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教案设计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例题】请结合《茶馆》的戏剧艺术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剧情发展的作用,并说明这些特点对展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影响。
【答案】在《茶馆》中,对话、独白、象征、暗喻等戏剧艺术特点得到了充分运用。例如,通过对话和独白,作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通过象征和暗喻,作者传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这些戏剧艺术特点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主题的内涵。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茶馆》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脉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播放有关《茶馆》的演出片段或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戏剧艺术的美。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线阅读《茶馆》全文,方便他们随时查阅和思考。
(4)图书和期刊:推荐学生阅读与《茶馆》相关的图书和期刊文章,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茶馆(节选)》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茶馆(节选)》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茶馆(节选)》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茶馆(节选)》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7. 文学鉴赏方法:学习和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对戏剧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分析《茶馆》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王利发的老实本分、常四爷的豪爽直率、秦仲义的精明狡诈等,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与命运、社会背景的关系。
2. 情节推进:通过分析《茶馆》中的重要情节,如秦仲义与王利发的矛盾冲突、常四爷与秦仲义的对峙等,引导学生理解情节的推进与人物性格、主题的关联。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教案教学设计《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本描写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教师教授《茶馆》剧本时,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程,也能为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帮助。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经过充分的研究和策划,达到编写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历程,掌握剧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2.理解剧本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形成深刻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准备学生表演《茶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程,了解《茶馆》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包括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表演技巧。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茶馆》剧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或推断情节内涵、人物性格、人际关系、时代背景等,为后续深度讨论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剧本内容,探讨情节内涵、人物形象及社会背景,以及在表演扮相和台词发音方面的实现和表现。
3.讨论式授课法:针对剧本中的象征意义、主题、人物关系、时代背景等内容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深刻、思考独立,以及培养学生展开文学鉴赏和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与展示(5分钟)了解茶馆的文化和地方性特点。
游戏:品味中国茶礼。
2.剧本解读(20分钟)2.1 了解《茶馆》的历史背景,介绍老舍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2.2 了解“象征主义”的文学风格,指导学生根据大类特点领悟《茶馆》2.3 介绍剧本人物,剖析其中的阶层之战、传统和现代冲突、家族荣耀与破落等社会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2.4 赏析剧本中的经典段落,并分析其中的情节导向、人物命运、悲剧发展等。
3.表演实践 (35分钟)3.1 学生按照人物特征和性格,练习角色表演(2个教学周期)。
3.2 组织小组表演,创设戏台和音响效果,并录制视频进行评价和分析。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茶馆》是一部反映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剧作,通过北京一个小茶馆的兴衰,展示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剧本以茶馆为背景,精心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等人物形象,以小见大,展现了社会的风土人情,概括了庞杂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茶馆》的剧情和背景,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剧情,思考社会历史的演变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表演剧中的片段,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介绍《茶馆》的作者老舍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剧本:让学生阅读《茶馆》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3.剧情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情,探讨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命运。
4.角色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表演,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5.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对《茶馆》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剧作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解法:对《茶馆》的作者、剧情、人物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剧情和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3.表演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表演,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播放《茶馆》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3.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茶馆》剧本的理解程度、对剧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茶馆》的作者老舍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剧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2)理解《茶馆》的主题思想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剧中语言的幽默、含蓄和个性化特点。
(2)理解《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茶馆》的作者、背景、情节、人物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剧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中的精彩片段,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4、赏析法引导学生品味剧中精彩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茶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如老北京的茶馆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茶馆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茶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讲解《茶馆》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和主要人物。
(2)请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4、人物形象分析(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结合学生的发言,对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总结和分析,如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常四爷的正直爱国、秦仲义的雄心壮志等。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主旨及特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现今流行的的酒吧、茶室、奶茶店、咖啡馆,我们不是因为口渴才进去,更多的是为聊天交际、放松减压。
