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涵义

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使两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这个整体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一是结构协调。是指使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能够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二是层次协调。是指经济发展子系统内部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在微观层次上,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宏观层次上协调的统一。

三是空间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涉及国家间、区域间及区域内部要素间的诸多要素,因而其协调是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有机组合。

四是时间协调。是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组成的系统,从协调、不协调到协调,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再从协调、不协调到协调,也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周期过程。

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也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驾驭事物的矛盾运动。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承认同一,在绝

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认对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系统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是主导,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生态环境来看。经济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资源转化为产品,另一部分资源变成废弃物返回到环境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能降低经济发展成本,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反映出来,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1 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进行转化、加工为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产品,这些产品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消耗之后,最终以废弃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活动都是依赖自然生态运行的基础进行的,经济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这个基础。

生态系统的作用可归结为提供资源与净化环境(污染)两大功能。没有生态系统这两大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无从谈起,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了发展,经济发展反之可以调控和协调自然力。如果人们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环境,必然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与经济矛盾统一规律告诫我们,人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统,就能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与经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生态系统是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经济活动;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统,就能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

2 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cmann Hakcn)。哈肯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但系统并非是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系统内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组织化、有序化来实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中不会产生新的功能。无论从自然界还是从社会领域来看,融洽、和谐、协同、合作乃是各方面获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协同合作与矛盾斗争一样,是世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协同性。协同理论揭示系统内及系统间各要素的关系,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协同理论未能很好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指导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协同理论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换句话说,这种发展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与近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必须是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