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与“性空”

合集下载

佛教的空

佛教的空

佛教的“空”是什么意思?(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皆空,是虚无主义。

’这话有道理吗?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

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

‘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

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

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的大智慧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

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

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

‘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

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审美_美_的实有和虚无

审美_美_的实有和虚无

◇ 文学艺术论评
生存不是虚幻的,它根基于存在的实有性,从而成为 有而不是 无。 如 此,世 界 才 实 在,人 生 才 有 意 义,也 才会有科学之真和道德之善。
虚无范畴是从否定方面来规定存在,即存在的 非现实性,它包括:无形——— 不 在 场、不 显 现,非 实 在 性、超 验 性;无 名———非 概 念,不 可 言 说 性;无 意 义——— 没有确定的实际意义;无为——— 非功利 性、非 现实性等 特 征。 实 有 和 虚 无 是 存 在 的 正 反 两 面,是 二者的同一。实有和虚无这一矛盾范畴不仅是对存 在的全面 的 规 定,也 使 现 实 世 界 成 为 有 (现 实 性)和 无(超越性)的对立统一物。康德论证了本体的二律 背反的性质,黑 格 尔 论 证 了 理 念 的 逻 辑 规 定 的 有 与 无,都是对实有和虚无的辩证关系的发现。
虚无化就是使生存显示出非本真性,从而加以
否定和超 越。 存 在 的 虚 无 性 表 现 为 生 存 的 缺 欠,即 生存的实 有 性 是 不 充 分 的,它 是 非 本 真 的 存 在。 科 学之真和道德之善都不具有本真性,科学不能充分 把握世界,因此不是至真;道德不能充分体现人的价 值,因此不是至善,它们都是有限的意义和价值。生 存的不完善性体现于生存之苦恼。这种苦恼并不直 接表现 为 一 种 海 德 格 尔 式 的 “基 本 情 绪 ”(如 “畏 ”), 也就是说并不直接成为一种意识,不能直接发现虚 无,它仅仅体现为一些具体的情绪如日常的怀疑、痛 苦、无聊、绝望等,但在这些情绪后面,隐藏着生存之 苦恼。潜在 的 是 生 存 之 苦 恼 虽 然 不 能 直 接 体 验 虚 无,但暗示着虚无的存在。
2012 年 1 月 第 44 卷 1 月 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1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人性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这时就需要由圣及礼法教化。

2局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

3、性三品:以韩愈、董仲舒为代表。

他们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上等的“圣人之性”天生就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笠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

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是一种唯心主义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酷罚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观点."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理学家把封建秩序说成是不可侵犯的"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他们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存天理,灭人欲: 1, 朱熹认为:"善"的就是天理"恶"的就是人欲,天理和人欲之间不是天理战胜人欲就是人欲战胜天理. 2, 在宇宙论上讲理本气末,在人性论上严格区别"性"与"心".认为世界实际二重化,一重是洁净精微的"理"世界,一重是善恶混杂的"心世界" "气世界"."心世界"其既可能与理性相符合导向善,也可能背离理性导向恶.每个人(人心)都是"理" 与"气"(人欲)结合的产物,都有向善向恶的可能. 3, 理欲之辩不仅限于对道德善恶的论述,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政治哲学, 现实中"天理"就是宗法等级社会的纲常名教, 而"人欲"就是违反纲常名教的私欲.5、格物致知:1, 指的是心与物之间的物质活动,所谓的格物是通过接触形而下的事物去感悟, 体认心中固有的形而上的天理,强调格物须日积月累积累既多,胸中则会自然贯通. 2, 格物就主体作用与对象而言,致知就是认识过程中引起的结果而言,二者实际为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6、致良知: 1, 2, 王阳明提出良知乃心和理的融合,是先天道德本体. 因此主体只能从自身出发扩充自己本有的先天道德本原,良知的至极意:致即拓展良知,将良知扩充推广到日常生活中间去. 3, 4, 还有实行之意:强调将良知落实到日常的道德实践中去,表现在现实之中. 致即行,其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自我的道德实践.7、知行合一:和良知联系阐发1,王阳明:" 知"是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价值论的范畴.行也不是什么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是自我的道德实践. 2,知行是本体,是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真"知"在逻辑上蕴涵了必然会"行",知与行是相互蕴涵,相互关联,相互规定,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 3,"至良知"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在其本体"良知"中是合一的.在符合良知的前提下,"知"就是"行"" 行"也就是"知".即良知把"行"统一与"知".【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方映灵【摘要】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僧肇;《不真空论》;佛学玄学化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120-07 僧肇(384-414)是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即“四圣”(道生、僧肇、僧融、僧睿)之一①。

