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玉林中学九年级上册期末精选试卷检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玉林中学九年级上册期末精选试卷检测题
一、初三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易错题压轴题(难)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k 2+1=0.
(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 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的两根恰好是一个矩形两邻边的长,且k =2,求该矩形的对角线L 的长.
【答案】(1)k >3
4
;(2 【解析】 【分析】
(1)根据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k 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得出△>0,再解不等式即可;
(2)当k=2时,原方程x 2-5x+5=0,设方程的两根是m 、n ,则矩形两邻边的长是m 、n ,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m+n=5,mn=5,,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变形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解:(1)∵方程x 2-(2k +1)x +k 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Δ=[-(2k +1)]2-4×1×(k 2+1)=4k -3>0, ∴k >
34
; (2)当k =2时,原方程为x 2-5x +5=0, 设方程的两个根为m ,n , ∴m +n =5,mn =5,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矩形的性质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1)△>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如图,已知AB 是⊙O 的弦,半径OA=2,OA 和AB 的长度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4x+a=0的两个实数根. (1)求弦AB 的长度; (2)计算S △AOB ;
(3)⊙O 上一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当S △POA =S △AOB 时,求P 点所经过的弧长(不考虑点P 与点B 重合的情形).
【答案】(1)AB=2;(2)S △AOB 33)当S △POA =S △AOB 时,P 点所经过的弧长分别是
43π、83π、103π. 【解析】
试题分析:(1)OA 和AB 的长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所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出AB 的长度;
(2)作出△AOB 的高OC ,然后求出OC 的长度即可求出面积; (3)由题意知:两三角形有公共的底边,要面积相等,即高要相等. 试题解析:(1)由题意知:OA 和AB 的长度是x 2
﹣4x+a=0的两个实数根, ∴OA+AB=﹣4
1
-=4, ∵OA=2, ∴AB=2;
(2)过点C 作OC⊥AB 于点C ,
∵OA=AB=OB=2,∴△AOB 是等边三角形,∴AC=
1
2
AB=1, 在Rt△ACO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3△AOB =
12AB ﹒OC=1
2
33; (3)延长AO 交⊙O 于点D ,由于△AOB 与△POA 有公共边OA , 当S △POA =S △AOB 时,∴△AOB 与△POA 高相等,
由(2)可知:等边△AOB 3P 到直线OA 3,这样点共有3个 ①过点B 作BP 1∥OA 交⊙O 于点P 1,∴∠BOP 1=60°, ∴此时点P 经过的弧长为:
1202180π⨯=43π
, ②作点P 2,使得P 1与P 2关于直线OA 对称,∴∠P 2OD=60°, ∴此时点P 经过的弧长为:
2402180π⨯=83
π
, ③作点P 3,使得B 与P 3关于直线OA 对称,∴∠P 3OP 2=60°, ∴此时P 经过的弧长为:
3002180π⨯ =103
π
, 综上所述:当S △POA =S △AOB 时,P 点所经过的弧长分别是
43π、83π、103
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与圆的综合知识.涉及等边三角形性质,圆的对称性等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题是关键.
3.图1是李晨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所做的问题研究:他用硬纸片做了两个三角形,分别为△ABC和△DEF,其中∠B=90°,∠A=45°,BC=,∠F=90°,∠EDF=30°, EF=2.将△DEF 的斜边DE与△ABC的斜边AC重合在一起,并将△DEF沿AC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D、E两点始终在AC边上(移动开始时点D与点A重合).
(1)请回答李晨的问题:若CD=10,则AD= ;
(2)如图2,李晨同学连接FC,编制了如下问题,请你回答:
①∠FCD的最大度数为;
②当FC∥AB时,AD= ;
③当以线段AD、FC、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FC为斜边时,AD= ;
④△FCD的面积s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2;(2)① 60°;②;③;④.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C的长,即可得到AD的长.
(2)①当点E与点C重合时,∠FCD的角度最大,据此求解即可.
②过点F作FH⊥AC于点H,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③过点F作FH⊥AC于点H,AD=x,应用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把FC用x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式求解.
④设AD=x,把△FCD的面积s表示为x的函数,根据x的取值范围来确定s的取值范围.试题解析:(1)∵∠B=90°,∠A=45°,BC=,∴AC=12.
∵CD=10,∴AD=2.
(2)①∵∠F=90°,∠EDF=30°,∴∠DEF=60°.
∵当点E与点C重合时,∠FCD的角度最大,∴∠FCD的最大度数=∠DEF="60°."
② 如图,过点F作FH⊥AC于点H,
∵∠EDF=30°, EF=2,∴DF=. ∴DH=3,FH=.
∵FC∥AB,∠A=45°,∴∠FCH="45°." ∴HC=. ∴DC=DH+HC=.
∵AC=12,∴AD=.
③如图,过点F作FH⊥AC于点H,设AD=x,
由②知DH=3,FH=,则HC=.