旧时的茶馆有门有户,环墙带顶,貌似一个闭合的地理空间,但它又是开放的公共场所,为三教九流的顾客提供茶饮点心服务,但无需佳酿珍肴的昂资,能让不同人等入得门来;就其价值而言,它是无界的文化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二、新授任务一:.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百年后,裕泰茶馆重新开张,馆长想在现场还原《茶馆》第一幕中的场景,以使每一名茶客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走进那个时代,感知时代风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剧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加工改编。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二:表演的学生谈感悟,观看的学生谈优点与不足。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三:学生结合预习资料中三幕剧的整体剧情,在教师引领下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1.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
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茶馆》教案

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理解戏剧主题的复杂内涵。
3.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作品特殊的结构形态:卷轴画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茶馆教学设计简介《茶馆》是由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描写一个茶馆里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并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理解《茶馆》中呈现的社会问题,并能表达个人观点和批判意识。
3. 掌握话剧表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演练。
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及《茶馆》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茶馆》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封建制度、社会等级、人性的丑陋等。
3. 观看《茶馆》的话剧演出录像,引导学生聚焦观察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角色形象的塑造。
4. 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合作演练,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角色的心理和社会背景,并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5. 组织学生就社会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 视听教学:观看话剧演出录像,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来理解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3. 小组合作演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演练,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并培养合作意识和表演技巧。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于《茶馆》创作背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意识的评估。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演练中的表演技巧和角色理解能力的评估。
4. 学生参与讨论时的表达和批判性思考的评估。
参考资料1. 《茶馆》剧本及相关研究资料2. 《茶馆》话剧演出录像3. 相关视频、文章和讲解资料> 注意:此份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范例,实际教学时需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个性化的设定。
8《茶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茶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 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概括人物形象。
3. 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4. 品味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贴合人物性格和情境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难点:理解剧中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话剧是舞台艺术,更是现场的艺术,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话剧感人魅力,而茶馆也一样,只有置身其中,煕煕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你才能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茶馆,大社会"。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代表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2.了解话剧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等特点。
剧本,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3.写作背景老舍先生自己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
全剧贯穿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老舍《茶馆》中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老舍的《茶馆》,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2.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老舍和《茶馆》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例如:“你认为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有什么联系?”第二步:阅读与讨论(30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茶馆》的选段或整篇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中的茶馆是什么象征?b. 通过茶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想要表达什么?c. 你认为这些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d. 你对于这些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有什么思考和看法?第三步:文学分析(30分钟)1. 引导学生对《茶馆》中的文学手法和结构进行分析,例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话的运用等。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认为作者通过哪些文学手法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b. 你认为这些文学手法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茶馆》为素材,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和观点,进行展示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资源:1. 老舍《茶馆》的文本或选段;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3.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的提纲;4.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要求。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和质量;3. 学生在总结与展示环节的表现和观点。
《茶馆》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语文:《茶馆》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茶馆》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等。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茶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作品,2、掌握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独特的戏剧冲突,3、了解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4、把握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5、鉴赏剧本个性化的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分析剧本独特的结构形式,2、分析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家作品,2、了解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略)二、作者介绍(略)三、《茶馆》剧情介绍(略)(以上内容见《优秀教案》高二下99-100页)四、学生分角色朗诵剧本五、了解剧本人物,理清全文情节1、剧本共写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可分为哪些类型?人物有:李三、王淑芬、王利发、巡警、大兵、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康顺子、崔久峰等。
人物分类(见下面板书):工作人员:王利发王淑芬李三茶下层人民:康顺子常四爷茶兵痞流氓:巡警大兵吴宋唐铁嘴刘麻子等馆客满清遗民:松二爷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小结: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2、剧本写了这些人的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情节)(1)李三的抱怨,(2)难民的哀告,(3)巡警的索贿,(4)大兵的勒索,(5)常松的境遇,(6)特务的敲榨,(7)康顺子求工,(8)唐铁嘴租房,(9)刘麻子的生意,(10)崔久峰的悲哀。
六、作业:课后朗读剧本,思考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2、剧本独特点矛盾冲突,3、剧本独特点结构形式。
