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类生物质与烟煤混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解决方案。

该技术通过组合不同物质的燃料,可实现不同物质的高效燃烧。

由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燃料的热值,减少对传统煤燃料的依赖,并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排放,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电站及工业锅炉,成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主要包括:一是生物质燃料的处理方法。

首先,考虑到生物质燃料的特点,应采取合理的对生物质燃料的分类和处理技术,以有效提高复合燃料燃烧效率。

其次,针对生物质燃料的不同性质,应采取合理的储运技术,使燃料能够尽快进入用户端,以实现节能降耗。

二是能源转化技术。

这包括燃料喷注、气化、蒸发、热分解,这些技术能有效改变原料燃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之达到最佳燃料效能。

同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应当考虑经济性,贯彻节能减排的方向,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生物质燃料处理技术方面,可采取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工操作,加快完成工作效率;同时采用绿色包装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燃料运输方式,可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减少燃料浪费。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应当充分考虑技术经济理论,贯彻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的方向。

煤和生物质燃料涡轮流体机的理论研究表明,该技术通过组合不同燃料的能量,可有效提高设备的热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动力自控方面,可运用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技术,使机组发电时能自动调整燃烧比例,以维持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另外,关于燃料合成技术,可考虑采用混合盐等新技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综上所述,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是一种技术趋势,其兼具技术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功能。

针对这项技术的理论研究,应注重技术经济性的实现,有效的提高利用效率,并根据燃料的特性和不同环境的要求,研发适用的燃烧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功能。

生物质的特性对其与煤共气化过程的影响

生物质的特性对其与煤共气化过程的影响

生物质的特性对其与煤共气化过程的影响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与煤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物质的含氧量高于煤。

生物质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以及氧、氮、硫等元素。

这些元素与煤的主要成分相比,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生物质中富含的氧原子有效地增加了气化反应的速率,但同时也影响了气化产物的组成。

生物质所含的含氧化合物会引起CO2的生成,而且由于生物质的含氧量高,也会使得气化反应的过程中生成的CO2增多。

此外,同时存在的氮和硫元素也会影响气化产物的组成和燃气品质。

其次,生物质的灰分含量相对较高。

生物质中的灰分主要由无机盐组成,包括钾(K)、钠(Na)、钙(Ca)、镁(Mg)等元素。

这些无机盐会在气化过程中发生解离和变化,并影响反应物质的转化率和产物的组成。

同时,高灰分含量也会导致催化剂的积碳和催化剂的失活,影响气化反应的稳定性和效果。

第三,生物质的挥发分含量较高。

生物质中的挥发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在气化过程中会析出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和液体产物,如甲烷(CH4)、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乙烯(C2H4)、苯(C6H6)等。

此外,生物质的挥发分中还常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在气化反应中也会起到溶剂的作用,促进气化反应的进行。

最后,生物质的纤维结构影响了气化过程的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

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有机物,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不容易被气化反应所迅速分解。

因此,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来实现其有效转化。

另外,生物质中的木质素比较耐高温,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进行气化反应。

这些特性会影响气化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和产物组成,对共气化过程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生物质的特性对其与煤共气化过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含氧量高、灰分含量高、挥发分含量高以及纤维结构复杂等特性,都会对气化过程的反应速率、产物组成、气化效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物质的特性,提高气化产率和产物的质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以及优化反应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生物质与煤混燃研究分析

生物质与煤混燃研究分析

生物质与煤混燃研究分析摘要:通过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的研究方法、优势、燃烧特性以及研究结论的介绍,阐明充分开发生物质资源,进行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研究对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物质;煤;混燃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占一次能源总量的33% ,是仅次于煤的第二大能源。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由于烧煤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很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被喻为即时利用的绿色煤炭,具有挥发分和炭活性高,N和S含量低,灰分低,与煤共燃可以降低其硫氧化物、氮氧化烟尘的含量.同时生物质燃烧过程具有CO2零排放的特点。

这对于缓解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此发展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这种既能脱除污染,又能利用再生能源的廉价技术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

一、共燃的主要方式:(1)直接共燃:即直接将生物质混入煤中进行燃烧或生物质与煤使用不同的预处理装置与燃烧器。

(2)生物质焦炭与煤共燃:通过将生物质在300~400℃下热解,可以将生物质转化为高产率(60%~80%)的生物质焦炭,然后将生物质焦炭与煤共燃。

生物质与煤共燃燃烧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热分析技术所得的TG-DTG曲线进行。

利用TG-DTG曲线可以方便的获取着火温度Th,最大燃烧速(dw/dt)max平均燃烧速度dw/dt)mean,燃尽温度Th等参数。

可以对一种煤和几种生物质以及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所得的混合试样进行燃烧特性分析。

比如在STA409C型热综合分析仪上对各试样进行燃烧特性试验,工作气氛为N2和O2,流量分别为80ml/min、20ml/min ,升温速率为30℃/min ,温度变化范围为20~1200℃。

每个试样重量约5.0mg。

其数值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进行修改。

2 生物质与煤共燃的优势2.1 CO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由于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CO2与其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一样多,所以生物质燃烧对空气CO2的净排放为零。

