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af2d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4.png)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原理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基本原理。
学生将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是如何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本章将详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学生将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
本章将介绍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ArcGIS、QGIS等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界面。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技巧,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案例研究
本章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防控、城市规划、精准农业等方面的成功案例。
学生将通过案例学习,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拓展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日后的实践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84ceb677232f60dccca1d0.png)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编码:总学时:48 实验学时:32 学分4适用对象: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投影与变换,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地图制图原理,数字测图课程设计等。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一门选修课。
2、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了解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为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水资源工程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以便更好地水文水资源工程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 GIS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掌握GIS概念1-2、了解GIS构成1-3、熟悉GIS的功能与应用1-4、了解GIS发展动态重点:GIS概念、构成和功能。
难点:GIS概念和功能和应用模型的理解。
第2章GIS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授课学时:42-1、了解空间数据结构2-2、掌握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2-3、熟悉矢栅比较和矢栅一体化数据结构2-4、了解数据模型2-5、熟悉GIS数据模型2-6、掌握GIS数据库的设计重点:描述地理实体数据的类型、拓扑矢量数据结构、矢栅数据结构相互转换方法、对象数据模型和时空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难点:矢栅数据结构相互转换方法。
四叉树栅格编码方式、对象数据模型理解、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第3章GIS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授课学时:23-1、GIS地理基础3-2、地理实体分类与数据编码3-3、空间数据采集3-4、空间数据质量3-5、空间数据标准重点:GIS数据源、空间数据的地理参照系和地图投影、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级方法、常见的空间数据输入误差和检核方法、GIS数据质量内容和类型和常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
难点:空间数据的地理参照系和地图投影、空间数据交换标准。
第4章空间数据处理授课学时:44-1、掌握矢量拓扑的自动建立4-2、熟悉矢量数据的图形编辑4-3、掌握空间数据坐标转换4-4、了解空间数据的压缩处理和数据结构转换4-5、了解空间数据的插值方法重点:点、线、面的捕捉和图形编辑的数据组织、几何纠正和投影变换方法、矢栅转换难点:矢量和栅格数据压缩方法及矢栅转换、链的组织,结点匹配和建立多边形。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f75e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f.png)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背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通过收集、管理、分析、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和工具。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G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掌握GIS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GIS基础知识1.1 GIS定义和发展历史1.2 地理数据的类型和特点1.3 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2. GIS数据管理2.1 数据质量和完整性控制2.2 数据存储和组织2.3 数据查询和检索2.4 数据更新和维护3. 地理数据库设计3.1 数据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 3.2 空间数据模型3.3 数据库设计原则和规范3.4 数据库查询和优化4. 空间分析与建模4.1 空间关系与拓扑关系4.2 空间分析方法和工具4.3 空间插值和表面分析4.4 空间建模和预测5. GIS应用领域5.1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5.2 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5.3 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监测5.4 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和实验实践来加深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 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将通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估。
平时表现占30%的成绩,实验报告占40%的成绩,期末考试占30%的成绩。
四、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1. 参考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rcGIS教程》2. 学习资源- ArcGIS软件及相关教学视频- GIS数据集和示例数据五、教学团队与联系方式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组成。
如有任何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办公时间拜访与教师进行交流。
六、参考文献- Goodchild, M. F., & Janelle, D. G. (Eds.). (2010).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 J., & Rhind, D. W. (20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4th ed.). Wiley.七、其他说明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建议先修相关课程或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报名。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51670c6294dd88d1d26b6f.png)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9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英文名称: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先修课程:地图学;遥感;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管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GIS已成为现代地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代表着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在社会上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它对地理学的振兴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初步应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2.理解地理空间(图形)数据的特征及其计算机表示方法,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
3.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4.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常用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方法。
6.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与设计。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以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方式合授课,尽可能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2.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训练的关系,尽量作到精讲多练,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和操作。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
(四)实践环节1.实验(上机操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包括手扶数字化仪的使用、图形屏幕数字化与编辑、空间数据库组织、建立及数据分析、地理信息输出-辅助制图等。
3.学时分配:12学时(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地理信息系统,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的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ea78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f.png)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地理信息系统(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针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学科,涵盖了GIS的设计原理、开发方法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GIS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掌握GIS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能够独立进行G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一、课程背景与意义GIS作为一种综合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而G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则是GIS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因此,培养学生对GIS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了解GIS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掌握GIS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3.学会使用GIS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开发与实施;4.培养学生对GIS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GIS系统设计与开发概述(2学时)1.1GIS概述1.2GIS系统的组成1.3G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流程2.GIS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设计(8学时)2.1GIS数据模型2.2地理数据的表示与存储2.3数据库设计与组织2.4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3.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12学时)3.1空间数据获取与采集3.2空间数据的质量检查与纠正3.3空间数据的预处理与清洗3.4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处理4.GIS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16学时)4.1GIS系统的功能需求与分析4.2GIS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4.3GIS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4.4GIS系统的功能测试与评价5.GIS系统的部署与管理(8学时)5.1GIS系统的部署与安装5.2GIS系统的运维与管理5.3GIS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配一定的实验作业,并进行指导;2.