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教程教案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7f146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1.png)
一、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二、课程目标1. 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掌握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3. 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组方。
4.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4课时五、教学内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
2. 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3. 中药组方原则及临床应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药基本概念与分类1. 导入: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按药性、归经、功效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常见中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分析中药在治疗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1. 讲解: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2.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配伍药物,尝试组方。
3. 讨论:分析不同药物在组方中的协同作用。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中药组方原则及临床应用1. 讲解: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2.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组方,并分析其合理性。
3. 讨论:分析不同组方在临床治疗中的优缺点。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中药文化与传承1. 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
2. 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及事迹。
3. 讨论: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4.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中药学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及实践操作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组方、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中药学》2. 多媒体课件:中药基本概念、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等。
中草药基础认识教案设计
![中草药基础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33a0b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7.png)
中草药基础认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草药基础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3. 能够初步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中草药的概念、特点和常见药材信息;2. 难点,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
中草药是指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药材,是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之一。
中草药具有天然、温和、综合等特点,对人体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 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
常见中草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桂枝等,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名称、性味、归经等基本信息。
例如,人参的性味为甘温,归经为归脾、肺经;黄芪的性味为甘微苦,归经为归脾、肺经等。
3. 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如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不同的药材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理人体健康。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草药的概念、特点和常见药材信息,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加深对中草药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中草药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中草药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2. 讲解中草药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基本概念;3. 分组讨论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中草药的基本信息;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疾病为例,讲解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实际应用;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中草药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中草药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对常见中草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草药功效和应用的理解情况;2. 学生的实践操作,包括学生在实地采集、鉴别中草药的能力,以及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得到提高。
教案模板范文中药
![教案模板范文中药](https://img.taocdn.com/s3/m/a8ad0a4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3.png)
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
- 熟悉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 了解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常见中药,并能正确使用。
- 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能够运用中药知识进行简单的配方设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识到中药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药的基本概念- 中药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中药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二、中药的性能特点-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三、常见中药介绍- 根据功效分类介绍常见中药,如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 详细介绍几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四、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 采集季节与方法- 加工与炮制技术- 贮藏条件与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药了解多少?-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中药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
- 结合图片和实例,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
- 讲解中药的采集、加工、炮制及贮藏方法。
三、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学生进行中药配方设计,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图片展示- 实物药材展示- 学生互动讨论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至少5种常见中药的详细用法及功效。
2. 设计一个中药配方,并说明其适用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药知识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中药知识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d53155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掌握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熟悉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药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2. 教学难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
-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中药标本、相关视频资料等。
- 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评价表等。
2. 学生准备:- 预习中药相关知识,了解常见中药的基本特征。
- 准备相关学习资料,如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
2. 课堂讲授-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介绍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 分析中药的采集、炮制和储存方法。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观察中药标本,了解中药的外形特征。