在Rt△CFH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以线段AD、FC、BC的长度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FC为斜边,
∴,即,解得.
④设AD=x,易知,即.
而,
当时,;当时,.
∴△FCD的面积s的取值范围是.
考点:1.面动平移问题;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平行的性质;4.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5.勾股定理;6.由实际问题列函数关系式;7.求函数值.
4.如图直线y=kx+k交x轴负半轴于点A,交y轴正半轴于点B,且AB=2
(1)求k的值;
(2)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过点P作直线AB的垂线交
x轴于点Q,连接OP,设△PQO的面积为S,点P运动时间为t,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P在AB的延长线上,若OQ+AB=7(BQ﹣OP),求此时直线PQ的解析式.
【答案】(1)k32)当0<t<1
2
时,S=
1
2
•OQ•P y=
1
2
(1﹣2t)•
3
2
t=﹣
3
23

当t>1
2
时,S=
1
2
OQ•P y=
1
2
(2t﹣1
3

3
2
3
.(3)直线PQ的解析式为
y 353

【解析】【分析】
(1)求出点B的坐标即可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①当0<t<1
2
时,②当t>
1
2
时,根据S=1
2
OQ•P y,分别求解即可;(3)根据已知条件构建方程求出t,推出点P,Q
的坐标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对于直线y=kx+k,令y=0,可得x=﹣1,∴A(﹣1,0),
∴OA=1,∵AB=2,
∴OB223
AB OA
-=
∴k3
(2)如图,
∵tan ∠BAO =3OB
OA
= ∴∠BAO =60°, ∵PQ ⊥AB ,
∴∠APQ =90°, ∴∠AQP =30°, ∴AQ =2AP =2t ,
当0<t <
12时,S =12•OQ •P y =12(1﹣2t 3323
. 当t >
12时,S =12OQ •P y =12(2t ﹣1)•
32t =32t 2﹣3
4
t . (3)∵OQ +AB 7(BQ ﹣OP ),
∴2t ﹣1+222
21373(21)(1)24t t t +--+
∴2t +127
1t t -+∴4t 2+4t +1=7t 2﹣7t +7, ∴3t 2﹣11t +6=0, 解得t =3或2
3
(舍弃), ∴P (
1233Q (5,0), 设直线PQ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有133
250k b k b ⎧+=
⎪⎨⎪+=⎩
解得353k b ⎧=⎪⎪⎨⎪=⎪⎩

∴直线PQ的解析式为
353
33
y x
=-+.
【点睛】
本题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无理方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
5.如图1,已知△ABC中,AB=10cm,AC=8cm,BC=6 cm ,如果点P由B出发沿BA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同时点Q由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2cm /s,连接PQ,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0≤t≤4).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PQ∥BC.
(2)是否存在某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ABC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把△APQ沿AP翻折,得到四边形AQPQ′.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t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当BF PC
⊥s时,PQ∥BC.(2)不存在某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3)存在时刻t,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
137
-
cm2.
【解析】
(1)证△APQ∽△ABC,推出AP
AB
=
AQ
AC
,代入得出
102
10
t
-
=
2
8
t
,求出方程的解即可;
(2)假设存在某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ABC的面积平分,得出方程-
5 6t2+6t=
1
2
×
1
2
×8×6,求出此方程无解,即可得出答案.
(3)首先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关系,求得PQ、OD、和PD的长度;然后
在Rt△PQD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8-18
5
t)2-(6-
6
5
t)2=(2t)2,求得时间t的
值;最后根据菱形的面积等于△AQP的面积的2倍,进行计算即可.解:(1)BP=2t,则AP=10﹣2t.
∵PQ∥BC,
∴△APQ∽△ABC,
∴AP AB =AQ
AC , 即
10210t -=28
t
, 解得:t=20
9
, ∴当t=
20
9
时,PQ∥BC. (2)如答图1所示,过P 点作PD⊥AC 于点D .
∴PD∥BC,∴F ,即B ,解得6PD 6-5
t =.
216
625
S PD AQ t t =
⨯=-, 假设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 则有S △AQP = C S △ABC ,而S △ABC =1
2
AC•BC=24,∴此时S △AQP =12. 而S △AQP 2
665
t t =-, ∴2
66125
t t -
=,化简得:t 2﹣5t+10=0, ∵△=(﹣5)2﹣4×1×10=﹣15<0,此方程无解, ∴不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
(3)假设存在时刻t ,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则有AQ=PQ=BP=2t . 如答图2所示,过P 点作PD⊥AC 于点D ,则有PD∥BC,
∴D ,即COD ∆, 解得:OC ,h ,
∴QD=AD﹣AQ=t .
