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近年来国内绿色营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绿色营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绿色营销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政策对绿色发展路径的大力倡导,绿色营销研究在学术界与企业实践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篇文献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关于绿色营销理论发展、实践应用及最新趋势的研究成果。

通过深度挖掘近年来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论著,我们将探讨绿色营销的内涵演变、驱动因素、实施策略及其对企业绩效、消费者行为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多维度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本文还将审视当前绿色营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我国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提升绿色营销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二、绿色营销理论基础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理论基础源自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思想的深入。

它强调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应将环境保护和消费者需求相结合,通过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内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绿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绿色营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绿色营销的理论框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关注。

首先是“绿色需求”,它指的是消费者对环保、健康、安全等绿色属性的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环境问题认知的加深,绿色需求日益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其次是“绿色产品”,它指的是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核心内容之一。

最后是“绿色营销组合”,它涵盖了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多个方面,是企业在绿色营销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在绿色营销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例如,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为绿色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三元底线理论则强调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和环境效益。

这些理论和模型为绿色营销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的定义,并要求统筹兼顾把应对气候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又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在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进而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即简称“碳交易”。

直到2003年布伦特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低碳经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Stern N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动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形成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发展模式[2]。

Charles Levy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碳封闭技术、制定碳交易机制为措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3]。

2005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低碳经济研究。

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三低三高,具体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

陈跃等将低碳经济划分为广义目标性定义和狭义目标性定义,其中广义定义突出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对人类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使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

在狭义目标性定义中更强调要素间的“协同性”,强调当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只有经济发展同节能减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5]。

崔宁提出低碳经济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理念下进行生产,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抑制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恶性影响[6]。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Mazzarino M通过研究表明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所有产业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即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行业[7]。

Rehan R等认为水泥行业是各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并提出了清洁生产、排放交易、联合履行的方式降低碳排放[8]。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通过金融手段提供支持。

以下是国内外关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1.《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Polic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这是发表于2019年的一篇文献综述,在英国牛津大学网站上发表。

该文献对英国、美国、欧洲等地的政策措施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强调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风险投资、债券和基金等,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2.《一个国内银行的气候领导力:DNB的低碳金融服务》(Climate Leadership in a Domestic Bank: DNB’s Low-carbon Financial Services)这篇文章发表于2018年,出自挪威经济学家Marianne Wiig主编的书籍《低碳金融: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Low Carbon Finance: Key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该文章介绍了挪威国家银行(DNB)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发行低碳债券、为低碳项目提供融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国内研究1.《中国商业银行绿色转型路径分析》(Analysis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这篇文章发表于2021年,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上发表。

文章通过分析四大国有银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方面的路径。

浅析碳审计【文献综述】

浅析碳审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会计学浅析碳审计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

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东京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

这其中尤以关于碳的估值、披露和审计尤为突出。

开展碳估值、碳披露和碳审计有利于各有关主体能够发现自身的潜力,从而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为我国政府做出的关于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将就碳审计的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碳审计的国外相关研究(一)碳审计的国外相关研究综述Thomas Wiedmann and Jan Minx(2007)认为“谈足迹”是指由一项行为或者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这包括个人,群体,政府,公司,组织,流程,行业部门等的活动。

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

在任何情况下,所有直接的(现场,内部)和间接的(场外,外部体现,上游,下游)的排放量都需要加以考虑。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

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

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紧扣低碳消费主题的相关研究不多,而围绕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循环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适当扩大文献范围,对低碳消费做了简要介绍。

低碳消费的内涵1.低碳消费的广义定义2009年,陈晓春等人提出了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即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孙延红(2010)指出,低碳消费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它不局限于消费者的自我满足,更强调通过低碳消费,获得更高的消费体验及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追求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共同满足与和谐发展。

刘妙桃等(2011)认为,低碳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最本质的表现。

要求人们基于资源和环境约束,把有限资源用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限制奢侈浪费,节约资源能源,从而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

辛玲(2011)指出,后工业社会下的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根据低碳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积极实行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赵敏(2011)的研究表明,低碳消费方式是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消费方式,是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而采用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