- 进行中药炮制实践,让学生体验中药制作过程。
- 举办中药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中药知识,关注健康。
5.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复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中药,了解其功效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价:- 评估学生在中药炮制实践中的操作技巧和态度。
3.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了解他们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6e21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7.png)
对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展望
01
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 学宝库,推动中医药学 的创新和发展。
02
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 学的交流与融合,促进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
03
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化 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认可中医药学。
04
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 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 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药配伍
在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亲手进行中药的配伍实践,如根据病情和药方要求,将 不同中药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搭配,培养学生的药物配伍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针灸推拿技能操作演示
针灸技能操作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针 灸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针、行针、留针等,同时培养学生 对穴位的准确认知和操作能力。
。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按压腹 部等手法,了解病情。
辨证论治思想
辨证
根据四诊所得信息,分析病因、 病位、病性、病势,确定证型。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方法,包括选方用药、针 灸、推拿等。
常见病症治疗方法
感冒
分为风寒、风热等类型,治疗方法包 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02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治疗方法 包括宣肺止咳、滋阴润肺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推拿流派及特色
介绍不同流派的推拿手法 及其特点。
针灸推拿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 进行辨证分析,制定相 应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
。
因人制宜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 体质等个体差异,调整 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及强
度。
治病求本原则
针对疾病根本原因进行 治疗,同时关注患者整 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2718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针对不同疾病,介绍拔罐刮痧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如感冒、咳嗽、哮喘等。通过实例 分析,增强学生对拔罐刮痧治疗方法的感性认识。
06
中医养生与保健
饮食养生与保健
食物性味与归经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及归经,根据体质选择 适宜食物。
季节饮食调养
饮食搭配与禁忌
掌握食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避免不当搭配 影响健康。
针对感冒、咳嗽、胃痛等常见病症,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养生与保健
介绍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如饮食调 养、情志调摄、运动保健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中医中药基 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中
医辨证与治疗。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我提高 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B
C
气血津液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
阐述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探讨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D
03
中药基础理论
中药的性能与分类
中药的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 特征的高度概括。
顺应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养生保健 。
02
01
特殊人群饮食
针对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个 性化饮食建议。
04
03
运动养生与保健
运动养生的原则
阐述动静结合、形神共 养等运动养生原则。
传统运动养生方法
介绍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等传统运动方式 。
现代运动养生方式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0db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d.png)
课程名称:中药科普课堂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定义、分类、来源等。
2. 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中药识别和泡制。
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知识2. 中药的识别和泡制教学难点:1. 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理解2. 中药的应用和配伍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药标本、中药图谱、教学课件、泡制工具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中药?中药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中药的定义、分类、来源等基本知识。
2. 学生通过观察中药标本,了解中药的外形和颜色。
3. 教师展示中药图谱,讲解中药的功效和药性。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中药泡制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2. 学生尝试泡制一杯中药茶,观察中药的颜色、味道和泡制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中药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中药的功效和药性,重点介绍常见中药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中药配伍的原则,学生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中药配伍。
2.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配伍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功效、药性和配伍原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实践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对课程的满意度、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设计模板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222426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c.png)
一、课程名称:中药知识普及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3.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4. 提高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进行日常保健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 40分钟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展示中药材的图片、功效介绍等。
2. 中药材实物或模型:如人参、枸杞、菊花等。
3. 小组活动材料:如标签纸、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药吗?中药有哪些种类?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1. 中药的定义:介绍中药的概念,强调其来源于天然草药。
2. 中药的分类:讲解中药的四大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温里药)。
3. 中药的性味归经:解释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基本概念。
4. 展示中药材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中药材。
第三部分:实践操作(1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
2. 任务:每个小组用标签纸贴上所选中药材的名称、功效、性味归经等信息。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四部分:互动交流(10分钟)1.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选中药材。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信息。