在Rt△PQD 中,由勾股定理得:QD 2
+PD 2
=PQ 2
, 即h ,
化简得:13t 2
﹣90t+125=0, 解得:t 1=5,t 2=t ,
∵t=5s 时,AQ=10cm >AC ,不符合题意,舍去,∴t=52
. 由(2)可知,S △AQP =
54
∴S 菱形AQPQ′=2S △AQP =2×
258=3372
+cm 2
. 所以存在时刻t ,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
1372
-cm 2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以及勾股定理进行列式求解.
二、初三数学 二次函数易错题压轴题(难)
6.如图1,抛物线2
1:C y x b =+交y 轴于()0,1A .
(1)直接写出抛物线1C 的解析式______________.
(2)如图1,x 轴上两动点,M N 满足:m n X X n -==.若,B C (B 在C 左侧)为线段
MN 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B 点和C 点关于直线:1l x =对称.过B 作BB x '⊥轴交1
C 于B ',过C 作CC x '⊥轴交1C 于C ',连接B C ''.求B C ''的最大值(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2,将抛物线1C 向下平移7
8
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2C .2C 对称轴左侧的抛物线上有一点M ,其横坐标为m .以OM 为直径作K ,记⊙K 的最高点为Q .若Q 在
直线2y x =-上,求m 的值.
【答案】(1)2
1y x =+;(2)1|n -;(3)14m =-
或12
m =- 【解析】 【分析】
(1)将()0,1A 带入抛物线1C 解析式,求得b 的值,即可得到抛物线1C 的解析式; (2)设(),0B q ,则()2,0C q -,求()2
B C ''
并进行化简,由1n q -≤<且12,
q
n <-得21n q -<,则当()
2
max
B C
''
⎡⎤⎢⎥⎣
⎦时,取min 2q q n ==-,带入()2B C '',即可求得
()
max
B C '
'

(3)依题意将抛物线1C 向下平移
7
8
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2C ,求得2C 解析式,根据解析式特点设21,8M m m ⎛⎫+ ⎪⎝⎭,得到2
22218OM m m ⎛⎫=++ ⎪⎝
⎭,由圆的特性易求得,⊙K 的最高点点Q 坐标为:2111,22
28m OM m ⎛⎫
⎛⎫++ ⎪
⎪⎝⎭⎝⎭,设Q y k =,则
2111228k OM m ⎛⎫=
++ ⎪⎝⎭,化简得到22211084k m k m ⎛
⎫++-= ⎪⎝
⎭,由Q 点在2y x =-上,得2Q k x m =-=-,继而得到2
31048m m -
+=,解得14m =-或12
m =-. 【详解】
解:(1)将()0,1A 带入抛物线2
1:C y x b =+,得b=1, 则2
1:1C y x =+,
(2)设(),0B q ,则()2,0C q -, ∴(
)
2
2
2
22
(2)(2)B C
q q q q ''
⎡⎤=--+--⎣⎦
2204020q q =-+
()2
201q =-,
∵1n q -≤<且12,q n <-
21n q -<∴,
∴()
2max B C ''⎡⎤⎢⎥⎣⎦时,min 2q q n ==-, 即()
22220(21)20(1)B C n n ''=--=-,
∴()max 1|B C n ''=-,
(3)根据题意,将抛物线1C 向下平移
78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2C , ∴221:8C y x =+
, ∴21,8M m m ⎛⎫+
⎪⎝⎭, ∴222218OM m m ⎛⎫=++ ⎪⎝
⎭, ∴由圆的特性易求得,⊙K 的最高点点Q 坐标为:
2111,22
28m OM m ⎛⎫⎛⎫++ ⎪ ⎪⎝⎭⎝⎭, 设Q y k =,则2111228k OM m ⎛⎫=++ ⎪⎝⎭
, ∴222111428OM k m ⎡⎤⎛⎫=-+ ⎪⎢⎥⎝⎭⎣
⎦, 化简上式得:22211084k m k m ⎛⎫++-= ⎪⎝
⎭, ∵Q 点在2y x =-上,则2Q k x m =-=-,
∴k m =-为上述方程的一个解, ∴分析可知1()04k m k m ⎛
⎫+-= ⎪⎝⎭
, 21148
m m m -=+∴, ∴231048
m m -+=, 解得:114m =-,212m =-(经检验114m =-,212m =-是方程231048m m -+=的解), 故14m =-或12
m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图像平移的性质、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应用、最值求法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7.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Q(2,-1),且与y轴交于点C(0,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点P是该抛物线上的一动点,从点C沿抛物线向点A运动(点P与A不重合),过点P作PD∥y轴,交AC于点D.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当△ADP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
(3)在题(2)的结论下,若点E在x轴上,点F在抛物线上,问是否存在以A、P、E、F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y=x2﹣4x+3;(2) P1(1,0),P2(2,﹣1);(3) F1(22,1),F2(22,1).
