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王屋琴书是由洛阳琴书流入济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带,吸收当地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艺人王水定到济源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鼓书艺人郭茂林学习了琴书,与鼓书结合,又吸收大量当地音乐素材,演变为王屋琴书,并成立了班社。王屋琴书的曲目题材广泛,既有征战、公案、忠奸斗争之类的题材,又有家庭生活、言情之类的题材。王屋琴书集中了多种音乐素材,曲调简洁质朴、沉稳有力,音乐语汇丰富,演员和演奏员不断交流,气氛热烈,有较强的表现力。演唱以当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能给观众以亲切感。王屋琴书叙事性强,情节紧张热烈,具有感染力。王屋琴书流行于河洛文化区的中心地带,本身具有河洛文化的精神风貌,研究王屋琴书,对于研究曲种的相互融合、研究河洛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郭茂林在平时的演唱中,善于创新,经常吸取其它艺人的曲艺或唱腔来完善自己的琴书,倍受当地群众欢迎。几年之后,他演唱的琴书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演唱的音韵更为低沉、高亢,情绪激昂更显奔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抱有远大理想,为了使自己的琴书传承下来,就将自己的侄儿郭同德、郭同贵、儿子郭同仁收为弟子。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很快就组成了完整的"郭家班"琴书队。他们的演唱在王屋山一带,乃至黄河两岸都赫赫有名,故被当地人称为"王屋琴书"。

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里,"王屋琴书"颇受人欢迎。每遇逢年过节、集会庙庆,喜事寿诞,人们常常请琴书艺人前去演唱助兴,有时一演就是数天。一本书在一处说不完,就到另一处接着演。更有许多书迷跟着说书者跑了好几个村,仍兴致不减。

"王屋琴书"的说唱语言主要以王屋山区地方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非常浓厚,具有纯真朴实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既潇洒、文雅,又沉稳、大方。演唱者根据书中的情节可以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老头、老妇、小姐、丫环、平民、官人等等,表演动作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演唱的"书帽"堪称一绝。"书帽"大多在每一回的开头,由演唱者说上一段,或具幽默诙谐,或具讽喻劝诫,或显庄重严肃,或带辛辣讽刺,或寓深刻教益。这些"小书帽"只用几分、十余分时间,就把一个故事叙述下来,把其中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令观众听后心情愉快,受益匪浅,并且有的能熟记于心,随时吟唱。

遗憾的是六十年代后期,文革、琴书也在遭劫之列。琴书的前辈艺人也相继谢世,再加上电影、电视逐渐走向社会、家庭,众多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为群众所接受,盛行一时的"王屋琴书"至此逐渐遭到冷落,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慢慢淡薄。琴书传至周观世和周吉强二人后就再也无人学了。目前,王屋琴书在流行艺术的冲击下,市场日渐萎缩。保护计划

一、引导、鼓励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

"王屋琴书队"不断发展壮大,且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很快就出现了"学书"热潮,涌现出二十几个爱好琴书的年轻人前来投拜郭家班门下。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学艺者刻苦学习,日无虚度,几年时间,他们就掌握了王屋琴书的敲、拉、打、唱等全部技艺。个别还成了"郭家班"门下的琴书高徒。如:刘同旺、张玉海、曹怪……。之后,他们纷纷告别师门,独立艺班,在各地进行琴书演唱。

二、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本领。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习、传承机制建设、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等,对传承人进行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扶持

申请市财政建立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制度。2015年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申请建立非遗专项资金。

保护内容

1、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王屋琴书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王屋琴书艺术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展览、观摩、培训、研讨、节日活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王屋琴书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保证王屋琴书艺术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其传承人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保护措施

1、成立专门的队伍——管理委员会。

2、加强道具的管理和技艺的传承。

3、在资金投入方面,自愿集资和政府扶持相结合。

建立机制

1、采取定人、定责、定额领导制度创建机制;

2、建设专家、演员互为促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各种保护措施协调发展的保护机制;

4、打造精品带动繁荣的发展机制;

5、发展王屋琴书带动产业的市场运营机制

发展现状

时至二00四年六月,济源市文化局、群艺馆、王屋山旅游风景区,为了挖掘、抢救"王屋琴书"这一民间艺术,旅游局局长杨文秀亲自领导,开始筹备抢救工作,并委派王世平、李青海等人专门负责。首先,他们四处寻找琴书传人,最后找到周观世(郭家班的徒孙辈一人),又在电视台找到刘同旺的演唱录音。于是他们又专门邀请善于记谱、整理的郭水印(系郭茂林孙子)、常正荣二位,根据刘同旺的录音和周观世的演唱,进行记谱整理。经过二位的去伪存真,并在当地汉族传统民间说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作,把全新的内容与传统形式、乡土气息、民族风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王屋琴书"的曲调才得以新生。接下来的工作是组建琴书队。为了使琴书艺精感人,重新走向社会,王世平、李青海二位同志不惜一切代价,历尽千辛万苦,在驻马店曲剧团请来了黄风琴、于小炯进行演唱,在洛阳市请来了杨琴高手刘士,在予川曲剧团请来了控弦能手郭小伟(系郭茂林重孙)、加上在王屋山区小有名气的器乐好手刘红卫、刘喜成和市艺校刚毕业的古筝弹手王艳芳组成了王屋山琴书队。紧接着,他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经过全体队员的辛苦劳动,终于在二00四年"十一"黄金周将"王屋琴书"以崭新的演唱形式奉献给各位领导、游客及广大群众,这一古老艺术又再度逢春,焕发出它独有的优美姿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王屋琴书"很快受到许多省、市,乃至国家级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