3.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抢答,加深对中药知识的理解。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了解身边的中药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操作技能。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教案模板范文中药
![教案模板范文中药](https://img.taocdn.com/s3/m/4cd6a39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1.png)
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对象:高级护理专业学生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采集、炮制等基础知识。
- 熟悉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 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禁忌及用药安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中药学知识进行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
- 能够识别常见中药及其药材。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中药的定义和特点2. 中药的分类:按药性分类、按来源分类、按部位分类二、中药的采集与炮制1. 中药的采集时间与方法2. 中药的炮制目的和方法3. 常见中药炮制实例三、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1. 性味归经的基本概念2. 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3. 常见中药的功效主治四、中药的配伍原则与禁忌1. 中药配伍的原则2. 常见中药的配伍禁忌3. 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介绍中药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内容-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PPT展示中药的分类方法,并结合实例讲解。
3. 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不同分类的中药实例。
4. 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讲授内容-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药的采集和炮制过程。
2. 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分享常见中药炮制实例。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实践,如切片、炒制等。
4. 总结与反馈- 教师点评学生实践操作,总结炮制要点。
第三课时1. 讲授内容- 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通过PPT展示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
2. 课堂案例分析- 教师给出病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证施治。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药配伍原则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解答学生疑问。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教学设计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c29e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0.png)
方剂组成原理及变化规律
组成原理
方剂由君、臣、佐、使四部分组成,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 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佐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引导诸 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药性。
变化规律
随着病情的变化和药物性能的不同,方剂组成可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阶段的 治疗需求。
经典方剂介绍与解读
解表药类中草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 水消肿,适用于风寒感冒 、咳嗽气喘等症。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 阳化气,适用于风寒感冒 、寒凝血滞诸痛症等。
柴胡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 阳举陷,退热截疟,适用 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胸胁胀痛等症。
清热药类中草药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适用于
03
中药分类
中药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等;按 功效可分为解表药、清热 药、祛湿药、补益药等。
命名原则
中药的命名多根据其形态 、气味、功效等特点进行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 形象、生动的特点。
药材辨识
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原 则,有助于更好地辨识和 记忆各种中药材。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 慢性病、康复和保健领域。
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 认可,中药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也在逐渐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和知识,包括中药的分 类、性能、功效及用法 等。
02
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 不良反应及质量控制等 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2-06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中药学基础知识概述 • 常用中草药介绍与功效分析 • 中药制剂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 • 中药配伍应用及方剂组成原理 •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中药应用前景展望
中药学优秀教案
![中药学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f324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2.png)
中药学优秀教案教案名称:中药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包括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难点: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中药材标本、中药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中医药实例,如板蓝根预防感冒,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中药材:展示中药材标本和图片,讲解金银花、菊花、连翘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进行调查,了解其生长环境、采集加工方法等,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中药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健茶、食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套中药保健方案,包括药材选择、用法用量等。
2. 答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符合个人或家人体质的中药保健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探索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加工厂等,增强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中药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知识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39c81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特点以及常用中药的功效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中药资料、分析中药功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药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文化的兴趣,树立热爱中医药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常用中药的性能特点3.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作用4. 中药的使用原则及禁忌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
2.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讲解中药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介绍中药的分类方法,如按药性、归经、功效等进行分类。
3. 讲解常用中药的性能特点(1)讲解中药的性能特点,如寒、热、温、凉、平、甘、辛、酸、苦、咸等。
(2)举例说明不同性能特点的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4. 讲解常用中药的功效和作用(1)讲解常用中药的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湿利尿等。
(2)举例说明不同功效的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5. 讲解中药的使用原则及禁忌(1)讲解中药的使用原则,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合理配伍等。
(2)介绍中药的禁忌,如孕妇禁用、过敏体质禁用等。
6. 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查阅中药资料,了解一种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药的使用原则和禁忌。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8.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至少10种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作用。