【解析】
【分析】
(1)已知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将抛物线的解析式设为顶点式,然后将函数图象经过的C点坐标代入上式中,即可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由于PD∥y轴,所以∠ADP≠90°,若△ADP是直角三角形,可考虑两种情况:
①以点P为直角顶点,此时AP⊥DP,此时P点位于x轴上(即与B点重合),由此可求出P点的坐标;
②以点A为直角顶点,易知OA=OC,则∠OAC=45°,所以OA平分∠CAP,那么此时D、P关于x轴对称,可求出直线AC的解析式,然后设D、P的横坐标,根据抛物线和直线AC的解析式表示出D、P的纵坐标,由于两点关于x轴对称,则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据此求出P 点的坐标;
(3)很显然当P、B重合时,不能构成以A、P、E、F为顶点的四边形,因为点P、F都在抛物线上,且点P为抛物线的顶点,所以PF与x轴不平行,所以只有(2)②的一种情况符合题意,由②知此时P、Q重合;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P、F的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据此求出F点的纵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即可求出F点的坐标.
【详解】
(1)∵抛物线的顶点为Q(2,﹣1),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 (x ﹣2)2﹣1,
将C (0,3)代入上式,得:
3=a (0﹣2)2﹣1,a=1;
∴y=(x ﹣2)2﹣1,即y=x 2﹣4x+3;
(2)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 1为直角顶点时,点P 1与点B 重合;
令y=0,得x 2﹣4x+3=0,解得x 1=1,x 2=3;
∵点A 在点B 的右边,
∴B (1,0),A (3,0);
∴P 1(1,0);
②当点A 为△AP 2D 2的直角顶点时;
∵OA=OC ,∠AOC=90°,
∴∠OAD 2=45°;
当∠D 2AP 2=90°时,∠OAP 2=45°,
∴AO 平分∠D 2AP 2;
又∵P 2D 2∥y 轴,
∴P 2D 2⊥AO ,
∴P 2、D 2关于x 轴对称;
设直线AC 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k≠0).
将A (3,0),C (0,3)代入上式得:
303
k b b +=⎧⎨=⎩ , 解得13k b =-⎧⎨=⎩
; ∴y=﹣x+3;
设D 2(x ,﹣x+3),P 2(x ,x 2﹣4x+3),
则有:(﹣x+3)+(x 2﹣4x+3)=0,
即x 2﹣5x+6=0;
解得x 1=2,x 2=3(舍去);
∴当x=2时,y=x 2﹣4x+3=22﹣4×2+3=﹣1;
∴P 2的坐标为P 2(2,﹣1)(即为抛物线顶点).
∴P 点坐标为P 1(1,0),P 2(2,﹣1);
(3)由(2)知,当P 点的坐标为P 1(1,0)时,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当点P 的坐标为P 2(2,﹣1)(即顶点Q )时,
平移直线AP 交x 轴于点E ,交抛物线于F ;
∵P (2,﹣1),
∴可设F (x ,1);
∴x 2﹣4x+3=1,
解得x 1=2﹣2,x 2=2+2;
∴符合条件的F 点有两个,
即F 1(2﹣2,1),F 2(2+2,1).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重要知识点,同时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8.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A B C 三点,且其对称轴为1,x =其中点()
0,3C ,点()3,0B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①如图(1),点D 是直线CB 上方抛物线上的动点,当四边形DCAB 的面积取最大值时,求点D 的坐标;
②如图(2),连接,
CA在抛物线上有一点,
M满足
1
2
MCB ACO
∠=∠,请直接写出点M的横坐标.
【答案】(1)2
323
3
33
=-+
y x x ;(2)①D
353
2
,,②233+2【解析】
【分析】
(1)根据点(3
C,点()
3,0
B,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函数解析式;
(2)①先求出直线BC的解析式,当直线m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点D到BC的距离最远,此时△BCD取最大值,故四边形DCAB有最大值,求出b的值代入原式即可得到答案;
②根据题干条件抛物线上有一点,
M满足
1
2
MCB ACO
∠=∠,通过利用待定系数法利用方程组求出直线BE的解析式,可得答案.
【详解】
解:(1)由题意得:
1
2
0933
b
a
a b

-=


⎪=++

解得
323
a,b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
323
3
33
=-++
y x x.
