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精品文档).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
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
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
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相对来说后来的美国、日本
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是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而已。
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
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时,整个世界还是个农业社会。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以后,它的比重虽然由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的较快发展而有所下降,但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当时,它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49.2%,采煤量占51.5%,生
铁占50%。
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的 3640万英镑,增加到1870年的19960万英镑,增加4倍以上。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
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自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以后,机器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而到1866年就达到476万英镑。煤和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开始的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在不同程
度上靠从英国输入技术装备来进行。
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
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其中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当时作为世界最大
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其所消费的棉花全部依靠外国供应。1841~1850年间,
英国输入的棉花年平均达7.9亿磅,其中3/4来自美国,其余分别来自印度、巴西、
埃及和西印度等地。
英国为了把工业品远销到世界各地,从各国输入廉价原料,并控制世界贸易,大
力发展海运业。1870年,英国的商船从1840年的276.8万总吨增加到569.1万总吨,超过了荷兰、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英国靠强大的海运业,不
仅满足了本国进出口贸易的运输需要,而且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取得巨额
的“无形收入”,成为其弥补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由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到自由贸易政策,产业革命以前,英国一直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这种政策非但失去了意义,而且由于引起
别国进行关税报复,使英国扩大出口受到阻碍,并造成国内原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经
过工业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大垄断商人的斗争,从19世纪20年代起,
英国逐步降低了进口关税和出口限制,到50年代最后消除了保护关税的残余,成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世界工厂”的经济地位和自由贸易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世
界经济的发展,也使英国走上了大规模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殖民侵略的道路。
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金融中心地位、遍布
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英
国工业中心伯明翰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
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铃挡的声音;
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耕作甘蔗田。
英国排挤了曾经的出口大国尤其是印度和中国,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市场。
兰开夏工业巨子曾经把眼睛盯着中国,并且说,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如
果每个人的衣袖长一寸,就够兰开夏的纺织厂吃一年”。有人说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生产出令整个世界都难以抵又望而生畏的大量工业品。但是,这个19世纪历
史上的工业国家却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烟囱高耸、工厂林立。
在17-18世纪,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曼彻斯特、利兹等地,其工业生产仍
然是以家庭工业为主。制造商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工业界巨头,相反地他就是工匠,用
自己的双手劳动,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他的房屋四周有几英亩的园地。养一两匹马
通常还有一两头母牛、几只家禽,但没有时间耕种。在这些工人中,只有铁路工人算
是现代工厂工人的标准,但经济史家克拉潘却玩笑说:“大路上牧马的工人也远多于
从事铁路建筑的工人”。这时期的海员也多是乘木制帆船进行航行。此时的采矿业尽
管有了举重机和抽水机,但在矿层中劳作的工人却大多还是赤手空拳或是使用原始的铁锹。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发明中有水力纺纱机、多轴纺纱机和走锭纺纱机。新的棉纺机引起对动力的需要。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一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 %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
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
棉纺织业是最初动因,英国的棉纺织业最初是作为海外贸易的副产品而发展起来的,海外贸易带来了纺织原料,以及印度棉纺织品,也就是“白布”,英国公众愈来
愈喜爱最初是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强大的旧毛纺行业在170年设法通过了禁止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试图用他们自己仿造的产品来抢占印度棉织品的市场。当时的
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地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要。
按照中国发展经济学界和现代化研究者中流行的说法,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视为典型的“先发”和“内源”型现代化,即主要凭借内部创新而自发演进,率先主动进
入现代化进程,依靠市场力量而实现现代化。英国霸权源于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
地位,同样也因为工业优势动摇、丧失。而随着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丧失,
英国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航运、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被彻底逆转,以至于这
个传统的贸易顺差大国陷入持久的贸易逆差。
那么,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的根源何在?这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工业界自身的失误,诸如对新技术革命态度过于保守、过于害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