他以擅长般若空宗著称,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之誉②,是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

他的最主要代表作《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被汤用彤评价为“实无上精品……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③。

僧肇的突出贡献,是以“即体即用”的“体用不二”论,既解决了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空色分离难题,开启了佛学中国化发展方向,又解决了魏晋玄学的体用二分问题,推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建构。

由于这种即佛即玄、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僧肇佛学与玄学的关系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僧肇“解空”的重要篇章———《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进一步探讨和梳理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一“空”是佛教的核心基本概念,不同的佛教宗派对“空”有不同的解读。

般若中观学派对“空”的解读是“缘起性空”、空有相待而存。

它认为: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由于各自的因和缘假合而成的,并没有实在自性,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成为实有本体。

如何正确地理解空Microsoft Word 文档

如何正确地理解空Microsoft Word 文档

如何正确地理解“空”卢帅宁2017年4月30日写于广西贵港佛法的空如何理解,佛法的空到底是什么?佛法的空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个十分有必要把他理解透彻,这样修行才不会迷失方向。

空、性空、空性,都是一个意思,缘起性空,这个空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意思?空,指无自性无主宰义,不是空无,更不是断灭。

胜义毕竟空,世俗唯假名,毕竟空,是无自性无主宰义,不是空无,不是有一个东西叫空叫毕竟空。

性空缘起,性空故缘起,这里,空不是缘起的因,更不是缘起的第一因,而是因为无自性所以才能缘起,而无自性本身不是缘起的因。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

若无空义。

则皆不成就。

佛说空的本怀是什么?中论明确点出了佛说空的本怀与目的。

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圣为破六十二诸见。

及无明爱等诸烦恼故说空。

若人于空复生见者。

是人不可化。

譬如有病须服药可治。

若药复为病则不可治。

如火从薪出以水可灭。

若从水生为用何灭。

如空是水能灭诸烦恼火。

有人罪重贪着心深。

智慧钝故。

于空生见。

或谓有空。

或谓无空。

因有无还起烦恼。

若以空化此人者。

则言我久知是空。

若离是空则无涅槃道。

如经说。

离空无相无作门。

得解脱者。

但有言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道出了佛说空的本怀与目的,以下引经文: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过去已灭。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三世所有一切心法。

本性皆空。

彼菩提心。

说何名发。

善哉世尊。

愿为解说断诸疑网。

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

善男子。

诸心法中起众邪见。

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

心心所法我说为空。

如是诸见无依止故。

譬如丛林蒙密茂盛。

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

毒发害人。

迥绝行迹。

时有智者以火烧林。

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

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又善男子。

以何因缘立空义邪。

为灭烦恼从妄心生。

而说是空。

善男子。

若执空理为究竟者。

空性亦空。

执空作病亦应除遣。

何以故。

若执空义为究竟者。

杨时“空”论

杨时“空”论

杨时“空”论略探摘要:“空”是佛学核心话语,考察杨时对“空”的认知与态度,他将空解为非实有、非断灭空,认为儒家“形色即是天性”犹如佛家“色即是空”;认为佛家虽有体性之意,却摒弃人伦,“色空”不是儒家学说。

因对佛学“空”理解精深,在理学形成、发展的背景下,相较而言,杨时于佛学“空”论相对温和,但其仍以儒家“易”较佛“空”精当,以儒为高佛在其下,持守宋代理学家一般路向。

关键词:杨时;“空”;理学;“色即是空”宋代理学的儒佛关系,是理学家思想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承洛启闽的杨时之评价,朱熹说:“程门诸子在当时亲见二程,至于释氏却看不破”,黄震说:“乃不料其(杨时)晚年竞溺于佛,氏。

