筸军

合集下载

沈从文与贺龙

沈从文与贺龙
在沈从文的助手王亚蓉编著的《沈从文晚年口述》(陕 西师大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一版)一书里,可以查到沈从 文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六日与金介甫有关贺龙的
青年作家 | Young Writers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九二六年,奔向了北京的沈从文,已经可以在报刊上
开始发表作品了。 一九二七年,奔向南昌的贺龙,以起义总指挥的身份向
旧体制打响了第一枪。 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七年,沈从文出版了五十多本小说、
散文,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多产的作家。 而在一九三五年,贺龙就已经是红军一方面军的司令了。 ……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们敬爱的贺龙元帅已含冤含辱 去世十来年了。沈从文以古稀之年的奇迹却还在蛛网密布的 一个领域里自我陶醉地忙着。
年的助手,了解沈,更能听懂沈先生的谈话意思。这一段访
谈是这样的:
3
金:贺龙将军你记不记得?他是什么样的人?
沈:年轻的时候长得蛮漂亮的,在陈渠珍下面最先是做
据《贺龙年谱》(李烈编,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1 月版)《第
警卫营长。到桃源的时候做警卫团长。
二章 民主革命的斗士》中记载:
金:他原来是地方军阀?
家乡。一九四九年随“湘西王”陈渠珍起义。一九五一年在“镇 反”中被枪决。一九八三年平反。
沈叠余高大英俊,风流倜傥,且喜欢与文化人交往。西 南联大搬去昆明,闻一多、林徽因等一大批教员从湘西经贵 州去云南,路经湘西沅陵时就受到了沈叠余好几天的热情接 待。沈从文特别喜欢这个弟弟。当沈叠余受重伤在湘西养好 伤登船复又上前线抗日时,沈从文追着弟弟的船满眼热泪地 跑了很远。
后来,我在沈先生的日记里看到,沈先生与李振军(凤凰人, 曾任武警总部政委)、贺捷生夫妇也有过相聚,说是找个机会, 几家人一起回家乡看看。

生命意识与尚武精神——从沈从文的军旅作品看其创作追求

生命意识与尚武精神——从沈从文的军旅作品看其创作追求

经历 。到 了北 京之后 的 1 9 2 5年 至 1 9 3 0年 , 是 沈 从
文 创作 的第一 阶段 , 3 1篇 军旅 小说 有 2 1篇发 表 于 这 一时期 , 其余 为后 期 陆续创 作 。唐 锼先 生在 对沈 从 文作 品进 行分类 时 , 首 先 提到 的就是 “ 描 写 旧军

6 0・
“ 现 时 轮到 我们 的 军 队做 这 种 事 , 前 后 不过 杀 一 千
王, 一个真 真实实 的男子 ” 。 刘 云 亭 原 是 江 洋 大 盗, 自称 亲手用 枪 杀 过 两 百人 , 有 过 十七 个 压 寨 夫 人 。后来 司令 官救 了他 一命 , 他 就下 山到 司令官 身
从军 , 先是 在宝 靖做 书记 , 最 后 被 湘西 王 陈渠 珍 调
到身 边做秘 书 。1 9 2 2年离 开 部 队 , 离 开湘 西 , 只 身 来到 北京 , 开始 了文 学生 涯 。 与沈 从文 后 来 在 北 京 接 触 较 多 的 林 宰 平 、 胡
们 当兵 , 不怕 死 , 不怕血 , 不怕一切 残酷的事” ; 然
法, 他 期 望 以 自己的笔“ 将 社会 重造 ” , 以文化 改造人 性 , 但 又 无 时 不 刻 透 露 出对 军 人 的 期 望 。 这
种 复杂 的心 态都 与其早 年的 军旅 生活有 关 , 并在其 军旅 作 品 中充分 体 现 。研 究沈 从 文 的 军旅 作 品, 有 助 于更好 地 理解其 创作 追 求。 关 键词 :沈从文 ; 军旅 作品 ; 生命 意识 ; 尚武 精神 ; 湘西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 0 6
后 期 的格调 有 了明显 变化 , 在《 清 乡所 见 》 里, 沈从 文 用 类 似 海 明威 电 报 式 的 语 言 冷 峻 地 写 道

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

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

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作者:罗维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5期罗维(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摘要:作为湘西边地的近代文化精英,熊希龄和沈从文都是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湖湘文化朴素精神之代表。

