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在线
2013年1月
目录
一、院校计划持续增加考研热度猛增 (1)
1.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放缓,年增幅仍近10% (2)
2.影响考研最敏感的外部因素:学费和就业 (5)
3.读研变身就业避风港 (6)
二、宽进宽出使研究生学历持续贬值 (8)
1.硕士数据分析 (8)
2.博士数据分析 (10)
3.研究生学位含金量下降已成共识 (12)
三、工科专业遇冷社会学专业持续高温 (13)
1.各专业近年招生数明显两极分化 (13)
2.热门高校与热门专业分析 (15)
3.管理类专业仍为最热门考研专业 (21)
四、专业硕士发展迅速 (21)
1.绝大多数考生对专硕有了解 (22)
2.多数考生更喜欢报考专业硕士 (22)
3.专业硕士给人感觉更好就业 (23)
五、附录 (23)
1.报考学校时是否会考虑学校所在地? (23)
2.不考虑学校所在地的话,择校还考虑什么? (24)
3.考研时,报考的专业是否和本科专业对口? (24)
4.你会通过调剂读研吗? (25)
5.如果要通过调剂读研,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26)
6.如果连续考研失利怎么办? (26)
7.你觉得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高吗? (27)
8.研究生学历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
9.是否了解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28)
10.对专业型硕士有什么直观认识? (29)
11.是否愿意报考专业硕士? (29)
一、院校计划持续增加考研热度猛增
201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的165.6万人增长了6.28%。
全国各地考研报名人数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直辖市中,重庆考研热情高涨,报名人数增长19.2%。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180万,是20年前的15倍多多年来,我国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几乎年年增加,仅2008年例外,当年的报名人数较上年减少了8.2万人。
2008年适逢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当年许多高校开始尝试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在经过一轮快速上涨和一次急速下跌之后,每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趋于平稳从最近几年的数据看,考研大军每年增加10~15万人,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周期中。
1.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放缓,年增幅仍近1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
a)研究生招生规模35年增长近55倍
1978年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年,当年录取10708人。
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约51.7万人,博士研究生录取约6.7万人,招生规模是35年前的近55倍。
图1-1-1硕士爆炸式增长从1999年开始,2009年后增长幅度开始缩小
持续的招生规模扩大使得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在读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统计数据,在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几乎是15年前的10倍。
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仅硕士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就会远超200万,今后几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幅度可能会趋缓。
图1-1-2据权威数据,2011年我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已超134万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入学在1978年,共18人。
1993年,录取博士研究生6200余人。
到2012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6.7万,是20年前的10倍以上。
图1-1-3博士研究生人数1999年至2004年间增长迅猛,近几年录取计划相对平稳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使在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猛增,2000年之前,我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数量不足5万,截至2011年,我国在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生人数已超24.8万。
图1-1-4截至2011年统计数据,在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是15年前的6倍以
上
我国研究生规模的大幅增加基本与本科扩招同步,始于1999年。
博士研究生录取规模在2005年前后得到控制,但硕士研究生的爆炸式增长趋势直到2009年才得到一定缓解,近几年招生计划增长也基本维持在每年5%左右。
b)近20年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幅度超过本科
如果以1993年的招生规模为基准,20年后的今天,则本科招生规模为当时的7.44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3.79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0.84倍。
如果从我国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开始比较,博士研究生因起点低,招生规模增长幅度远超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图1-1-5近2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远超博士和本科可以看出,从2004年起,由于高考生源急剧减少,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幅度有所减小。
虽然硕士研究生生源增长幅度趋缓,但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依然稳定增长,主要是受到了大力扶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影响,同时持续的考研热也给研究生规模增长带来了足够生源。
2.影响考研最敏感的外部因素:学费和就业
a)研究生收费制度得到完善
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需缴纳学费。
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
该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给考研热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
其实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已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
b)就业问题带动考研热快速升温
从1999年后,硕士研究生录取计划始终快速增长,但近年来考录比并未明显下降,基本维持在3。
换句话说,虽然招生计划继续增加,但考研仍然没变得太容易,考研热带来了庞大的竞争人群,拉低了考录比。
图1-2-11999年的研究生最难考,2010年考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录取计划猛增2008年金融危机后,考研变成大学毕业生躲避就业危机的有效途径,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明显增加,且之后几年连续快速增长,2013年考研人数较2008年已增长了50%。
3.读研变身就业避风港
