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古代都城迁移的趋势

古代都城迁移的趋势
古代都城迁移的趋势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发生的。
1. 政治因素:政治权力的变动是古代都城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政权更替或统一时,往往会选择新的都城来象征新的统治者或王朝。
例如,中国的秦朝迁都咸阳、汉朝迁都长安、隋朝迁都大兴、唐朝迁都长安等。
2. 经济因素:经济条件的发展或衰退也常导致都城的迁移。
一些地理位置更加有利于农业、商业或交通的地方,往往成为新的都城。
例如,埃及的首都曾从蒙提乌姆迁往底比斯,再迁往亚历山大,最后迁往开罗。
3. 军事因素:战争和军事威胁也是都城迁移的重要因素。
当原都城处于危险的边境或易受攻击时,统治者可能会选择将都城迁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的西部首都罗马在被日耳曼人入侵后,迁都到底比斯。
4. 文化因素:文化影响也会引起都城的迁移。
有时,统治者可能认为一个新的地方更能体现其文化、宗教或民族的特色,因此决定迁都。
例如,日本的京都和东京都曾多次成为日本的都城。
总的来说,古代都城迁移的趋势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因素。
迁都的目的通常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
象征新的权力结构或得到更好的防御与经济条件。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一、前言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变迁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进行全面详细地探讨。
二、建立中原文明中心的首都:洛阳洛阳作为中国最早的首都之一,其建立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
在周朝时期,洛阳成为了周天子的行宫所在地。
随着周天子权力的弱化,洛阳逐渐演变为周王国之一诸侯国的首府,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壮大。
三、统一中原后新建东京:长安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新建的东京。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之一。
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许多重要宫殿和寺庙,如大雁塔、大明宫等。
四、金元时期移师南京:南京金朝时期,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
在南京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官府和学校,并且在文化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朝时期,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建立了明故宫、紫禁城等许多重要的宫殿和寺庙。
五、明清时期迁都北京:北京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北京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修建紫禁城、修筑长城等。
清朝时期,北京仍然是中国的首都,并且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变化。
六、结语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模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洛阳到长安再到南京和北京,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人类城市发展史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与王朝迁都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与王朝迁都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古代都城的建设与王朝的迁都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
这些都城的建设与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涉及到文化、地理等因素。
这些都城的建设与迁都对中国古代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都城的建设与迁都的原因1. 政治原因政治原因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迁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频繁,新朝上台后常常选择迁都来显示自己的威望与权威。
同时,新的都城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各地政权,巩固中央集权。
2. 地理原因地理环境也是都城建设与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比如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等,适宜于建设都城。
此外,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比如关中平原等,也因为战略地位重要而成为都城的理想选择。
3. 经济原因经济考量也是都城建设与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的都城建设将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比如城市建设、商业繁荣等。
同时,迁都也可以促进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都城的建设与迁都的影响1. 经济影响都城的建设与迁都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新的都城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物质文明的进步。
同时,迁都也使得原都城所在地的经济遭受一定冲击,转移了人口和资源。
2. 文化影响都城的建设与迁都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都城往往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每一次迁都都带来了新的文化氛围和风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政治影响都城的迁移对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的都城构建了新的政治中心,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命脉。
同时,迁都也常常改变了地方政治力量的平衡,有时可能导致政权更迭或强化中央集权。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与王朝迁都的原因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也涉及到文化传承的演变。
这些都城的建设与迁都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密切相关。
自商代以来,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经历了数次转变。
在商代,都城主要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朝王室的居所。
商都的规模不大,主要建筑是王宫和祭祀场所。
周代初期,周文王建都洛邑,标志着周王朝的成立。
周都洛邑规模较商都有所扩大,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设有王宫和祭祀场所,外城设有市集和民居。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和疆域的扩大,许多大城市出现,如楚国的郢都、齐国的临淄等。
这些城市规模较大,设有宫殿、祭祀场所、市集等建筑。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新都,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
汉代时期,首都迁至长安,长安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时期,長安更加繁华,城市规模扩大,新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市集等建筑。
宋代时期,南京成为了首都,明清时期则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城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不断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征。
- 1 -。
历代王朝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清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巩固满 族的统治地位,将都城从辽宁的沈阳迁至北 京。这次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北京地理位 置优越且靠近中原地区。同时,沈阳作为清 朝的发源地,已经失去了其战略意义和地位
THANKS !
