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

合集下载

各大学生物专业介绍

各大学生物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本科类)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是21世纪迅猛发展的学科,是当今最令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北大、燕大、清华三所大学生物学人材的精英,形成了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93年又在原生物系的基础上建立生命科学学院。

数十年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生物科学工作者,其中有27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授41人(院士3名,长江特聘教授8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8个,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2个,同时是全国首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及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胞分化与细胞工程、非细胞体系核重建、模式生物发育机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工程及蛋白质组学、核酸和基因工程及基因组学、基因表达控制、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理、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学院是教育部的“国家理科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目前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以生物科学专业招生,3年级开始按学生的志愿和成绩分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学院特别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由教授主持主讲。

学生将学习广泛的公共基础课,以及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学生除了掌握每门课程的实验技术外,还要在四年级选择模块化的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和生命科学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本科生科研基金,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学生都在四年级时进行全面的毕业论文训练。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伯特 查尔斯 布朗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伯特 查尔斯 布朗

赫伯特·布朗——不断追求的化学家赫伯特·查尔斯·布朗,美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格奥尔格·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黑色童年努力向上1912年5月22日,赫伯特·查尔斯·布朗出生在英国伦敦。

他的爸爸是犹太人,原本生活在乌克兰,但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德国沙皇的迫害,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英国。

两年后,父亲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因为长年四处逃难,家里的积蓄早就用光了,他们只能生活在芝加哥的贫民窟里。

为了生计,布朗的爸爸勉强用剩下的不多的钱开了一家五金店。

因为父亲思想比较传统,觉得孩子还是要学习知识,所以尽管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把家里的孩子们送去学校学习。

布朗是在贫民窟里和黑人小孩子一起长大的,他们感情非常的好。

上了学以后,布朗很用功的学习。

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晚上没有灯可以让他看书,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路灯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老师们非常喜欢这个又聪明有刻苦学习的孩子,尤其是布朗的女数学老师。

这个时代,美国存在着很严重的种族歧视。

美国白人们看不起黑人,也看不起犹太人。

布朗学习的学校里面有很多白人的富家小孩子,他们非常看不起穷人,虽然布朗的成绩非常的好,但依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

她点了好几个学习好的富家子弟来答题,但是都没人回答的上来。

后来老师叫了布朗,布朗站了起来,走到讲台上,把正确答案写在了黑板上。

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布朗并且借此机会教育了一下那些富家子弟们。

那些富人家的小孩子对此感到非常的不满,在当天放学后,他们一堆人围住了布朗,一边骂布朗一边打他,并且威胁他让他不要再到这个学校里来上课。

经过这件事后,布朗没有办法再在这里上学了。

父亲把布朗转到了一个贫民学校,虽然这个学校教学水平有些差,但都是贫民小孩,大家彼此之间相处的很融洽。

布朗在这里开心多了,当然他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学习劲头,成绩还是非常的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

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

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6位是华裔科学家。

分别是1957年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1976年物理奖的丁肇中;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1997年得物理奖的朱棣文;1998年得物理奖的崔琦。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共6页word资料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共6页word资料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G.E.帕拉德(美国人)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生化诺贝尔奖

生化诺贝尔奖

生化诺贝尔奖生物化学研究的诺贝尔奖(1952——2013)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逊等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提取发光蛋白质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他们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日光下呈淡绿色、灯光下呈黄色、在紫外光下呈绿色。

将这种蛋白质称为绿色蛋白,也就是今天的GFP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A.Ciechanover, A. Hershko and I.Rose,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获奖。

199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2018年诺贝尔奖情况诺贝尔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整名单

2018年诺贝尔奖情况诺贝尔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整名单

2018年诺贝尔奖情况诺贝尔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整名单2018年诺贝尔奖于今年10月1日陆续揭晓,今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的五十周年,所有奖项的名单已经公布完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完整名单。

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整名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詹姆斯·艾利森(美国)本庶佑(日本)今年该奖项的获得者分别是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

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阿瑟·阿什金(美国)热拉尔·穆鲁(法国)唐娜·斯特里克兰(加拿大)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

