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8278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气候敏感性
地球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 的响应是复杂的,不同气 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性不同。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
生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 台风、暴风雪等频发。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极端气候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如地 震、火山喷发、海啸等。
雷暴与龙卷风
总结词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详细描述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05
大气化学与污染
大气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 约21%)组成,还有少量氩气、二氧 化碳、水蒸气和微量其他气体。
臭氧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对生物有 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人为污染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如 化肥和农药使用)、生活排放(如燃 烧化石燃料)等。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风力扬尘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温室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 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 发全球变暖。
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07
气象学与气候学应用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灾害恢复重建
气象灾害预警
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及 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 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灾害应急管理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aa253ea2161479171128c5.png)
氮+氧+氩=99.95%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3330037页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333003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bd8165f78a6529647d53b0.png)
①赤道低压带:5°N—5°S
成因:空气受热上升而致。因A小,气
流基本不发生偏转。
特点:因对流强烈,云多,降水多,多对
30.11.2019
流雨。
章 下页 上页 节 8
②副热带高压带:30°N(S)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成因:赤道上空流动的空气在此堆积而致
特点:气流下沉,多晴天,空气干燥,沙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的风,受到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北半球偏成东北风,南半球
则偏成东南风。
30.11.2019
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章定的下页 上页 节 10
⑥西风带:30°N(S) — 60°N(MS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 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西南风, 南半球而形成西北风。 特点:暖湿气流北上或南下,多锋面和气旋。
即有平均状况也有瞬时状况,并代表全球大 气的基本运动状况
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30.11.2019
章 下页 上页 节 2
(二)大气环流的尺度: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名 称 水平尺度 活动时间 例 子
大环流 >2000km 一周 东风波、西风带 中间环流 2000-200 2 - 3天 季风、气旋、反气旋
30.11.2019
副热带高压:南移、章 强下页度弱上页 节 32
2、夏季环流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特征:风带、气压带北移 高空:西风带北移、两支急流 低空:地面: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亚速尔高压、西太平洋高压 副高:北移、强度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讲38页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讲3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799cc5c281e53a5902ff04.png)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
一、气象学的研究任务
1、掌握观测、分析、调查的方法,说明气候现象特性 2、解释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发展规律 3、应用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4、为相关及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分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等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准备知识——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 (1)期刊网的使用,提交综述,10%。9月24日 (2)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处理,10%。第7周 (3)课程论文提纲,10%。第10周 (4)课程论文及其PPT演示,10%。15周初稿、17周成稿 注:全班分10小组,6-7位同学一组;考勤算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60%,闭卷。19周
绪论
第四节 气象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大气圈水循环示意图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2012年“3.23”世界气象日-第52个
主题: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气象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宣传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一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大气的成分
基本概念: 干洁空气(干空气) 大气中固态、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 大气的污染物质:粉尘、CO, SO2, H2S, NO, NO2, 碳氢化合物 ,
时的那个温度,简称露点 符号:Td 单位:同气温
问题:已知100C时E=12.3mb,180C时 E=20.6mb.某地第一天上午8时气温 T=230C,e=12.3mb;第二天8时 T=230C,e=20.6mb.求:1)两天8时的Td1和 Td2,以此说明Td高低直接与何因子有关?2)
哪一天的f较大?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
一、气象学的研究任务
1、掌握观测、分析、调查的方法,说明气候现象特性 2、解释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发展规律 3、应用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4、为相关及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绪论
第三节 气象学的内容和分支——分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等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准备知识——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40% (1)期刊网的使用,提交综述,10%。9月24日 (2)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处理,10%。第7周 (3)课程论文提纲,10%。第10周 (4)课程论文及其PPT演示,10%。15周初稿、17周成稿 注:全班分10小组,6-7位同学一组;考勤算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60%,闭卷。19周
绪论
第四节 气象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大气圈水循环示意图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2012年“3.23”世界气象日-第52个
主题: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气象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宣传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一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大气的成分
基本概念: 干洁空气(干空气) 大气中固态、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 大气的污染物质:粉尘、CO, SO2, H2S, NO, NO2, 碳氢化合物 ,
时的那个温度,简称露点 符号:Td 单位:同气温
问题:已知100C时E=12.3mb,180C时 E=20.6mb.某地第一天上午8时气温 T=230C,e=12.3mb;第二天8时 T=230C,e=20.6mb.求:1)两天8时的Td1和 Td2,以此说明Td高低直接与何因子有关?2)
哪一天的f较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c86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1.png)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回顾课件PPT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回顾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d0317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a.png)