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一方面熊希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另一方面沈从文对于熊希龄所代表的士绅文化传统有一个认知的嬗变过程,从湘西时期的逃离到北漂时期的排斥,再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重新审视。

沈从文与熊希龄的历史交集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关键词:边地;近代转型;沈从文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5-0097-05收稿日期:2014-03-20作者简介:罗维(197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近代湘西历史文化。

沈从文与曾担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同为湘西凤凰人,熊希龄(1870-1937)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慈善家,沈从文(1902-1988)则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现代作家。

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而这一历史交集或多或少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以来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一、沈从文与熊希龄的亲戚关系反映了清末民初湘西边地军人—士绅大族之间的利益结盟处于历史转型前期的清末民初乡村社会,地方上士绅大族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官府不能离绅士而有为,绅士不能离官府而治民,而且前者所代表的政治权威和后者所代表的社会权威相通相需,殊途同归。

①而凤凰县这个有着浓厚筸军文化传统的湘西重镇情况又稍有不同。

1795年,湘黔边境苗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清廷调兵平乱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采行凤凰厅同知傅鼐的奏请,从1796年开始,在凤凰全境推行屯政,设屯养兵,因凤凰原名镇筸,故称这支军队为筸军。

国民党军_王牌鼻祖_十八军寿终淮海

国民党军_王牌鼻祖_十八军寿终淮海

《党史博览》!""#年第$期史林折枝在数百万国民党军中,第十八军当数“王牌鼻祖”。

它诞生于%$&"年’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一支老牌劲旅。

它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战烽火,兵败于淮海战场。

十八军最兴盛时期兵力达’个师,抗战时期全部换装为美械装备,美国军人当教官,采取美式训练方法。

十八军的训练口号是:“在战场上发射%""""发没效的子弹,不如在操场上拿$"""发演习,以期在战场上能发射%"""发有效的子弹。

”十八军首任军长陈诚在部队中推行“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的“三大公开”方针,颇得军心。

十八军先后产生了陈诚、罗卓英、黄维、胡琏、杨伯涛、李延年、周至柔、罗广文等(个一级上将、)个参谋总长、!位海军总司令、%个空军总司令、%个联勤总司令、!"多个军长,是国民党军界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军事集团,被人们视为国民党军“王中王”。

中原大战一举成名“勇敢神速,出奇制胜,力挫顽逆,居功甚伟。

”这是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对陈诚麾下十一师的赞扬。

接着,蒋介石又宣布第十一师扩编为第十八军,并发给!"万元奖金,陈诚晋升为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

从此,国民党第一支“王牌”主力———十八军诞生。

中原大战使十一师一鸣惊人,那么十一师在中原大战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年(月$日,由于蒋介石排斥、消灭异己的政策激怒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各路军阀,一场在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军阀大战终于爆发了。

冯玉祥、阎锡山公开通电反蒋,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石友三等各派军阀纷纷参加反蒋联军,倒蒋的*"万大军开进中原和湖南。

蒋介石率("万大军迎战,要与反蒋派一决雌雄。

飞出去的凤凰,回不去的故乡 早已消失的“边城凤凰”

飞出去的凤凰,回不去的故乡  早已消失的“边城凤凰”

M Y 3|风物|飞出去的凤凰,回不去的故乡:早已消失的“边城凤凰”游记|明碑宋塔唐人风流飞出去的凤凰,回不去的故乡早已消失的“边城凤凰”本刊记者|周冉发自凤凰/沱江岸边鳞次栉比的吊角楼全景视觉图81A 201/|《国家人文历史》|3年|第期|总第期旅行TRA V EL +故居1877年,年仅7岁的湘西神童熊希龄,跟随父亲远离家乡凤凰赴芷江求学,官场沉浮多年后成为民国第一任总理;1917年,“顶精于逃学”的沈从文小学毕业投身行伍,随部队顺着沅水支流游荡,最终弃武从文,名作《边城》至今是人们追忆凤凰的一扇窗;1937年,12岁的黄永玉拜别祖母,由一位乡亲带领,到长沙投奔事先并不知情的父亲,多年后辗转香港、北京画坛,成为一代鬼才画家。

时光荏苒,凤凰小城鹅卵石铺就的山间小道上,送走了多少一腔抱负的少年郎,又迎回多少须鬓斑白的寻根者,早已无法计算。

“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多年以后,黄永玉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