生物质与煤混烧燃烧特性研究

生物质与煤混烧燃烧特性研究

能 源方 面看 , 研究 生 物 质 与 煤 混 合 燃 烧 技 术具 有 重
要 意义 .
1 3 实 验 条 件 及 过 程 .
1 实 验 部 分
1 1 实 验 设 备 .
实验 初始温 度 为室 温 , 温为 9 0。 工 作 气氛! 0 n 除特 别说 明 /
玉米秸秆的水分和挥发分高于义马煤因此随着玉米秸秆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物中水分和挥发分含量逐渐增加固定碳含量逐渐降低导致dtg曲线上水分析出峰玉米秸秆挥发分析出峰和玉米秸秆固定碳燃烧及义马煤挥发分析出峰逐渐增强而义马煤固定碳燃烧失重作用逐渐减弱
第 3 卷 第 1 3 期 21 O 0年 1月
煤 炭 转 化
尽 性 能降低 ; 加 氧 气流 量 , 以显著 改善 燃料 的燃烧 性 能. 增 可 关键 词 煤 , 物 质 , 烧 , 分 析 , 烧 特 性 生 混 热 燃 TQ5 4 3 中图分 类号
0 引 言
生 物质 能 是 仅 次 于煤 、 油 和天 然 气 之后 的第 石 四大 能源 _ , 有来 源广 、 】具 ] 污染 低 、 再 生 和 C 零 可 O。 排放 等优 点. 专家认 为 , 物质 能将 成 为未来 可再 生 生 能源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2 1 到 0 5年 , 球 总 能耗 将 有 全 4 来 自生物 质能 .2 国生 物质 能 资源 十分 丰 富 , 0 [我
燃 煤 产 生 大 量 烟 尘 、 O。和 C 等 污 染 物 , 使 我 S O 致
国大气 环境 呈 典型 的煤 烟 型 污 染 , 由此 带 来 严 重 的 经 济损 失. 生物 质 与煤共 燃 可 以降低 硫氧 化物 、 氧 氮
化 物 及 烟 尘 的 排 放 , 此 从 减 轻 污 染 和 利 用 可 再 生 因

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复合燃烧技术研究

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复合燃烧技术研究

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复合燃烧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化石燃料资源逐渐枯竭。

由于煤矿废气排放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生物质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替代品。

然而,单独利用生物质燃烧在密封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相对较真空杂质产生粉尘和废渣来说,是一种不理想的选择。

因此,将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复合燃烧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煤炭是一种化石燃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燃料之一、最近多年来,环境保护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能源需求,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新技术势在必行。

煤层燃气化是一种能够将煤的有机质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新技术,它具有高效率、无污染、无二氧化碳排放和回收利用等优点。

然而,煤层燃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丙烷和二氧化碳,含有大量的杂质,难以直接用于发电和工业燃烧。

为了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净化和转化。

生物质是指可再生的有机物,包括木材、农作物秸秆、动植物油脂等。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替代能源,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和一氧化碳,含有大量的热量。

但是,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和颗粒物,进一步加重了环境污染。

因此,将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能源的优势,实现高效燃烧和减少环境污染。

首先,研究生物质与煤层燃气化的复合工艺,探索最佳的燃烧方式。

生物质与煤层的燃烧特性不同,需要研究不同比例的混合燃烧,确定最佳的混合比例,以实现高效燃烧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其次,研究复合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净化和转化技术。

由于煤层燃气化产生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杂质,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净化和转化,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吸附、解吸和化学吸附等。

再次,研究复合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

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废渣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肥料用于农田,也可以用于制备生物质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生物质煤混合燃烧SO2排放特性研究

生物质煤混合燃烧SO2排放特性研究

生物质煤混合燃烧SO2排放特性研究摘要:在自行研制的小型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对生物质与褐煤混合燃烧烟气中SO2排放状况进行了研究。

试验选取四种不同生物质(葵花秸秆、玉米秸秆、沙柳枝条、柳树枝条)与褐煤混合,在不同生物质种类、掺混比例和床温试验条件下测定了燃烧烟气中SO2析出状况;结果表明:掺混不同生物质,SO2析出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生物质掺混比例越高,SO2排放量越小;本文所选床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SO2排放量逐渐增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

农业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常见秸秆包括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葵花秸秆等。

由于生物质具有挥发分含量高,着火温度低,含硫量低,成灰量低等特性,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和方式得到了扩展,例如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质混煤燃烧发电。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一方面缓解了一次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可再生清洁能源[1-2]。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中,生物质混煤燃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由于生物质本身硫含量低,并且生物质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碱金属元素,可以固化一部分燃烧烟气中的SO2,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3-4]。

本文主要研究生物质混煤燃烧的SO2排放特性,为生物质混煤燃烧污染物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试验1.1试验原料试验所选煤种为褐煤,生物质选择葵花秸秆、玉米秸秆、沙柳枝条、柳树枝条4种内蒙古常见种类,所有原材料均经过研磨筛分,褐煤试验用粒径选择60~80目,4种生物质试验用粒径选择40~60目,试验用混合燃料质量为40g。

1.2试验仪器1.2.1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燃烧试验设备为自行研制的36kW/h小型循环流化床系统,采用电加热,如图1所示,试验设备包括送风系统、给料系统、引风系统和电加热系统。