获奖理由是表彰3人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发明。

诺贝尔化学奖: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弗朗西丝·阿诺德(美国)乔治·史密斯(美国)格雷戈里·温特(英国)今年该奖项的获得者是美国的弗朗西丝·阿诺德(Frances H.Arnoid)、美国的乔治·史密斯(George P.Smith)和英国的格雷戈里·温特(Sir Gregory P.Winter)。

诺贝尔和平奖:为终止将性暴力用作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武器方面作出的努力德尼·慕克维格刚果(金)纳迪亚·穆拉德(伊拉克)今年该奖项的获得者是刚果(金)妇科医生德尼·穆奎格(Dr.DenisMukwege)、伊拉克人权活动家纳迪亚·穆拉德(Nadia Murad)因“反对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使用性暴力而做出努力”同获今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Sudhof)博士是一位穿着随意,但做起研究来却一丝不苟的人。

即使是加州炎热的艳阳天,他仍然穿着厚运动衫。

当接到获奖的电话时,他像对待科学问题一样询问:你是认真的吗?2013年10月7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理学系的托马斯·聚德霍夫博士成为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之一,正是他长期的开创性的工作让我们知道了神经细胞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一、学生时代和早期的科研训练生涯托马斯·聚德霍夫于1955年出生于德国哥廷根,他的外祖父母跟随德国改革派的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华德夫(Waldorf)学校工作,他的父母都是内科医生,父亲同时还从事医学学术研究。

聚德霍夫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美国旧金山进行生物化学方面的学习。

聚德霍夫在哥廷根和汉诺威两地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并于1975年从汉诺威的华德夫学校毕业。

那时,聚德霍夫不到20岁,他对除体育以外的很多科目都有浓厚的兴趣。

受家庭的影响,聚德霍夫最终选择到医学院读书。

他先后在亚琛和哥廷根的医学院学习,也正是在哥廷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科学中心——聚德霍夫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而且对科研越来越感兴趣。

在哥廷根学习期间,聚德霍夫进入了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研究所中的神经化学系,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维克托·惠特克(Victor Whittaker)博士,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探究脑功能。

作为第一位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分离哺乳动物突触囊泡的科学家,维克托·惠特克博士对突触囊泡胞吐和胞吞研究非常有兴趣。

聚德霍夫在维克托·惠特克实验室里研究了肾上腺髓质中的分泌囊泡,还探索了其他有趣的生理现象。

聚德霍夫于1982年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阐述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割、重叠、等积替换等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或规则图形面积的和差。

一、等积替换(1)三角形等积替换依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或全等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例1、如图1所示,半圆O 中,直径AB 长为4,C 、D 为半圆O 的三等分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连结OC 、OD , 由C 、D 为半圆O 的三等分点知:∠COD=60°,且∠ADC=∠DAB=30°, ∴CD ∥AB ,所以ODC ADC S S ∆∆=(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扇形阴影O CD S S ππ323602602=⨯⨯例2、如图2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1,以AD 为直径的半圆与BC 切于M 点,求阴影部分面积.解:由AB =1,半圆与BC 相切,得AD =2 取AD 的中点O ,则OD =BM =1。

连结OM 交 BD 于E; 则△OED ≌△MEB∴MEB OED S S ∆∆=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扇形阴影O M D S S 43601902ππ=⨯⨯ (2)弓形等积替换依据:等弧所对的弓形面积相等。

例3、 在RT △ABC 中,∠B=90°,AB=BC=4,AB 为直径的⊙O 交AC 于点D, 求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解:连结BD ,由AB 为⊙O 的直径得∠ADB =90°, RT △ABC 中∠B =90°AB =BC =4,得∠A =45°且AC=AD =BD =CD=∴A D BnD S S 弓形m 弓形=∴CDB 11S CD BD 422S ∆⨯⨯⨯阴影===例4、点A、B、C、D是圆周上四点,且 AB + CD= AC + BD , 弦AB=8,CD=4,求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

解:作⊙ O 的直径BE 连结AE ,则∠BAE =90°,AB AE =+半圆;A图2图4又∵ AB + CD= AC + BD = 1AB CD AC BD 2(+++)=半圆, ∴ AE = CD ,所以A E C DS m n S 弓形弓形=,AE=CD=4。

