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

合集下载

--社会政策概论标准答案(A)

--社会政策概论标准答案(A)

《社会政策》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一、填空。

(每空1分,正确得1分,错误不得分,不倒扣分,满分10分)1、社会福利领域的强制干预。

(意思正确即可得分)2、德国3、国家福利(即政府承担为民众提供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4、《社会保障法案》5、中央公积金制度6、税收、专项收费7、纯福利模式、准市场模式8、“第三道路”二、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得分)1、“社会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

包括内部漏洞和外部漏洞。

2、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指非政府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服务组织,又称“第三部门”。

3、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根据社会政策对象确定的原则不同,社会政策可分为两种模式: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

普遍性福利模式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别地给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选择性福利模式则倾向于首先界定社会中或某个群体中哪些人具有真正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供给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4、贝弗里奇报告: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为重建战后社会福利,而由贝弗里奇委员会于1942年11月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计划,史称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的目的是要在战后英国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总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报告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解决国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保障方法和手段,包括廉租房制度、公屋制度、住房补贴等。

三、简答题。

(每小题6分,共42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得分)1、三者是真包含逻辑关系。

(2分)政策的外延最大,公共政策的外延次之,社会政策的外延最小。

(2分)公共政策是政策的一种,而社会政策则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

(2分)2、(1)社会政策的地位作用不同:剩余模式又称补缺型模式,该模式认为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正常机制,当他们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时国家才弥补其缺失,而且社会福利的提供只应该是暂时的,国家所提供的协助不会超过维持最低生存的标准,受助者要经过官方制定的严格程序才能获得受助资格。

云南省富源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富源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富源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副标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2.“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3.“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5.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6.《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7.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8.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11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11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政策

四、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解决社会问题与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也是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提问:分析公正、平等、公平三个词的区别是什么?
无论是 “公正”“平等”还是 “公平”的理念,都涉及对 “差异”或 “差别”的 认识、判断 和评价。
公平从字面上看则含有 “公正” “平均”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国人在使用 “公平”或 “不 公平”这个概念时,确实是想表达一种价值判断,即 “是否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字面上的原因, “公平”的含义又可能被误用为“平均”,用来描述“均等”或“不均等” 的现象,亦即客观的数量 上的一致或不一致现象。因此,使用 “公平”的概念可能引 起理解上的混乱。
社会民主主义者不再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行动目标,而是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自己的任务,也作为自己争取工人群众和更广大的新中产阶级成员支持的手段。社会民主主义学 派仍然强调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为工人阶级合法地争取权利;继承马克思主义 社会平等的思想,倡导全民福利的思想。同时,社会民主主义还认为,必须推动和强化国家、政府来 承担责任,;并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效果。社会民 主主义虽然背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更大程度的 平等的重视,以及把社会政策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思想。
(2)分类
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为研究方便,一般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四大类: ①政治政策 (外交、国防、人权等); ②经济政策 (财政、税收、金融、工业、贸易等); ③社会政策 (劳动、分配、福利、人口、教育等); ④科教文卫政策 (科技、教育、文 化、体育、卫生)等。
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
2.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教程》

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教程》

六、新剑桥学派理论 他们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症结。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调节国 民收入分配,使之趋于合理,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就能够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Hale Waihona Puke 收入分配理论的要点是: (1)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肯定分配论和价值论的联系。
2
第二,社会保障的 权利应当完全得到 保障。
3
第三,与性别、年 龄、国籍、人种、 宗教等无关,所有 社会成员都能够无 差别地、平等地享 受社会保障待遇。
2.列宁社会保障的特征 第四,社会保障的实施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虽然没有失业
保险制度,但是,在任何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都可以享受社 会保障待遇。 第五,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或社会来负担,劳动者等国民不负担 任何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保险的实施范围必须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所有家属。 第三,所有的受保人根据补偿原则得到工资的全额补贴,而且保险
费用全部由企业或国家来负担。 第四,必须按照受保人完全自治原则在各地建立统一的保险组织,
由它来管理保险事务。
2.列宁社会保障的特征
1
第一,社会保障的 实施对象具有普遍 性,所有劳动者都 属于社会保障实施 范围,医疗以及其 他一些社会保障制 度的实施对象是全 体社会成员。
的影响; 政府需要强调终身教育,以便能提出一些配套的教育项目,使人们在童
年时就可以开始受教育,而且这种受教育的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老年。
(三)福利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第一,保证个人 和家庭的最低收 入;
2
第二,使个人和 家庭能够应付社 会意外事件(疾 病、老年和失 业),以降低不 安全程度;