3
气候模型的精度和复杂度取决于其对地球系统各 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理解的深入程度,以及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水平。
气候预测的方法
气候预测主要基于统计方法和物理过程模拟。统计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 化,而物理过程模拟则通过建立气候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
长期气候预测通常基于物理过程模拟,而短期气候预测则更多地依赖于统计方法。
结构。
技术创新
02
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
率和竞争力。
政策支持
03
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
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个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01
雷电
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常常伴随着雷声和闪电。雷电对人类活
动和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危害,应采取防雷措施。
02
冰雹
冰雹是降落下来的冰球,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冰块。冰雹的形成与对
流云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其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03
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的旋转气流现象,一般发生在雷暴天气。龙卷风的风速
大气分层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温度和压力变化特点。
大气密度和压强
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密度和压强逐渐减小。
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气温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太阳辐射、地 表反射等因素的影响。
湿度变化
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海拔地区通常较为干 燥。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1a3339b8f67c1cfbd6b8c7.png)
T' T0 dT'
T T0 dT
将 d
dT' dZ
与
dT dZ
代入上式有:
T' T0 d dZ ,T T0 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T T' (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F1
G
d
T
dZm' g 精选ppt
3) 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 变幅大,因为凹地白天散热慢,夜间有效辐射强
4) 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5) 天气(weather):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2006-9-30
精选ppt
16
• (2)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 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 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 近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006-9-30
精选ppt
17
2006-9-30
精选ppt
9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m 绝对稳定 m < <d 对干空气稳定,湿空气不稳定,此为条件性
不稳定;
>d 绝对不稳定。
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
m 条件性不稳定 d
绝对稳定 干稳湿中性
干中性 绝对不稳定 湿不稳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0-绪论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0-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02a4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e.png)
02
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
气象学定义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圈中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大气 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雷电、 雾、霾等天气现象的形成、演变和预测,以及大气圈与其他 圈层相互作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等 ,它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依据。
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理解气 候变化的原因、机制和影响。
掌握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关注实际应用和案 例分析,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跨学科学习
结合地理学、环境科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全面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词
气候变化研究是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 预测,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气候变化研究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数据进行分析,气象学家和 气候学家能够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探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和机制。同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对于制定应对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2
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探究气象 学与气候学的原理和规律,培养 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气象学与气 候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学生应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提高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 PPT
![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 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dac69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a.png)
2、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 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 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 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暂过 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 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 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 包括某些年份间或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一、大气圈概述
㈠大气的组成 1、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三大类物质组成:干结空气、
水汽、气溶胶离子 2、干洁空气为主体 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
99、96%,其它气体含量甚微。除水汽外,这些气体在自然 界的温度和压力下总呈气体状态,而且标准状况下(气压 1013、25hpa温度0℃)。密度约为1293g/m³。
气象学领域广,其基本内容是:⑴把大气当作研究的 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 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⑵研究导致大气 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⑶研究大 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⑷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 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 气、人工降雨、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 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凝冻天气伴随着阴冷,不像北方雪后多晴,容易缓解。目
前我省的凝冻天气之强度和长度,面积和造成的灾害,是几 十年未遇的。我们正真实地鏖战凶猛的强敌。万众一心的 贵州人,一定能够取得这场历史性战斗的完全胜利!
重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为历史罕见
新华社特稿 2006-08-31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c801230740be1e650e9aef.png)
一、主要气象要素
温标的对应关系
一、主要气象要素
2. 气压
a.定义: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到的整 个空气柱的质量,即大气的压力。实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 整个空气柱质量的多少。若以P代表气压,F代表面积A上所 承受的力,则: P=F/A
物理含义:空气的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问题的提出
既然大气是“物质”,那么它就是“运动的”
那么如何“定量地描述”大气呢?
究竟需要“哪些量”才能较好地描述大气呢?