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大多数考生并不是很关心所报专业是否对口,只要院校不太差,他们也不排斥通过调剂读研,部分考生甚至只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将考研作为不找工作的借口。
图1-3-1超过半数考生对专业对口不是很看重
将就业作为考研的重要考虑因素本无可厚非,但从考生们的选择看,相当大比例考生带有盲从和考虑不周的问题。
图1-3-2就业预期已成为考研大军择校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相当比例的“职业考研族”,就业形式对其考研选择影响不大,此类考生一般更倾向报考名校以及热门专业。
图1-3-3考生对考研失利的态度分歧较大,但选择“工作”相关的人群比例不小
二、宽进宽出使研究生学历持续贬值
1.硕士数据分析
a)硕士学位年授予数接近十年前的7.5倍
2009年,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为443431,约为1999年52246的7.5倍。
1999年是硕士研究生跳跃式发展元年,从2003年开始,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猛增35.35%,且当年硕士学位授予数首次超过10万,达120186人。
图2-1-1从2003年开始,中国硕士学位授予数呈爆发式增长。
本表未包含军事学
硕士
b)我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达美国60%
在2001年,硕士学位授予数与美国差距为6.28倍,到2009年,差距仅为1.48倍,这个差距在今后几年还会缩小。
仅从每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数来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教育水平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图2-1-2美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的增幅远低于中国授予学位的增幅,单从数据
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教育大国
b)我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远大于毕业人数
由于培养制度的原因,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每年都会高于毕业人数,从2004年开始,这两个数字的差距越来越大,仅2009年数据,硕士学位授予数就是毕业人数的1.3倍。
图2-1-3单证硕士的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上对硕士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历届录取和毕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
仅从颁发学位数量并不能证明我国已是教育大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的现状更让硕士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
图2-1-4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常年超过理论毕业人数
2.博士数据分析
a)博士学位年授予数接近十年前的5倍
2009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为49698,几乎是1999年10160的5倍。
图2-2-1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数自1994年起明显增加,2008年后稳定在年增
10%。
本表数据不包含军事学
b)我国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数达美国73.4%
在2001年,博士学位授予数同美国相比差距为3.6倍,到2009年,差距仅为1.36倍。
自2008年开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增幅开始趋缓。
图2-2-2中国已成为全球博士培养大国
3.研究生学位含金量下降已成共识
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超过9成投票者认为研究生学位已贬值,仅20.2%的被调查者感觉问题还不至于太严重。
图2-3-1对研究生学历含金量持悲观态度的比例超过70%(数据2-4)
另外,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宽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研究生贬值,同样有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将责任归咎到学校名气和教学风气不佳上。
图2-3-2绝大多数投票者认为“宽出”是研究生培养中最大的问题
三、工科专业遇冷社会学专业持续高温
1.各专业近年招生数明显两极分化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人数超16.5万,其次是管理学,人数接近7万,排名第三的是医学,人数超5.2万。
图3-1-1历史学和哲学是考研传统弱势学科
仅从当年数据看,工科专业录取情况优于社会学科专业。
但综合多年数据分析,工科专业的报考情况并不乐观,录取人数正在快速下滑,但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热度持续高涨,这点从实际录取人数和居高不下的报录比能看出端倪。
图3-1-2管理学硕士录取人数同4年前相比增长62.71%管理学专业录取人数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走低,而2011年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是2010年的2.29倍,即使相比4年前也增长了62.71%。
图3-1-3教育学硕士录取人数同4年前相比增长85.36%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2010年有小幅下降,2011年较2010年增长82.5%,较4年前增长85.36%
图3-1-4理学硕士录取人数同4年前相比仅增长13%,同两年录取人数持续减少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在2009年达到顶峰,录取4.3万余人,之后每年以近3%的速度递减,而同期全国硕士研究生总录取人数每年增加5%左右,剪刀差非常明显。
哲学专业是近年来唯一一个录取人数连年下降的研招专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普通高校哲学专业录取3790人,这个数字比2007年下降了15.26%。
2.热门高校与热门专业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报名查询系统数据,2012年,知名研招院校中,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关注度居前。
图3-2-1报录比数字越小越容易考上,有些名校并不难考在考生关注居前的名校中,浙大考研最难,平均每个名额有12人竞争,部分热门专业报录比甚至超过60。
相对而言复旦考研容易许多,2012年平均报录比为4,其中学术型硕士报录比5,专业型硕士报录比3。
武汉大学2012年硕士报录比3.93,语言、医科等专业竞争较大。
A)中国人民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2人大学术型硕士总报录比本超过12。
数据仅统计统考人数,未计算推免、
单考和援藏名额
在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学术型硕士招生院系中,财经金融学院对考生的吸引力极强,远超其他院系,报录比接近59。
商学院的报录比也接近21,其他院系均未超过20。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学术型硕士推免人数超过统考人数,接收推免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分别为经济学院、法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两个院系的研究生统考录取人数为0,为国学院和汉青研究院,当年录取全部来自推免。
相对而言,人大物理系、化学系、环境学院竞争不那么激烈,2012年统考报录比分别是1.25、2.16和5.34。
2012年环境学院录取的考生中,统考和推免基本各占一半。
图3-2-3人大专业硕士总报录比超过5.3。
本数据仅统计联考人数,未计算推免和
援藏名额
在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联考北京教学点招生专业中,金融、管理、会计类专业竞争激烈,最热门的前5专业报录比均超过11,其中公共管理专业报录比达到25.75。
在人大专业硕士北京教学点,文物与博物馆、艺术(戏曲)、农业推广(农村区域)三个专业较为冷门,报录比分别为1.8、2和2.09。
b)浙江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4浙大考研社会学科明显竞争人数众多