炉膛整体高度为250cm,炉膛底部布风板直径为5cm;给料系统包括料斗及电动螺旋给料机,螺旋给料的同时辅以送料风,保证给料的连续充足。

生物质与煤共燃探讨

生物质与煤共燃探讨

生物质与煤共燃探讨对农林业废弃物、下水道污泥等生物质与煤共燃技术在燃料制备、燃尽特性、热效率、污染物排放、积灰、腐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这些生物质与煤共燃虽具有较高的积灰和腐蚀性,但其可降低CO2、SO2、NOx的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减轻CO2排放问题的途径除了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采用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中,燃用农林业废弃物、下水道污泥进行热电生产是其中一种降低CO2净排放的有效方法。

利用生物质和垃圾发电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单一燃料使用小负荷生物质锅炉实现热电联产,二是利用现有煤粉炉实现煤与生物质的共燃。

前者需要建立很多分散的生物质电厂,并且生物质特性差别较大,必须为不同生物质设计不同的锅炉。

此外,生物质生产的季节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导致成本增加。

后者是利用大型电站的煤粉炉、流化床锅炉进行与煤共燃发电,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

在生物质与煤共燃发电站中,生物质的季节性波动和地域性波动、垃圾成分变化引起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煤和生物质的比例进行补偿。

1生物质燃料特性可供利用的生物质燃料包括:(1)农业废弃物的秸秆、稻壳等;(2)林业废弃物的薪柴、树皮、树叶等;(3)快速生长能源植物如芒、象草、芦竹、灌木、乔木等;(4)城市垃圾、有机废水;(5)下水道污泥。

(1)农林废弃物密度一般较低,如麦秆和稻壳的密度分别为(50~120)kg/m3和122kg/m3,而褐煤密度为(560~600)kg/m3,烟煤为(800~900)kg/m3。

这种生物质发热量较低,仅为煤发热量的1/2~1/3。

低密度、低发热量使得生物质废弃物的处理、运输和储存变得复杂。

污泥的性质与低品质煤的性质相似。

(2)生物质燃料工业及元素分析与煤的比较见表1。

生物质燃料挥发分较高,干燥基挥发分一般为60%~80%。

而且水分含量高,范围从小于10%到大于50%,受天气和处理过程等的影响较大。

煤粉大比例掺混不同生物质的混燃特性研究

煤粉大比例掺混不同生物质的混燃特性研究

煤粉大比例掺混不同生物质的混燃特性研究摘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清洁低碳、易于获取、利于着火,含硫、氮量少且属于碳中性物质,但其能量密度低。

在煤粉中大比例掺混生物质(生物质/煤粉质量比大于5∶5)可有效改善煤粉着火特性,碳排放水平接近燃烧天然气,且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掺混比例(小于5∶5)下生物质与煤粉的混燃特性,针对北方常见的玉米秸秆、稻杆和玉米芯等生物质与煤粉在大掺混比例下的燃烧特性,尚有待深入。

笔者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煤粉与不同生物质种类(玉米秸秆、稻杆及玉米芯)在不同掺混比例下(5∶5、6∶4、7∶3和8∶2)的混燃特性,分析生物质种类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燃料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交互反应以及燃烧特性指数等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生物质的最佳掺混比例。

结果表明:掺混比例对混合样品失重曲线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秸秆、玉米芯和稻杆。

随掺混比例增加,第1阶段最大质量变化速率逐渐增大且燃烧进程前移,第2阶段则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挥发分相对增加且焦炭相对减少的原因。

混合样品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比纯煤粉分别下降约100和60℃。

随掺混比例的增加,玉米芯着火温度逐渐减小,玉米秸秆和稻杆则先减小后增大,且均在7∶3时达到最小;燃尽温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玉米芯、稻杆和玉米秸秆。

玉米秸秆和稻杆在8∶2时燃尽性能较差。

混合样品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该交互作用正是生物质的促进和抑制的协同作用,使3种生物质均在5∶5时对煤粉燃烧抑制作用大;玉米秸秆和稻杆在7∶3时、玉米芯在6∶4、8∶2时促进作用大。

同时,3种生物质的燃烧特性指数远大于煤粉,随掺混比例的增大,玉米芯的燃烧特性指数变化最大并在8∶2时达到最大值,6∶4和7∶3时几乎相同;稻杆的变化最小且在7∶3时达到最大值;玉米秸秆在7∶3和8∶2时几乎相同并达到最大值。

小范围改变掺混比例时,燃烧特性指数变化不大。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研究进展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研究进展