dP=-pgdz式称为静力方程。它表达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处 于静力平衡状态时,气压变化和高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地面气压分布一般在940—1040mb之间,在台风中心可能 低于900mb,在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可能高于1080mb。
一、主要气象要素
b.单位:mmHg, pa, mb 1hpa=1mb=3/4 mmHg c.标准大气压 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 ℃时,所测得的水银 柱高为760mmHg的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1013.25mb)。
大气科学概论
大气科学学院 王伟
第一章
绪论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气候系统概述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
二、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三、本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漠多。 ③副极地低压带:60°N(S)
成因:中纬来的西风与极地流来的偏东风 相遇,形成锋面而致。 特点:气旋多。
2020/11/25
9
④极地高压带:90°N(S)
成因:空气冷却下沉而致。 特点:气温低,空气层结稳定
⑤信风带:0 — 3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的风,受到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北半球偏成东北风,南半球 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定的
•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Rs)
• 350N——350S Rs﹥0 净得能量区
• 350N以北、 350S以南 Rs﹤0 净得能量 区
2020/11/25
6
(二)地球自转作用—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假设条件:
1、地表是均匀的——
消除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影 响
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2020/11/25
7
行星风系(三风四带)
(二)大气环流的尺度:
名 称 水平尺度 活动时间 例 子
大环流 >2000km 一周 东风波、西风带 中间环流 2000-200 2 - 3天 季风、气旋、反气旋
中2km 12小时
2020/11/25
3
地方性风 (山谷风、海陆
二、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
§4-4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的概述
二、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三、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四、急流
五、大气环流的变化
2020/11/25
1
一、大气环流的概述
(一)大气环流: 具有行星尺度、规模比较大的空气运动。
即有平均状况也有瞬时状况,并代表全球大 气的基本运动状况
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2020/11/25
2
阿留申低压位于东亚槽前的下方 冰岛低压位于北美槽前的下方。
2020/11/25
28
四、急流
1、定义:是指高空风速大于30m/s的狭窄 强风带,其位置和范围基本与锋 区相对应。
2、分布: 温带(极锋、北支)急流 副热带(南支)急流 热带东风急流
2020/11/25
29
2020/11/25
30
总结:
1、海陆热力差异作用 由于海陆本身的物理性质的不同,使得同一纬度 的海陆间存在着热力差异。 冬季:陆地——冷源
海洋——热源 夏季:陆地——热源
海洋——冷源
2020/11/25
18
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
对近地面环流的影响——使完整的气压带断裂,形成闭合的高压和低压。 对高空环流的影响——波状环流(槽脊) 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 大气环流以三风四带(纬向环流)为主,同时也存在着经向环流,但比纬向环流弱, 这是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 纬向环流中包含着经圈环流,纬向主流上又叠加着涡旋运动。
2020/11/25
31
五、大气环流的变化
(一)长期变化: 主要通过西风带的槽脊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的季节变化而体现的
1、冬季环流 特征:风带、气压带南移 高空:西风带、南北急流 低空:地面: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副热带高压:南移、强度弱
2020/11/25
10
⑥西风带:30°N(S) — 6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 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西南风, 南半球而形成西北风。
特点:暖湿气流北上或南下,多锋面和气旋。
⑦极地东风带:60°N(S) —90°N(S) 成因:空气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偏成东北 风,南北半球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空气温度极低
2020/11/25
26
(二)高空的环流状况
高空受地面影响小,因此地面上的高低 压闭合中心,在高空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槽脊形式。
1、冬季:等高线密,三槽三脊 2、夏季:等高线稀,四槽四脊
2020/11/25
27
将地面和高空同时刻的气压图相对照:
蒙古高压位于东亚大槽后的下方, 北美高压位于北美槽后的下方。
最基本的因子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三)地表性质作用
1、海陆分布
2、地形
2020/11/25
4
(一)太阳辐射—— 单一(热力)的环流圈
假设条件:
1、地表性质是均匀的——
消除海陆及地形的影响
2、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2020/11/25
5
• 太阳辐射对地气系统的加热不均是大 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高 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 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纬向环流:西风带平直,冷暖空气交换弱
经向转向纬向:天气稳定,西风平直 纬向转向经向:冷空气南下,产生大规
模的天气系统
2020/11/25
34
2020/11/25
35
思考题
1、画图说明三圈环流和“三风四带”的形成过程。 2、海陆分布对地面的大气环流有何影响? 3、以北半球中纬度冬季为例,说明海陆分布
2020/11/25
11
气压带的成因及属性
气压带名称 赤道低压带
成因
温压场 特征
气流运 动方向
温湿 属性
热力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 暖高压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 冷低压 上升
极地高压带 热力 冷高压 下沉
2020/11/25
12
湿冷 干冷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 中纬环流圈——间接热力环流圈、 逆圈环流(费雷尔环流圈)
