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作者把灯彩写成“火树”,把烟火喻为“星雨”。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精美的彩灯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凤箫:箫的美称。]

这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这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蓦然:忽然。阑珊:稀疏,零落。] 这四句是全词的核心,寄托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情怀。

名家赏评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过片说到观灯的女郎们。“众里寻他”句,写在热闹场中,罗绮如云,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处看见了,亦似平常事情。结尾只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临安帝都,元夕的灯火犹似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哗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并不是自伤幽独,而是写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怀。(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鹧鸪天

有客慨然淡功名,同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我在青年时代曾经率领过上万的军队,而跟随我一道渡江的都是穿着锦衣的精锐骑兵。锦襜突骑:指精锐的锦衣骑兵。襜: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燕兵:指金兵。娖: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银胡: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昂扬激越,声情并茂。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未免感叹今天的我——年老了,已经白了的胡子,不能再被春风染成黑色了。]

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自己的平戎方略不被当局采纳,只有归耕田园,向乡邻学种树。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

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登上郁孤台,看到台下的江水,觉得那奔腾的江水,不知道有多少逃难百姓的泪水!]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站在郁孤台上,向西北方向望去,想望见京城汴,可叹的是,数不清的大山遮住了视线。]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是,青出却遮不住有“行人泪”的江水,它冲破大山的阻挡,向东奔流。]

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入海

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在郁孤台上一直站到黄昏,心里正为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愁闷,想不到从附近的深山里却传来了鹧鸪的凄凉的叫声,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沉痛。]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

结构巧解

《青玉案•元夕》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久望意中人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鹧鸪天》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入写他为国家收复失地的愿望落空,从而发出无限感慨。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