周
周朝在建国初期,为 了巩固对北方游牧民 族的统治,将都城定 在陕西的西安。但随 着疆域的扩大,又分 别在陕西的洛阳、山 东的淄博等地建立了 陪都
2
秦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 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将都城从陕西的咸 阳迁至河南的洛阳。 这次迁都的原因主要 是为了方便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
汉
汉朝初期,刘邦定都陕西的西安。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日益严重, 而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因此,汉武帝时期决 定迁都河南的洛阳,以便更好地控各个政权 为了更好地控制疆土 ,纷纷迁都。比如后 梁迁至河南的开封, 后唐迁至河北的洛阳 等。这些迁都行为主 要是出于军事和政治 上的考虑
宋
宋朝时期,由于与辽、金等国的战争不断, 加上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城多次 迁移。初期定都河南的开封,后来为了便于 防御,将都城迁至江苏的南京。最后,因战 乱波及南京,又将都城迁至浙江的杭州
xxxxxxxxxxxxxxxx
1
夏、商、周
2 秦、汉
目录
3 隋、唐、五代十国、宋
4 元、明、清
1
夏
夏朝的都城主要在山 西的河津、夏县一带 。但因为黄河下游经 常泛滥,导致都城多 次迁移
商
商朝建国后,为了更 好地控制中原地区, 曾多次迁都。早期都 城在河南的商丘、郑 州等地,后来迁至河 南的安阳
3
隋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 强对南方的控制,将 都城从陕西的西安迁 至江苏的扬州。然而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 ,引发了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最终导致隋 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1.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
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
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
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域腹地的洛阳,伴随着此次迁都,鲜卑人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汉化运动,之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鲜卑贵族阶层就基本完成了汉化,实现了融入中华民族的目标。
而北魏政权的汉化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汉人心目中“胡虏”的形象,开始以正统政权的面目出现,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轨。
这就为一百多年后隋朝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而奠定了基础。
6.海陵南迁海陵王于1153年完成了迁都中都的大业,金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偏远的东北地区迁到了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这个王朝也成功地由一个边疆王朝转化为了一个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于女真人的统治。
中国历史上迁都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迁都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迁都,按其原因,迁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改革型。
历史上有一些君主,锐意改革。
而旧都的氛围往往保守沉闷,不利于改革进行,于是迁都以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典型。
孝文帝登基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他认为旧都平城乃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只有迁至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汉化才能顺利完成,于是不顾重重阻力,下决心迁都至洛阳。
二是政变型。
在很多朝代,由于各种原因引发政变,虽然不至于导致改朝换代,但政权的主人会发生根本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掌权者,往往也会迁都,消除旧政权的阴影,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比如民国时期,蒋介石发起北伐,颠覆了北洋政权。
他将首都选在了统治基础比较雄厚的南京,放弃了北洋势力影响较大的旧都北京。
三是国防型。
明朝初年的朱棣发动政变,取得政权之后,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原因之一跟老蒋由北京迁都南京相似。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防上的考虑。
因为元朝虽然灭亡,蒙元势力仍然在北方威胁明朝。
明政权必须在北京一代屯重兵进行抵御。
朱棣本人在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负责这个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手握重兵,有了政变的资本,打败建文帝。
等自己当了皇帝,他就不想重蹈覆辙了。
派谁去北京带兵他也不放心,于是索性把国都迁到北京,这样既可以集重兵于北方抵御蒙古,又可防止兵权落于他人之手。
四是经济型。
商朝建立之后,曾经多次迁都。
因为黄河水患频频,商人既无法有效抵御,却又因为灌溉需要无法离开黄河,便只好在黄河流域频繁迁都。
而殷这个地方,距离黄河河道较远,能够避免水害,但仍然能够享受到黄河灌溉水利,加之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因此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国都从此也就稳定下来了。
五是战争型。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可能是引发迁都最为常见的因素了。
外族入侵或者内乱,都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故此需要迁都避难,以图东山再起。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变迁史
来自:未来决定现在 > 《古文阅读》
整体来说,我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城迁移呈现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规律,大致沿着“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方向变迁。
从夏至北宋时期,王朝的都城多在中原地区,大致沿着“西安-洛阳-开封”,由西向东的方向迁移;
从南宋到清朝时期,都城开始从中原地区移到临海地区,大致沿着“杭州-南京-北京”,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方向迁移。
在历代的都城迁移中,有8次迁都可谓最为著名:
一、盘庚迁殷:前14世纪,商朝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
二、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陕西西安)迁到雒邑(河南洛阳);
三、秦国迁都:前349年,秦孝公把都城从栎阳(陕西西安)迁到咸阳(陕西咸阳);
四、北魏孝文帝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五、金国迁都:1153年,金国把都城从上京(黑龙江阿城)迁到中都(北京);
