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3

1.1社会经济概况 3

1.2自然地理概况 3

第二章水文地质概况 9

2.1地下水资源分区划分 9

2.2水文地质概况 10

2.3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13

2.4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20

第三章水资源评价 24

3.1地表水资源数量及变化 24

3.2 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 27

3.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分布 93

3.4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评价 111

3.5全省水资源总量概述 119

3.6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 119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23

4.1 地下水开采量 123

4.2 地下水开采程度 123

4.3 地下水利用情况及缺水分析 133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及潜力分析 135

5.1 地下水资源的变化 135

5.2 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140

5.3 地下水开采前景预测 141

第六章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148

6.1 地下水质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148

6.2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变化 150

6.3 典型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 152

6.4 地下水脆弱性概述 157

第七章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160

7.1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60

7.2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61

结论 164

前言

甘肃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及开采的便利性,已成为我省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近十年来,地下水资源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其数量、质量、时空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优化我省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目的是重新对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进一步查明资源大帐,为今后10—30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依据。其主要任务包括:

1.重新评价地下水天然资源、开采资源、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

2.评价地下水的环境质量;

3.调查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4.分析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今后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意见。

根据《关于下达2001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任务书的通知》(中地环发〔2001〕54号)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任务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1〕18号),该项目由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担。我站于3月成立了项目组,按《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大纲与技术要求》展开资料准备和整理工作,于3月底提交了《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甘肃部分)工作计划》。随着工作的进展,6月份编写了《甘肃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设计》,6—9月对全省水利化现状、地下水开采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收集了各地(市)国民经济及水利发展“十五”规划,全省典型水文站系列流量资料,为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精度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月份进入了室内资料整理、文字报告编写和图件编制,12月份开始数据库建设,基本按技术要求完成了工作。本次全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在全面收集和分析以往不同时期水文地质勘查及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较系统地总结了气候变化及水利化条件的改变对地下水循环系统及资源量的影响,总结了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地下水开发潜力,为今后水资源优化管理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在最新勘探成果基础上评价了深层承压水可开采储存量,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有关参数进行了优选和归纳,对黄河兰州段的入渗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宏观上掌握了黄河在这一地区的入渗特征及入渗量,对河西走廊水利化条件改变和水资源分布利用格局的改变引起的地下水径流系统变化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为地下水允许

开采量的评价创造了条件。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甘肃省地勘局地质科技处对项目实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甘肃省水利厅、建设厅、各地、州(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供了全省1956—1997年20个典型水文站的系列水文资料,为本次水资源评价的有力保障。在此对关心和支持该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有施孝、赵成、刘兴春、赵玉红、张像源、张东林、左鸣放、姜才文、张荷生、魏林森等。赵成完成文字报告编写及东部地区水资源评价;刘兴春主要承担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分布图的编制及报告修改完善等;赵玉红主要承担数据处理、含水层天然防护性能评价;左鸣放完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图及相关内容的资料整理;张东林完成地下水环境图的编制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张像源等完成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本次评价所采用的基础图件、计算区块划分、数据整理均按1∶100万精度完成,并根据本省地下水分布规律,增加了冻结层水、黄土孔洞—裂隙水的评价内容,使本次评价成

果更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理坐标:东经92°13′—108°46′,北纬

32°21′—45°53′。全省土地面积45.4×104km2,其中:山地11.8×104km2,占25.97%;高原13.4×104km2,占29.5%;川地13.45×104km2,占29.61%;戈壁沙漠6.81×104km2,

占14.99%。

1.1社会经济概况

据《甘肃年鉴》[1],截至1999年,全省人口2542.58×104人,其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河谷平原及河西走廊绿洲地带人口密度达200—500人/km2,黄土高原平均1000人/km2,沙漠、戈壁及中高山区不到1人/km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落实,我省经济呈较快增长态势,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31.98×108元,较上年增长8.3%,人均(GDP)0.37×104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91.21×108元、423.79×108元、316.98×108元。在全省45.4×104km2(约合6.81×108亩)土地中,耕地面积5229.25×104亩,占全省土地的7.68%,其中灌溉面积1832.72×104亩,占总耕地面积35.00%,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兰州、白银的黄灌区及陇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2.17亩/人。全省草原面积2.5×108亩,占土地面积36.7%,主要分布于甘南草原、河西祁连山及荒漠草原区;森林面积6385.37×104亩,占土地面积的9.40%,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祁连山脉;荒地面积1.82×108亩,占土地面积的26.7%,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此外尚有19.5%的土地为沙漠、戈壁、高山。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及陇南山地。

甘肃省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286.207×108m3/a,仅占全国总量的1.06%,居全国第27位,人均仅1149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居全国第22位,亩均占有量为394m3,不到全国水平的1/3[2]。水资源匮缺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省2000年可供水量121.89×108m3,其中:内陆河流域75.68×108m3、黄河流域43.03×108m3、长江流域3.18×108m3;需水量133.34×108m3,其中:内陆河流域79.83×108m3、黄河流域50.22×108m3、长江流域

3.29×108m3;年缺水量11.45×108m3,其中:内陆河流域

4.15×108m3、黄河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