欧洲儿童福利政策:比较及经验借鉴

欧洲儿童福利政策:比较及经验借鉴

欧洲儿童福利政策:比较及经验借鉴夏聪明,张向达(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福利需求不断升级,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势在必行。

从世界范围看,欧洲国家的儿童福利政策发展较早且较为完备,对现阶段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英国、德国和瑞典三个欧洲典型国家进行深入剖析,厘清其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三孩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应大力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完善经济支持、时间和服务政策,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混合照顾体系,拓宽儿童福利筹资渠道,以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福利政策,通过完善儿童福利政策为生育开启“机会之窗”,并消除儿童福利需求与儿童福利供给之间的现实难题,增进儿童福祉,从而切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提升适龄人群生育意愿。

关键词:儿童福利政策;福利体制;社会福利政策;欧洲国家中图分类号:F061.4;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4)04-0118-12一、问题的提出儿童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儿童福利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与不竭动力。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水平持续低于更替水平。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规模与出生率分别仅为956万人和6.77‰[1],同2021年的1 062万人和7.52‰相比均有明显下降。

可见,中国已进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高风险期[2]。

究其缘由: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转型,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加大,儿童抚养更加精细化,育儿成本(货币、机会和时间成本等)增加,家庭的育儿负担日益加重[3]。

其次,囿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市场参与率提升,需要在家庭与工作之间进行理性选择,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遭遇就业歧视,导致其生育意愿显著下降。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

精选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资料1《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的基本概念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综合起来,国际组织的观点是①为防止失业、伤残、年老、死亡、生育、疾病等问题所造成的收入丧失或锐减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灾难性后果,②并提供医疗保险③积极的劳动政策④和家庭补贴。

可以看到国际组织的观点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

2、西方主要国家的观点(1)德国(遵循特殊主义原则):社会保障应理解成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遭受灾难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2)英国(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社会保障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公共福利计划,它应该由个人与国家合作实现。

(3)美国(介于以上两国之间):社会保障是一种“安全网”。

谢谢观赏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理解是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原则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我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认识1、书中标准定义:社会保障是①国家或社会通过②立法和行政手段对③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④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2、对以上定义的理解:(1)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

(2)社会保障实施的依据是立法。

(3)社会保障实施的手段(方法)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

从表现上来说,它还是一种措施、制度或者活动。

(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三、考察社会保障的三个不同视角社会保障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标。

1、经济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保障是经济分配方式,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属于经济范畴,其长处是说明社会保障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超越当前的物质生产水平。

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社会福利与保障

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社会福利与保障

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社会福利与保障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判断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盗传必究判断题 1.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 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是社会效益原则。

( × ) 3.被保险人只要符合规定的年龄和工龄两个条件,就有资格领取养老金。

( × ) 4.无责任补偿原则是工伤保险的原则之一。

(√) 5.财政和社会捐赠资助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两个主要渠道。

(√) 6.只要是处于劳动年龄的失业者即可享受失业保险。

(× ) 7.我国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和商品房。

( × ) 8.提出有效需求理论,并被认为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威廉配第。

(×) 9.与物价挂钩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

( √ ) 10.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征。

( √ )11.社会保障水平常常用社会保障支出或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反映。

( × ) 12.收益性原则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 × ) 13.现收现付制的本质是“代际赡养”。

( √ ) 14.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 ) 15.社会保险是自愿参加的,个人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

( × ) 16.扶贫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保障制度。

( √ ) 17.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改革已经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