考核方式:课程作业占比50%、期末考试占比5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主教材:《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参考书目:2.1《地理信息系统导论》2.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2.3《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授课,其中部分实践环节由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777ed7ecf84b9d528ea7aa1.png)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7605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英文名称: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56 实验学时:8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先修课程: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基础执笔人:肖燕、段艺芳、侯战方审定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应具有GIS专业的学习和应用背景,学生应具有计算机高级语言、地图概论、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基础,其课程目的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讨论地理信息如何被存贮在计算机中,并可进行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和综合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若干重要GIS 工具软件的特点及基本使用方法,并能付诸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地理学的档次。
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地图遥感知识,这将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习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在数字环境下进行。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强、图形内容多的特点,课堂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除注意突出重点,讲清基本原理外,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操作、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能力上,加强上机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导论一、本章重点:GIS的概念和基本构成以及GIS的功能二、本章难点:数据和信息的相关关系,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区别三、教学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软硬件构成以及功能;理解数据和信息的相关关系;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gis课程大纲
![gis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6a1bd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8.png)
gis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GIS基础理论: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GIS在地理信息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方面的作用。
2. GIS技术基础:介绍GIS的技术基础,包括地图投影、地理坐标系统、空间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等。
3. GIS软件操作:介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包括地图浏览、数据导入导出、空间查询、地图符号化、空间分析等。
4.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地图数字化、遥感图像处理等。
5. GIS应用开发:介绍GIS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包括前端界面设计、地图服务发布和配置、API调用等。
6. GIS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GIS课程大纲,具体内容可能因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编号:19371087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
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一、数据与信息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一、系统硬件二、系统软件三、空间数据四、应用人员五、应用模型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一、基本功能二、应用功能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一、发展概况二、基础理论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空间的概念和空间实体的表达方式,GIS空间数据的分类、基本特征,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空间数据的类型(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曲面数据结构)与编码,空间数据的分类与编码;难点是区分不同的空间拓扑关系、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
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1学时)一、地理空间的概念二、空间实体的表达第二节、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2学时)一、GIS空间数据的分类二、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三、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四、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第三节、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2学时)一、矢量数据结构二、栅格数据结构三、曲面数据结构第四节、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1学时)一、系统功能与数据源间的关系二、空间数据的分类与编码三、矢量数据的输入与编辑四、栅格数据的输入五、曲面数据的输入第三章空间数据处理(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间数据的处理过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几何纠正的原理、地图投影的方法,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方法,空间拓扑关系的多种编辑方式,数据压缩的意义,难点是几何纠正的方法、空间拓扑关系的编辑。
第一节、空间数据的变换(1学时)一、几何纠正二、地图投影及其变换第二节、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1学时)一、由矢量向栅格的转换二、由栅格向矢量的转换第三节、多元空间数据的融合(1学时)一、遥感与GIS数据的融合二、不同格式数据的融合第四节、空间数据的压缩与重分类(1学时)一、空间数据的压缩二、空间数据的重分类第五节、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1学时)一、点的内插二、区域的内插第六节、空间拓扑关系的编辑(1学时)一、多边形连接编辑二、节点连接编辑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空间数据库的概念,空间数据库设计的过程、步骤,空间索引方法,空间元数据,时空一体化数据模型的类型;难点是空间数据库建立的方法。
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0.5学时)一、空间数据库的概念二、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第二节、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0.5学时)一、语义数据模型二、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第三节、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0.5学时)一、关系数据模型二、逻辑模型设计第四节、空间数据库的物理设计(0.5学时)一、空间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概念二、空间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步骤第五节、空间数据查询(0.5学时)一、空间关系查询类型二、属性数据查询三、空间属性联合查询四、空间查询语言第六节、空间数据库索引(0.5学时)一、范围索引二、格网空间索引三、四叉树空间索引第七节、空间元数据(0.5学时)一、元数据及其作用二、元数据实例第八节、空间数据库引擎一、空间数据库引擎概述二、空间数据库引擎的工作原理第九节、空间时态数据库(0.5学时)一、空间时态数据库概述二、时空一体化数据模型第五章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空间分析的定义、类型,DEM、DTM及相,空间叠合分析概念及方法,空间邻近度分析的类型及方法,空间网络分析的定义与算法;难点是DEM的建立及分析。
第一节、数字地形模型分析(1.5学时)一、地形因子的计算二、地形剖面线计算三、DEM的通视分析第二节、空间叠合分析(1.5学时)一、空间叠合分析的概念二、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合分析三、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合分析第三节、空间邻近度分析(1.5学时)一、空间缓冲区分析二、Voronoi多边形分析第四节、空间网络分析(1.5学时)一、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二、计算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的应用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GIS应用模型的分类,应用模型的构建步骤,各种模型的分析,难点是各种应用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GIS应用模型概述(0.5学时)一、GIS应用模型的分类二、GIS应用模型的构建第二节、土地定级估价模型(0.5学时)一、技术路线二、土地定级估价模型三、应用实例第三节、适宜性分析模型(0.5学时)一、一般形式二、应用实例第四节、发展预测模型一、一般介绍二、应用实例第五节、区位选择模型(0.5学时)一、数据准备阶段二、综合影响评价阶段第六节、交通规划模型一、交通发生量预测模型二、出行分布预测模型第七节、地球科学模拟模型一、确定土壤侵蚀的数值分析模型二、设计土壤侵蚀数据处理流程三、土壤侵蚀图的输出第七章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评价。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应用型GIS的设计内容,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难点是应用型GIS的设计内容。
第一节、应用型GIS设计概述(0.5学时)一、系统设计的目的二、系统设计的模式三、系统设计的流程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0.5学时)一、系统分析二、系统设计三、系统实施第三节、地理信息的标准化(0.5学时)一、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内容二、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制定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0.5学时)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表现形式。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分类内容。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1学时)一、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及其类型二、网络地图和数字地球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0.5学时)一、图形坐标系与颜色模型二、输出的几何变换三、地形图与专题地图的输出组织形式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0.5学时)一、三维空间制图模型二、数字高程模型的构造三、虚拟现实的设计与实现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理论课成绩(70%)与平时成绩(3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黄杏元马劲松。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资料:1、邬伦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2、陈建飞。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吴信才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