”翻其师程颐慨叹当时学者皆流於夷狄(佛教),“唯有杨(杨时)、谢二君长进。

”嘲这些陈述元不指向杨时思想与佛学的关系。

“空”是佛学的核心话语,杨时认为“老氏之有无,佛氏之色空,盖将明天下至颐”,杨时对佛学这一核心话语“空”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认知与评价,无疑是管窥其佛教观的重要资粮。

一、话语考察(一)空非实有、非断灭空;色即是空杨时就苏轼《影答形》诗“君如烟上火,火尽君乃别。

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

”提出疑义,《语录三·余杭所闻》言“影因形而有无,是生灭相。

故佛尝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正言其非实有也,何谓不灭?”杨时认为影因形而有无,为生灭相,并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言明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故非实有,乃假有、“空”。

他还指出,这个“空”并不是断灭一切的断灭空。

针对王安石将“空: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空)之则空无作。

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的说法,杨时明确指出:“佛之言曰:‘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

’则空之名不为作相而立也。

工穴之为空,是灭色明空。

佛氏以为断空非真空也,太空之空,岂工能穴(空)之耶?”即“工穴之为空”是“灭色明空”,此空是断灭一切断灭空,不是大乘的空有一如的“真空”。

性空、空性与无常

性空、空性与无常

性空、空性与无常性空与空性,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

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

很多人讲佛教课,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什么是性空?“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

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所以性空是指没有独立存在性,无自性。

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

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是什么意思?表示没有,零,不存在。

“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

它在四重二谛中对应的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

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

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儿无生为基本特征的。

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也是有联系的。

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第18卷第8期Vol.18,ɴ8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2018年8月August ,2018收稿日期:2018-05-22作者简介:丁铭(1992-),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现代新儒家研究。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丁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性相”的隔绝关系转化为“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这一转变与他早期对“真幻”问题的思考一致,“性相”“体用”皆是“真幻”问题的延展。

关键词:熊十力;大乘空宗;性相;体用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18)08-0018-07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创作吸收了大量佛学理论,建立起“本体宇宙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熊十力曾在《体用论》中谈及自己的思想历程:“余平生之学,本从大乘入手。

清季,义和团事变后,中国文化崩溃之几兆已至,余深有感。

少时参加革命,自度非事功才,遂欲专研中国哲学思想。

汉学、宋学两途,余皆不契。

求之‘六经’,则当时弗能辨窜乱,屏传注,竟妄诋‘六经’为拥护帝制之书。

余乃趋向佛法一路,直从大乘有宗唯识论入手,未几舍有宗,深研空宗,投契甚深。

久之,又不敢以观空之学为归宿,后乃返求诸己,忽悟于《大易》”。

[1]7《体用论》是熊十力晚年改定《新唯识论》之作,此段话对自己的学术并人生历程略加疏解,他由对中国文化的护存之心出发,因对“六经”的错误理解而入内学院研究唯识思想。

他不满足于内学院主导的唯识观点,从而学习大乘空宗典籍,唯识学理论自然是熊十力思想的重要基础,但大乘空宗思想则更是熊十力费时良久、着力深思的内容,并由破“观空之学”而悟得《大易》根本。

竹子的声音

竹子的声音

竹子的声音作者:孔灏来源:《钟山风雨》2019年第04期明成化十九年某月某日,一个12岁的孩子问他的家庭教师:“先生,我们读书人第一等重要的事儿,究竟是什么?”这是公元1483年的北京,其情其景,相当于现代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很认真地和老师讨论教育的目的甚或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老师定睛看了看这孩子,心情有点复杂:一来,人家的老爸是当世金榜题名的状元公,人所敬仰;二来,这孩子好学善问,自己也是打心眼里喜欢他。

而自己因为科考成绩不尽人意,才只好在此充任西席聊以度日,正心中不甘地很呢!眼下,这孩子偏偏提出这样一个类似于“揭伤疤”的问题,可不是让人尴尬之极吗?他定了定神,又清了清嗓子,说:“那,当然是考取功名做大官啦!”小学生摇摇头,说:“考取功名,恐怕不是第一等的大事。

”老师一听这话,有点着急,也有点反感,就问他:“那你说,什么才是第一等的大事?”孩子答:“我觉得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这孩子名叫王守仁,别号阳明。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