曾经的军事城堡独自乘坐通往凤凰的高速大巴,一点也不会寂寞,窗外高低绵延的茂林中常闪现三三两两的民宅,远处大片梯田修得十分整齐,与一般古城周边枯燥的荒山截然不同。

1957年以前,凤凰还不通公路,以沱江镇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有多条碎石或岩板铺就的古道,运输物资全靠人力挑运。

“挑脚”驮着行李行走在丛林里,常遭到土匪袭击。

交通闭塞的凤凰古城其实是一座修建在大山里的军事城堡,汉人居住城中,星星点点的苗寨散布于周边。

苗汉边界自古就不太平,“五年一小乱,十年一大乱”。

明清时期,中原人口激增后耕地紧张。

城中汉人不断侵蚀苗疆,双方为争夺生存空间常兵戎相见,苗汉关系剑拔弩张。

湘西贫瘠,每遇灾害,百姓常卖儿卖女,落草为寇,活跃在丛林山野之间,土匪的名号便流传下来。

“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落日黄昏时节,站在那个巍然独在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的儒家文化品格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时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曾国藩事功的全部根基在湘军,而湘军的根本与灵魂则在于他的渗透儒家文化理念的“学问”。所以,湘军建军过程中出现的“选士人,领山农”,就是一个将儒家文化理念统率军队及战事的过程。而且说到底,统领湘军的是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大批所谓“儒将”,正是他们将自己所学习、领悟的儒家思想文化运用到治军打仗中去,从而使湘军获得了一种文化的品格、思想的灵魂。曾国藩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以父兄教子弟的方式,针对勇丁的切身利害谆谆教诲,“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王錱对兵勇也“时以义理反复训谕,若慈父之训其爱子,听者潸然泪下”(罗正钧《王壮武公年谱》)。正是通过这种思想教育,湘军领袖们才得以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灌输给由山农组成的湘军营勇,从而保证了湘军的凝聚力。
湘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在历史上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自有其内在的原因。湘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既是军事集团,又是政治集团,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团。作为军事集团,湘军有较八旗与绿营军更为优越之组织和显赫之战功;作为政治集团,其主要将帅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军政与经济实权;作风景。
湘军领袖们既深受正统理学的浸染,也有很深的经世情怀。他们以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文化活动。他们除了努力从事办书院、研经史等儒家士大夫的文化事业之外,还通过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化集团,湘军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者、捍卫者,又是近代文化的倡导者、引进者。湘军及其文化理念成为晚清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过渡性文化形态。
《湘军史料丛刊》是国家清史工程中文献整理类项目,于2004年10月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并实施。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史学会组织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编辑整理了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但却没有《湘军》,这种状况与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很不相称。因此,对湘军史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就很有必要了,将《湘军》纳入清史文献整理项目,也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军史料浩如烟海,因为湘军史料不仅是指许多的湘军人物本人留下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也包括很多当时及后来的学者所撰写的关于湘军的专门史著。《湘军史料丛刊》只能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选出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史料编校出版。全书所收资料上至道光末年,下至宣统三年,凡记述湘军历史及有关史事、人物的各类资料,均经精选而收入,内容涵盖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民国湘西匪患成因浅析

民国湘西匪患成因浅析

民国湘西匪患成因浅析
暨爱民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5)6
【摘要】民国时期,湘西土匪为害甚烈,成为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严重影响到地方社会进程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是由当时地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暨爱民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湘西匪患成因分析 [J], 孙静
2.从湘西匪患看旧中国的社会痼疾 [J], 刘杰伟
3.民国时期皖北匪患成因分析
——以民国时期的报刊为视角 [J], 胡梦君
4.湘西匪患浅议 [J], 张二牧
5.匪患与覆灭:民国时期宁夏的匪患与新中国的剿匪 [J], 郑彦卿;郑晨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凰古城简介

凤凰古城简介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区腹地,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340个行政村7个社区9个居委会。

全县总人口42.2万人,由28个民族组成,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境内山清水秀,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和“国家旅游名片”。

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凤凰风景名胜区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列入新一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和“中国最宜居城镇”。

富有张力和活力的人文精神,孕育出以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为代表的政治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以黄永玉为代表的艺术家,以郑国鸿、田兴恕、陈渠珍等为代表的“筸军”人物。

中宣部原副部长刘祖春、武警部队原政委李振军、中科院院士肖继美等都出生于凤凰。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45亿元,财政收入6.3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33元。

全年共接待游客8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

比较好看的书籍排行推荐

比较好看的书籍排行推荐

比较好看的书籍排行推荐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学习新知,书的魅力也不仅限于知识。