六、元朝迁都:1272年,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内蒙锡林浩特)
迁到大都(北京);
七、明成祖迁都: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八、顺治帝迁都: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把都城从盛京(辽宁沈阳)迁到北京。
历朝历代的都城变化迁都原因

PART 9
唐朝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 盛的朝代,其政治清明、文化 繁荣、经济发达、外交开放等 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绩
唐朝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 治斗争和军事需要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今陕西西 安),但也有过几次迁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外,自然灾害和人民反抗也 促使一些政权迁都以躲避灾难 和安抚民心
-
THANKS FOR WATCHING
同时,经济发展和 人口增长也促使一 些政权迁都以寻找 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PART 8
隋朝
隋朝
1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短命王朝,但其在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方面有着重
要的贡献
2
隋朝的都城是洛阳,其迁 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控 制全国局势,加强中央集
权
3
同时,洛阳的地理位置优 越,交通便利,也为隋朝 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朝
汉朝
1
2
3
4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第二个大一统王 朝,分为西汉和东
汉两个时期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而 东汉则定都洛阳
汉朝迁都的原因主 要是因为长安地理 位置偏西,不利于 对全国的控制,而 洛阳地处中原,便 于掌控全国局势
此外,洛阳的水源 丰富,交通便利, 也为汉朝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件
PART 6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 上的一段分裂时期, 主要有魏、蜀、吴三
个国家
魏国的都城是洛阳, 蜀国的都城是成都,
吴国的都城是建业 (今江苏南京)
为了更好地掌控全国 局势和应对外族入侵, 各国不断迁都以寻找
更有利的位置
三国时期迁都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政治斗争
历史关于迁都的故事

历史关于迁都的故事1. 引言定都迁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决策,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迁都故事,并从中探寻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2. 迁都的原因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战争、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下面将分别从这些角度来探讨不同国家迁都的故事。
2.1 战争因素迁都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决策作用。
当敌军接近旧都时,国家领导者常常选择迁都以保住自身和政权的安全。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古代中国的南京迁都,当金朝入侵时,宋高宗赵构选择将都城迁至南京,以躲避金兵的侵略。
2.2 政治需要迁都也经常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
国家领导者可能希望将都城迁至更加中心的地理位置,以便更好地统治国家。
例如,古罗马帝国将首都从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这是出于提升东部统治力量的考虑。
2.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可以成为迁都的原因之一。
有时候,国家领导者为了推动经济繁荣,将都城迁至一个更有利于商业和贸易的地理位置。
这种情况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曾经是都城,在其繁荣的时期,它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2.4 文化交流迁都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当一个国家将都城迁至一个新的地理位置时,常常会引入新的文化和艺术元素,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
例如,古代埃及的首都从菲尼斯迁至亚历山大时,引入了希腊文化,使得埃及文化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3. 迁都的影响迁都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探讨迁都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3.1 政治影响迁都对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可能导致地方力量的强大,也可以推动中央集权的发展。
例如,英国的迁都故事中,伦敦作为首都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其他地方的政治力量得到了增强。
3.2 经济影响迁都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迁都可以推动新都城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新的中心城市往往会吸引人才和资源。
另一方面,旧都城可能会陷入经济衰退,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一、中国古代史的著名的迁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二、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
(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
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
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
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
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
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摘要: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变迁2.秦、汉、三国时期的都城变迁3.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变迁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都城变迁5.宋、辽、金、元时期的都城变迁6.明、清时期的都城变迁三、中国古代都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3.历史传承与创新正文: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地位和作用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变迁夏朝的都城最早在朝阳城(今河南登封),后迁至商朝的亳殷(今河南郑州)和安阳。
商朝的都城曾在西周初年镐京(今陕西西安)等地。