在浙江大学2012年考研专业中,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专业保持极高热度,竞争激烈。
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专业1086人报考,最终仅录取14人;光华法学院的民商法学专业132人报考,最终录取2人。
C)清华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5清华大学管理及人文类专业热度极高
从清华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情况看,各专业竞争均非常激烈。
最好考的专业是软件学院的信息艺术设计,录取比例13.79%;其次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核科学与技术,录取比例13.51%。
竞争最激烈的是经管院的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19人争夺1个录取名额;其次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社会科学史专业,仅招1人,17人报考。
d)武汉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6武大医学类专业考研热度较高
从武汉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情况看,工科专业优势非常明显。
武大医学相关专业也较为热门,但两极分化严重,部分专业十几个人争夺一个名额,也有的专业没有录满,如病原生物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
e)南开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7南开文学、法学、经济学部分专业竞争激烈南开大学部分专业报考热度极高,文学院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招生3人,168人报考;经济学院的国际贸易学专业招生2人,110人报考。
f)复旦大学热门专业排行
图3-2-8复旦大学专业型硕士报录比整体较低,仅个别强势专业竞争激烈
2012年复旦大学学术型硕士报录比约为5,专业型硕士报录比约为3。
复旦学术型硕士最好考的专业是无线电物理、生理学、口腔临床医学等,报录比均为1,
复旦专业型硕士最难考的专业是英语笔译,报录比7.76;其次是新闻与传播,报录比5.9;最好考的专业是口腔医学、老年医学等一大批专业,报录比均为1或略高于1。
3.管理类专业仍为最热门考研专业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报名查询系统数据显示,管理类专业仍然是最热门的考研专业。
热度排名TOP10的考研专业中,管理类占4席,经济类占两席,工学占两席,教育学占一席,文学占一席。
图3-1-2大学生准备考研的时间段(单位/百分比,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四、专业硕士发展迅速
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现在我国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但是,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业硕士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现在各招生单位学术型计划招生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增至专业学位计划。
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1:1。
1.绝大多数考生对专硕有了解
图4-1超过9成的投票者表示对专业硕士有所了解
2.多数考生更喜欢报考专业硕士
图4-2超过半数的投票者不排斥报考专业硕士,仅15.3%的人明确表示不会报考专
业硕士
还有相当比例的“职业考研族”,就业形式对其考研选择影响不大,此类考生一般更倾向报考名校以及热门专业。
3.专业硕士给人感觉更好就业
图4-3多数投票者认为专业硕士更容易就业
五、附录
中国教育在线对众多考研参与者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并针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被调查人群的需求与目的。
1.报考学校时是否会考虑学校所在地?
学校所在地始终是考生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上海更因为有大量优质
教育资源而受到考生青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考研共有27万余人报考北京研究生院校,较2012年增幅0.6%。
在全国报考北京的考生中,外埠考生158980人,占58.6%,其中山东、河北、河南报考人数逾万。
2.不考虑学校所在地的话,择校还考虑什么?
在择校问题上,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名校、名专业,而选择继续深造读博士的比例不高,也较为符合考生考研实用性的原则。
3.考研时,报考的专业是否和本科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还没有完全衔接,必然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但8.2%的考生毅然放弃了大学所学专业从头开始,这样的比例明显偏高。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考生选择一个较为接近的专业继续深造,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
4.你会通过调剂读研吗?
在对待调剂的态度上,被调查者分歧较大,支持和反对调剂的考生人数接近,还有超过1/4的考生对此态度暧昧。
5.如果要通过调剂读研,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根据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被调查者优先选择了院校,而选择专业对口的考生比例并不高。
就业预期超过了大城市的诱惑排名居前。
学校名气已经成为考生是否愿意接收调剂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但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考研调剂平台信息显示,寻求调剂的考生关注专业对口的不在少数,反而较少对院校提出要求。
6.如果连续考研失利怎么办?
在面对多次失利后,考生的选择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歧,而且从选择项的最终指向来看,选“工作”和选“考”基本打成平手,这从侧面反映了部分考生纠结的心态。
7.你觉得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高吗?
两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出现了一些问题,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学历贬值严重,这与考研激烈的竞争和宽松的调剂要求形成鲜明反差。
综合前面的考生投票分析,大多数考生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部分考生为了考研而考研,相当多的考生则是用考研来转移找工作的压力。
8.研究生学历贬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长期采用“宽进宽出”模式,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到5%的淘汰率基本无法保障优胜劣汰。
连续多年,每年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远高于毕业人数,正是研究生学历管理的现状。
9.是否了解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到2015年,我国专业硕士人数将和学术型硕士持平,这也是同世界研究生教育接轨的必经之路。
经过多年的引导,加上专业型硕士在就业方面的优势显现,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对专业硕士有不同程度了解,仅4.1%表示不清楚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何不同。
10.对专业型硕士有什么直观认识?
诸如工商管理硕士(MBA)等持续火爆的考研专业,其实都是专业型硕士的专业,此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面广,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当前需求。
11.是否愿意报考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