• 高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 正圈环流(极地环流圈)
2020/11/25
23
(三)平均水平环流
• 是指纬向环流受到扰动(海陆分布、地形等作用)形成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 高空环流——波状环流(槽、脊相间) • 地面环流——闭合的高压、低压
• 导致行星风带、气压带发生季节性 移动
2020/11/25
16
小结
单
假 地表是均匀的 条件1:太阳辐射不均 设 地球不自转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一 环 流
圈
条件2: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和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风带气压带
条件3: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020/11/25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7
(三)地表性质作用
(二)平均经圈环流——三圈环流
• 是指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 风速的平均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 成的平均环流圈。
• 在大气运动满足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 衡条件下,风速的南北分量和垂直分 量都很小。
• 经圈环流比纬圈环流要弱得多。
2020/11/25
22
• 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 正圈环流(哈得莱环流圈)
2020/11/25
32
2、夏季环流
特征:风带、气压带北移 高空:西风带北移、两支急流 低空:地面: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亚速尔高压、西太平洋高压 副高:北移、强度大
2020/11/25
33
(二)短期变化
高空西风带中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交替 变化
经向环流:西风带中槽脊南北振幅大,冷暖 空气交换强
2020/11/25
19
2、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动力作用 爬流作用 绕流作用
(2)热力作用
2020/11/25
20
三、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一)平均纬向环流——东、西风带 特点: 1、高纬地区——极地东风带 2、中纬地区——盛行西风带 3、低纬地区——热带东风带(信风带)
2020/11/25
21
对高空大气环流的影响? 4、高大地形对地面上的环流有何影响? 5、简述“三风四带”。 6、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2020/11/25
36
2020/11/25
24
大气活动中心
• 冬夏在海陆出现的闭合的高低压中心 • 永久性的:常年存在的(海上四个)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 • 半永久性的:随季节出现的(陆地上的四个) 亚洲:蒙古高压、印度低压 美洲:北美高压、北美低压
2020/11/25
25
南半球40°S以南,无论冬夏,等压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而40°S以南: 冬季高压带环绕全球 夏季陆地是低压、海洋是高压
由于三圈环流的形成,产生了近地面上相 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即三风四带。
①赤道低压带:5°N—5°S 成因:空气受热上升而致。因A小,气 流基本不发生偏转。 特点:因对流强烈,云多,降水多,多对 流雨。
2020/11/25
8
②副热带高压带:30°N(S)
成因:赤道上空流动的空气在此堆积而致 特点:气流下沉,多晴天,空气干燥,沙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全球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曲线
年降水量(m m) 2000
1500
1000
低压控制降水多 高压控制降水少 500
2020/11/25
90N°
601°3
30° 0° 纬
30° 60° 90S° 度
2020/11/25 14
2020/11/25
15
• 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随季 节南北移动。
成因:中纬来的西风与极地流来的偏东风 相遇,形成锋面而致。 特点:气旋多。
2020/11/25
9
④极地高压带:90°N(S)
成因:空气冷却下沉而致。 特点:气温低,空气层结稳定
⑤信风带:0 — 3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 的风,受到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北半球偏成东北风,南半球 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定的
•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Rs)
• 350N——350S Rs﹥0 净得能量区
• 350N以北、 350S以南 Rs﹤0 净得能量 区
2020/11/25
6
(二)地球自转作用—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假设条件:
1、地表是均匀的——
消除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影 响
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2020/11/25
7
行星风系(三风四带)
(二)大气环流的尺度:
名 称 水平尺度 活动时间 例 子
大环流 >2000km 一周 东风波、西风带 中间环流 2000-200 2 - 3天 季风、气旋、反气旋
中2km 12小时
2020/11/25
3
地方性风 (山谷风、海陆
二、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
§4-4 大气环流
一、大气环流的概述
二、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三、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四、急流
五、大气环流的变化
2020/11/25
1
一、大气环流的概述
(一)大气环流: 具有行星尺度、规模比较大的空气运动。
即有平均状况也有瞬时状况,并代表全球大 气的基本运动状况
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2020/11/25
2
阿留申低压位于东亚槽前的下方 冰岛低压位于北美槽前的下方。
2020/11/25
28
四、急流
1、定义:是指高空风速大于30m/s的狭窄 强风带,其位置和范围基本与锋 区相对应。
2、分布: 温带(极锋、北支)急流 副热带(南支)急流 热带东风急流
2020/11/25
29
2020/11/25
30
总结:
1、海陆热力差异作用 由于海陆本身的物理性质的不同,使得同一纬度 的海陆间存在着热力差异。 冬季:陆地——冷源
海洋——热源 夏季:陆地——热源
海洋——冷源
2020/11/25
18
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
对近地面环流的影响——使完整的气压带断裂,形成闭合的高压和低压。 对高空环流的影响——波状环流(槽脊) 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 大气环流以三风四带(纬向环流)为主,同时也存在着经向环流,但比纬向环流弱, 这是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