图(1) 图(2)
(2)①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
∵直线BC 过点B (3,0),
∴3则k=33
-, 故直线BC 解析式为y=33 设直线m 解析式为3y
x b ,且直线m ∥直线BC 当直线m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时,点D 到BC 的距离最远,此时△BCD 取最大值,故四边形DCAB 有最大值. 令23323b 3+=+ 23-33333
0x x b 当2Δ(-33)-43(333)0b 时
直线m 与抛物线有唯一交点 解之得:73,b 代入原式可求得:32x =
∴D 353(2
图(3)
过D 作DP ∥y 轴交CB 于点P ,△DCB 面积=△DPC 面积+△DPB 面积, ∴D 3532⎛ ⎝⎭
②存在,点M 的横坐标为313+2
解题提示:如图3
符合条件的直线有两条: CM 1和CM 2(分别在CB 的上方和下方)
∵在Rt △ACO 中,∠ACO=30°,在Rt △COB 中,∠CBO=30°,
∴∠BCM 1=∠BCM 2=15°
∵△BCE 中,∠BCE=∠BEC 2=15°
∴BC=BE=23则E (33+0)
设直线CE 解析式为:3y kx =+ ∴0(323)3k
解之得:32
∴直线CE 解析式为:(32)3y x ∴23233(32)3y x x y x ⎧=+⎪⎨⎪=⎩
解得:x 1=0,x 23-1
∵ 在Rt △OCF 中,∠CBO=30°,∠BCF=15°
∴在Rt △COF 中, ∠CFO=45° ∴3∴F 30)
∴直线CF
的解析式为-3y x ∴23233-3y x x y x ⎧=-++⎪⎨⎪=+⎩
解之得:30x =(舍去),43+2x
即点M 的横坐标为:23-1或3+2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二次函数的性质;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理解坐标与图形性质是解题关键.
9.如图,直线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C ,经过A ,C 两点的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的负半轴的另一交点为B ,且tan 3CBO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及抛物线顶点D 的坐标;
(2)点P 是射线BD 上一点,问是否存在以点P ,A ,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43y x x =++,顶点(2,1)D --;(2)存在,5
2,33P ⎛⎫-- ⎪⎝⎭
或(4,3)-- 【解析】
【分析】
(1)利用直线解析式求出点A 、C 的坐标,从而得到OA 、OC ,再根据tan ∠CBO=3求出OB ,从而得到点B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解析式,整理成顶点式形式,然后写出点D 的坐标;
(2)根据点A 、B 的坐标求出AB ,判断出△A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C ,∠BAC=45°,再根据点B 、D 的坐标求出∠ABD=45°,然后分①AB 和BP 是对应边时,△ABC 和△BPA 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BP ,过点P 作PE ⊥x 轴于E ,求出BE 、PE ,再求出OE 的长度,然后写出点P 的坐标即可;②AB 和BA 是对应边时,△ABC 和△BAP 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BP ,过点P 作PE ⊥x 轴于E ,求出BE 、PE ,再求出OE 的长度,然后写出点P 的坐标即可.
【详解】
解:(1)令y=0,则x+3=0,
解得x=-3,
令x=0,则y=3,
∴点A (-3,0),C (0,3),
∴OA=OC=3,
∵tan ∠CBO=
3OC OB
=, ∴OB=1,
∴点B (-1,0),
把点A 、B 、C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 93003a b c a b c c -+=⎧⎪-+=⎨⎪=⎩
,解得:143a b c =⎧⎪=⎨⎪=⎩,
∴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43y x x =++,
∵y=x 2+4x+3=(x+2)2-1,
∴顶点(2,1)D --;
(2)∵A (-3,0),B (-1,0),
∴AB=-1-(-3)=2,
∵OA=OC ,∠AOC=90°,
∴△A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45°,
∵B (-1,0),D (-2,-1),
∴∠ABD=45°,
①AB 和BP 是对应边时,△ABC ∽△BPA , ∴
AB AC BP BA =,
即2BP = 解得
BP=
3, 过点P 作PE ⊥x 轴于E ,
则BE=PE=
23×22=23, ∴OE=1+23=53
, ∴点P 的坐标为(-
53,-23); ②AB 和BA 是对应边时,△ABC ∽△BAP , ∴
AB AC BA BP =, 即2322BP
=, 解得BP=32
过点P 作PE ⊥x 轴于E ,
则BE=PE=3222=3, ∴OE=1+3=4,
∴点P 的坐标为(-4,-3); 综合上述,当52,33P ⎛⎫--
⎪⎝⎭
或(4,3)--时,以点P ,A ,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点睛】
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型,主要利用了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求解,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点在于(2)要分情况讨论.
10.如图,已知抛物线2
y x 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过点A 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点C ,其中点A 的坐标是()1,0,点C 的坐标是()2,3-,抛物线的顶点为点D .
(1)求抛物线和直线AC 的解析式.
(2)若点P 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 上方的一个动点,求APC ∆的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 的坐标.
(3)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C 相交于点E ,点M 为直线AC 上的任意一点,过点M 作//MN DE 交抛物线于点N ,以D ,E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y=-x 2-2x+3,y=-x+1;(2)最大值为278,此时点P(12-,154);(3)能,(0,1),(1172-+,3172
)或(1172--,3172) 【解析】
【分析】
(1)直接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2)设点P(m ,-m 2-2m+3),则Q(m ,-m+1),求出PQ 的长度,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
(3)根据题意,设点M(t ,-t+1),则点N(t ,-t 2-2t+3),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当点M 在线段AC 上时,点N 在点M 上方;②当点M 在线段AC (或CA )延长线上时,点N 在点M 下方;分别求出点M 的坐标即可.