东周时期,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2)秦、汉、三国时期的都城变迁秦朝的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西汉时期长安(今陕西西安)成为都城,东汉时期都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分别以邺城(今河北邯郸)、成都(今四川成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
(3)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变迁晋朝时期,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分别以建康(今江苏南京)、邺城(今河北邯郸)、江陵(今湖北江陵)、成都(今四川成都)为都城;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则分别以平城(今山西大同)、邺城(今河北邯郸)、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邺城(今河北邯郸)为都城。
(4)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都城变迁隋朝时期,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朝时期,都城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期间武则天曾迁都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汴京(今河南开封)、洛阳(今河南洛阳)、太原(今山西太原)、邺城(今河北邯郸)、汴京(今河南开封)为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的都城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迁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特点和风貌。
下面将从西周至清朝,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一、西周的都城西周时期的都城主要是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镐京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都城,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石砖的使用较少。
西周时期的都城布局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中心,周围则是官员的住宅和市场。
二、秦朝的都城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首都。
咸阳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秦始皇陵所在地。
秦朝都城的建设规模庞大,城墙高大厚实,宫殿和官府建筑宏伟壮观。
秦朝都城的布局更加规划有序,注重对称和统一,反映了秦朝集权主义的特点。
三、汉朝的都城汉朝的都城主要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长安是一个以宫殿和官府建筑为主的都市,城市规模宏大,街道宽阔,市场繁荣。
汉朝都城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宫殿和官府建筑更加华丽,雕刻工艺精湛。
四、唐朝的都城唐朝的都城仍然是长安,但唐朝的长安与汉朝时有所不同。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更加庞大,街道更加宽阔,市场更加繁荣。
唐朝的长安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
唐朝的都城建筑风格继承了汉朝的特点,注重对称和华丽的装饰。
五、宋朝的都城宋朝的都城是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工商业为中心的都市。
东京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宋朝的都城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宫殿和官府建筑简洁朴实,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华丽装饰。
六、明清的都城明朝的都城是北京,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都城。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中国古代各朝代迁都的地理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迁都的地理背景第一朝代——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它成立于公元前2009年,当时君王是禹,野外游牧时所在的居住地称为“大觉”,后来改为东海都城殷,与当时全国人口分成夏、殷、商三族,且有三公三卿实行朝廷政治来管理这片大地。
第二朝代——商朝:商朝成立于公元前1766年,当时的商朝的朝廷中心殷墟为商朝的都城,因白虎、豹子和熊猫森林多,为方便封建时代农垦,商朝的帝王做出了改移都的决定,将都城迁移到河南偃师的商邑,并定号洛邑。
第三朝代——周朝:周朝成立于公元前1046年,其初为小型政权,直至昭武门侯犍,将彭城改姓洛,成为周朝都城洛邑,是该朝改移都的第一次尝试,而隐公元年,周文王才将都城迁移至河南洛邑,使洛邑成为周朝都城。
第四朝代——春秋:春秋成立于公元前771年,其初为分割盛衰多端之局面,春秋朝廷中心位于勃海,但勃海地势低洼,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因此朝廷便将都城迁移至河内果,使果成为春秋朝都。
第五朝代——战国:战国时期初期,多个诸侯国争霸,没有一个明确朝廷中心,地位较高的诸侯国都选择将都城迁移到它们影响力较大的地方,使其成为其都城。
晚战国时期,楚国以它的朝廷中心楚地来统一战国的其他诸侯国,使楚地成为战国的都城。
第六朝代——秦朝:秦朝成立于公元前221年,当时秦朝的中心在楚地,秦庄襄王建立的都城叫做洛邑,他又设置多个省置,并将都寨迁到今京师那里,后来这个都寨就叫做重歼,以此树立秦朝的大权,使洛邑成为秦朝的都城。
第七个朝代——汉朝:汉朝成立于公元前202年,初期,汉朝的中心在重歼,继承了秦朝的旧习,汉武帝将汉朝的都城迁移至今陕西西安,使西安成为汉朝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即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标志.我国城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国家政治中央的都城在国家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各朝各代都城的分布情况.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开展时期.夏朝400多年,迁都10余次, 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商朝6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都也屡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次之多.其实商汤以前的8次不能算迁都,由于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先王〞时代的5次迁都:沃丁迁傲,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汗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注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央,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屡次迁徙.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开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年之久.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又东迁栋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栋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就是先在栋阳开展的.