1900-201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录

1900-201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录

获奖时国籍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英国 英国 美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法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瑞典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5
获奖原因
1963
霍奇金,A.L. 赫胥黎,A.F.
研究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递
1964
布洛赫,K. 吕南,F. 雅各布,F.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
1965
1901——201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8 1919 1920 中译名 贝林,E.von 罗斯,R. 芬森,N.R. 巴甫洛夫,I.P. 科赫,R. 高尔基,C. 拉蒙–卡哈尔,S. 拉韦朗,A. 埃尔利希,P. 梅契尼科夫,I.I. 柯赫尔,E.T. 科塞尔,A. 古尔斯特兰德,A. 卡雷尔,A. 里歇,C.R. 巴拉尼,R. 无人获奖 博尔代,J. 克罗伊,A. Bordet Jules (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 比利时 丹麦
1958
塔特姆,E.L. 莱德伯格,J.
1959
奥乔亚,S. 科恩伯格,A. 伯内特,F.M. 梅达沃,P.B. 贝凯西,G.von 克里克,F.H.C.
1960 1961 1962
发现器官移植的免疫性 研究内耳功能 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
年份
中译名 沃森,J.D. 威尔金斯,M. 埃克尔斯,J.C.
1934
迈诺特,G.R. 墨菲,W.P.
发现肝质食物治疗贫血
1935 1936
施佩曼,H. 戴尔,H.H.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诺贝尔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

诺贝尔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

Statins uesd as therapy medicine
1975年,一名日本科学家Akira Endo, 发现某些 霉菌会合成强烈的抑制HMG CoA还原酶的产物。 Brown 和Goldstein 证实这些抑制剂可以增加狗 的肝脏的LDL受体的水平,并且诱导血浆LDL水 平的显著降低。随即,这种药物就进入了临床 试验,发现能够显著降低人血浆LDL水平,保护 心脏病的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一类药物,统称为他汀,在全世界每天有超 过3千万的人在服用他汀药物。
Dr. Michael Brown
Dr. Joseph Goldstein
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两位科 学家Brown和Goldstein因为在 胆固醇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卓越 贡献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 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基于他们 的发现,一种降脂类药-他汀 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得以广泛应 用,据估计,单单在美国,目 前就有大约2000万人在服用他 汀类药物(年销售额高达260 亿美元),每年有6000~7000 人因此而延长了生命。
Dissecting Receptor Regu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tin Therapy
从最初的对LDL受体的研究中, Brown/Goldstein的团队认 识到这个受体是可以被调控的。当细胞的胆固醇被去除时, 受体的数量增加。相反,当细胞内胆固醇堆积时,受体基 因则表达受抑制受体的数量就下降。 在体内,肝脏产生了大部分的LDL受体因此肝脏从血中清 除了大部分的LDL。 Goldstein和Brown 意识到如果降低肝 细胞内的胆固醇则肝脏表达的LDL受体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就可以通过摄入低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来达到。 也可以通过服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来实现。也就是抑 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 CoA 还原酶)。

犹太人诺贝尔奖

犹太人诺贝尔奖

犹太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priset,挪威语:Nobelprisen)是一年颁发一次的国际奖项,其中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及和平等5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则于1969年起颁发[1]。

诺贝尔奖至今已颁给800多人[2],其中至少有20%是犹太人[3][4][5][6]。

首位得到诺贝尔奖的犹太人是阿道夫·冯·拜尔,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结构而于1905年获颁化学奖。

2011年中,除了文学奖、和平奖及经济学奖外,其他奖均有犹太人获奖。

其中,丹·谢赫特曼获得化学奖,拉尔夫·斯坦曼及布鲁斯·博伊特勒获生物或医学奖,至于物理学奖则由索尔·珀尔马特、亚当·盖伊·里斯连同非犹太人的布莱恩·P·施密特共同获得。