当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时, 灰的成分对燃料 的结渣积灰特性有一定影响, 且不同燃料灰之间 还可能发生反应。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时,灰中碱 金属及氯、 硫的反应行为会显著影响灰的沉积与 污染物的形成。 Wei Xiaolin 分析了混合燃料中矿 物质对碱金属滞留和释放的影响[17],结果表明 Si, Al,Ca,Mg 和 S 会显著影响 Cl,K 和 Na 的沉积行 为。当煤与秸秆混合比例大于 1 时,燃料内大部分 K 被 Si,Al 结合生成 KAlSi2O6,这种物质能够抑制 锅炉表面的积 灰 ;在 温 度 为 1 200~1 400 K,秸 秆 含量低于 50%时,K 主要生成液态 K2SO4;当秸秆 单 独 燃 烧 时 ,K 主 要 生 成 气 态 KCl 和 液 态 K2Si4O9。 在空气冷却过程中,KCl 和 KOH 可能会 与 SO2 和 H2O 反应生成 K2SO4 后形成大量的气溶 胶。 Heije Miettinen Westberg 对木屑和煤在循环 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一些无机元素在固相和气 相 中 的 分 布 进 行 了 研 究[18],阐 述 了 生 物 质 燃 烧 时 K,Cl 和 S 的释放和变化规律,推断出燃烧室在低 温下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生物质与煤的燃烧特性有很大区别,当燃烧 特性不同的燃料混合燃烧时,不能通过单一燃料 的 燃 烧 特 性 来 预 测 混 合 物 的 燃 烧 特 性 [4],因 此 了 解煤与生物质混合后在燃烧状态下的行为特性 是很有必要的。 混合燃料的结渣积灰性可能高于 单一燃料燃烧时的结渣积灰性,也可能具有较低 的结渣积灰性,即混合燃料中的不同组分会以多 种方式影响其结渣积灰性。 灰分中碱金属的含量 以及和其它元素的含量比是影响灰熔点的最重 要 因 素 [5]。 1.1 混合比例的影响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煤炭能源储量减少,化石能源环境污染严重,生物质取代化石能源的运动和研究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将生物质联合煤炭发电成为能源替代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通过将生物质燃料与煤炭燃料混合燃烧,将双燃料的互补性和更佳的热效率联系起来,使燃烧更加全面,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本文将从燃料混合和燃烧机理入手,分析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可行性和优点。

双燃料加速燃烧,煤炭本身的低温燃烧反应使燃烧室的温度上升,改善了燃烧的完善性,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有显著的改善。

此外,煤炭与生物质燃料相混合使煤炭燃料更加完整,提高了热效率。

其次,本文将结合试验研究和技术研究,介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操作条件。

操作条件对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燃烧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对技术的成功开展具有实质性影响。

首先,放热量、着火温度、燃烧反应速率、煤炭比例、细度比例等燃烧参数的选择是操作条件的重要要素,根据不同燃料的特性,综合考虑燃烧参数,以最大化热效率、最小化烟气排放量。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传统燃烧与复合燃烧燃烧温度套利原理,其中生物质燃料与煤炭燃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有着较大的差异,低温燃烧可以提高煤炭燃烧的温度,减缓高温燃烧过程中的燃烧反应速率,从而改善燃料的燃烧性能,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最后,本文将就发电厂燃烧反应器的燃烧室设计和燃烧方式的选择提出研究建议。

内燃机结构和燃烧方式选择对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燃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考虑设计一种多口燃烧室,分别采用火焰栅和空气助燃燃烧的方式,改进空气传输方式,提高燃烧效率,改善燃烧性能,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和理论研究是目前能源替代中一个重要技术,其燃烧室设计、燃烧方式选择、操作条件等均有关系,应当加强研究,针对不同燃料结构和特性,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大化热效率,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烟煤/生物质混燃特性实验研究

烟煤/生物质混燃特性实验研究
逐 渐 枯 竭 和 人 类 对 全 球 环 境 问 题 的 日益 关 注 ,生 物 质作 为一 种 可 再 生 、低 污 染 的 能 源 形 式 必 将 在 1 实验 仪 器 与设 备 未来 的 能 源 中 占有 不 可 估 量 的地位 …。 近 年来 ,国 内外 对 生 物 质 与 煤 混 燃 特 性 都 做
E w r etr d adL s 等 利 用 一 些 燃 烧 特 性 参 数 对 生 物 e 质 与 煤 混 燃 进 行 了 判 定 ,得 出 了 生 物 质 掺 混 比对 燃料 的 着 火 温 度 和 燃 烬 温 度 的 影 响 结 论。 M. . i等 利 用 逐 渐 升 温 的 方 法 进 行 了煤 粉 与 V Gl
为燃烬时刻。 为 了探 讨 温 度 对 煤 粉/ 物 质 混 燃 特 性 的 影 生
2 1 掺混 比的影 响 .
响 ,选 取 7 0℃ ,8 0℃ ,9 0o 0 0 0 C,对 掺 混 1 % 玉 0
王金星 ,李 超 ,刘 慧敏 ,黄江城 ,王春 波
( 北 电 力 大 学 能 源 动 力 与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河 北 保 定 0 10 ) 华 7 0 3
摘要 :利用热重分析 法 ,对烟 生物质混燃动力学进行 了实验研 究。进行 了不 同掺混 比、不同温度 、不 同生物质等 因素的探 讨。结果表 明 ,在 恒温条件 下煤粉 与生物质混 燃不存在阶段 性。生物质 对煤粉 有促 进燃烧和燃烬的作用 ,随着掺 混比的加 大 ,燃烧越剧 烈 ,越 易燃 烬;温度 的增 加有利 于燃烧 的进行 ,温
度 越 高 ,燃 烧 强 度越 大 ;不 同 生物 质 对煤 粉 的促 进 作 用 不 同 ,挥 发 分 含 量 高 且 灰 分 含 量 低 的 生 物 质 促 进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污染负担,促使能源开发研究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上。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是具有低碳、可再生优势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将生物质与传统煤炭同时燃烧,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能源消耗、改善污染影响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燃料组合燃烧技术。

二、原理及应用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是通过对碳源的有效搭配、结合以及有序的混合燃烧,在一个燃烧系统中将生物质和煤炭同时燃烧,从而实现生物质最大利用率,有效改善环境。

生物质的燃烧形式有空气燃烧、湿法燃烧和固态燃烧等,在燃烧过程中,通常运用混合燃烧的方法,将生物质和煤炭深层次搭配,以满足系统燃烧过程中的稳定性要求,提高生物质燃烧的技术水平。