( × ) 18.个人投保也是社会优抚资金的来源之一。

( √ )19.《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

( √ ) 20.社会保障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而不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

( × ) 21.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社会福利研究专题

社会福利研究专题

社会福利研究专题(研究生学位课)第一讲社会福利基础知识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一)什么是社会福利“福利”(welfare)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需要的追求,也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

“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同时,它还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钱宁,2006,2)概括地说,“福利就是能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

它既包括人的身体应得到的保护和照顾,也包括影响人的智力和精神自由发展的各种因素。

”(同上,2)它们对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增进他们的生活福祉有直接的意义。

而所谓“社会福利”则是指社会如何为其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正常进行。

因此,社会福利是人们在“社会”的层面解决福利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它涉及到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得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生活得幸福,社会的财富、机会和各种物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等问题。

(二)社会福利的功能《贝弗里奇报告》把社会保险的功能看作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而实现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福利保障措施就是解决影响人们基本生活安全的各种社会病态。

在他看来,英国战后重建必须解决的五大社会病态问题是:贫困(Want)、疾病(Disease)、愚昧(Ignorance)、肮脏(Squalor)和懒惰(Idleness)等(p3)。

而社会福利的功能则在于通过社会保险来免除这些社会病态对人们基本生活安全的威胁,促进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升人民的生活信心,使人民在在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环境中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社会福利,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言,是假设不虞匮乏、受教育、充分就业、健康、快乐、社会平等及有序地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贫困、疾病、无知、污秽与肮脏的环境、无业和犯罪则是反福利(diswelfare)的社会病态。

第4章 社会保障概论

第4章 社会保障概论
效需求
四、新剑桥学派 1、收入分配理论 ➢ 否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 肯定分配论和价值论的联系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 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
均等的状况 ➢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 政府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 ➢ 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 实行进出口管理政策 ➢ 政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
➢ 社会保障项目
➢ 社会保障程度
⑶社会保障供给平衡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资金供给总 额,供给来源有三:个人、单位(企业)、国家
4、社会保障水平的曲线发展理论
➢ 前社会保障时期、社会保障形成时期、社会保障水 平上升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回落时期。这四个时期 从上升到回落,形成一个社会保障水平的U性曲线 发展轨迹。
偿金所得转移的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是“鼓励那 些不工作的人,打击那些工作的人” ➢ 净税率 ➢ 毛税率 三、供给学派的实践——里根时代美国的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 1、紧缩待遇,严格享受条件 2、大幅度消减社会福利开支
3、联邦政府的责任向州和地方政府转移
四、马丁·费尔德斯坦和亨利·阿伦关于社会保障问题 的争论
二、瑞典学派:
1、代表人物:
➢ 奠基人: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奴 特·维克塞尔
2、主要特点:沿袭传统的均衡理论价值理论的基础 上,首创分析经济现象的新概念
3、瑞典学派理论和政策的两大战略思想:
➢ 依靠政府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 济周期的波动
➢ 用再分配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 消费水平趋于均等化,实现收入平等
国内生长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国或 一个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 ➢ 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 ➢ 从质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 ➢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社会保障需求条件和社 会保障供给条件

离散选择实验特征及其水平设置研究: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例

离散选择实验特征及其水平设置研究: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例

·4021··方法学研究·离散选择实验特征及其水平设置研究: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例王群*,杨瑾【摘要】 离散选择实验是卫生经济领域测量非市场产品需求或偏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征及其水平设置环节是决定实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设置流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献综述、政策文本分析、专家访谈多种方法,以既能勾勒出政策轮廓又能刻画各试点差异为出发点,以考虑政策现状水平兼顾其未来发展为原则,对离散选择实验的特征及其水平设定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的方法学参考。