“非常之人”王阳明长到16岁(一说21岁)上,又做了一件奇事:在自家院子里看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说是要“格物致知”。

当然,他家的竹子和他家的老师一样,最终并没能给他一个令其信服的答案。

王阳明“格”竹子,照现代人看来,也许更接近于行为艺术。

但对他自己而言,那是探求生命真理,追寻人生意义,努力超越形而下之“器”以达于形而上之“道”。

至于,他选的为什么是竹子?或许别有深意。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声名卓著。

它质朴、素洁,敢爱敢恨,怀抱三尺月光,根系万丈红尘。

无论在山间水畔、屋后房前,它们挺拔、俊秀,长成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它代表正直清高、谦虚谨慎、坚韧不屈、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等优秀品质。

竹子被砍伐后,既可以做成竹笛、洞箫,也可以做成明枪暗箭,或是陷阱里的尖刀。

所以,像竹子这样“文武兼备”、爱憎分明的植物,应当对于以做圣贤为人生目标的天才少年王阳明有所启示。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1.谈谈孔子的仁学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历来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爱人是其基本的精神,是修己之学的根本。

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

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

所谓“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对待。

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

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克己复礼为仁”是“仁”的另一个基本精神。

《颜渊》中指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即约束、克制自己,复礼是合乎礼。

礼是一定社会的规范、标准、制度、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孔子特别重视礼。

合乎礼;实行礼的过程是人性化的过程,是“仁”的外在表现。

那么,如何实现“仁”?《颜渊》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就是叫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符合礼不能违背。

综上所述:“爱人”是“仁”的根本。

“仁”的基本含义包括“忠恕”、"克己复礼"通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达到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

从而实现“仁”2、如何理解《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八条目是宋明理学家对《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大学》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第12卷第3期2021年6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2,No.3Jun.,2021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何欢欢摘 要:“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

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关键词:缘起;性空;般若经;《中论》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21)03-0044-60一、引言“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

“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自体或本质(“无自性”)。

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

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就像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理所当然”。

笔者对“缘起性空”一词的关注,始于十多年前留学东瀛时发现日本学者并不使用这一汉语的“习惯表达”。

写作本文时,又特地询问了多位从事印藏佛学研究的日本师友,他们都表示对如此重要的汉传佛教术语“闻所未闻”。

笔者又翻查了日本佛 作者简介:何欢欢,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教学界常用的一些权威辞典,如早期的《织田佛教大辞典》《望月佛教大辞典》,稍后的多屋赖俊等编《佛教学辞典》、中村元著《佛教语大辞典》、武邑尚邦著《佛教思想辞典》、高崎直道等编《佛教·印度思想辞典》,再到晚近的《法藏馆·综合佛教大辞典》等,都没有出现“缘起性空”这一词条,而所有辞典都收录了“缘起”(えんぎ),部分辞典还列有“性空”(しょうくう)一条。

空性与我佛教的非我哲学语录

空性与我佛教的非我哲学语录

空性与我佛教的非我哲学语录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主要倡导的是无我、空性等概念。

在佛教中,空性被视为万物真实本性的一种特质,也是达到解脱与觉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空性的概念以及我佛教中的非我哲学,并引用一些相关的语录来阐述这些思想。

一、空性的概念在佛教中,空性是指世界事物本质的空虚与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为无常的幻相,它们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中。

空性的概念与佛教的中观哲学有关,试图揭示世界事物背后的真实本性。

这种真实本性不是有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虚无的状态。

正因为事物的虚无与无常,佛教强调了解脱与觉悟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空性的语录: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陀2. “万法如梦,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般涅槃经》3. “放下执着,世界即成空。

”——《楞严经》这些语录表达了空性的概念,即一切事物皆为虚幻与暂时存在,真实的本性是空洞与无常。

二、我佛教的非我哲学在我佛教中,非我哲学是指佛教对于自我存在的否定与超越。

佛教认为自我是幻象与妄想的产物,它无法真正存在于世界之中。

通过彻底否定自我,个体可以跳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

以下是一些关于非我哲学的语录:1. “一切众生,本不生灭,本无来去。

”——《法华经》2. “无我法界,诸佛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3. “修行者应超越自我,觉悟于众生的智慧。