应用方面,由于生物质燃烧效率高,且碳排放较低,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已经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电站热电联产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另外,此项技术也不仅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工业炉灶行业以及家用燃料设备行业。

三、理论研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目前处于量子跃进期,已经开展出涵盖一系列范畴的理论研究,目前文献报道中,对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的理论研究总结主要有混合燃烧系统设计、燃烧规律研究、烟气污染特性研究、经济性分析及技术经济性研究、模拟计算机模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

(1)燃烧规律研究燃烧规律研究是理解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系统特性的基础,其主要涉及到生物质、煤燃烧过程中氧化反应机理及排出物污染特性研究,同时也还要考虑燃烧技术参数对产生物质及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如:混合比例、空气系数、火焰温度以及燃烧设备设计参数等。

(2)烟气污染特性研究烟气污染特性研究是理解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系统产生污染物特性和影响因素的关键,通过量化和定量分析污染物特性,可以为烟气净化处理提供参考,其中,包括PM2.5、NOx、SO2、Hg等污染物排放特性数据和影响因素。

生物质与煤混燃灰荷电特性及电场特性研究

生物质与煤混燃灰荷电特性及电场特性研究

生物质与煤混燃灰荷电特性及电场特性研究飞灰颗粒荷电是其被电除尘器捕集的前提和基本过程,伏安特性和板电流密度分布特性是衡量电除尘器电场特性及极配型式的关键参数。

生物质与煤混燃,由于生物质与煤物化特性以及燃烧特性上的差异,可能会使得混燃灰在电除尘器内部的荷电特性及电场特性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电除尘器对其捕集效率。

因此对混燃灰荷电特性、伏安特性以及板电流密度分布特性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常见的生物质燃料玉米秸、花生壳、木头屑按照占总热量0、5%、10%、15%、20%、100%的比例分别与无烟煤和烟煤混燃,制成一系列混燃灰。

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粉尘总体荷电量测量系统及分级荷质比测量系统,在5kV直流正高压条件下电晕荷电,进行混燃灰总体及分级荷质比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混燃灰荷质比随着生物质混燃比增加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混燃比例越高,混燃灰的荷电特性越强。

另外,掺混生物质种类对混燃灰的荷电特性有一定影响,玉米秸、花生壳及木头屑三种生物质来看,玉米秸混燃灰荷电特性最强,花生壳次之,木头屑荷电特性最弱。

与此同时,被掺煤种对混燃灰的荷电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分析认为混燃灰荷电特性规律与其化学成分、微观形貌、比电阻等因素有关。

电场特性层面,通过在自行设计的水平电场伏安特性测定装置上模拟电除尘器电晕放电,对混燃灰伏安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质混燃比例对混燃灰样的伏安特性有着显著影响。

随着生物质的混燃比提高,混燃灰的伏安特性更优。

玉米秸、花生壳、木头屑三种生物质与煤混燃灰的伏安特性优劣程度:玉米秸>花生壳>木头屑与煤的混燃灰,而且随着生物质混燃比例的增加,掺混生物质种类差别对混燃灰伏安特性的影响程度愈加凸显。

另外结果还发现生物质与无烟煤混燃灰伏安特性明显优于与烟煤混燃灰,但不同品类的无烟煤之间伏安特性虽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

采用网格型微元电流信号法在自行设计的板电流密度分布测定装置上对混燃灰板电流密度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混燃比以及掺混生物质种类仅对混燃灰电流密度大小产生影响,对其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没有影响。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但包括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原料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延长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时间,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做出文章的重要举措之一。

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作为一种新兴燃料,既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又可以降低烟气污染物排放量。

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技术是指在燃烧过程中,将生物质和传统的煤炭配合使用,使燃烧炉中混合物中有效燃料的比例增加,从而提高燃烧效率,改善发电质量,减少烟气污染物排放量。

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技术不仅提高发电质量,改善环境污染,而且减少燃料消耗,缩短燃料运输距离,提高经济效益,当然也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减轻环境负担。

目前,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的技术研究已经显著发展,但与传统技术相比,它仍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燃料类型的选择、火焰面温度的稳定性、氧化剂的使用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技术的深度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的燃料混合物,以及不同氧化剂,以此来评价其燃烧状况,进而研究最佳燃烧技术。

其次,要确定燃料混合物中各种元素的量,以及火焰中反应物和污染物的数量。

最后,要研究燃烧温度和氧化剂、燃料物种和比例对火焰结构的影响,以及火焰结构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未来,随着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技术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它将为提高发电质量,改善环境污染,减少燃料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等方面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保护地球环境、实现节能减排做出重要的贡献。

总而言之,生物质与煤炭复合燃烧技术对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降低污染和节省燃料有重要意义。