(2)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中药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中药实践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科普课堂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7f88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7.png)
课程名称:中药科普课程目标:1.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掌握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功效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提高健康意识。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中药标本3. 中药图谱4. 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医药文化宣传片,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药吗?中药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采用天然草药及其加工品为原料,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类药物。
- 中药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 中药的作用:中药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治疗疾病等多种作用。
2. 讲解常见中药的名称、性味、功效和应用。
- 以常见中药为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讲解其性味、功效和应用。
- 通过图片展示中药的实物,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药的外观特征。
三、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进行研究和讨论。
2.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该中药的来源、功效、应用等。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研究的中药。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健康,合理使用中药。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中药知识,提问学生关于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针对上节课的小组活动,提问学生所研究的中药的相关信息。
二、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中药泡茶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中药茶。
2. 教师讲解泡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中药茶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制作中药茶,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药茶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制作和饮用中药茶,提高健康意识。
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45bb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0.png)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用法、使用时间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出 现不良反应或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合 理选择和使用中药。
04
中药功效与临床应用
解表药功效及临床应用
发散风寒药
04
水试法
将药材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膨胀 、溶解等现象。
真伪辨别实例分析
01
人参与西洋参
人参表面黄白色,芦头短,断面有菊花心;西洋参表面黄褐色,芦头长
,断面无菊花心。
02 03
川贝母与浙贝母
川贝母呈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浙贝母呈扁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 抱合。
中药基本概念及分类
中药定义及特点
中药定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 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 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特点
具有天然性、多成分性、多靶点 性、整体调节性等特点。
中药分类方法及体系
按药物性质分类
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辛、甘、酸 、苦、咸五味。
按药物归经分类
根据药物对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进行分 类,如入心经、入肝经等。
鹿茸与马鹿茸
鹿茸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外围 无骨质;马鹿茸表面茸毛灰黑色或灰棕色,皮茸较松,锯口面外围有骨 质。
提高鉴定能力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系统学习中药鉴定学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各种药材的性状特征和鉴别要点 。
多实践多总结
通过大量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归 纳各种药材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中药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知识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af8a3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d.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常用药材及其功效。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中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常用中药的名称、功效和适用范围。
三、教学难点1. 中药的功效与药性的关系。
2. 常用中药的辨别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中药材标本、中药书籍、中药模型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医药学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药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 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养生功能的药品。
2. 中药的分类:a. 按来源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b. 按药性分类:寒凉药、温热药、平性药。
3. 常用中药介绍:a. 植物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b. 动物药:如鹿茸、阿胶、龟板等。
c. 矿物药:如石膏、雄黄、磁石等。
4. 中药的功效与药性:a. 中药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
b. 中药的药性:寒、凉、温、热、平。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中药材的辨别方法,如外观、气味、味道等。
2.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材的辨别和鉴别,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常用药材及其功效。
2. 强调中药的辨别和使用方法,提醒学生在使用中药时要遵医嘱。
六、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中药材的来源、功效、药性等。
2. 收集身边的中药应用案例,分析中药在生活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生动形象,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d559a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2.png)
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医药相关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及作用。
2. 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等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提高中药素养。
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及作用。
2.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的关系。
2. 中药的用法用量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中药学基础》2. 教学视频:《中药基础知识》3. 中药样品:菊花、枸杞、胖大海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中药?中药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药物。
2. 中药的分类:根据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根据来源,中药可分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3. 中药的来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
4. 中药的作用: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中药,并说明其功效。
2. 教师展示中药样品,请同学们辨认并说出其名称和功效。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及作用。
2. 鼓励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学习中药知识,提高中药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请同学们复述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及作用。
二、新课讲授1.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
2. 中药的功效:中药具有解表、清热、解毒、补益、活血、祛湿、利水等功效。