【详解】
解:(1)∵抛物线y=-x 2+bx+c 过点A(1,0),C(-2,3),
∴10423b c b c -++=⎧⎨--+=⎩,,解得:23b c =-⎧⎨=⎩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 2-2x+3.
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kx+n .
将点A ,C 坐标代入,得
023k n k n +=⎧⎨-+=⎩,,解得11k n =-⎧⎨=⎩
,.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x+1.
(2)过点P 作PQ ∥y 轴交AC 于点Q .
设点P(m ,-m 2-2m+3),则Q(m ,-m+1).
∴PQ=(-m 2-2m+3)-(-m+1)=-m 2-m+2.
∴S △APC =S △PCQ +S △APQ =
12PQ·(x A -x C )=12(-m 2-m+2)×3=23127()228m -++. ∴当m=12-时,S △APC 最大,最大值为278
,此时点P(12-,154). (3)能.
∵y=-x 2-2x+3,点D 为顶点,
∴点D(-1,4),
令x=-1时,y=-(-1)+1=2,
∴点E(-1,2).
∵MN ∥DE ,
∴当MN=DE=2时,以D ,E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M 在直线AC 上,点N 在抛物线上,
∴设点M(t ,-t+1),则点N(t ,-t 2-2t+3).
①当点M 在线段AC 上时,点N 在点M 上方,则
MN=(-t 2-2t+3)-(-t+1)=-t 2-t+2.
∴-t 2-t+2=2,
解得:t=0或t=-1(舍去).
∴此时点M 的坐标为(0,1).
②当点M 在线段AC (或CA )延长线上时,点N 在点M 下方,则
MN=(-t+1)-(-t 2-2t+3)=t 2+t-2.
∴t 2+t-2=2,
解得:t=12-+或t=12
-.
∴此时点M 的坐标为(12-+,32
-)或(12-,32+).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M 的坐标为:(0,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周长,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及直线AC 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3)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出点M 的位置.
三、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1.如图1,在Rt ABC △中,90A ∠=︒,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AD AE =,连接DC ,点M ,P ,N 分别为DE ,DC ,BC 的中点.
(1)观察猜想:图1中,线段PM 与PN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
(2)探究证明:把ADE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的位置,连接MN ,BD ,CE ,判断PMN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把ADE 绕点A 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4=AD ,10AB =,请直接写出PMN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PM PN =,PM PN ⊥;(2)等腰直角三角形,见解析;(3)
492
【解析】
【分析】
(1)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平行的性质可得PN 与PM 等于DE 或CE 的一半,又△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AE ,所以得PN=PM ,且互相垂直;
(2)由旋转可推出BAD CAE ∆∆≌,再利用PM 与PN 皆为中位线,得到PM=PN ,再利用角度间关系推导出垂直即可;
(3)找到面积最大的位置作出图形,由(2)可知PM=PM ,且PM ⊥PN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
(1)PM PN =,PM PN ⊥;
已知点M ,P ,N 分别为DE ,DC ,BC 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 12PM EC =,12
PN BD =,//PM EC ,//PN BD 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DPM DCE ∠=∠,NPD ADC ∠=∠
在Rt ABC ∆中,90A ∠=︒,AB AC =,AD AE =
可得BD EC =,90DCE ADC ∠+∠=︒
即得PM PN =,PM PN ⊥
故答案为:PM PN =;PM PN ⊥.
(2)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由旋转可得BAD CAE ∠=∠,
又AB AC =,AD AE =
∴BAD CAE ∆∆≌
∴BD CE =,ABD ACE ∠=∠,
∵点M ,P 分别为DE ,DC 的中点
∴PM 是DCE ∆的中位线
∴12
PM CE =,且//PM CE , 同理可证12PN BD =
,且//PN BD ∴PM PN =,MPD ECD ∠=∠,PNC DBC ∠=∠,
∴MPD ECD ACD ACE ACD ABD ∠=∠=∠+∠=∠+∠,
DPN PNC PCN DBC PCN ∠=∠+∠=∠+∠,

90MPN MPD DPN ACD ABD DBC PCN ABC ACB ∠=∠+∠=∠+∠+∠+∠=∠+∠=︒,
即P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3)把ADE ∆绕点A 旋转的如图的位置,
此时1()72PN AD AB =+=,1()72
PM AE AC =+= 且PN 、PM 的值最长,由(2)可知PM PN =,PM PN ⊥
所以PMN ∆面积最大值为
149772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及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旋转的性质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图形中各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1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F =90°,连接FC ,G 为FC 的中点,连接GD ,ED .
(1)如图①,E 在AB 上,直接写出ED ,GD 的数量关系.
(2)将图①中的△A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理由.
(3)若AB=5,AE=1,将图①中的△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周,当E,F,C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ED的长.