后来,秦又迁都于渭水之滨的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渭水、黄河航运,给秦人以莫大的便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咸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宫殿林立,楼阁相邻,四通八达,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宏伟气魄.刘邦灭项羽后,不是在秦都咸阳的灰烬中重建新都,而是在渭水之南,龙首原之西北兴建新都.入主关中,营建长安.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消灭性的破坏, 东汉建都洛阳,且没有迁都过.三国鼎立时,曹魏都洛阳, 蜀汉都成都,东吴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建业〔南京〕.后来的东晋、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西晋〔265年至316年〕仍都洛阳,它是在曹魏都城的根底上重建的.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全国的政治中央又东移到洛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洛阳遭到破坏,东晋〔317年至420年〕都建康〔南京〕.当时,战乱不断,山河破碎,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先都平城,后迁洛阳;东魏、北齐均都邺〔河北临漳县〕;西魏、北周均都长安.随后的隋唐两代,均都长安.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都开封,后唐都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开封.十国中的吴国都扬州,南唐西都江陵府〔南京〕、东都江都府〔扬州〕,吴越都杭州,楚国都长沙,闽都长乐府〔福州〕,南汉都兴王府广州,前蜀、后蜀均都成都,南平都江陵府〔江陵〕,北汉都太原.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仍以汴州为都城称东克开封府.从此我国的政治中央东移,不在太行山以西.而后,东北地区女真族兴盛起来,建立金,都城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建立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金为了牢固地统治华北并进一步吞并江南,将它的统治中央迁到了中都燕京〔北京〕.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1356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克集庆〔金陵〕后,就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他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过迁都的例子,而迁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比照变化的因素,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和东移以及交通的变迁.纵观中国历史都城分布情况,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由于当时劳开工具落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便于游牧、游农和迁徙.政治中央与经济中央一致,所以都城长期在这个地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铜、铁等金属的广泛应用,军事进攻水平增强.国都关系国家的存亡,不仅应在经济兴旺地区,还要考虑军事防守的凭借因素,秦汉之后都城迁移到关中地区达1000多年.后来由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南各地经济迅速开展,政治重心也随之东移.北宋以后的我国都城那么在东部近海.特别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大地区之枢纽,又有河海漕运沟通江南, 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东移近海时期的代表.再以十三朝古都长安城为例,长安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主要都城之一,历史上曾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几个王朝或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但自唐以后,长安不复为都.古都洛阳也逐渐丧失其政治中央的功能.中国都城开始由西向东迁移,汴梁取代长安和洛阳而成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主要都城,这是中国古都开展的重大变化.虽然长安不复为都有其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存在,关中渐渐丧失了往昔“天府之国〞的经济优势和全国经济重心区的地位.尽管隋唐政府可以通过政权的力量集天下之力来增强关中的经济地位,保证都城的物质供给,但关中经济地位已经回天乏术.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的经济已无法支撑起帝国都城的开展与繁荣.在关中丧失经济优势地位、漕运成为国家命脉所系的同时,关中地区也丧失了建都所需的交通地理的优势.关中所出缺乏以给京师,使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日趋紧张,而国家财政开支的日益增长亦加重了关中供给的危机.而与此同时, 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开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者急需借助这些地区稳固其财政,增强其统治. 但是此时,关中地区的地理交通条件就不存在优越性了.关中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固然给国家统治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范优势,但是由江南或关东通往关中的潜运路线极为难行.这时,漕运的作用已日趋重要.如果在盛世之年,或许国家还可以限制漕运解决都城财政紧张问题,稳定其统治.但是到了安史乱后,唐朝财政之所以屡屡拮据,朝不保夕,熠赫一时的大唐政权奄奄一息,难以再振, 无力限制漕运.假假设有一方政治势力限制住漕运,就好比扼住了关中咽喉,关中政权也就成了瓮中之物.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是国家迁都出关.这说明在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经济优势地位丧失的情况下,隋唐以后尤其是唐中叶以后,关中地区已不再适宜作为京师的所在地了.长安、洛阳的衰落,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治中央来取代它们的位置,这个新的政治中央就是横跨运河之上的汴州.汴州的崛起与大运河的开展息息相关,大运河为汴州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并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汴州地处“咽喉九州、间域中华〞的中原腹里,华北大平原的西缘.它北依黄河与济水,南濒汴水,周围平原广阔,河湖交错.战国时古作州曾是魏国都城,名日大梁. 魏惠王开挖鸿沟,沟通河、济、淮三大水系,这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大梁也因鸿沟而成为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冲. 秦灭魏,水灌大梁,一代繁华都城从此沦为一个寂寥县城.东魏在此置梁州,北周改称汴州,地位略有上升,至隋场帝开挖大运河,汴州才迎来它的新生.其实,隋代运河在唐朝才开始显示其真正价值.