一、分析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在上节课概括的情节的基础上分析)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哀告人民生活的苦难康顺子求工军阀混战巡警的索贿大兵的勒索黑暗势力的横行唐刘的生意常松的`境遇满清遗民的命运二、讨论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1、《茶馆》中众多的人物之间有没有正面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讨论后明确:《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也大多没有正面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课件(共45张ppt课件)-(高二)nwqwwA

4.如何看待《茶馆》中王利发这个贯穿 全剧的线索性人物? 【点拨】 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 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 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 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 于改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 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剧 本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 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 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 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一部著名的话 剧,讲述了从清末到抗战结束,通过一个北京 普通的茶馆“裕泰”的陈设由古朴→新式→简 陋的变化,揭示了茶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 同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李振 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 《茶馆》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只表达思想 的、静止而又刻板的念白,而是来源于动作,显 示着动作的,可以说,剧作家把刻画人物性格的 两个基本手段——对话与动作,巧妙地统一在 一起了.(王惠云、苏庆昌《老舍评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另外王利发承祖业接管了裕泰茶馆的生意,他 为了发展祖业,使出纵身解术,进行一系列改 良,但却没有摆脱破产的命运。上愧对祖宗, 下无颜面对子孙。他不能让茶馆发展就只好同 茶馆一道消亡,他遣散自己的子女,自缢在茶 馆中,王利发的死是有典型意义的。“王利发 们”本是一批对旧社会、旧秩序最能妥协,依 附最深的人,但在反动势力的高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课堂目标导航
第
文本预习必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三高考一轮复习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茶馆教案

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教学目标】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一、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
第一幕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
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
《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这个经验对学生们也有启发。
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
《茶馆》中人物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一、从第一幕说开去《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8《茶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教学设计戏看经典,观时代镜像——《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人物语言,把握时代镜象。
教学重难点1.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风格。
2.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间茶馆,三教九流云集,讲述清末以来芸芸众生的离合悲欢。
三幕话剧,一幕一个时代,演绎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在老舍先生124周年诞辰之际,以“戏看经典,观时代镜像”为主题的老舍《茶馆》纪念馆正式开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茶馆、小社会”,以话剧《茶馆》致敬经典,探究背后的时代风貌。
二、活动一:制作名册,识人物在《茶馆》第一幕,早半天一刻,却陆陆续续出场了20几个人物,剧中人物的命名,无不蕴含着深刻寓意。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前的是一本重要人物的花名册。
但纪念馆给出的名字都是谐音版,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请大家完善这本人物花名册。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本文,请同桌讨论这些谐音版背后的人物真实姓名,补充完整他们的身份及性格特征。
三、活动二:莫谈国事,品时代1.同学们完成人物名册制作之后,请往纪念馆里来,结合你看到的茶馆环境,以及贴在墙上醒目的“莫谈国事”,阅读关于茶馆的舞台说明,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茶馆?明确:不难得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一个茶客的集散地,有事无事皆可来。
这里有奇谈,有怪谈,有新闻,有罕物。
但在这里,诸事可谈,国事莫谈。
2.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来茶馆儿是一个无事放松身心,有事儿办事儿的好去处,那为何这个茶馆儿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探究,一是国事如何?茶馆所折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二是为何莫谈?谈了怎样?不谈又怎样?分析人在这样时代下,他的选择与命运如何?①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曾说“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可见茶馆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8 茶馆(节选)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8 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理解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人物的语言,读懂言外之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老舍,了解话剧的相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重点难点】1.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2.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悉课文,了解剧情结构,拟写提纲。
2.学习课文,了解剧中的矛盾冲突,进而认清那个时代的腐朽性。
3.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把握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直截了当,导入新课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命运的变迁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
今天让我们走进《茶馆》第一幕,了解戊戌变法失败后,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时的社会面貌。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三、题目解说“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
老舍茶馆的活动教案

老舍茶馆的活动教案教案:老舍茶馆的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戏剧作品《茶馆》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理解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语言和行为,锻炼学生的观察、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茶馆》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茶馆》的背景,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这个时代背景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阅读指导(10分钟)教师分发《茶馆》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剧本的第一幕或第一场,并回答一些基本的阅读问题,如: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讨论,并准备演讲或小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创造与剧本相呼应的情节或对话。
4.小组汇报(15分钟)学生逐个小组进行演讲或小表演,并进行互动问答。
其他的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并给出对于其他小组演讲的评价。
5.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对一些精彩的表演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7.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
四、课堂评价及作业布置:1.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和听取他们的讨论,对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语文:新人教选修教案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德育目标: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美育目标: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教学重难点】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教学思路】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