”——《顿悟经》这些语录强调了个体自我的虚幻以及通过超越自我寻找智慧与觉悟的重要性。

结语空性与我佛教的非我哲学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理解空性,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虚无与无常,从而解脱于世俗的苦难之中。

而非我哲学则告诉我们个体自我的虚幻性,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找到智慧与觉悟的彼岸。

尽管语录无法完全揭示这些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但它们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种指引。

正如佛陀所言:“你们自己要做岸,你们自己要做舟,你们自己要渡河。

空性

空性

一、空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毕竟空?二、什么是缘起法?三、一念不生和什么都不想是一样么?四、毁灭的灭与寂灭的灭是否一个灭,如不是如何解释?五、若不修行,必堕轮回,但身心皆幻,谁在修行?如何以幻修幻?六、佛教徒和外道同样都在吃素,到底有何差别?空性是什么意思有一段话:若知道我们喝的水不增不减,我们呼吸的空气不净不浊,不沉不没,就知道能了知空性了。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

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

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

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

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印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一文,提出他宏扬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一)法与律的合一,(二)缘起与空性的统一,(三)自利与利他的合一。

这三大原理,可说涵盖了全盘佛教,大小空有诸学派的精华,信为当今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不论在义解或修持方面,永远值得遵循的最高准则。

向来佛教界,有「以法为师」与「以戒为师」之诤。

法是佛说,戒(律)为佛制。

约方便与究竟言,知法入法,契悟诸法实相为究竟;戒律是约束个人行为,以及大众共住的生活轨范。

戒律不即是正法,乃适应不同的时空,为减少僧众修行与佛教流传世间的障碍而施设的方便。

然而在龙蛇混杂、凡圣交渗的僧团中,如舍此方便,无法无天,各行其是,则团体的成员如何得身安心安,实践正法,达成生死解脱的目标?僧团在缺乏清净和乐的条件下,而备受社会人士的讥嫌,又如何传播正觉之音,完成正法久住的神圣使命?缘起的世间相,忽略了戒律的事行,正法的修证与弘扬,无异于缘木求鱼,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法与律的合一,藉方便入究竟,重视正法的信解与修证,而不轻忽佛教团体的健全组织,无疑地,这是回归于佛陀时代,原始佛教的务实精神。

“性空”与“虚无”——龙树的“性空”观念与列维纳斯的“虚无”观念

“性空”与“虚无”——龙树的“性空”观念与列维纳斯的“虚无”观念

之 间 的共 通 性使 它 们 有理 解 对方 的 欲望 , 然 而更 加 确 定 的 是 唯有 他 们 之 间 的 他 者性 才让
他们 真 正蕴 含着 改变 对方之未来 的潜能 。
此外 ,
列 维纳 斯 的 哲学 有 着显 而 易 见 的 犹 太教
渊源 ,
在犹 太教 重视 为他人而生 活 的 观念 里包含 着 强烈 的 对 绝对 他者? 的 爱 ,
关 键 词 龙 树 中 观 性 空 列 维 纳 斯 虚 无 别 于 存 在 :
作者 简介 :
李瑞 敏 ,
清 华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20 1 4 级 博 士 生
性 “
空”

虚 “
无”
分别 是 佛教 思 想 与 西方 哲学 中 的 重要 概 念
对 这 两个 概 念的 理

解直接 影 响 着 我们 对佛 教义理的 明 辨水 平 与对哲 学 真理 的把握 程度 。 而对这 两 个概念的
可 能 。
龙 树 中 观学 的
性空 “

举 一 破斥 了 当 时及 此 前 印 度 思 想 中
执 有 “


偏 无 “


种 理论 的不 足 以 “ 缘起性 空 ” 与 “ 中道 性空 ” 的 说法 将佛 教 思想 推 向 个 一 新 的 高 度


也 开创 了历 史上 大乘 佛 学研 究 的 热潮 。 法 国 当 代 哲学 家列 维 纳斯在对西方 哲 学传统 的 批
判 中 以 现象 学 的 方式 对
虚 无 “

