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①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面对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性目标。除了从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外,它还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友善性等等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和企业经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间接效益或企业文化方面的目标。上述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了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特征:

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说来,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整体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可测性原则。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动态性原则。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设置得粗些,以简化评价过程。

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多重意义,首先是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其它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其次是信息系统所属部门的层次,如对于宏观信息系统而言,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市)地、县四层结构,要求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信息系统的这一特征。各层的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再有是系统技术特征上的层次性。例如,对于微观信息系统即企业信息系统来说,EDPS扩展后构成高一层次的MIS,MIS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对EDPS具有包容能力。接口指标应当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消除。

在这里,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信息系统,EDPS、MIS,还是DSS,都能从该框架中找到相应的指标集并将其具体化。事实上,理论框架建立过程的本身,就是一项综合评价工作,该框架的具体构成如图4.5.5所示。

图4.5.5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此图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考虑而建立起指标理论框架的:

从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出发,信息系统是由人-机共同组成的系统,故可按人——运行质量、用户需求;机——系统质量、技术水平这两条线索构造指标。

从信息系统的评价对象出发,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质量和技术;对于用户而言,则关心用户需求和运行质量;系统外部环境则主要通过社会效益指标来反映。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别按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财务指标等三条线索建立指标。

2.信息系统的调整

为使信息系统正常工作,需要对系统实施后进行检查、调整,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调整的原因

①系统的环境变化。比如,由于市场的变化、政策法规的变化等引起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变化、系统中硬件或系统软件的更新。要使系统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就要对系统做适应性调整。

②系统自身还隐藏着错误,当错误被发现时,要进行改正性调整。

③用户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应用要求,增加新功能,改善原有的功能,即进行改善性调整。

④修改了当前使用的版本,也要修改以前的版本,还要修改将要使用的版本。这叫版本维护。

(2)实施后的检查内容

①检查信息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系统目标的设计要求:即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②检查系统的输出质量,报表是否包含了所有信息?

③检查输入是否有出错?是否已采取了安全措施来防止输入的出错?当输入出了错,是否能检查出来,记录下来,并纠正这些出错?

④检查系统能否满足用户操作上的要求?

⑤检查系统可靠性如何?

⑥检查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其中包括人、财、物以及硬、软件资源等的使用性情况。

(3)调整的内容

①程序调整。信息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方式、格式、范围、精度、频度等都是以管理方式为根据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程序的变化。一般说来,系统调整主要是程序调整。

②数据文件的调整。数据存放格式、精度等发生变化,则要求对系统中的数据文件进行调整。数据文件的调整不但是对文件中的数据作修改,也可能要修改文件的结构。

应当注意,修改数据若引起数据文件的索引键变化,则应当维护数据文件的索引文件;修改数据文件的结构要防止文件中的数据丢失。

③编码的调整。系统中各种编码(如职工编码、材料编码等)需要调整时,可能引起数据文件及其索引文件的变化,因为编码大多用作数据文件的索引关键字。

④硬件的调整。机器的故障需要维修,机器损坏或陈旧需要更新。硬件维护应当由硬件技术人员完成,但要注意保护数据。例如更换硬盘时,要把换掉的硬盘中的数据转移到新硬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