【答案】(1)DE=2DG;(2)成立,理由见解析;(3)DE的长为42或32.【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结论:DE=2DG,如图1中,连接EG,延长EG交BC的延长线于M,连接DM,证明△CMG≌△FEG(AAS),推出EF=CM,GM=GE,再证明△DCM≌△DAE (SAS)即可解决问题;
(2)如图2中,结论成立.连接EG,延长EG到M,使得GM=GE,连接CM,DM,延长EF交CD于R,其证明方法类似;
(3)由题意分两种情形:①如图3-1中,当E,F,C共线时.②如图3-3中,当E,F,C 共线时,分别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结论:DE=2DG.
理由:如图1中,连接EG,延长EG交BC的延长线于M,连接DM.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B=∠ADC=∠DAE=∠DCB=∠DCM=90°,
∵∠AEF=∠B=90°,
∴EF∥CM,
∴∠CMG=∠FEG,
∵∠CGM=∠EGF,GC=GF,
∴△CMG≌△FEG(AAS),
∴EF=CM,GM=GE,
∵AE=EF,
∴AE=CM,
∴△DCM≌△DAE(SAS),
∴DE=DM,∠ADE=∠CDM,
∴∠EDM=∠ADC=90°,
∴DG⊥EM,DG=GE=GM,
∴△EG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2DG.
(2)如图2中,结论成立.
理由:连接EG,延长EG到M,使得GM=GE,连接CM,DM,延长EF交CD于R.
∵EG=GM,FG=GC,∠EGF=∠CGM,
∴△CGM≌△FGE(SAS),
∴CM=EF,∠CMG=∠GEF,
∴CM∥ER,
∴∠DCM=∠ERC,
∵∠AER+∠ADR=180°,
∴∠EAD+∠ERD=180°,
∵∠ERD+∠ERC=180°,
∴∠DCM=∠EAD,
∵AE=EF,
∴AE=CM,
∴△DAE≌△DCM(SAS),
∴DE=DM,∠ADE=∠CDM,
∴∠EDM=∠ADC=90°,
∵EG=GM,
∴DG=EG=GM,
∴△E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2DG.
(3)①如图3﹣1中,当E,F,C共线时,
在Rt △ADC 中,AC =22AD CD +=2255+=52,
在Rt △AEC 中,EC =22A AE C -=22(52)1-=7,
∴CF =CE ﹣EF =6,
∴CG =
12
CF =3, ∵∠DGC =90°, ∴DG =22CD CG -=2253-=4,
∴DE =2DG =42.
②如图3﹣3中,当E ,F ,C 共线时,同法可得DE =32.
综上所述,DE 的长为2或2.
【点睛】
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13.我们定义:如图1,在△ABC 看,把AB 点绕点A 顺时针旋转α(0°<α<180°)得到AB',把A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β得到AC',连接B'C'.当α+β=180°时,我们称△A'B'C'是△ABC 的“旋补三角形”,△AB'C'边B'C'上的中线AD 叫做△ABC 的“旋补中线”,点A 叫做“旋补中心”.
特例感知:
(1)在图2,图3中,△AB'C'是△ABC 的“旋补三角形”,AD 是△ABC 的“旋补中线”. ①如图2,当△ABC 为等边三角形时,AD 与BC 的数量关系为AD= BC ;
②如图3,当∠BAC=90°,BC=8时,则AD 长为 .
猜想论证:
(2)在图1中,当△ABC为任意三角形时,猜想AD与BC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拓展应用
(3)如图4,在四边形ABCD,∠C=90°,∠D=150°,BC=12,CD=23,DA=6.在四边形内部是否存在点P,使△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若存在,给予证明,并求△PAB的“旋补中线”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①1
2
;②4;(2)AD=
1
2
BC,证明见解析;(3)存在,证明见解析,
39.【解析】【分析】
(1)①首先证明△ADB′是含有30°是直角三角形,可得AD=1
2
AB′即可解决问题;
②首先证明△BAC≌△B′A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2)结论:AD=1
2
BC.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首先证
明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BAC≌△AB′M,即可解决问题;
(3)存在.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连接DF交PC于O.想办法证明PA=PD,PB=PC,再证明∠APD+∠BPC=180°,即可;
【详解】
解:(1)①如图2中,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B=AB′=AC′,
∵DB′=DC′,
∴AD⊥B′C′,
∵∠BAC=60°,∠BAC+∠B′AC′=180°,
∴∠B′AC′=120°,∴∠B′=∠C′=30°,
∴AD=1
2AB′=
1
2
BC,
故答案为1
2

②如图3中,
∵∠BAC=90°,∠BAC+∠B′AC′=180°,∴∠B′AC′=∠BAC=90°,
∵AB=AB′,AC=AC′,
∴△BAC≌△B′AC′,
∴BC=B′C′,
∵B′D=DC′,
∴AD=1
2B′C′=
1
2
BC=4,
故答案为4.