【关键词】 离散选择实验;特征与特征水平;长期护理保险【中图分类号】 R 197 R-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87王群,杨瑾. 离散选择实验特征及其水平设置研究: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例[J ].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4021-4026.[ ]WANG Q ,YANG J. Developing attributes and attribute-levels for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estimating demand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J ].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1,24(31):4021-4026.Developing Attributes and Attribute-levels for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Estimating Demand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WANG Qun *,YANG Jin 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Qun ,Associate professor ,Master supervisor ;E-mail :【Abstract 】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demand or preference of non-market products in health economics. Developing attributes and attribute-levels is one essential determinant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periment ,but there is no unified process and method regarding how to conduct it. To provide a key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we detailed the development of attributes and attribute-levels for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for estimating demand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via using multiple methods inclu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policy text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in which the pilot policies regarding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and their differences were outlined ,with consideration for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se policies.【Key words 】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Attribute and attribute-leve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验研究共包括特征及其水平设置、实验设计、抽样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讨论与政策建议5个环节[1]。

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变迁进程——以Gilbert的社会福利分析框架为依据

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变迁进程——以Gilbert的社会福利分析框架为依据

的《 国有企 业 职工 待业 保 险规 定 》 将 四种扩 大 到 了七 种 , 但从 实 质上 没 有 明确 的制 度规 定 , 完全 依 靠失 业保 险 经办 机构 自行 安排 。② 就 来说 , 只 是增 加 了停产 整 顿 的企业 中被精 简 的职 员 。 由于政 府 认知 业 促 进效 果不 明显 。劳动 和社 会保 障 部 的数据 表 明 , 进 人 中心 的下 的缺 失 , 失业 保 险制 度 只是 针 对 国企 改革 而 配套 实施 , 所 以制 度覆 岗工 人再 就业 率 只在 5 0 %左 右 ,而在 2 0 0 5 年 国有 企 业 员工 的基 本 盖 的范 围只包 括 国企 员 工 , 非 公 有制 企业 员 工和 集体 企 业职 员 等 等 生活 保 障制度 向失业 保 险制度 并 轨之 后 , 新 的再就 业 服务 中心被 取 都 被 排 除在外 。这一 阶段 失业 保 险制 度 以 “ 选 择式 ” 为特 征 , 还 远远 消 , 就 业促 进方 面 的资金 支 出更加 缺乏 可持续 性 。 未能 达到 满足 所有 劳动 者失 业保 障 的要求 。仅覆 盖 国企 员工 的失业 针对 我 国 目前 的失 业保 险制 度 对促 进 再 就业 效 果 不 明 显 的现 保险 制度 ,无 法 为非 公有 制员 工 提供 待业 期 间 的基 本 生活 保 障 , 违 状 , 有必要实施一些新的改革来缓解问题。比如 : ①要充分发挥社会 背 了社会 福 利 的平 等性 原 则 ; 并 且 伴 随着 城 市 化 的发 展 , 大 量 农 民 部 门 、 非 营利 组 织 的作 用 , 集 聚社 会 力 量 , 整 合社 会 资 源 , 共 同推进 工进 城 务 工 , 对 就业 和 待 业保 障 的需 求不 断增 加 , 原 有 规定 不 把农 失业 者 培 训 和再 就 业 工 程 的进 一 步发 展 。② 要 重 视 社会 资 本 的 运 民工列 入参 保 范 围的做 法 ,不利 于城 乡一体 化 进程 的 良性 发 展 , 也 用 , 重建 再 就业 社会 支 持 网络 。非 营利组 织 在开 拓 新 的社会 资 本 和 给城 市治 安管 理 留下 了隐 患。 对 失业 者进 行 心理 辅导 等方 面 能够 发挥 巨大 的作用 。除此 之 外 , 社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理论
• 公平理论认为,建立对贫困农民救助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是必要的;但市场机制导致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坚持 “公平优先于效率”的观点,强调用制度来保证分配公平。 •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的效率是不完全的,经济危机 时期的低效率是市场本身所无法克服的,政府有必要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分配政策中使财富向贫困人群进行 一定程度的倾斜。 • 负所得税理论认为,要在保障贫困人群的生存权和最小化 其经济效率损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制度。