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书籍吗?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比较好看的书籍,欢迎参阅!比较好看的书籍1.《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重返”少年,把悲伤写成诗自传气质小说中暴露出精神成长秘密在艺术界,黄永玉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的书画,创意设计,在收藏市场上是多年被追逐的对象。

除了艺术领域,已经进入92岁高龄的黄永玉,近一两年在文学出版界的存在感也不弱。

他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他的计划是写三部,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

都是回忆。

带有自传的色彩。

在已经出版的第一部《朱雀城》中,读者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世界中一个熟悉的地理形象——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的湘西边城。

在这个边城中,黄永玉用一个少年的眼光,将一个远去的历史时代里别有风味的地方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时光流传,传神地表达出来。

2013年、2014年,黄永玉又写了《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八年》。

201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上卷。

接着《朱雀城》里少年的浪荡,读者可以看到十二岁的主人公张序子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

他和妈妈、婆婆、弟弟们,找到在长沙一二八师留守处谋生的爸爸张幼麟,随幼麟来到安徽宁国一二八师驻地,见到了素以“筸军”著称于世的朱雀子弟兵精华人物。

随后,爸爸安排序子跟随远房二叔紫熙经杭州、上海,到了厦门集美学校入读初中。

大都市的大世面,以及集美学校无与伦比的美丽,让序子如在梦中,他和爸爸幼麟及伯伯、满满们,一点也没料到“几个月之后将要来临的、翻天覆地的民族杀机”。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了……饶有趣味的是,从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还能窥见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艺术源头秘密。

他用小说人物“序子”的身份,回忆了当年给他各种艺术启发的集美学校的几位美术老师,“最早的郭应麟先生,后来的朱成淦先生、吴廷标先生,现在的黄羲先生,如果他们是奶娘的话,奶的味道个个不一样。

筸军大佬成就一代湘西王传奇:陈渠珍的沉浮!人生

筸军大佬成就一代湘西王传奇:陈渠珍的沉浮!人生

筸军大佬成就一代湘西王传奇:陈渠珍的沉浮!人生自乾嘉年间苗民起义以后的几百年间,湘西形成了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那就是苗汉古城凤凰的“筸军”。

而正因为“筸军”的起源和独特的地域民风,成就了最具筸军性格又能长久在湘西叱咤风云的人物,莫过于民国时代雄霸一方,人称“湘西王”的陈渠珍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当上这个“湘西王”,并由此开启了湘西大一统的局面?这位如同链条一样将晚清至新中国的若干历史事件与人物,都能连接起来的“三朝元老”,又是如何实现他的“湘西王”梦想呢?艽野尘梦:中国最后一个湘西王,和藏族妻子的一段传奇竿军大佬成就一代湘西王传奇:陈渠珍的沉浮人生湖南湘西有一个国家级的历史名城,就是现在名动国内的凤凰古城。

此地历来就是苗族土家族聚居区。

清康熙39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凤凰,称“镇竿城”,自此凤凰一度逐渐形成湘西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这座“一湾绿水四围山”的古城,由于地势雄伟险峻,在军事上显得特别重要,历来为明清两朝所谓“绥远”、“镇边”的防地。

凤凰古城1882年9月22日,正在湘西苗疆镇守边关的凤凰营都司陈茂林,从家中传来一喜讯,时年54岁的他再添一男婴。

这名男婴便是日后统领湘西数十年的“湘西王”陈渠珍。

陈渠珍满6岁时,父亲陈茂林便把他带到自己的驻防地黄丝桥入蒙童馆开始读书。

离镇竿城50约华里的黄丝桥,曾是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多次与官军厮杀过的古战场。

只要时间允许,陈茂林便带上小陈渠珍,在参观用青条石砌成的古城堡和炮台的同时,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许多亲身经历。

也是从这时起,陈茂林经常亲自教小陈渠珍练习刺枪、击剑及掷镖等武功。

1898年,年仅16岁的陈渠珍与同县的好友肖官麟一道,以“品学兼优”被选送到沅州府(今芷江)的“沅水校经堂”读书深造。

沅水校经堂系由明清之际的明山书院演变而成,为沅州府知府朱其懿于1886年所建,堂内分别设有文学、政事、训古、史地等科目,著名学者和政界要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等,就是出自这个校经堂。