(2)结论:AD=1
2 BC.
理由: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
∵B′D=DC′,AD=DM,
∴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
∴AC′=B′M=AC,
∵∠BAC+∠B′AC′=180°,∠B′AC′+∠AB′M=180°,
∴∠BAC=∠MB′A,∵AB=AB′,
∴△BAC≌△AB′M,
∴BC=AM,
∴AD=1
BC.
2
(3)存在.
理由: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
连接DF交PC于O.
∵∠ADC=150°,
∴∠MDC=30°,
在Rt△DCM中,∵3,∠DCM=90°,∠MDC=30°,
∴CM=2,DM=4,∠M=60°,
在Rt△BEM中,∵∠BEM=90°,BM=14,∠MBE=30°,
∴EM=1
BM=7,
2
∴DE=EM﹣DM=3,
∵AD=6,
∴AE=DE,∵BE⊥AD,
∴PA=PD,PB=PC,
在Rt△CDF中,∵3CF=6,
∴tan∠3
∴∠CDF=60°=∠CPF,
易证△FCP≌△CFD,
∴CD=PF,∵CD∥PF,
∴四边形CDPF是矩形,
∴∠CDP=90°,
∴∠ADP=∠ADC﹣∠CDP=60°,
∴△ADP是等边三角形,
∴∠ADP=60°,∵∠BPF=∠CPF=60°,
∴∠BPC=120°,
∴∠APD+∠BPC=180°,
∴△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
在Rt△PDN中,∵∠PDN=90°,PD=AD=6,3,
∴2222
++39.
=(3)6
DN PD
【点睛】
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
14.小明研究了这样一道几何题:如图1,在△ABC中,把AB点A顺时针旋转α (0°<α<180°)得到AB′,把AC绕点A逆时针旋转β得到AC′,连接B′C′.当α+β=180°时,请问
△AB′C′边B′C′上的中线AD与BC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以下是他的研究过程:
特例验证:
(1)①如图2,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AD与BC的数量关系为AD=BC;
②如图3,当∠BAC=90°,BC=8时,则AD长为.
猜想论证:
(2)在图1中,当△ABC为任意三角形时,猜想AD与BC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拓展应用
(3)如图4,在四边形ABCD,∠C=90°,∠A+∠B=120°,BC=12,CD=6,DA=63,在四边形内部是否存在点P,使△PDC与△PAB之间满足小明探究的问题中的边角关系?若存在,请画出点P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不需要说明)并直接写出△PDC的边DC上的中线PQ的长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①1
2
;②4
(2) AD=1
2
BC,理由见解析
(3)存在,13
【解析】
【分析】
(1)①由已知条件可得AD⊥B′C′,由α+β=180°可得∠BAC+∠B′AC′=180°,已知∠BAC=60°,可
求得∠B′AC′=120°继而∠B′=∠C′=30°,可得AD=1
2
AB′=
1
2
BC
②当∠BAC=90°时,可得∠B′AC′=∠BAC=90°,△B′AC′是直角三角形,可证得
△BAC≌△B′AC′,推出对应边相等,已知BC=8求出AD的长.
(2)先做辅助线,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B′M、C′M,如图1所示:
因为B′D=DC′,AD=DM,对角线相互平分,可得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对应边相等,由∠BAB′+∠CAC′=180°推得∠BAC=∠AB′M,可证明△BAC≌△AB′M,所以BC=AM,
AD=1
2 BC;
(3)先做辅助线,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即为点P的位置;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DC的中线PQ,连接DF交PC于O
假设P点存在,再证明理由.
根据已知角可得出△DCM是直角三角形,∠MDC=30°,可得出CM3DM3
在;
∵CD=6,∠DCM=90°,∠MDC=30°,∠M=90°﹣∠MDC=60°,可求得EM=1
2
BM3
DE=EM﹣DM3﹣33
由已知DA3AE=DE
且BE⊥AD,可得PF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证得PA=PD
因为PB=PC,PF∥CD,可求得CF=1
2
BC3,利用线段长度可求得∠CDF=60°
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可证得△FCP≌△CFD(AAS),进而证得四边形CDPF是矩形,
得∠CDP=90°,∠ADP =60°,可得△ADP是等边三角形,求出DQ、DP,在Rt△PDQ中可求得PQ长度.
【详解】
(1)①∵△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AB′=AC′,∠BAC=60°
∵DB′=DC′
∴AD⊥B′C′
∵∠BAB′+∠CAC′=180°
∴∠BAC+∠B′AC′=180°
∴∠B′AC′=180°﹣∠BAC=180°﹣60°=120°
∴∠B′=∠C′=30°
∴AD=1
2
AB′=
1
2
BC
故答案:1 2
②∵∠BAB′+∠CAC′=180°∴∠BAC+∠B′AC′=180°∵∠BAC=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