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再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再认识

[摘要]文章在总结归纳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的内容、方法、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上,提出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的理论观点,以期对高校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个新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强心理疏导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如何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基本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起步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阶段,再到21世纪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1304所高校中,9

2.79%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91.3%的高校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专用工作场地;

93.5%的高校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了至少一间咨询室;69.2%的高校配备了至少一间团体辅导室;82.0%的学校有年度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90%的学校拥有至少一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开展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再到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以及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扩展着自己的工作领域。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拓展与创新。87.1%的高校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进行了此项工作;83.9%的高校建立了心理热线电话;80.9%的高校设立了心理信箱;61.8 %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80.8%的高校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组织;69.2%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的选修课;67.2%的学校对学生实施了危机干预,部属高校这一比例达到了89.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等综合工作方法。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成绩,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不容乐观

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迅速发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粗犷性转向精细化、集约化、个性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粗犷性发展阶段,开展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收效不够显著,表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仍然比较淡薄。我们在对来自理工类、文科类、艺术体育类、师范类和医科类一、二、三年级在校大学本科生共613名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对心理知识了解的程度均值仅为

2.54,介于了解一点和一般了解之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仍很不够,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识和自我察觉心理问题的能力。有44.1%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去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对专业心理咨询不了解;相关知识的缺乏阻碍了其寻求有效解决的途径。在他们遇到心理困扰时,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此,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不能得到及时帮助而逐步加重或者引发危机的情况。

2.如何从研究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完善、便捷的心理援助体系,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求助方式上遵循“先运用自我资源,再求助外在资源”的解决策略。大多数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专业心理帮助形式,是阅读专业心理教育人员推荐的书刊。尽管心理学选修课程也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报刊、书籍才是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最主要的渠道。

大学生在向外寻求心理帮助的对象上,首选朋友,其次是家人。心理咨询员也是大学生较为认可的资源,但只有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他们才会去找专业的心理人员寻求帮助,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向他人求助的意愿更低。

大学生在需要获得心理帮助时,还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他们对于心理咨询还存在着不恰当的认识,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

于心理咨询的偏见,尽管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认识和接纳心理咨询的内涵,担心受到歧视和嘲笑而止于心理咨询的大门外。其次,由于寻求心理咨询是在个人自身资源不足时,个体所采取的寻求社会资源的一种人际互动行为。因此,个体对人际的信任度以及自我对人际互动的掌控感,就成为影响个体实际做出求助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再次,一些人格因素也妨碍了大学生的求助行为。此外,还有求助的便捷性问题,尽管心理咨询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良好的实际效用,但是,如果选择采取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种十分便利的方式,那么也会阻碍大学生实际做出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

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援助研究现状述评

(一)心理健康援助的概念辨析

通过以“心理健康援助”为关键词,在对中国期刊信息网的文献检索中,我们检索到80条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对于“心理健康援助”这一概念的使用各有不同的内涵,对于“心理健康援助”的理解呈现出几种视角:

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援助。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援助的形式更多地被理解为对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辟宣传教育渠道。

2.心理求助与心理健康援助。有的研究者把心理求助与心理健康援助等同起来,意思是指当事人在处理某种或某些心理困扰时,向外发出的求助。这实际上是把心理健康援助者的行为与心理援助对象的行为混淆了。

3.把心理危机干预等同于心理健康援助。在我们检索的80篇涉及心理援助篇的文献中,90%以上都在阐述灾难后的心理危机的干预和身心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救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援助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

4.心理健康援助与员工帮助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企业管理中,提到针对员工的心理援助(EAP),即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它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成员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与咨询,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EAP 能改善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EAP每年为公司节约3700万美元的成本开支,1万名加入该项计划的员工平均每人节约3700美元。EAP从组织和员工个人两方面为企业带来收益:组织方面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员工个人方面即提高个人工作与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