一些犹太得主,如埃利·维瑟尔(1986年收到和平奖)是大屠杀的幸存者[7]。

有史以来最年长的得主则是一名波兰裔犹太人里奥尼德·赫维克兹,他与埃克里·马斯金、罗杰·梅尔森因“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得2007年的经济学奖,当时他已经90岁了[8]。

目录[隐藏]∙ 1 文学∙ 2 化学∙ 3 生理学或医学∙ 4 物理学∙ 5 和平∙ 6 经济学∙7 非自愿未领奖者∙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延伸阅读∙11 外部链接[编辑]文学年份获奖者[甲]国籍[乙]获奖理由[丙]1910 保罗·海泽[9]德国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10]。

1927 亨利·柏格森[9]法国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11]。

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9]苏联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12]。

关于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关于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关于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在生物化学领域,诺贝尔奖是最高荣誉,获得者们的故事平添了这个领域的光彩和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些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1. 戈德斯坦诺·约瑟夫·夫·施特拉格戈德斯坦诺·约瑟夫·夫·施特拉格是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因发现蛋白质超二级结构和核酸的构成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他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研究中,他深入探索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为我们解开了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弗里德里希·伯恩特·格罗斯和拉约·伊瑟尔弗里德里希·伯恩特·格罗斯和拉约·伊瑟尔因研究细胞的自噬过程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自噬在维持细胞稳态和适应环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未知,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

3. 詹姆斯·艾利森与托马斯·霍尔詹姆斯·艾利森与托马斯·霍尔因发现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的研究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耐心和勤奋,更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以上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展现了生物化学领域的精彩与感人。

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对生物化学领域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贡献。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能了解到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历程,更能感受到科学家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当。

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像他们一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撰写完毕,以上内容是否符合您的要求呢?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以上内容已经涵盖了一些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Thomas C. Südhof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德国3位科学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获奖。

获奖理由是“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James E. Rothman于1950年出生于美国麻省Haverhill,1976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MIT做过博后。

1978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开始了对细胞囊泡的研究。

他曾任职的研究机构还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纪念斯隆-凯特灵癌症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

2008年,他加入耶鲁大学,目前为该校教授和细胞生物学系主席。

Randy W. Schekman于194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St Paul,曾就学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1974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1959年诺奖得主Arthur Kornberg,所在院系正是几年后Rothman加入的系。

1976年,Schekman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为该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

他同时也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人员。

Thomas C. Südhof于1955年出生于德国G?ttingen,他曾就学于哥廷根大学,1982年从该校获得MD学位并于同年获得该校神经化学博士学位。

1983年,他加入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作为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的博后(Joseph Goldstein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Südhof于1991年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人员,2008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

历史上最大的古典西洋帆船

历史上最大的古典西洋帆船

历史上最大的古典西洋帆船——“普鲁士”号和她的当代直系后裔——“皇家飞剪”号“普鲁士”(Preussen)号大型五桅全帆装(全帆装,意思是所有主桅上全是四角横帆)钢质帆船是德国Joh. C. Tecklenborg造船厂1902年为著名的汉堡雷伊茨(F. Laeisz)海运公司建造的一艘货船,为1895年德国“波托西”(Potosi)号五桅大型帆船的进一步改良发展。

她当时是世界上唯一一艘五桅全帆装帆船,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古典西洋帆船。

“波托西”号五桅大型帆船,注意艉桅的帆装19世纪,轮船向帆船的地位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19世纪上半叶纵横四海的帆船,在几十年里迅速地衰落了。

但是帆船的设计师们仍然竭力采用最新科技,建造出一批性能可与当时轮船匹敌的新式大帆船。

当时欧洲各国的军工和农业化肥产业对智利硝石的需求非常旺盛,续航力无限的帆船在这条遥远的航线上仍然显出优势。

“波托西”、“普鲁士”等终极大帆船由此应运而生。

“普鲁士”这个船名,洋溢着当时德意志帝国对她表现出的自豪之情。

在蒸汽轮船早已统治大海的20世纪初,壮丽的普鲁士号是传统西洋帆船的巅峰和绝唱。

“普鲁士”号模型,艉桅和前面四个桅杆帆装一致(螺旋桨应该不存在)这个才靠谱该船全长达146.9米,船体长为131.9米,两柱间长121.92米,船宽16.4米,型深10.24米,吃水8.3米。