试论甘军与西北辛亥革命

试论甘军与西北辛亥革命

试论甘军与西北辛亥革命
赵维玺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3)004
【摘要】甘军是西北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势力曾盛极一时,历经回民起义、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庚子事变后,因排外而遭到列强的忌恨,在内外压力下被清廷裁撤,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西北辛亥革命之时,因时势所迫,清廷不得不再次借重其武装以镇压西北辛亥革命.这给当时的甘军余部提供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他们编组军队,率部攻陕、镇压宁夏起义,给当时的西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正是在西北辛亥革命中,他们完成了由旧到新的转型,成为以后控制西北政坛的一支军阀武装.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赵维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李贺军:C/C之梦——访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李贺军教授 [J], 刘德英
2.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J], 王伏平
3.辛亥革命是不必然,不必要的吗?——试论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和重大意义[J], 刘启明
4.略论辛亥革命在川滇甘青藏区的反响 [J], 凯成文
5.英雄部队虎踞西北雄关,十万健儿威镇边陲干城大风西北解放军七大战区之兰州战区扫描 [J], 铁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水滔滔

武水滔滔

武水滔滔文/翟非一水泽万物是河流千里之德,缘水而居是人类生息之需。

武水一条在湘西腹地盘桓回旋的河流,老早就被历史、地缘、情分烙上苗家印记。

水绕着山,人缠着水,滔滔汩汩,缠缠绵绵。

武水又称武溪、潕溪、小河、武陵溪,是史书习称久负盛名的五溪之一。

武水很早就载入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

武水很久就进入苗族的生产生活,苗族《古老话》里,武水浪花飞溅,苗族《古老歌》里,武水汹涌澎湃。

武水没有万里长江水那么绵长,却有过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的苦旅。

苗家先民正是沿着这条水道溯流而上,从洪荒大野的蚩尤九黎,从雄踞长江的三苗国,来到山高水急、岚雾蒸腾的武陵山地,武水因成为苗民大迁徙中链条一环而显得格外源远流长。

武水没有江入大荒流那般气势,却有着武溪南下水如奔,化石山头迹尚存的湍激。

武水滩流盘曲,涌濑翻涛,历代苗民就是凭着武水这道屏障,一次次抵御统治者无休止的驱赶、征伐和杀戮,越陌度阡,在巉岩夹缝中,在风口浪尖上,险求生存。

武水已成为苦难深重苗民心理上的长城。

武水无疑是一条紧贴苗家心坎汤汤流淌的圣河。

二武水何以这般溶溶荡荡,奔涌不止?何以这般曲水回滩,源泉喷石?全在于它源头巍然耸立着两座大山武山、崇山。

澄源本千仞,廻峰忽万荣。

武水西源出自武山,因武山而得名,北源发自崇山,因崇山而蓄势。

武山位居腊尔山台地之东,岧峣崴嵬,巑岏嶙峋,嵚崟馥郁,岚嵅峥嵘。

崇山地处腊尔山台地之北,高岭障天,蜿蜒崎岖,峻拔峭绝,瀑布若雷。

武山与崇山幽深奇险,堪称颉颃,处处皆是茂林蓊郁,藤萝纠绕,幽篁丛生,素练微曛,莺啼燕语。

武山的水喷怒下、摧腐拉朽、激浊扬清正是从武山、崇山的高峻蓊蘙中源源不断获得灌注,攒积能量。

我曾有幸溯源登临二山,居高眺望,顿有心旷神怡、胸罗万有、目空太清之感,下瞰武水,潺湲瀵涌,环山若带,不由沉醉于波滚滚而盘纡,势滔滔而溶潏,经千里之曲折,入九江而无际的武水环青景象之中。

也许还来不及吟赋感喟,倏然又因武山、崇山深藏的传说和故事而陷入玄思。

湘西筸军与陈渠珍的治军思想

湘西筸军与陈渠珍的治军思想

湘西筸军与陈渠珍的治军思想
罗维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湘西筸军历史悠久,清咸、同年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素来在历史上被视为"蛮人"的湘西人凭借军功而进入统治集团的视野,这成为筸军铭心刻骨的荣耀,也直接影响了湘西地方的政治文化传统.民国时期,筸军在湘西王陈渠珍手里再次达到了巅峰状态,并在日后的抗日战争中体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筸军的再次崛起和陈渠珍的治军思想不无关系.其治军思想秉承宋明理学的理路,以"仁"治军,以"军人良心论"为中心创造了一套完备的治军理论体系,值得我们现代军事教育理论界加以更多的关注.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罗维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115人出发,7人生还“湘西王”陈渠珍的西藏生死线
2.民国时期陈渠珍湘西农业开发的实践与启示
3.“湘西王”陈渠珍三助贺龙
4.陈渠珍与湘西近代化
5.陈渠珍与湘西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分行业内血统决定身份和收入