观 念 在 哲 学 中 被 理 解 的 方式 进行 了 批 判 性 分析 与 某 种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同步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同步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姓氏由来:孙悟空原本是由花果山的一块仙石孕育而生的石猴,无父无母, 没有姓氏。菩提祖师见他是猢狲模样,原本想取 “胡” 姓,但 “胡” 字拆开 是 “古” 和 “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所以不行。于 是从 “狲” 字取姓,去掉偏旁,为 “孙” 字。“孙” 乃是 “子系”,“子 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与石猴的天性相同,所以姓孙。
3.延展思考: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体成长,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 某些故事或人物所反映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1.结局解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的过程及其 结果是否符合你最初的期待?为什么?
从过程来看,他们一路上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有强大的妖怪、恶 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矛盾冲突等,这些困难的设置使得取经之路充 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符合人们对于一段伟大征程的想象。每一次的磨 难都让师徒四人更加团结,也让他们在成长和转变中不断前行,这种历 经千辛万苦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是令人感动和振奋的。
名字含义:菩提祖师门中有 “广大智慧真如性 海颖悟圆觉” 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 辈之小徒,刚好排到 “悟” 字辈,所以法名取 “悟空”。从寓意上来说,“空” 是佛家一个很重 要的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必须去除 “我法二 执”,“一切皆无自性空”,所以 “悟空” 的 “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悟道的境界。“悟空” 就是要通过种种磨砺去打破执迷障碍,领悟真我的过 程,是对 “我执” 的破除。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与文化思想活跃 ,尤其是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道教的影响深远,为这部融合了大量神 话传说和宗教元素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西游记》的故事 主线基于唐代玄奘法师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但吴 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再创造,将民间流传已久的唐僧取 经故事与神魔志怪相结合,形成了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

四字成语什么什么皆空

四字成语什么什么皆空

四字成语什么什么皆空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

(《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

”(《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

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是虚无主义的反映。

”(《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

“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

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

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

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

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

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

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

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性空与空性的区别

性空与空性的区别

性空与空性的区别性空是指万法的属性是空的,其本体性、自体性是空的,万法没有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体性,不能自我主宰。

这些万法都是被第八识所变生,因此万法都不是真实的有,是虚妄性的。

既然万法的体不是真实的有,那么其性质就是空。

就像一个被幻化出的假人,如果说它有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本性,那是不可能的,它所有的行住坐卧、言谈语笑的功能作用都不是真实有,假人本身即是幻化出来的,何况其作用、体性、功能,更是幻化不实的。

万法也就如幻化的假人一样,也都是空,凡是被生出来的,被变出来的,都是不真实的,没有自体性。

就像是机器人,是被制造出来的,它就是假人,就是空的,就是幻化的,但是机器人表面是有一定作用的,其作用也是幻化出来,不是机器人本身的作用,是被一定的程序所操控的。

所以万法之性是空的,名为性空。

而空性是指第八识这个空性的心体,祂虽然是真实的有,是实相心,有真实的功能作用,但是其相却是空的,祂没有三界世俗法当中的任何一个相。

但第八识是所有的功能体性都是真实存在,不虚妄,万法由此而生。

缘起法就是各种缘所聚合起来的,组合起来的现象,因此就都没有自性,不是真实的法,不是真实的,就是虚妄的。

因为这些现象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与否,如果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不能主宰自己,那就是没有自性的。

缘起法都是在讲虚妄法,没有谈到第八识的真实性如如性,因此与大乘实相法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虚妄法也是依第八识而生而有而存在,离开第八识,就没有任何一个虚妄法的产生和存在,因此缘起的法是性空的,没有自身的真实性。