3. 中药的用法用量: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合理使用中药。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问:中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有何关系?2.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中药的用法用量。
小学中药知识科普教案模板
![小学中药知识科普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8a1328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9.png)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3.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4.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简单的中药识别方法。
教学重点:1. 中药材的基本分类。
2. 常见中药材的名称、功效及识别方法。
教学难点:1. 中药材的识别和功效的理解。
2. 中医药文化背景知识的普及。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展示。
2. 常见中药材样品。
3. 中药知识手册或科普书籍。
4. 互动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药吗?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中药的基本概念:- 介绍中药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 讲解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2. 中药材的分类:- 介绍中药材的基本分类方法,如按药用部位、功效等。
- 展示不同分类的药材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常见中药材的认识:- 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如人参、枸杞、当归等。
- 讲解每种药材的名称、功效、外观特征等。
4. 中药材的识别方法:- 教授学生简单的中药材识别方法,如观察外观、闻气味、品尝等。
- 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尝试识别中药材。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分发中药材样品,让学生进行观察、闻味、品尝等活动。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药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中药材知识。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学习中药知识有什么意义?五、课后作业1. 收集家中或周边的中药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制作一份关于中药的小报,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操作、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药知识。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e2037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6.png)
#### 一、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和功效。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识别能力、配伍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 三、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 六、教学难点1. 中药的功效与配伍。
2. 中药的应用实践。
####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中药实物或标本。
3. 实验室或教学场所。
####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药基本概念与分类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中药?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中药基本概念- 中药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 中药的分类:按来源分类、按作用分类等。
3. 实物展示- 展示常见中药实物或标本,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 学生观察并说出中药的名称、外形和基本功效。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中药的分类依据,总结不同分类的特点。
第二课时:中药的功效与应用1. 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分类:解表、清热、解毒、活血等。
- 每种功效的典型中药及其应用。
3. 中药配伍原则- 介绍中药配伍的原则:君臣佐使等。
-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中药配伍的技巧。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药方,进行中药配伍实践。
第三课时:中药的识别与鉴别1. 导入新课- 提问:如何识别和鉴别中药?2. 讲解中药识别方法- 中药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 介绍常见中药的鉴别方法。
3. 实物鉴别- 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药材,进行中药鉴别。
4. 讨论交流- 分享鉴别经验,总结中药识别的技巧。
第四课时:中药应用实践1. 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中药的识别与鉴别。
2. 中药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课程教案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1e3d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7.png)
《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课程教案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基本中医药理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分类、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熟悉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4.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对中医药学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1 中医药学的定义和范围1.2 中医药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1.3 中医药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2. 中医药学的基本分类和基本理论2.1 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分类2.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2.3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药性理论、药物归经学说等3. 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3.1 临床观察法和临床实验法3.2 实验室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4. 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4.1 中医诊断学: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2 中药学:中药的基本性质、品质要求和药物制剂4.3 方剂学:方剂的基本分类、处方规律和辨证施治原则五、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授课形式系统讲解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实例分析:结合典型病例和临床实践,分析并讨论中医药学的应用;3. 小组讨论:利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彼此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堂测验:通过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4. 期末考试:结合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综合测试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
![中药基础理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a3c0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9.png)
教学PPT与课件
教学PPT:制作 精美,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教学视频:生动 形象,讲解详细,
易于接受
课件:互动性 强,操作简便,
易于理解
教学软件:功能 强大,操作简便,
易于使用
实验器材与药材
实验器材:显微镜、烧杯、试管、 酒精灯等
药材的采集与保存:介绍药材的采 集方法、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和难点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巩固练习
复习中药的基础知识,如药性、药 效、配伍等
设计一些中药相关的案例分析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巩固所学知 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完成中药方剂的配伍练习,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 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中药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方 法 05 教 学 步 骤 06 教 学 评 价 与 反 馈
1
添加章节标题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的基础 知识,如中药的 种类、性质、功 效等
理解中药的药理 作用,如中药的 药效、药性、药 味等
例分析等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药 基础理论的兴趣 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怀,认识 到中药是中华民 族的瑰宝
引导学生尊重自 然,关爱生命, 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精神,共同 探讨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用药禁忌】