部分行业内血统决定身份和收入

部分行业内血统决定身份和收入
佚名
【期刊名称】《《Show大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全国人大代表马宗林表示,在某些行业,甚至包括公务员行业,现在是“血统决定了身份,身份决定了收入”,老子是干这行儿的,儿子进这行的门槛就会低。

这不利于就业公平。

【总页数】1页(P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2
【相关文献】
1.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和《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的决定 [J], ;
2.关于勘察设计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收入大比例分成』方法之探讨 [J], 杨秀海
3.优化煤炭企业内部分配结构科学界定原煤生产三类人员工资收入比例关系 [J], 郭庆春
4.身份认同· 英雄血统· 史诗架构\r——刘萧《筸军之城》小说艺术论 [J], 冉华
5.论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中职工收入问题 [J], 柴华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筸军,抗日嘉善血战的纪念——追寻嘉善阻击战抗日英烈128师的足迹发表时间:2013.4.4 文章来源:本报讯浏览次数:449 放大缩小默认■王静皎/文王静皎曹雪峰等/摄雨,没有失约清明时节,终会纷纷地到来。

嘉善没有忘却1937年末,筸军在嘉善英勇阻击抗日的壮烈,由衷地致以怀念。

2013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随嘉善县政协、嘉善县档案局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一起,前往128师将士们的故土——湖南省凤凰县,追寻英烈的足迹,并以此为一瓣心香祭奠英魂。

在凤凰县,我们先后拜访了128师师长顾家齐的女婿刘壮韬老人、128师767团团长陈范之子陈启迪、凤凰县文史研究者吴曦云、小说《血战嘉善》的作者吴厚生、吴家俊等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知晓了不一样的128师。

三月中旬的凤凰古城,雾雨迷蒙中只见飞檐重叠,沱江水映衬着春绿点点,从吊脚楼下缓缓流淌过。

古城里岁月流走,已不见1935年秋天的热血场面。

那个秋天,128师的前身,国民党陆军新编34师奉命开赴浙江宁波抗日前线。

送行时,凤凰百姓阖城出动,锣鼓声中,是出征将士震天的豪言壮语——“筸军出动,中国不亡”。

128师未负这句誓言,两年后在嘉善,他们打出了筸军不畏生死,誓死守卫国土的骁勇军风。

A这一仗,创下了淞沪大撤退的阻击战之最;这一仗,也让凤凰城里几乎家家挂白幡、户户戴孝帕。

原凤凰县委办主任吴曦云在1988年编纂《凤凰文史资料》时,采访了当时尚在世的128师老兵们,搜集了许多与嘉善阻击战相关的史实。

因此,这场血战在他的叙述中,显得格外真实和惊心动魄。

吴曦云介绍,1935年5月,为削弱“湘西王”陈渠珍的割据势力和为抗日做准备,国民党将新编34师缩编为丙种师,顾家齐任师长,后改番号为128师。

1937年10月下旬,侵华日军2个师团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后,即向金山、青浦方向进犯,企图配合上海日军主力将淞沪抗战部队聚殄于上海、松江地区。

国民党方面调集了预备11师41团、109师、128师、暂编13旅1团、62师368团等部队官兵15570余人,在枫泾至嘉善一线阻击日军进犯。

11月9日128师382旅先行到达嘉善,并于当晚夜袭枫泾镇的日军。

11月10日凌晨,激战2小时后,382旅成功夺回了枫泾镇。

随后382旅按照命令,占据了南星桥港、钱家浜至李家的国防主阵地。

当日中午时分,128师师部与384旅到达嘉善,师长顾家齐根据固守战斗任务和敌情,迅速做出防御部署。

当时第十集团军下达给128师的命令是坚守嘉善四天,谁都没想到这一守便是7天7夜。

这七昼夜里,日寇多次向128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每次进攻前,日军先以多架敌机在阵地周围投弹轰炸,同时地面炮火配合集中轰炸,在一番狂轰滥炸后,再以战车或烟雾弹配合步兵冲锋。

据128师老兵回忆,当时敌机轮番轰炸,超低空飞行形成的气流甚至能把成片的竹林拦腰斩断。

128师阵地前后,弹坑累累,有部分工事甚至被夷为平地。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128师官兵毫不畏惧。