注册总吨5081吨,载重量8100吨,满载排水量为11330吨。

五根桅杆均为钢制,从龙骨到桅杆顶最高达68米,索具也是钢丝绳。

这艘船的船体非常丰满并呈流线形,涂装颜色也很特殊,三个横向的彩条从上到下分别为黑、白和红色。

普鲁士号一共有47张帆:包括五根桅杆上的30张横帆、桅杆之间的12张支索帆、4张船艏三角帆和1张小的后桅纵帆,所有帆面积之和达到6806平方米。

她是一艘纯粹的帆船,两台小型锅炉和蒸汽机只是用来带动四个蒸汽风帆绞盘、一台蒸汽锚机、液压舵机、水泵和发电机。

有了蒸汽力量的协助,驾驶和操纵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只需”45名船员而不是245人,当然还是没法和现代轮船比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名儿童患有的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H),每一百 万儿童就有一名患者。 Brown医生和 Goldstein医生决心去找出基因水平的 原因,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提供更为细微的 见解。
Preparing for a Career in Medical Research
EDUCATION 1962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B.S. 1966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 Ctr Dallas, M.D. RESIDENCIES 1966 - 1968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Internal Medicine FELLOWSHIPS 1968 - 1970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iochemical Genetics 1970 - 1972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Medical Genetics HONORS AND AWARDS 198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5 Albert D. Lasker Award in Basic Medical Research 1988 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2000 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 2003 Albany Medical Center Priz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ERSONAL OVERVIEW
Joseph L. Goldstein 目前是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分子遗传 学系的主任。1985年德州大学授予他Regental Professor 。 Dr. Goldstein 和他的搭档, Michael S. Brown, 共同发现了 LDL受体并且找到了其如何调控胆固醇代谢。在基础水平 这一工作开启了受体介导内吞的研究,在临床水平促进了 他汀降脂药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应用。Drs。 Goldstein和Brown共同获得了多种奖项包括拉斯克基础医 学奖 (1985),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85), 美国国家科技 奖(1988)。 近来的工作研究中, Drs. Goldstein和 Brown 发现了 SREBP转录因子家族 并且发现了这种膜结合蛋白是如何 调控胆固醇和脂肪酸合成的。因为这项工作, Drs. Brown 和Goldstein获得了奥尔巴尼医学奖 (2003)。
HMGCoA-reductase pathway and statins target
Further Research
为了了解胆固醇代谢的更为精细的机制, Brown, Goldstein 和他们的同事开始了长时间的探求,来发 现胆固醇调节的转录后因子。最后他们发现了甾醇调 节因子结合蛋白(SREBPs) 以及它们独特的调控机制。
Michael S. Brown, M.D. Regental Professor Director of the Jonsson Center for Molecular Genetics
Co-Director of the MD/PhD Program
Molecular Genetics and Internal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Email: Mike.Brown@UTSouthwestern。edu
Statins uesd as therapy medicine
1975年,一名日本科学家Akira Endo, 发现某些 霉菌会合成强烈的抑制HMG CoA还原酶的产物。 Brown 和Goldstein 证实这些抑制剂可以增加狗 的肝脏的LDL受体的水平,并且诱导血浆LDL水 平的显著降低。随即,这种药物就进入了临床 试验,发现能够显著降低人血浆LDL水平,保护 心脏病的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一类药物,统称为他汀,在全世界每天有超 过3千万的人在服用他汀药物。
Dissecting Receptor Regu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tin Therapy
从最初的对LDL受体的研究中, Brown/Goldstein的团队认 识到这个受体是可以被调控的。当细胞的胆固醇被去除时, 受体的数量增加。相反,当细胞内胆固醇堆积时,受体基 因则表达受抑制受体的数量就下降。 在体内,肝脏产生了大部分的LDL受体因此肝脏从血中清 除了大部分的LDL。 Goldstein和Brown 意识到如果降低肝 细胞内的胆固醇则肝脏表达的LDL受体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就可以通过摄入低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来达到。 也可以通过服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来实现。也就是抑 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 CoA 还原酶)。