提供策略(如何管理和输送) 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 乡镇人民政府 村民委员会
申请、审核和审批。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 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 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 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 批。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 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在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 申请人家庭按国家规定所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 奖励性补助,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具体核算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价值观
• 分配公义:平等性 公平性 充足性 选择维度的竞争性价值 选择维度 分配基础 个人主义取向 成本效益:给最有需要的人 集体主义取向 社会效益:人人都应享有福利
福利形式
提供方式 筹资方式
选择自由:现金补助为主
异议的自由:民主方式 地方自筹
社会控制:实物给付为主

社会政策与法规华东理工版重点知识点

社会政策与法规华东理工版重点知识点

社会政策与法规(华东理工版)重点知识点————————————————————————————————作者: ————————————————————————————————日期:ﻩ社会政策概述社会政策,是国家通过立法和政府行政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一、17世纪英国旧《济贫法》的颁布实施二、19世纪末德国社会政策学会的成立1950年代福利国家的建立是西方国家社会政策发展走向顶峰的标志。

前福利国家阶段(消除贫困)福利国家阶段(以《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和福利国家的建立为起点,社会行政)后福利国家阶段(19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减少政府的社会开支)《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英国战时联合政府委托无党派人士、经济学家贝弗里奇(W.Beveridge)起草了一份准备在战后实施的社会保障计划——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被认为是社会政策的里程碑。

其核心内容是:社会福利是社会集体应尽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

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措施,全面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无知、懒散等各种社会弊病。

报告还提出了关于“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许多具体设想。

并且迅速在欧洲范围内普及开社会政策的概念一、社会政策概念的演进(一)社会政策的缘起19世纪德国社会政策学会骨干成员瓦格纳(Adolph Wagner)是最早提出社会政策概念的人。

1891年他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的分配不均问题。

20世纪的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加盟,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的社会政策才逐渐成为为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独立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

(二)社会行政阶段费边福利国家主义:国家和政府是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英国马歇尔(Marshall)蒂特摩斯(Titmuss)美国尼尔.吉尔波特(Neil gilbert):“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政策体系模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五章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五章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要。

福利国家超越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贝弗里奇报告地位: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依据。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贝弗里奇与《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贝弗里奇,生于印度,牛津大学毕业。

三个发展社会保障的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约束。

(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陈社会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3)提出他对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

即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与个人的合作。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政治基础:1、贫困成为英国首要社会问题:19世纪70年代,英国国力下降,社会问题逐渐突出,社会贫富不均。

2、社会政治的变化:英国两党轮流执政,保守党的张伯伦主张国家救济失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承担责任想法加强3、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亚当斯密自由经济思想受到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将国家干预主义进一步理论化。

二: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贝弗里奇认为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提高国家的效率、减少浪费、降低人民的不满情绪、增进个人福利。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1)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种福利政策之间缺乏联系,一个政策只处理一种社会问题,而不考虑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是社会保障措施彼此没有衔接。

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1

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1

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1刘军强2摘要: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取向是社会政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社会政策学科的早期奠基人蒂特姆斯(R. Titmuss)和马歇尔(T. H. Marshall)都被归入这一流派。

而且制度主义社会政策这一提法也与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相映成趣。

本文探讨了制度主义的概念、历史发展、代表人物与观点,并对制度主义做出了评价。

本文指出制度主义取向的社会政策从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中获得合法性、从蒂特姆斯的集体利他主义中获得合理性、从实用主义和中间道路的结合中获得现实性,从而使得这一取向在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这一范式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危机的展现受到了广泛批评。

社会政策研究曾因缺少理论根基而备受诟病。

但时至今日,一个相反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梳理社会政策中的各种思潮、流派、取向和视角?很多学者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分类。

尽管各家分类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右派,以混合经济福利为主的中间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左派,以女性主义和绿色主义为主的新兴流派”(刘继同,2004)。

简言之,就是左中右加上新兴流派。

一些社会政策的研究者将社会政策的研究分为制度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激进或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取向、福利多元主义取向、社会发展视角、种族和政治取向等(Midgley,Tracy and Livermore,2000)。