摸清敌人的打法后,他们在日寇狂轰滥炸时便后撤四五百米隐藏起来。

待敌停止轰炸、步兵接近阵地时,128师的勇士们便猛扑上去进行阻击。

一向自诩擅长白刃战的日寇,在面对多有武术根底的128师将士时,丝毫占不到便宜。

11月13日下午,128师收到了蒋介石于前一日亲自签发的嘉奖令和4万元银元,一时间士气大振。

因为11月12日上海的失守,嘉善的战略位置更显重要。

日军为了实现围困南京的计划,企图尽早占领嘉善。

而128师则为了大军的尽快撤离,决心死守嘉善。

战斗越来越激烈,128师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11月15日,128师已在嘉善浴血奋战七昼夜,伤亡惨重,已无力再阻击强敌,面临全线崩溃的危险。

师长顾家齐一面电请第10集团军司令刘建绪催促接防部队尽快到位,一面令767团死守阵地,保住128师的退路。

15日下午6时,128师奉命向临平撤退。

日军发现128师的撤退动向后,便集中兵力抢攻嘉善火车站附近的67号铁路桥,企图切断128师退路。

67号桥被敌机炸得只剩几根钢梁,部队要过去,必须铺设桥面。

为了赢得时间,顾家齐命令767团殿后的两个营,不惜一切代价压住日军封锁铁桥的火力。

打到黄昏时分,惯于仗恃飞机助战的日军不敢夜战,128师成功通过了67号铁路桥。

这一场桥头激战,敌我双方均死伤惨重,县城北门至67号桥以西,连绵数里尸横遍野。

B128师的浴血奋战让日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日本作家千田夏光所著的《帝国烟花》一书中这样记述:“嘉善的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从同该团(指124联队)一样隶属于第18师的第23旅旅长陆军少将平冢省三,在指挥战斗中被机关炮把肩膀打碎负了重伤,可见一斑。

”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日军校级军官负重伤是罕有的事,而将官负伤更是稀有。

千田夏光还提到,日军124联队第二营营长长川崎贯也在嘉善一役中身负重伤。

这样骄人的战绩是128师全体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当时128师的装备十分粗陋,与日军的精良装备不可同日而语。

而嘉善的国防工事虽有“中国的兴登堡防线”之称的京沪防线的一部分,却并不实用。

刘壮韬老人告诉我们:“这种碉堡有三大缺陷。

首先是碉堡间没有交通壕,人员无法进出;其次是机枪射孔过小,既不利于观察,也不利于发挥火力;第三就是缺乏遮蔽,容易成为轰炸目标。

”因此128师官兵白天作战,夜里还要抢修交通壕,挖散兵坑,但还是有不少官兵被烧死或压死在工事内。

据粗略统计,128师有1600余人阵亡,其中有姓名可考的695人,其中凤凰籍的222人,800余人负伤,146人生死不明。

凤凰籍大文豪沈从文在《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一文中写道:“血战的结果,4个团长受伤,4个团副死去3个伤1个,12个营长死去7个伤5个,连排长死去三分之二,负伤三分之一。

兵士更难计。

看看这些数目,就可以知道同乡在前线的牺牲如何大如何壮烈!”嘉善的老人们在回忆起这场血战时,记忆最深刻的正是128师的骁勇与顽强。

据老人们回忆,128师敢打敢冲,与日军拼起刺刀来毫不逊色。

许多士兵战死后,双手仍紧紧握着上了刺刀的枪支,在他们尸体周围,子弹壳多得可以用畚箕来装。

然而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抗日队伍,却多有“土匪部队”的污名。

在湘西“土匪文学”盛行之际,抗日名将顾家齐甚至成了反面人物。

128师767团团长陈范的遗孤陈启迪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为凤凰军事文化博物馆的筹备奔走,试图以此追寻父辈的旗帜。

“当时湖南省主席何键因为指挥不动34师,便说他们是土匪部队。

老百姓见这支部队装备寒酸,又讲苗家话,就误信谣言了。

后来34师改编后,开拔浙江,何键还派军风纪督察专员尾随暗访,一旦发现有土匪行径,便要派部敲掉他们。

”但沿路34师军纪俨然,对百姓丝毫未犯,按期到达了目的地。

刘壮韬回忆起顾家齐的副官曾告诉他的一件旧事,“在128师从宁波开赴嘉善作战的路上,某连炊事兵擅自拿老百姓的竹篙引火,顾师长知道后,责令他照价赔偿,并责打犯纪炊事兵40军棍。