孙耀武(2011)认为,低碳消费是一种以“低碳”为价值取向的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首先是一种以“消费结构低碳化”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其次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然后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
次变 革 。 的 角度 , 持 人 均排 放 权 分 配原 则 。何建 碳 经 济 发展 。朱 四海 (0 9 认 为 , 坚 20 ) 发展 低 种产 权 、 次 分配 ” 则 。 由于 历 史 根 据 低 碳经 济 的发 展趋 势 , 过 降 低人 为 两 原 通 低 碳经 济 包 括 四个 内容 : 1 低 碳 经 坤 、 滨 (04 指 出 , 排 放 权 分 配 应 坚 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刘 20 ) 碳
( ) 二 低碳 经 济的 实质 。 碳经 济 的 实 低
( ) 内学术界对低碳 经济的相 关 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 二 国 凌芳
研 究 , 要 分为 以下 两类 : 主 第 一 类 文 献 主 要 是 关 于碳 排 放 权 分 我 国 现 状 建 议 选 取 一 定 的 城 市 作 为低 碳
谢 20) 发 是指 在 市 场机 制 的基 础上 , 过 制度 框 架 者 之 间 的关 系就 显 得较 弱 。 rf r(05 恒 、 雯 (0 8 认 为 , 展 低 碳 经 济 应 该 通 Te e 2 0 ) s
架构发展低碳 的社会 和 政 策 措施 的制 定 ,推 动 提 高 能 效 技术 、 等 学者 对 德 国 G G排 放 量 的减 少 进 行 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H 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 行动 体系 , 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 , 大 推进节 节能减排技术 、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 探讨,
发展 观 念 的根 本 性 转 变 , 是 经济 发展 方 (0 3 也 2 0 )考 虑 到 除 了 以 国际 公平 为原 则 的 出发,指出我 国可 以从清 洁发展机制、 提 式、 能源 消 费 方 式 以及 人 类 生 活 方 式 的一 碳 排 放权 分 配 , 展 中 国家 站在 人 文 发 展 高 能源 利用 效率 、 汇 三 个 方 面 来 促进 低 发 碳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减排效果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减排效果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减排效果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化减排手段,其在全球碳减排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减排效果的影响,并特别关注低碳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文章首先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在推动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然后探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如何通过激励低碳技术创新来间接影响减排效果。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进一步量化了低碳技术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减排效果中的中介效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被寄予厚望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部分将对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减排效果及其与低碳技术创新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设定排放上限和允许排放权交易,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上买卖排放权,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减排效率,进而实现减排目标(Smith et al., 2006; 王志轩等,2013)。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由于市场失灵、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减排效果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arde, 2008; 李春根等,2014)。

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企业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减排。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技术创新在减排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低碳技术创新不仅能够直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间接促进减排(刘小川等,2011; 林伯强等,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年 4月 01
经 济 论 坛
E o o c F r m e n mi o u
Ap .2 1 r 01
总第 4 9 8期
第 o 期 4
Ce A8 N .4 ,n 9 o0
低碳消费文献综述
文/ 郭立伟
【 摘
饶宝红
要】 低碳消费 包 括低碳生产性 消费和低碳 生活性 消费, 指在 消费领域人们 购买和使 用资源节约型和环
工 和差 异 化 互 补 的 产业 结 构 ,因 而具 有 较 高 附加
件 ;装有 固定光 源的发 光标志、发光名牌及类似品 .以夏 其他 品
目未 列 名的 这 些货 品 的 零件 ) 。
参考文献
【郑明身,田兰章 ,王俊 杰. 1 1 中国I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 T
研究明. 管理世界 。2 0 ,() 0 5 2.
【 金碚. 2 】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方法和 实证研 究【 . M1
北京 :经 济 管理 出版 社 ,19 . 97
f 郑海涛 , 若恩. 3 】 任 多边比较 下的 中国制造 业国际竞争力研 究: 8— 04 ] 经济研究。2 0 , (2 . 1 0 200 9 . 05 1 )