• 纬向环流中包含着经圈环流,纬向主流上又叠加着涡旋运动。
2020/11/25
31
五、大气环流的变化
(一)长期变化: 主要通过西风带的槽脊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的季节变化而体现的
1、冬季环流 特征:风带、气压带南移 高空:西风带、南北急流 低空:地面: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副热带高压:南移、强度弱
2020/11/25
10
⑥西风带:30°N(S) — 60°N(S)
成因: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 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西南风, 南半球而形成西北风。
特点:暖湿气流北上或南下,多锋面和气旋。
⑦极地东风带:60°N(S) —90°N(S) 成因:空气从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偏成东北 风,南北半球则偏成东南风。 特点:空气温度极低
2020/11/25
26
(二)高空的环流状况
高空受地面影响小,因此地面上的高低 压闭合中心,在高空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槽脊形式。
1、冬季:等高线密,三槽三脊 2、夏季:等高线稀,四槽四脊
2020/11/25
27
将地面和高空同时刻的气压图相对照:
蒙古高压位于东亚大槽后的下方, 北美高压位于北美槽后的下方。
最基本的因子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三)地表性质作用
1、海陆分布
2、地形
2020/11/25
4
(一)太阳辐射—— 单一(热力)的环流圈
假设条件:
1、地表性质是均匀的——
消除海陆及地形的影响
2、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2020/11/25
5
• 太阳辐射对地气系统的加热不均是大 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高 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 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纬向环流:西风带平直,冷暖空气交换弱
经向转向纬向:天气稳定,西风平直 纬向转向经向:冷空气南下,产生大规
模的天气系统
2020/11/25
34
2020/11/25
35
思考题
1、画图说明三圈环流和“三风四带”的形成过程。 2、海陆分布对地面的大气环流有何影响? 3、以北半球中纬度冬季为例,说明海陆分布
2020/11/25
11
气压带的成因及属性
气压带名称 赤道低压带
成因
温压场 特征
气流运 动方向
温湿 属性
热力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 暖高压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 冷低压 上升
极地高压带 热力 冷高压 下沉
2020/11/25
12
湿冷 干冷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 中纬环流圈——间接热力环流圈、 逆圈环流(费雷尔环流圈)
• 高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 正圈环流(极地环流圈)
2020/11/25
23
(三)平均水平环流
• 是指纬向环流受到扰动(海陆分布、地形等作用)形成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 高空环流——波状环流(槽、脊相间) • 地面环流——闭合的高压、低压
• 导致行星风带、气压带发生季节性 移动
2020/11/25
16
小结
单
假 地表是均匀的 条件1:太阳辐射不均 设 地球不自转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一 环 流
圈
条件2: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和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风带气压带
条件3: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020/11/25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7
(三)地表性质作用
(二)平均经圈环流——三圈环流
• 是指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 风速的平均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 成的平均环流圈。
• 在大气运动满足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 衡条件下,风速的南北分量和垂直分 量都很小。
• 经圈环流比纬圈环流要弱得多。
2020/11/25
22
• 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 正圈环流(哈得莱环流圈)
2020/11/25
32
2、夏季环流
特征:风带、气压带北移 高空:西风带北移、两支急流 低空:地面: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亚速尔高压、西太平洋高压 副高:北移、强度大
2020/11/25
33
(二)短期变化
高空西风带中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交替 变化
经向环流:西风带中槽脊南北振幅大,冷暖 空气交换强
2020/11/25
19
2、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动力作用 爬流作用 绕流作用
(2)热力作用
2020/11/25
20
三、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一)平均纬向环流——东、西风带 特点: 1、高纬地区——极地东风带 2、中纬地区——盛行西风带 3、低纬地区——热带东风带(信风带)
2020/11/25
21
对高空大气环流的影响? 4、高大地形对地面上的环流有何影响? 5、简述“三风四带”。 6、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2020/11/25
36
2020/11/25
24
大气活动中心
• 冬夏在海陆出现的闭合的高低压中心 • 永久性的:常年存在的(海上四个)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 • 半永久性的:随季节出现的(陆地上的四个) 亚洲:蒙古高压、印度低压 美洲:北美高压、北美低压
2020/11/25
25
南半球40°S以南,无论冬夏,等压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而40°S以南: 冬季高压带环绕全球 夏季陆地是低压、海洋是高压
由于三圈环流的形成,产生了近地面上相 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即三风四带。
①赤道低压带:5°N—5°S 成因:空气受热上升而致。因A小,气 流基本不发生偏转。 特点:因对流强烈,云多,降水多,多对 流雨。
2020/11/25
8
②副热带高压带:30°N(S)
成因:赤道上空流动的空气在此堆积而致 特点:气流下沉,多晴天,空气干燥,沙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全球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曲线
年降水量(m m) 2000
1500
1000
低压控制降水多 高压控制降水少 500
2020/11/25
90N°
601°3
30° 0° 纬
30° 60° 90S° 度
2020/11/25 14
2020/11/25
15
• 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随季 节南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