这里面较为引人注目是他们新提出的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

一、制度主义:概念解析与历史发展(一)制度主义概念与社会政策制度主义一词最早由汉密尔顿(W. H. Hamilton)在1918年提出,之后经凡勃伦(T.Veblen)、康芒斯(J. R. Commons)、加尔布雷斯(J.K. Galbraith)等人发展为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它研究的是“关于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事后的实际问题……通过制度变迁来解决人们实际面临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过程性的,研究的目标是社会过程,以便为社会过程提供实际的解释和因果的理解”。

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

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

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3214009789 社会工作1班袁嘉文●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主要分为:分配基础、分配内容、提供策略和资金来源4个部分;选项、价值观和理论3个维度。

一、四个部分:(一)分配基础即向谁提供社会福利(who)社会分配的基础就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特定社会人口或群体时所采用的不同原则。

1.普遍主义原则和选择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指人人可以享受的基本权利,其主要是比较注重社会效益。

选择性原则指福利英应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其主要是比较注重成本效益。

2.社会福利品分配原则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1)社会人口属性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申领资格。

2)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即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贡献或遭受某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的群体。

3)专业诊断资格的特殊条件,即由专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差异性需求,并需要提供特殊资源与服务。

4)家计调查或资产调查的资格条件,即个人缺乏购买服务的能力,并可能因此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社会所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

(二)分配内容:提供何种类型的福利(what)1.福利品的基本形式:现金与实物实物与现金是社会分配内容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2.社会福利品的分配形式社会福利品可以分为六类:机会、服务、物品、代金券和退税、现金以及权力。

(三)提供策略:如何提供福利(how)福利输送系统是指在基层社区背景下,服务提供者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组织安排。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2.公营化和私营化3.商业性(营利)和福利性(非营利)4.服务提供策略,其重点都在于如何提高输送系统的一致性和可及性。

(四)资金来源:如何进行筹资筹资方式涉及到两个问题:资金来源和资金的转移支付。

1.资金来源1)税收2)志愿者捐款指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提供的私营捐款。

构思精妙、内容实用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工具书——评《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构思精妙、内容实用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工具书——评《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构思精妙、内容实用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工具书——评《社
会福利政策导论》
仝利民
【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8)0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封三)
【作者】仝利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下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内容分析
2.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
3.我国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基于吉尔伯特和特雷尔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4.公共场所母乳哺育室建设问题研究——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5.我国农村地区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基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阐述
3214009789 社会工作1班袁嘉文
●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主要分为:
分配基础、分配内容、提供策略和资金来源4个部分;
选项、价值观和理论3个维度。

一、四个部分:
(一)分配基础即向谁提供社会福利(who)
社会分配的基础就是指将社会福利分配给特定社会人口或群体时所采用的不同原
则。

1.普遍主义原则和选择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人人可以享受的基本权利,其主要是比较注重社会效益。

选择性原则指福利英应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其主要是比较注重成本效益。

2.社会福利品分配原则
四类社会分配的资格条件:
1)社会人口属性即根据个人身份来确定申领资格。

2)社会经济贡献的资格条件即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过某种特殊贡献或遭受某
种不公平的社会迫害的群体。

3)专业诊断资格的特殊条件,即由专家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差异性需求,并
需要提供特殊资源与服务。

4)家计调查或资产调查的资格条件,即个人缺乏购买服务的能力,并可能因
此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社会所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

(二)分配内容:提供何种类型的福利(what)
1.福利品的基本形式:现金与实物
实物与现金是社会分配内容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2.社会福利品的分配形式
社会福利品可以分为六类:机会、服务、物品、代金券和退税、现金以及权力。

(三)提供策略:如何提供福利(how)
福利输送系统是指在基层社区背景下,服务提供者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
间的组织安排。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2.公营化和私营化
3.商业性(营利)和福利性(非营利)
4.服务提供策略,其重点都在于如何提高输送系统的一致性和可及性。