而第八识之性却不空,第八识有自己的真实性,有自己的有为性和无为性,第八识有自性,不依赖他法和他缘,就能够独立存在,也叫作自性清净心,但是祂虽然有自性,却没有相,所以也叫做空性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空的意义在于赋予存在以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存在既不会在被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被给定,也不会在将来的某一行动中被定性。坏人可以变好,好人也可能变坏。所以,生命的过程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人是可以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超越,不断进达新的境界。不仅个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万事万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既可以改变自我,也可以改变世界。性空哲学揭示了一切皆变的法理,否定了人的天性和所谓的神性,肯定了人的创造价值,对人生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虚无与性空自由
佛教认为性空或空是一切事物的本性,或者说一切人与事物皆为空。《中论》曰:若依缘而生,彼即所谓空〔6 〕人的存在也同样是空,而无自性。也就是说,个体的存在从根本上讲就是无拘无束的,完全自由的。这是因为,在人之外的世界万物皆空,而人本身又无自性,既没有任何的神性,也没有任何的人类共同本性的存在。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强加于人的身上,人完全可以成就任何事业,他完全有希望成为他自己所想望成为的人,就像大海的几滴水,你不能说它只是海水,其实它可以是水,可以是气或其他;它可以上升,也可以落地,甚至可以在宇宙间不断漂游,只要它不执着于自己只是大海的几滴水。它可以借助风或其他的因缘,以任何方式存在,直到永远。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所以是自为或是自由的。他说:自为是自由的,自为的自由是对自为的一种界限。〔7 〕正是由于虚无所决定的自为与自由的同一,使人成为本质上的绝对自由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与他的自由的存在之间别无二致。
萨特的虚无自由自我设计的模式,无疑也赋予存在以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考夫曼在解释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意义时说: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9 〕存在主义之所以肯定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在于虚无自由,正是因为通过虚无,自为的存在可以天空(虚无)任鸟飞(自由),正因为是自由的,所以个人可以不断地作出选择。萨特认为,人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选择来达到的,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主体价值论
张缘起性空呢?《中论》曰:一切缘起者(法),我说彼即空。〔3 〕一切事物与人的产生和存在都依赖于缘起(因缘和合或相互作用),事物与人本身是无自性的,因为它(他)们无法独立存在,它(他)们的存在要依赖于其他的事物(因缘)。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而因缘是有聚有散、有离有合的,因此是相对的和不稳定的,所以说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所揭示的正是人与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性空并不是指空洞无物,也不是否定事物存在的虚无主义观点,而是某种缺乏独立实在性的东西(自性空)。〔4〕《中论》曰:一切法、一切时、 一切种、从众缘生故毕竟空,故无自性。〔5〕因此, 人与事物从本质中讲是空,因为他(它)们无自性。萨特把虚无看成自为存在的本质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佛教的性空观念。正如理解虚无概念是理解萨特存在主义的关键所在一样,对空与性空概念的理解同样也是进入佛门和理解佛教哲学的关键,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号就叫空王,这是对缘起性空哲学的最好界定。总之,在佛的眼里,由于缘起,宇宙万物得以展开;由于性空,人生得以展开。
四、虚无、性空变化与创造
变是宇宙的法则之一,宇宙间的一切皆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赫拉克里特早就以河流为喻,断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性空哲学认为,人与事物等一切皆无自性,所以是空是无。但这种空或无又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一种真空妙有,这种有也就是指人与事物的可变性、可塑性和创造性。只有从无与空中才能产生有,无与空本身就蕴涵和预示着有,这就是一种变,而且人与物还可以以各种方式或有或存在,这也是一种变,而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可见人生是充满着变化,充满着机会。所以说不常亦不断。〔8〕#p#分页标题#e#
虚无与性空
【作 者】马云驰
内容提要 本文比较了萨特的虚无与佛教哲学的性空概念,并指出萨特的虚无是对佛教哲学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虚无,佛教哲学,性空,自性
二、性空('sūnyatā)
理解佛教哲学的性空,要从因缘学说开始。佛教认为,宇宙万象都依赖各种条件才能生存,所谓因缘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产生万事万物的各种条件。《中论》曰:因缘名一切有为法〔2〕, 也就是说因缘是一切精神和物质(万物)现象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因因缘的聚合而产生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缘起。依据因缘法则,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宇宙间的一种缘起。有人会问,既然因缘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和人,这是缘起,那么,如何体性的弘扬的主体价值论当成绝对的自由主义加以论处,其实我们何不看到萨特对存在的主体性(创造性,可塑性)的肯定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呢?况且萨特虽然从本体上论证了人的自由,但他同时也论证了人对他的自由选择负有责任的必然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他对他的选择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他说:责任的原文就是指作为对一件事或一个客体的无可争议的原造者。又说:不管我作什么,我一刻也不能把自身从这种责任中撕开,因为我对我逃避责任的欲望本身也负有责任。〔10〕由此可见,萨特的自由决非一种绝对的自由主义,因而说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主义似乎有冤枉之嫌了。但不管怎么说,萨特所赋予生命的自由与创造都只是个体的和现世的;而佛陀则认为生命的变化和创造是无限的,正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因而是超越个体和现世的。因此,萨特只是萨特,而佛陀就是佛陀。