它以廉价、通畅、快速的水运,将赋税与经济重心的南方同政治中央和军事中央的北方联结起来,弥补了东、西两京经济的缺乏,增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政府财政主要靠江淮地区,通济渠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使唐朝得以在安史乱后再维持一个多世纪.不仅如此,它对于增进南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往,打破地区之间因交通不便而产生的隔膜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稳固国家统一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汴州正位于通济渠的上游,它西通东都洛阳,南达江淮富庶之地,南来北往的商旅潜船都必须经过这里,为舟车会聚之所,交通便利.唐开元年间汴州初步繁荣起来.因汴州已成为交通遭运的枢纽.这一地位确实立,对于汴州的城市开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汴州的交通地位和经济条件又决定了它的军事地位.当中央政权主要同关东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时,洛阳就是关中的咽喉;当关东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主要在河南和江淮之间由南向北地进行时,汴州就成为洛阳的要塞.交通、经济、军事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带来政治地位的提升,伴随着改朝换代,汴州这个曾经沦落的昔日古都重新崛起于大平原之上,成为五代和北宋时期主要的都城.诚然,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当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交通尤其是水运交通变化时,都城的选址也不断出现变化.由此可见,国家都城的选址不止跟政治军事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和交通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趣闻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导语: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 1 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1.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
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
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
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生活常识分享。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中国古代王朝五次伟大的迁都

中国古代王朝五次伟大的迁都放眼当今世界列国,为了符合某一时期的特定需求,或者为了国家大局为重,迁都算是比较寻常的事情,美国曾从费城迁都华盛顿;加拿大曾定都从蒙特利尔、多伦多、魁北克城,反复在英语和法语区横跳,最后才迁都英语和法语区交界的运河港口渥太华;很多国家为了照顾内陆发展,也为了首都安全而迁都,巴铁从卡拉奇迁至内陆伊斯兰堡;缅甸从仰光迁去内比都;巴西从里约迁都巴西利亚。
哈萨克斯坦为了国内政局从富庶的阿拉木图迁都荒芜的努尔苏丹。
而中国古代的各大王朝,也不乏有迁都的举措,特别是在王朝的末尾,为了避险经常迁都,比如金国从北京迁往开封,元顺帝从大都迁往上都,西晋从洛阳迁往长安;还有就是王朝的开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迁都。
比如满清从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东魏从洛阳迁都邺城,东汉末年从洛阳迁往长安再迁往许都。
除了王朝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诸侯国也有迁都的举措,特别是战国七雄,就没有没有迁都的国家,最著名的自然是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秦国从栎阳迁都咸阳。
而历史上的有些迁都是因为时局所迫,不得已而趋利避害。
而有些迁都,则深谋远虑,立足于未来发展,对整个华夏的历史走向都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华夏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几次迁都。
殷商迁都1、盘庚迁殷都商朝长期迁都,在定都殷之前,迁都已达六七次,当时中国社会处于部落制度转向封建奴隶制度的重要节点之上,经常性迁都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不利于商朝统治者对各大部落的统治。
不过商王朝迁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商王朝最初定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所以水患问题,比较严重,导致了黄河周边的城邑很容易受灾。
商王朝因为经常性迁都,所以导致了王权弱化,对东夷和西戎部落的掌控力减弱,所以到了商汤九世孙盘庚即位之后,深感经常迁都的弊端,所以决定择选一个好地方,定都于此。
然后就迁都于殷,殷位于河南安阳附近,位于华北平原较高处,远离黄泛区,自此之后,商朝就定都于此。
古代都城的变迁

古代都城的变迁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史过程。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灭亡,数千年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迁移。
这种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下面将对古代都城的变迁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都城主要在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
随着夏朝的衰落,商朝兴起,都城迁至河南安阳的殷墟。
西周建立后,都城又从陕西西安的丰镐迁至洛阳的成周。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相继独立,都城也各有不同。
此时,山东临淄、河南新郑、湖北荆州等地都曾作为都城。
二、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都城定在咸阳,后迁至陕西西安的未央宫。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都城仍在西安,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曹魏将都城定在洛阳,蜀汉则定在成都,而孙吴则定在南京。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均在南京,而北朝魏国的都城在山西大同,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在河北临漳,西魏和北周的都城在陕西西安。
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南北后,都城定在陕西西安的大兴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也定都西安,但因为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河南洛阳。
五、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都城的变迁十分频繁。
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后汉和后周的都城在河南洛阳。
南方的十个割据政权中,吴越国的都城在浙江杭州,楚国的都城在湖南长沙,南汉国的都城在广东广州,闽国的都城在福建福州,而前蜀、后蜀则定都于四川成都。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重新回到了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地区统一全国的朝代。
明朝建立后,也定都北京。