为了将来更好的从事研究,两名医生首先选择在基础领域 接受培训。 Goldstein选择了当时的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师从 Marshall Nirenberg ,后者因为破译了遗传密码而获得诺 贝尔奖。而后他又跟随这一领域的先驱Arno Motulsky 学习 人类遗传学。 Brown 跟随 Earl Stadtman学习生物化学, 后者是酶调控领 域的奠基人也是美国国家科技奖的获得者。
Deconstructing the LDL receptor
LDL AND LDL Receptor
Purifying and Cloning the LDL Receptor
他们从一名患者的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有意义的 变异。在受体胞浆内的尾端有一个氨基酸被替 代了。变异的受体在胞膜表面结合LDL,但是 并不聚集到凹沟内,因此也不会将LDL转运入 细胞。这一变异揭示了膜蛋白的最早分类信号 -指导蛋白在细胞膜定位的不连续的信号。
FELLOWSHIPS 1968 - 1970 NIH, National Inst。 of Arthritis & Metabolic Diseases
Digestive & Hereditary Disease
1970 - 1971 National Heart Institute Biochemistry HONORS AND AWARDS 2003 Albany Medical Center Prize in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2000 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 1988 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8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5 Albert D。 Lasker Prize in Basic Medical Research
PERSONAL OVERVIEW
Michael S. Brown 分别于1962年和1966年在宾夕 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和医学学位。他曾 在麻省总医院做住院医师,后来在NIH跟随Dr。 Earl Stadtman做博士后研究。1971年他来到了达 拉斯,1976年他在那里被授予教授的头衔。Dr. Brown 和他的老搭档 Dr. Joseph L. Goldstein共同 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LDL的受体。 他们发现这个受体的变异会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 症,据统计,每500个人中大约有一个人患家族性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常常过早地发生冠心病。由于 他们卓越的工作,他们被授予很多奖项,其中包括 美国国家科学奖以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在发现FH的工作中,Goldstein和Brown利用当时先进的研究 手段研究在长时间组织培养过程中,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1974年,他们发现 普通细胞在细胞膜表面拥有高亲和力的受 体,这种受体通过与血浆中的富含胆固醇的LDL结合而为细胞 提供胆固醇。受体与脂蛋白结合后通过一种新的机制被内吞入 细胞,他们将之命名为“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 Richard Anderson (现为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Goldstein 和Brown 发现关键的步骤是将受体聚集在细胞膜表 面的所谓“coated pits”的凹沟处。每隔几分钟这些凹沟就会 就会下陷到细胞膜下面,然后附近的细胞膜就会将其覆盖并形 成吞噬小泡,进而穿过胞浆。这些含有受体结合的LDL的小泡 与其他细胞器的膜相融合最后与溶酶体相融合。LDL被蛋白酶 和脂酶水解后释放胆固醇被细胞利用来形成新的膜结构。受体 从LDL上解离下来再重新回到细胞膜上参与新的一轮循环。
脂代谢的诺贝尔奖得主Brown 和Goldstein
1985 Nobel Prize ne
Dr. Michael Brown
Dr. Joseph Goldstein
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两位科 学家Brown和Goldstein因为在 胆固醇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卓越 贡献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 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基于他们 的发现,一种降脂类药-他汀 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得以广泛应 用,据估计,单单在美国,目 前就有大约2000万人在服用他 汀类药物(年销售额高达260 亿美元),每年有6000~7000 人因此而延长了生命。
1972年 Brown和Goldstein来到了达拉斯的西南医学中心, 以低级教员的身份重新组合在一起 开始了他们的科研生涯, 并且最后因为他们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 奖(1985)以及美国国家科技奖(1988)。
Unraveling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Why they choose the research
1968年,两名实习医生Michael Brown 和Joseph Goldstein, 被叫去 治疗一对年龄6岁和8岁的姐妹,他们 因为心脏病而奄奄一息。病因是原发 的高LDL胆固醇血症。 这两个孩子出 生时的血胆固醇水平就超过了 1000mg/dl,他们5岁之前就发生了心 脏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