【1 阳. 球 价 值链 下上 海 半 导 体 照 明 产 业升 级 研 究 I . 东 8陈 全 D] 华 师 范 大学 硕 士 学位论 文 。20 . 07 f】 9陈裕 . 波 市 半 导 体 照 明 灯 具 专 利 分 析 及 产 业 发 展 对 策 宁 建" O. 进 步 与 对 策 ,20 , (5).  ̄ 1 S 科技 t 09 1
注 释
①本 文比较分析 的是联合 国商品 贸易统 计数据库 中的9 o 45
( 他 品 目未 列 名 的灯 具 及 照 明 装 置 。 包括 探 照 灯 、 聚 光灯 及 其 零 其
综上 ,中国的灯具 和照 明装 置产业 具有较 强的
国际竞争力 ,它反映的是 中国在丰富的劳动力 资 源、廉价的劳动力报酬和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分工 的背景下具有的传统制造业的优势,表明我 国的劳 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但中国灯 具及照明装置产业的产品的附加值偏低 ,反映了我 国灯具及 照 明装 置产业 处于低端 的产业 内分工 的地 位 ,缺乏定价权 ,处于价格竞争阶段。德国产品注 重 品牌 的培 育及 技术研发 ,形成 了良好 的产业 内分
境 友 好 型 的 产 品 ,最 大 限度 地 节 约 资 源 、保 护环 境 ,降低 二 氧化 碳 为主 的 温 室 气体排 放 ,以 应对 气候 变化 ,其
实质是 可持续消费。本文在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 长等 实证研究、低碳消费行为影响 因素研 究的基础上 ,提 出构建
低碳消 费 策矩 阵,建立政策工具箱,以 政 便政 策制定者选择合适的政 策工具 。同时,提 出 低碳消 费 色问 特 题研
产业 内的高端分 工地位 ;树 立品牌 ,提 高 品牌 影响
力 ;形成 良好 的产业分 工 和互 补 的产业 结构 ,通过
【 吴珂. 5 】 浙江照明 产业 国 际竞争 力的 比较 分析 与提 升 对 策
研 究 f . 江 大 学硕 士 学位 论 文 ,2 0 . D1 浙 07
f]- 6Y发明 。毛荐其. 技术链 、产业技术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以我 国半导体 照明产业为例o. 究与发展管理 ,2 1, ( ). 】 研 0 0 3
年 教 师 资助 计 划 联 合 资助 。
【 作者简介 】 邦立伟,浙江大学博士研 究生,杭 州 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究方 向:资源与环境 经济 学;饶 研
宝红,浙江工业大学计财处。


低碳 消费 的提 出背 景及 内涵
过 程 中的根 本要求 ,是 低碳 经济 发展 的必然选 择 。 它是后工业社 会生 产力 发展水平 和生产关 系下 消费
【) 启 忠. 导 体 照 明 市 场 分 析 及 产 业 发 展 研 究【 . 林 大 1】 (张 半 D】 吉
学硕士学位论文 , 05 20 .
( 任 编辑 :夏 明 芳 ) 责
1 8. 7
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 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
过 程 中积极 实现低 能耗 、低 污染 和低 排放 。这 是一
r 潘 晓成 . 州半 导 体 照 明 产 业的 现 状及 发 展 思路 U. 场 甩 7 】 扬 】 市
刊 ,20 , ( ). 08 9
差异 化 的非 价格 竞争 ,增强定 价权 ,提 高产 品的附 加值 ;尊重 知识 产权 ,重视专 利技术 。 同时 ,国家
应对 有高科 技研究 立项 的企业 给予政策 扶持和 相关 的税 收优惠 ,制定 良好 的产业结 构政策 ,引导企业 走差 异化互补 产 品的生产 道路 ,培育 良好的产业结
【 叶 继 涛 ,石 燕峰 . 4 】 长三 角区域 半 导体 照 明 产 业集 群协 同创新 路 径研 究町. 与 经 济 ,2 0 , ( 科技 0 8 6).
值,值得我国照明产业借鉴。 我 国灯具 及照 明装 置产业 的生 产厂家应 注重产 品的技术 研发 ,培育 自己的核心竞 争力 ,努力 占据
究、农村低 碳消费问题研 究、低碳 消费与方向。
【 键 词】 关 低碳 消费; 影响 因素 ; 政策矩阵;研究趋势 【 基金项 目 】 00 受21年度杭 州市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课题 ( 目 项 编号: 1Y1Q) 00 B 0J4 和21年度浙江省 高校优秀青
我国学者陈晓春较早关注低碳消费问题。陈晓
春等 (0 9 认为,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 20 ) 加值在这三年逐年上升,而中国有2 类、德 国有3 类 产品的附加值在这三年逐年降低 ,表明在这三年 中,其附加值都呈下降趋势。
四、结论及 建议
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 构,增强中国灯具及照明装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