结合目前的研究工作,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充分发挥复合燃烧技术的性能,从而使这项技术成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可行手段。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研究pdf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研究pdf
图 7 烟气中 SO2 和 CO 含量随生物质含量的 变化曲线
由图 7 可知,随着生物质含量的增加,烟气 成分中 SO2 含量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生物质中 S 元 素 很 少 ,而 且 生 物 质 燃 料 含 有 相 对 较 多 的
K、Ca、Na 的活性成分,这些碱金属也可降低 SO2 的排放,由此可见生物质燃料是一种清洁的 燃料,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较小; 烟气中 CO 含 量降低较为明显,当掺混比增加至 40% 时,CO 含量仅为 19. 4mg / m3 ,较原煤含量 1419. 9mg / m3 可忽略,由此说明加入的生物质燃料使煤粉的燃 烧更彻底。主要是由于生物质中挥发分的含量远 远高于煤粉,燃烧过程中,大量的挥发分促进了 煤粉的燃烧。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杨艳华1 汤庆飞2 朱光俊1
( 1.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2.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
摘 要 通过综合热重实验、发热量实验、燃烧实验,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及 SO2 和 CO 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改善煤粉的着火温 度、燃尽温度等燃烧特性; 混合燃烧对发热量有较大影响,故生物质不能单独使用; 混合燃 烧烟气中的 SO2 和 CO 都相应减少,降低污染排放物,提高燃烧效率。 关键词 生物质 煤 燃烧特性 发热量 气态污染物
3 结论
( 1)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改善煤粉的 着火温 度、 燃 尽 温 度、 综 合 燃 烧 指 数 等 燃 烧 特 性,最佳掺混比应控制在 20% ~ 30% 为宜;
( 2) 生物质的发热量相比煤粉要小很多,M = 50% 时,发热量仅为煤粉的 76% ,因此单一 生物质不宜作为锅炉燃料;
( 3) 生物质燃料含硫量较低与煤混合燃烧 可以减少 SO2 排放量; 生物质燃料含有相对较多 的 K、Ca、Na 的活性成分,对燃煤固硫也起着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
简介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是一种将生物质和煤气混合后进行
燃烧的方法。

生物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如木材、农作物
残渣和动物粪便等。

煤气是指通过煤的气化过程产生的气体燃料。

技术原理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的技术原理是将生物质和煤气按一定比
例混合后供给燃烧设备。

生物质的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与煤
气中的气体燃料一起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技术优势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
被植物再生吸收,相对于独立燃烧煤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 资源利用充分: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可以有效利
用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 燃烧效率提高:生物质与煤气的混合燃烧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 污染物排放减少: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混合燃烧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应用领域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领域:
- 电力生产:将生物质与煤气混合后燃烧,供给发电机组产生电力。

- 工业加热:将生物质与煤气混合后燃烧,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加热过程。

- 生活供暖:将生物质与煤气混合后燃烧,用于居民的供暖需求。

结论
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能源利用方式,具有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优势。

在未来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生物质与煤气混合燃烧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与环境影响

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与环境影响

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与环境影响生物质能源是指由植物、动物及其副产品经过生物化学处理后,转化为可用于能源生产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

因其可再生性和低碳排放的特点,生物质能源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和环境影响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生物质能源燃烧特性生物质能源的燃烧特性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由于生物质能源的来源广泛,其成分和性质差异较大,因此不同类型的生物质能源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

一般而言,生物质能源燃烧的主要特点如下:1. 高含水量:生物质能源中的水分含量较高,这对于燃烧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分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燃烧时的温度下降和能量损失。

2. 低热值:生物质能源的热值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相同质量的生物质能源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较少,需要较大体积的生物质负荷才能满足能源需求。

3. 高灰分含量:生物质能源中的灰分含量较高,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会对燃烧设备和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腐蚀。

二、生物质能源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虽然生物质能源燃烧相对于化石能源燃烧具有较低的碳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其仍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 大气污染:生物质能源燃烧释放的燃烧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威胁。

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2. 水资源消耗: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特别是在生物质能源的种植、收获和加工过程中,大量水资源被利用,可能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一定的压力。

3. 土壤质量受损:生物质能源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大量的农作物残留物或其他植物生物质进行回收和利用。

这样,将导致土壤中重要养分和有机质的流失,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4. 生物多样性损失:生物质能源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可能为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种植往往需要清除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及对土地进行大范围的开垦,这将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质及其复合燃烧技术在发电厂和热电厂中的应用已发展成一种主流热能技术。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作为一种特定的燃烧方式,可以解决传统燃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能够降低煤炭的利用成本。

本文主要讨论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研究及其理论。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燃烧效率。

在燃烧过程中,生物质可以补充煤炭在燃烧反应中消耗的氧,从而改善燃烧效率。

同时,由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碳氧碳比较低,可以降低煤炭排放的二次污染物。

此外,使用生物质燃料可以改善煤炭的利用成本,因为生物质的燃烧产生的热量更高。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方面。

一方面,需要对生物质燃料的性质进行分析,以确定生物质燃料消耗和排放物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下煤炭裂解物、气体物质和污染物的形成机制,以及控制排放的措施。

此外,还需要研究复合燃烧过程中之间存在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复合燃烧对燃烧效率的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因素,有效的控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提高燃烧效率必须把握好复合燃烧过程中燃烧条件和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协同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模型,了解复合燃烧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协同作用的机理,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和形成机制,则是研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关键理论基础。

现有研究表明,建立复合燃烧模型,以便准确预测燃烧条件下各种物质的排放与形成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任务。

综上所述,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其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及改善煤炭的利用成本,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但是,由于复合燃烧过程涉及的物理化学反应复杂,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

因此,研究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复合燃烧过程,以及提高复合燃烧技术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摘要: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它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生物质和煤资源,减少绿色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碳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减排。

本文将介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的优势,应用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情况。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

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和煤混合在一起,利用其协同添加剂,利用混合物的特性使其生成高温可燃气,从而实现燃烧。