1. 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堕胎 作用较强的药物。
2. 慎用: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药物,以 及辛热滑利之品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腐 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食物。
2. 根据病情及用药特点,忌食与病情和病性 不相宜的食物。
用法
【汤剂煎煮方法】
相使二药配伍,其疗效增强,仅是较单味 应用时有所增强,不存在特殊的协同作用。
【相畏】【相杀】 相畏指二药合用,一药的毒害效应被另一药
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
相杀指二药合用,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害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相恶】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指两药合用后,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红(西红花)
黄 绿 色 ( 荆 芥 穗 )
黄白色(川贝母)
➢在描述复合色的药材 时,应以后一种为主
红棕色(何首乌)
No Image毛茸(辛夷) No Image
环纹(防风)
钩刺(苍耳子) 光滑(相思子)
质地:指药材的质感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坚硬 坚硬结实,以手掰不能破碎。如川芎等。 (2)坚韧 不但坚实,而且手折或拉时有一定弹韧性, 如桑白皮等。 (3)柔软 手捏可变形,有软质舒适感,如熟地黄、桂 圆肉等。 (4)松泡 组织结构疏松,体质轻泡,如南沙参、大腹皮 等。 (5)粉性 富含淀粉,折断时常有粉尘飞扬,断面常显 白色粉粒,如粉防己、山药等。 (6)油润 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如当归等。 (7)角质 内部结构紧密,并显示动物骨角样的光泽,如 郁金、天麻等。
配伍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恶、相反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
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 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 者;不尔,勿合用也。” ——《本经》
【单行】 “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单味药治疗疾病。又称单方。
【相须】【相使】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味药合用,起协 同作用,常相互需求以增进疗效的配伍关系。
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治疗 目的一致的两味药合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 药为辅,可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
相同点:都是指二药配伍后治疗效应增强。
不同点:相须二药之间存在特殊的协同增效关系, 彼此相需而不可离。
道地药材:即某一地区所产的某种药材,产量高、 质量好、疗效佳,素有盛名。
十大广药:广藿香、化橘红、阳春砂、巴戟天、 高良姜、金钱白花蛇、广地龙、佛手、沉香、 广陈皮。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浙八味:白术、菊花、芍药、玄参、玄胡、浙贝、 温郁金、麦冬。
四川:黄连、川芎、川贝等。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等。 山东:阿胶、金银花 宁夏:枸杞 云南:三七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三、祛暑药: 藿香、广霍香
四、祛风湿药: 虎杖、秦艽、苍术、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
槲寄生、马钱子、天仙藤、木瓜、金钱白花蛇 五、祛寒药:
川乌、附子、姜、肉桂、吴茱 、丁香、小茴香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六、泻下药: 1.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2. 峻下逐水药:巴豆 3. 润下药:蜂蜜
【影响因素】
2.质地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影响因素】 3. 炮制 酒—升;盐—降;姜—散;醋—敛 4. 配伍
【影响因素】
1. 性味 2. 质地 3. 炮制 4. 配伍
自身因素 人为因素
“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李时珍
归经
【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 用。
朱砂 :镇心安神 — 心经 杏仁 :肺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大肠经
毒性
【古代认识】 1.“毒”是指药物的偏性。 2.“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
【现代认识】 “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毒原因】
1. 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 2. 炮制或配伍不当; 3. 药不对证; 4. 体质因素。
No 何
首
Image乌
大黄
商No I陆mage
槟榔
嗅气尝味
No Image No Image
*口尝时咀 嚼1分钟
*有刺激性 和剧毒的药 材,口尝小 心,以免中 毒
水试:
秦皮-浸水中水浸液显蓝色荧光 西红花—黄色 葶苈子、车前子加水体积膨胀、种子粘滑
火试:
海金沙-爆鸣声且有闪光 青黛——燃烧有紫色烟雾
炮制
一、修制
纯净处理 粉碎处理 切制处理
炮制
二、水制
洗 泡 润 漂
水飞 将药物与水同研,以制取药 物的微细粉末的方法。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
酒炙
炒
醋炙
炙
盐炙
姜炙
煅
蜜炙
煨
炮制
煮
蒸
四、水火共制
潬
淬
炮制
五、其它制法
制霜 发酵 发芽
第四章 中药商品鉴定
一、鉴定依据
1、药品标准
①中国药典:
1953 、 1963 、 1977 、 1985 、 1990 、 1995 、 2000、2005版
中药学
Materia Medica
【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概说
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 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七、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茯苓、防已、广防已、薏苡仁、
车前子、车前草、猪苓
常用中药(按中医功效分类法 )
2. 利尿通淋药:关木通(备注链接:含“关木通” 的药物被禁止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关 木通药用标准)、海金沙、滑石
•植物鉴定的步骤 1.观察植物形态 2.核对文献 3.核对标本
二、性状鉴定
(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性状鉴定:是指用眼看、手摸、 鼻嗅、口尝等方式了解药材性 状,判断药材品种和质量的鉴 定方法。 性状:指药材的形状、大小、 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 特征和气味等属性。
【作用及适应证】
1. 寒凉药性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阳热证。
2. 温热药性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等作用,适用于阴寒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
【概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又包括
淡、涩两种药味。 【确立依据】
1. 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感觉之味 2. 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功能之味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配伍
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降低疗效—相恶 消除毒副作用—相畏、相杀 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麻黄 大黄 生姜
人参
相须 桂枝 相使 槟榔
相杀 半夏
相畏
相恶 莱菔子
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性状鉴定的内容
1.看形状 2. 量大小 3.看表面
(颜色、特征)
4.验质地 5.看断面 6.嗅气尝味 7.水火试法
黄芪
(圆柱形)
三棱
(扁卵状圆锥形
纺 锤 形
桃 扁仁
长 卵 形
半夏
类球形
熟地 不 规 则 块 状
厚朴 卷筒状
黄柏 板片状
蓝(胆矾) 白(僵蚕)
黄(蒲黄) 黑 ( 熟 地 )
【配伍禁忌】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妊娠用药禁忌】
《便产须知》: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苡仁与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蟹甲爪, 硇砂干漆兼桃仁,地胆茅根莫用好。
有泻下大便、清热泻火、降泄肺胃上逆之 气和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积滞便秘,实火上炎 证,喘咳,呕呃及湿证。
【作用及适应证】
5.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用治瘰疬、瘿瘤、
癥瘕及便秘等。
6. 淡:能渗能利 有利水渗湿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等证。
升降浮沉
【概念】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是
炮制
【炮制的目的】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2. 提高药物疗效 3.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符合病情的需要 4. 矫嗅矫味,便于服用 5. 使药材纯净,利于准确称量和服用 6.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炮制
【炮制的方法】
一、修制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它制法
•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
▪器官较齐全或具花、果的药材,一般应配合 基源鉴定 进行;
▪单一器官而体形完整的药材,宜先进行性状 鉴定 ,必要时再作显微和理化鉴定 ;
▪粉末药材,主要采用显微和理化鉴定。
第五章 中药的产地
产地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 的动、植物和矿物。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 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