清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南京,直到中华民国的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一、中国古代史的著名的迁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二、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
(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
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
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
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
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
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
(4)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
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
(2)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
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
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398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
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
(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再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继续左右政局。
(4)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
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在加上当时的洛阳已很繁荣。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
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
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
为统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
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1)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大散关为界,占有中国北部的疆土,所辖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2)海陵王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
海陵王完颜亮杀兄(即金熙宗)夺得皇位,而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带来灭顶之灾。
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原因
(1)为了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
一方面,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
另一方面,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
他决定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
(2)统一全国的需要。
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
(3)燕京优越的地理位置。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可见,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条件优越。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
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
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3)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当时盘踞在漠
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
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
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
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7.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沈阳在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重要,“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2)从经济上来看,沈阳及附近能够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3)从军事上来看,当时辽东.辽西形势严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而被迫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后金的八旗军民随之移居此地,与当地汉族杂居。
辽东汉民逃亡.抗争.暴动持续不断。
明朝军队袁崇焕等将的率领下也“将兴师大举”,同时边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机而动。
这些都对努尔哈赤构成极大的威胁。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
燕为“京都之首选”已成不刊之论,时人皆称京师“诚万古帝王之都”。
(2)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3)巩固统治的需要。
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金.明.元大体相同。
三、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规律性认识
1.都城迁移的趋势: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
洛阳——开封——北京。
其间,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
具体说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
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2.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根本原因。
(2)经济中
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几点认识:(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
特点。
因为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2)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
(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的首要因素。
后期,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的因素则退居次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