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哲学ppt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直到19世纪末,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应当成为帝王的理论又曾盛行一时。
6. 民国成立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到人师之下。
7. 现在,多数中国人还是承认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再是惟一的夫 子了。
CONTENTS
1.天命论 2.“仁”学意涵 3.正名 4.方法论
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 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
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天 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
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 可以上达的境界。
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 这一境界。
10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 天命。
因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 乎!”
②“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 心真诚的直德的发挥。
孔子的意思不是通过外在强迫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 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体验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 这才是仁人的品格。
19
(2)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 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
仁:爱人。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忠: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对父母的赡养,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24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的“吾与点也”之叹,表达了儒家在人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23
(3)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 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得以长存的依据。这些价 值理想通过他自己实践仁的生活显示了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 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③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 内在。
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 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 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 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需要承担 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这 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9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 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1)“克”是“约”的意思,
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 礼。
《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
(2)礼 ①礼是一定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和各种
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范来调节的, 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
②孔子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主张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则转向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 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为人之学”。“仁”道及其标准并不远离人们,现实 的人只要有自觉,只要想去行仁,仁就在这里了。
②“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这里,道指人道,即仁。忠恕未足 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违道不远。
21
(1)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有禄位的诸侯、卿、大夫、士等的要求, 也是他对政治的理想。
①对执政者,孔子认为仁德高于聪明才智,强调了严肃庄敬的态度和合理合 法的重要性。对于官员、君子,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
(1)“仁”这个范畴有不同的层次,高一层次的、作为人的最高标 准、最高道德原则、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理想的“仁,可以统摄作为 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
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 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 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 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 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5
(2)仁人
①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圣王)为最高。在特定 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最高人格境界。这是 理想的近乎完美无缺的仁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孔子在 这一层次上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
1. 就历史说,他生前主要是一位教师,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在去世之 后,渐渐被尊为至圣先师,地位凌驾于所有其他教师之上。
2. 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司马迁尊孔子为“至圣”,他的地位又被提高。
3. 到公元前1世纪时,孔子被推崇到比君王更高的地位。
4. 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初),儒家中崇尚理性的一派渐占上风。自此以后, 孔子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一位神祗,但他还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 “夫子”。
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7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偶然命运之 天等不同内涵。
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第二层次的仁人也称“成人”(全人)。集智慧、清廉、勇敢、多 才多艺于一身,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其外, 就是“成人”了。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技艺 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
③第三层次的仁人称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 区别的君子儒。贤人与君子都是现实人,都有自然欲求,只是在精神 境界的追求上超越了自然与功利。
26
(3)仁的特点 ① 仁具有内在性的特点。
礼是外在的制度规范,仁是内在情感和系列品质。 ② 仁具有内求的致思进路。
仁是自识、自知完全wenku.baidu.com主可以求得的 ③ 仁具有推己及人的推扩性。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 是强行干预的方式。“
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成长 养万物。
“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 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8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20
(3)“忠”“恕”的关系
①两者综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或絮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 “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 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 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 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
②对政事,孔子强调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一切 政治都要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③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在管理中光靠政令与刑 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唤起民众的羞耻之心。根本上宜以内在的道德 加以诱导,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制度、行为方式即“礼”来训练、调教 民众,使民众有羞耻感,心悦诚服地归服。
②孔子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
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 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2)有等差的爱
①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 情感。“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即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推己及人。
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 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 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 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
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 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 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③孔子也强调“礼后”。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 社会强制,使人不成其为真实的人。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人内在的真 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18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①“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孔子讲内在的“直”德, 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
②行仁从孝弟开始,孝弟是仁之伊始、仁之起始,而不是仁的全部或根本。仁是 体,孝弟是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 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③在此之上,有“义”。
“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敬爱兄长之心的扩 充。“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 等级。“礼”就是以上“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 形式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 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 (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 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 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结合起来的?
1.以“爱人”为“仁” 2.以“克己复礼”为“仁” 3.“忠”与“恕”接近于“仁”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5.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1)爱民
①“泛爱众,而亲仁”。
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 主旨,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 “使民也义”,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 定的生活保证。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 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 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 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 祀”。
22
(2)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 ①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
节之以礼。 ②人生存的价值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孔子有自己的终身之忧和终身之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③孔于提倡追求人生修养的意境,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