,称扬聚过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1964
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陈能宽曾如此赋词。

“两弹”突破后,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克一个个难关,他不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还善于带领队伍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

1986年,他被任命为核工业科技委副主任。

次年,他又被聘为“863计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带领中国相关高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

”陈能宽所作诗句为人传诵。

而在陈能宽病逝消息发出后,有网友留言称“是你的无私付出,挺起了国家民族的脊梁。

先生走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