由于生物质的含氧量较高,可控制较低的烟气温度以及改善燃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低的污染性。

第二部分,将介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的优势。

首先,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可改善燃烧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次,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生物质和煤资源;最后,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可以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三部分,将介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的应用领域以及研究现状,包括燃料改性、燃烧器结构设计以及添加剂研究等。

目前,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加热和热电联产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第四部分,将讨论关于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的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该理论研究主要考虑了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能因素,更重要的是考虑了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

具体的研究包括分析发展趋势,对经济增长及其影响的定量评估,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角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本文介绍了生物质与煤复合燃烧技术在基本原理、优势、应用和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提供理论支持及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在大型燃煤电厂进行生物质与煤的混合燃烧, 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质的利用效率,节约煤炭资源, 减轻污染,同时设备不需要进行太大的改动,降低 了投资费用[1-3]。因此,将生物质与煤合理地结合起 来,对于利用中国的生物质能和煤资源以及减轻环 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要求。研究生物质与煤混烧的燃烧特性参数,将对 促进燃料的高效燃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献分别对坚果壳类生物质的热解特性 进行了试验研究[4-6]。朱孔远等[7]对 4 种常见天然生 物质和 2 种烟煤在高纯 N2 条件下的热解特性进行 了研究,分析粒度和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董信光等[8]对麦秆、玉米秆、棉秆和杨木屑分别与 无烟煤、烟煤的混合热解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棉花
202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烧过程热重(TG)曲线 通过试验可以得到各混烧样品在升温速率 分 别为 10、30、50、70 和 90℃/min 工况下的燃烧过 程 TG 曲线。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部分工况下的 TG 曲线。 图 1a 和图 1b 分别表示 60%甜菜根、 60% 柳枝稷混合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 TG 曲线,图
200
第 28 卷 2012 年
第 21 期 11 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l.28 No.21 Nov. 2012
草本类生物质与烟煤混烧特性及其影06-01 修订日期:2012-1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6007) 作者简介:刘翔(1986-) ,男,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生物质燃烧及 利用研究。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100044。 Email: 10121583 @ ※通信作者:陈梅倩(1965-) ,女(回族) ,河南南阳人,北京交通大 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干燥、燃烧及利 用研究。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100044 。 Email:mqchen@
Fig.1
图 1 生物质与烟煤混烧的 TG 曲线 TG curves of co-combustion of biomasses and bituminous coal
Cb (d m / d t )max 106 Ti 2
(3)
着火温度:通过 TG-DTG 曲线作图法得到,即 在 DTG 曲线的峰值点作垂线与 TG 曲线相交一点, 过此点作 TG 曲线的切线,该切线与失重开始时平 行线的交点即为着火温度。对于多峰值,通常选取 第一峰值进行作图。着火温度是一项体现样品着火 性能的指标。 混合样品及纯生物质、 烟煤的上述燃烧特性指标 通过试验获得的 TG 及 DTG 曲线由上述方法确定。
其中, (dm/dt)max 为最大燃烧速率, mg/min; (dm/dt)m 为平均燃烧速率,mg/min;Ti 为着火温度,℃;Tf 为燃烬温度, ℃; Tmax 为最大燃烧速率对应的温度, ℃;TS 为挥发分初析温度,℃;ΔT1/2 为半峰温度, ℃。 挥发分初析温度:DTG 曲线上对应失重率为 0.1 mg/min 的温度。挥发分初析温度通常作为挥发 分的析出阶段分界点。 燃尽指标 Cb(mg/(min ℃2))用于判别燃料的 可燃性,定义式为[31]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为了研究草本类生物质与烟煤的混烧特性,在空气气氛下分别对甜菜根、柳枝稷与烟煤的混烧特性进 行热重试验,分析升温速率和质量配比对混烧特征参数的影响,并与纯烟煤的燃烧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混合样品的着火温度远低于烟煤,但略高于纯生物质的着火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混合燃料着火温度逐 渐提高。当生物质质量比例大于 20%时,提高升温速率才能有效提高混烧样品的挥发分释放性能和综合特性指 数,升温速率一定,生物质质量比例越大,混烧样品的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和综合特性指数也越大,生物质质 量比例为 80%,升温速率为 50℃/min 时,混合样品有较好的燃烧性能。在 10~90℃/min 的升温速率范围内,柳枝 稷混烧样品的燃烧特征参数均大于甜菜根混烧样品。研究结果可以为生物质与烟煤混合燃料的高效燃烧提供参 考。 关键词:生物质,煤,燃烧特性,升温速率,质量配比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21.028 中图分类号:TQ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2)-21-0200-08 刘 翔, 陈梅倩, 余 冬, 等. 草本类生物质与烟煤混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1): 200-207. Liu Xiang, Chen Meiqian, Yu Dong, et 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co-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tuminous coal with herbal biomas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21): 200-20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c、图 1d 分别表示在升温速率为 10℃/min 时,不 同 配 比 混 烧 样 品 的 TG 曲 线 。 定 义 失 重 率 为 =(m0− m)/m0 , w=1− 表示某时刻剩余样品质量分 数,式中 m0 为样品的起始质量,g;m 为任意时刻 剩余样品的质量,g;当 m 为燃尽时刻对应的质量 时,即为燃尽率。
中 20% 甜菜根表示样品中甜菜根的质量分数为 20%,烟煤的质量分数为 80%,其他类推。
表 1 样品工业分析 Table 1 Proximate analyses for samples
燃料名称 烟煤[26] 20%甜菜根 40%甜菜根 60%甜菜根 80%甜菜根 甜菜根 20%柳枝稷 40%柳枝稷 60%柳枝稷 80%柳枝稷 柳枝稷 水分 2.72 4.89 6.49 6.57 6.77 9.37 5.49 5.60 5.99 6.30 7.58 挥发分 22.42 50.10 51.35 66.14 67.63 71.88 49.80 50.29 68.13 71.70 76.25 灰分 29.16 14.47 13.99 8.96 8.95 2.30 19.58 18.71 12.39 9.00 3.20 固定碳 45.70 30.54 28.17 18.33 16.65 16.45 25.13 25.40 13.49 13.00 12.97
( 1) (2)
1
材料与方法
d m / d t max
Tmax Ts T1/ 2
1.1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案 采 用 瑞 士 Mettler Toledo 公 司 生 产 的 TGA/SDTA851 型热天平,精度为 1 μ g、0.01℃, 最高温度 1 100℃。燃烧热重试验时,样品每次称 量 10 mg,试验温度范围为 50~800℃,升温速率 分别选取 10、30、50、70 及 90℃/min,生物质与 烟煤的质量配比为 20%、40%、60%及 80%,空气 流 量 为 60 mL/min , 保 护 性 气 体 氮 气 流 量 为 20 mL/min。 2 种气体都以 0.1 MPa 的恒定压力流入, 以使燃烧处于大气压环境下[26]。工业分析试验时, 先通纯氮气 10 min,以保证样品热解时处于惰性气 氛中,然后称取样品 10 mg,从 25℃开始升温,保 持氮气流量 40 mL/min,到温度 105℃时,保持 20 min,继续通氮气,保持氮气流量 40 mL/min,直到 900℃,恒温 10 min,此时改烧流量为 40 mL/min 氧气,恒温 20 min[27]。 选用草本类中的甜菜根和柳枝稷成型生物质 燃料及大同烟煤。美国奥克兰大学燃烧实验室提供 甜菜根、柳枝稷成型草木类生物质燃料,以便在后 续研究中与国内同类生物质燃烧特性进行比较。将 其粉碎至粒径范围为 0.2~0.6 mm,按比例配好后, 通过试验测得各样品的工业分析,如表 1 所示,表
第 21 期