师生互动设计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学法指导】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本文的主要场景为:①李三的困苦②难民的哀告③兵警的敲诈④唐铁嘴的生意⑤常、松二人的境遇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⑦康顺子的遭遇⑧刘麻子的生意⑨崔久峰的悲哀⑩刘麻子的悲剧 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课文《茶馆》的教案设计

课文《茶馆》的教案设计课文《茶馆》的教案设计教材分析:三幕话剧是老舍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说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
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穿起来。
教学目标:A、全文目标:1、理解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B、课时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2、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重难点:“卷轴画式结构”、“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教学设想:充分增强感性材料的积累,突破重难点;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旧知导入。
鲁迅小说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情节中,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老舍的戏剧《茶馆》更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二、感知:1、有关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2、检查预习:三幕分别反映了哪一时代?3、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1)问题引导: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
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边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三、突破:1、卷轴画式的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就有20多个,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
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
2、精读片断,赏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教学目标】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一、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
第一幕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
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
《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这个经验对学生们也有启发。
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
《茶馆》中人物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一、从第一幕说开去《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放在解释为什么《茶馆》的第一幕是“罕见的第一幕”?首先,可以提及作者的“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
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分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间。
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老舍又是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众多的舞台结构的呢?这里涉及他的所谓“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
在这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第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需要他们出场,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然而,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善于以一当十地选择让人物亮相的情节。
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顽固派取得了“胜利”。
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
反动派的腐朽与荒唐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舍非常善于用语言(角色的台词)来塑造人物。
老舍的台词是性格化的台词,是有行动性的台词。
经典性的例子,便是第一幕马五爷的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我还有事,再见!”在剧本的人物表里,马五爷是“吃洋教的小恶霸”。
这号人物有多大的能量呢?正在欺侮常四爷的“善扑营当差”的地痞流氓,一听到“二德子,你威风啊!”这话,连忙过去请安,低声下气地说:“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老舍先生让马五爷只说短短的三句话,就把这个吃洋教的小恶霸的气焰表现了出来,也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
这里要作个解释:“洋教”是过去中国人对天主教会的一种俗称。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依靠教会势力谋生甚至作威作福的人,这种人便被称作“吃洋教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般老百姓怕二德子这样的在善扑营(清王朝豢养摔跤手的地方)当差的流氓打手,而这些流氓打手又怕像马五爷这样的“吃洋教的”假洋鬼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有行动性的语言,也有助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因此这样的台词也是性格化的。
焦菊隐导演在分析老舍的性格化台词时,就举了《茶馆》第一幕发生在刘麻子与松二爷之间的一段戏:刘麻子……松二爷,(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松二爷(接表)好体面的小表。
刘麻子您听听,嘠登嘠登地响。
松二爷(听)这得多少钱?刘麻子您爱吗?就让给您!一句话,五两银子!……松二爷,留下这个表吧,这年月,戴着这么好的洋表,会教人另眼看待!是不是这么说,您哪?松二爷(真爱表,但又嫌贵)我……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焦菊隐导演对这段戏作了这样的评述:“从松二爷一共两句零一个字的台词里,看到一个多么既好体面而又多么寒伧的人。
他爱极了这只小表,但又舍不得买,也没有力量去买。
剧本上虽然写着刘麻子让他戴两天,可是,事实上,他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表递回去了。
”老舍的语言技巧,同样也表现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中。
改良派的秦仲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
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与庞太监之间的台词交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
《茶馆》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
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
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绪纷繁见长。
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情节线索。
但《茶馆》没有一以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二、《茶馆》尾声的独特艺术魅力刘麻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英若诚对《茶馆》尾声的艺术魅力,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三幕结束时,三个老头撒过纸钱后,两个老头走了,就剩下了王掌柜一个人。
一个老头,站在台上,没有一句台词,这样处理在话剧中是少见的。
我们其他演员都在幕边上等着谢幕,真是大气都不敢出。
那么大的剧场,一千多观众,雅雀无声,一动也不动,真是了不得的事,这不是常见的现象。
”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也对这个结尾的艺术效果有个体会:“关于这个结尾和这个戏的高潮还有很多争议,但我觉得它是高潮。
这个感觉是在舞台实践中得到的……这戏本来可以不维持下去了,但观众非听这三个老头说什么不可,而且非常安静地等待着。
我猜观众的心理,是要听听他们到底怎么总结自己的一生,这个戏到底怎么结束。
我认为也就是老舍敢于这么写这个高潮,就是加上沈处长的戏,高潮也是在这儿。
”《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
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
《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
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
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
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
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
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
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一、《茶馆》上世纪80年代出国演出,搬上西欧舞台,大获成功。
有外国观众反映说:“《茶馆》使我们懂得了中国为什么爆发革命,而这场革命又为什么在1949年获得了那样伟大的成功。
”想一想,外国观众看了这出并非正面表现中国革命的《茶馆》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外国观众的这种反应,说明了《茶馆》的艺术构思获得了成功。
老舍说起《茶馆》的创作构思时曾强调了他的“以小见大”的潜在题旨:“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扮演王利发的演员于是之在人物塑造时,也着眼于这个小人物命运的啼笑皆非,无奈与荒诞:“这个人一直没想过死,他总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等到发现自己非死不可了,也觉着自己的死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