(四)资金来源:如何进行筹资
筹资方式涉及到两个问题:资金来源和资金的转移支付。

1.资金来源
1)税收
2)志愿者捐款指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提供的私营捐款。

3)收费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向使用者收费。

2.资金的转移支付
资金从资金来源部门转移到服务提供部门的过程。

二、三个维度:
(一)选项:各部分中,我们分别可以选择的方案。

(二)价值观:支持这些方案的价值观是什么?
(三)理论:支持这些方案的理论或假设是什么?
分析框架的应用: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例
一、分配基础
社会保险保障对象是劳动者。

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即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给予社会保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使个人在年老(退休)、患病、工商(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

社会保险制度是典型的普遍主义项目。

二、分配内容
1、基本养老保险
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规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统帐结合的规模、结构和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明确界定。

2、基本医疗保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首先是引入个人分担机制,实行公费、劳保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定额包干的办法,随后引入社会统筹机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3、工伤保险
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失业保险
为配合劳动合同制和企业破产制的推行,1986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

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了适用范围和享受失业保险的对象范围,调整待遇标准和增加救济的内容。

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

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5、生育保险
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三、提供策略,即服务输送
1.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2、
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

3、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

2.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有很多,最基本的有三种,即货币支付、实物支付和
服务支付。

大多数都采取货币形式。

如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
生育保险金等社会保险均采用货币形式支付;医疗保险待遇虽然是以提供医疗
服务的方式,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货币形式结算;社会救助给付也是以货币形式。

3.实物支付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物资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这
种给付方式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军人保障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


我过灾害救助中实物救助(提供食物、衣被等)。

4.服务支付是指通过为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及服务设施而实现保障目的
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如医疗保险中的身体检查,疗养基地和康复基地的
建设,以及敬老院、福利院和各种活动中心等等的兴建,都属于服务支付。

总之,中国社会保障主要以货币支付为主,同时以实物支付和服务支付
辅助。

四、筹资方式
前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方式由企业保险方式逐渐转化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参保的社会保险模式,即“三个拿一点”的社保资金筹措方式。

1.征税方式是政府根据国家立法规范,运用行政权力采取税收形式强制筹措社会保险
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2.收费方式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范,强制向企业与劳动者征收并用于特
定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方式,它一般限于社会保险。

3.强制储蓄方式也称个人账户制,是指雇员和雇主按照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
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方式,例如
住房公积金。

社会保险的价值观:
1.社会保险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证,它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基
本生活,维护社会的安定;社会保险还能够增进劳动者的体质,促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社会保险还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它能够服务于基层和社会,方便群众的生活;
2.通过社会保险,可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可以调节劳动的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
活。

因此社会保险是我国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在新的时期,我国还必须继续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并且优化和发展社会保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和贡献一份力量。

社会保险的理论假设
1.第一个指出社会保险制度选择的假设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对象是外部社会环境例如年
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的牺牲者,他们需要被“解救”,但不是治疗或改变。

风险总是会产生的,不幸总会降临在人们身上,而不是说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就能够彻底解决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有一些疾病等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绝望与无助,仅仅提供经济援助是不够的,至少不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助长了这种现象。

因此,新的理论或假设认为,这种传统的模式会使得接受社会保险的受保险人的经济产生依赖,出来为个案提供经济援助,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心理咨询和辅导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走出人生困境。

2.第二个假设是,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劳动者遵从“先尽义务,后享权利”,也就是说,社会
劳动者在其具有劳动能力时,必须按照制度的规定,长期或定期、定额地先行缴纳保险金并作为基金储存,已备遭遇风险时获得相应的保险享受权利。

应当说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预防生活的贫困,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社会救济以牺牲个人尊严和接受惩戒为代价这一特征的重要方面。

3.第三个假设是,社会保险制度要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这有别于同为社会保障体
系中的社会救助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而是比最低生活保障要高一级的基本生活保障。

因为这是对于劳动者的一种经济补偿,是基于权利和义务的“法理契约关系”原则下实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