翔等:草本类生物质与烟煤混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
更能提高烟煤的燃烧性能。 Haykiri-Acma 等[22]对向 日葵种子、榛果实及褐煤混合样品在空气气氛下混 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混烧生物质增加了混和样 品的燃尽率。Liao 等[23]研究了造纸污泥、半无烟煤 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发现在高升温速率下,挥 发分释放过程更早。罗娟等[24]对 8 种典型生物质颗 粒燃料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挥发份含量越高,含水 率越低,SO2、NOx 等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远低于 国家标准,但存在着部分生物质颗粒燃料灰分含量 过大、结渣严重等问题。Varol 等[25]研究了栎树片、 油橄榄饼、榛实壳和土耳其褐煤的混烧特性,发现 随着混烧物中生物质比例的增加,混烧物的着火温 度非常接近生物质的着火温度。综上所述可以看 出, 国内外对纯生物质的热解、 燃烧特性研究较多, 生物质与煤的混烧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解、燃烧 产物分析,或集中在热重曲线和微商热重曲线的表 相讨论,对于质量配比、升温速率及生物质种类对 混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文对甜菜根和柳枝稷 2 种成型草木类生物质 燃料,分别与烟煤混合并进行燃烧特性的试验研 究,分析升温速率和质量配比对混烧特征参数的影 响,并与纯生物质和纯烟煤的燃烧特征进行比较, 为燃料的高效燃烧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秸秆、城市固体废物等与烟煤混合在 N2、Ar、CO2 等惰性气氛中热解,其中生物质含量对气体产物的 生成量影响较大[9-12]。 Philip 等[13]对稻壳和竹子分别 与煤的混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生物质比例为 10%~30%时,CO、CO2、NOX 及 SO2 的排放量较 少。Wang 等[14]发现当小麦秸秆与无烟煤的质量比 例为 3∶2 时,SO2 和 NOx 的排放量最低。Otero 等[15] 发现污泥与煤混烧时 CO2 排放量比 SO2 排放量多。 孙俊威等[16]利用热重分析法对稻壳、 麦秆、 松木屑、 阳泉煤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进行分析。马爱玲等[17] 利用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对生物质、 煤及 其混合物的燃烧过程及燃烧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生 物质比例、升温速率等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发现提 高生物质比例,可以提高燃料利用率,提高升温速 率,可以提高生物质与煤混合物的燃烧速度。王玉 召等 [18]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冷压成型生物质麦 秆与煤混燃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掺入生物质有助 于改善煤的燃烧特性。孙迎[19]利用热分析仪研究了 生物质与煤的混烧特性,加入麦秆可有效降低贫煤 的着火温度。王宪红[20]应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 6 种 常见生物质与煤的混烧特性,分析生物质种类、升 温 速率 和混合 比例 等对样 品燃 烧特性 的影 响 。 Marisamy 等[21]采用热分析法研究了木材、 城市固体 废物与烟煤的混烧特性,发现城市固体废物比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