”128师的军纪之严明,由此可窥一斑。

刘壮韬说,1936年,整训完毕的128师被调往安徽祁门、宁国一带参加保护国防交通线的建设。

其间,128师官兵为宁国百姓筑了一条路,当地百姓将这条路命名为顾戴路,取自师长顾家齐、副师长戴季涛的姓,以此感念128师官兵筑路之恩。

陈启迪认为,128师被低估的还有将士们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的智慧。

“许多人以为筸军有勇无谋,其实不然。

”陈启迪说,当时为了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128师常常选择夜袭。

夜间视物不清,为了防止自己人打自己人,在那深秋季节,128师的将士打起赤膊,碰到穿衣者便砍杀之。

128师的夜袭,让日寇吃了好几次亏后,开始在夜里打照明弹,照得战场像白天一样,即便这样,日寇仍被128师偷袭了好几次。

而白天,128师将士们则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掩藏躲避敌机轰炸。

他们有的把稻草顶在头上伪装,有的则躲在稻田水口处借助水光反射逃过敌机的监视。

待敌人步兵逼近阵地时,等候多时的将士们猛冲上前,与日寇展开白刃战。

“如果不是武器上的绝对劣势,这一仗日军的损失将更大。

”C虽然128师在嘉善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到了嘉奖,但该师的最终命运,却令人无尽唏嘘。

因为在此后不久,128师便被撤销了番号,这支令日本人肝胆俱裂的虎狼之师从此消失了。

有不少人以为,128师被裁撤,是因为在嘉善阻击战中伤亡过大,全师仅剩下767团仍有建制。

“128师是因为沽塘失守而被国民党当局裁撤的。

”从刘壮韬老人的口里,我们听到了128师在嘉善阻击战后黯然结局的具体缘由。

1938年,经过整编后的128师开赴江西参加武汉保卫战。

在江西沽塘战役中,顾家齐师长奉命率部增援预备第3师。

谁知128师尚在途中,预备第3师已经溃退下来。

而在嘉善阻击战中伤亡惨重的128师也尚未恢复元气,早先在金华补充的浙江新兵上战场不久便全部逃走,重建的768团又尚在磨合期,只剩下伤亡最小的767团支撑大局。

最终128师回天乏术,沽塘阵地失守了。

“当时指挥第三集团军的李汉魂,电告武汉卫戍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说128师在沽塘‘一触即溃’。

所以在沽塘失陷不久后,128师便被国军军事委员会以作战不力的罪名取消番号。

顾家齐师长被送交武汉的军事法庭受审。

”说起这段往事,刘壮韬老人仍显得十分悲愤,对于敢打敢拼的128师而言,“作战不力”的罪名简直是奇耻大辱。

虽然,在武汉军法会审时,128师参谋长赵季平以翔实的作战资料据理力争,加之军长李觉给顾家齐补签了后撤命令,军法总监确认128师在沽塘阻击战中已尽最大的努力,顾家齐最终无罪释放,但128师还是被撤销了。

128师撤销后,以团为单位编入了其他部队,连以上的军官一律不用。

有许多原128师的官兵,不愿加入其他部队,回到了凤凰县。

而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又跟随原128师764团团长沈荃,组成志愿兵团,再次走出凤凰,奔赴抗日战场。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不少原128师的官兵参加了起义。

说起这段往事,刘壮韬老人仍显得十分悲愤,对于敢打敢拼的128师而言,“作战不力”的罪名简直是奇耻大辱。

虽然,在武汉军法会审时,128师参谋长赵季平以翔实的作战资料据理力争,加之军长李觉给顾家齐补签了后撤命令,军法总监确认128师在沽塘阻击战中已尽最大的努力,顾家齐最终无罪释放,但128师还是被撤销了。

128师撤销后,以团为单位编入了其他部队,连以上的军官一律不用。

有许多原128师的官兵,不愿加入其他部队,回到了凤凰县。

而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又跟随原128师764团团长沈荃,组成志愿兵团,再次走出凤凰,奔赴抗日战场。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不少原128师的官兵参加了起义。

如今的嘉善,一片丰饶富庶的水乡景象,全然不见当年的炮火硝烟。

但这片土地从未忘记湘西子弟兵在此挥洒的热血,那些散落在田间的碉堡,仍在无言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末,嘉善和凤凰两地的文史工作者不约而同地开始抢救、挖掘嘉善阻击战史实资料,努力还原这史书遗漏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