业的深刻意义,也可以理解性空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正好相反。试想,如果人生下来就定了性,或者说本质(性)已在人的存在之先已被预定,那么人以后的行为也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正因为性空,人在本质上自由,因而人可以成就任何事业,故此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佛。
萨特也从虚无推导出他的自由的本体论,他说不能把自由与个人自身区别开来。正因为人在本质上自由,或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由,所以人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设计和创造来获得自己的本质,而这个过程不会停止,直到个人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所以,萨特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盖棺才能定论。其实萨特就是这样的,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注,他不仅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而且也实践了存在主义,萨物的虚无可以说是对佛教性空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2〕〔3〕〔4〕〔5〕〔6〕〔8〕〔俄〕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6、111、110、220、111、 176页。
〔7〕〔10〕同〔1〕,伦敦1957年英文版,导论,第129、 556页。
〔9〕〔美〕W.考夫
曼:《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305页。
一、虚无(nant,Nothingness)
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萨特在自己专门研究存在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中,把存在划分为两种,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简单地讲,自在的存在就是是其所是,而自为的存在则是非其所是,如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虽然萨特从现象学等存在主义先驱那里继承了把意向性、创造性等作为自为存在的本质特征,但他还是倾向于把虚无看成自为存在的最本质的特征,并且认为自为存在的自由、创造性也源自它的虚无化的本质特征。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存在主义的考问而进达存在内部时,人们会发现我们被虚无包围着。萨特也把虚无称为非存在。这也就是自为存在的虚无化或否定性,也就是非其所是。萨特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也由虚无而推出。因为存在为虚无所包围,存在本身就是虚无,存在首先什么都不是,更不要说具有本质了,所以先有存在,而本质是以后的事。存在要获得本质则要依赖虚无化所赋予存在的主体性力量和勇气。萨特说:存在将要成为的那个东西将必然地隐没在它现在不是的东西的基质中。〔1〕正因为是虚无, 什么都不是,所以经历了存在必由的生命历程之后,存在就有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本质的潜在的可能性。这里我们看到,虚无概念对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已明显地凸现出来。可以说虚无这个概念是整个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粗看它似乎是对存在的否定,细琢它则是对存在的一种绝对的肯定,因为无可生有,什么都不是,则可以什么都是。萨特的自由哲学和主体价值论也都由虚无推出。由此可见,虚无概念赋予自为存在以生命力,也赋予存在主义哲学以生命力。
五、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萨特的虚无概念是对佛教的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萨特的虚无概念虽然支撑起存在主义的大厦,但却使大厦里的个人面临了他人与社会的困难。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自我与他人的矛盾虽然由于交互主体性概念的出现而有所缓解,但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最终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而佛教的性空所揭示的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不断、相互依存的相对性原理。《大乘佛学》里有说:月称曾说,我们是相对论者,而非否定论者!因此,对缘起性空的领悟,可以使人破除各种妄执,进达无我的境界。在这里没有萨特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的只是缘聚缘分(缘起缘落)总之,萨特的虚无概念只是关于世俗存在的一种体验,而佛教的性空则是超越个人和世俗再返观人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体验。
On Nēant and ūnyatā
Ma Yunchi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concept of Jean-Paul Sartre's n ēantand that of ūnyat āin buddhism, and then indicates that Sartre's nēant is an existentialist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m's concept of ūnyatā.
一看到空与虚无这样的概念,有些人往往会认为它们是虚无主义的消极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对性空和虚无的误解。且不说缘起性空所包含的深奥哲理,只要看一看自佛祖以来佛教在人世间所成就的事业,对众生的普渡,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界人士所说的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
Key words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n ē ant, buddhistphilosophy,ūnyatā, svabhava
本文于1996年7月收到。作者系本校社科部讲师。
注释:
〔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第3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