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父亲胡传
陈达
冬日的石头甸子如同银色的雪野被火烧后留下的焦黑残迹,当闯出大山的马车蹒跚其上时,眉毛胡子挂满霜花的车老板忍不住对车上冻得瑟瑟发抖的胡秀才主仆吼道:徽州朝奉,打起精神,宁古塔就要到了……
这是光绪七年(1881)十月初六,在宁古塔发生的一件既不惊天也不动地旧事。上面所说的胡秀才,姓胡名传,字铁花,号钝夫。是中国著名学人胡适的父亲。
1841年胡传出生在黄山脚下绩溪县的上庄。到了四十岁,历经数十年寒窗的胡传也没能取得功名,故决定放弃科考另图发展。他向经商致富的族伯“受二百金,留百金于家,携百金以行”,毅然决定去投效大清王朝的东北边荒事业。作家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中感叹道:“胡传以一个四十岁落第的江南士子,亲老家贫,妻亡子幼,竟然离乡撇井,负债投边,出塞四十日,去充当一名三品小官吴大澄的幕僚。”真是非常人能做出的决断。
十月二十六日,胡传终于面见珲春阅兵归来的奉旨督办边垦事务三品钦差大臣吴大澄。吴大澄早就有绘制东三省舆图以御沙俄蚕食的想法,胡传这个精通军事地理学人才的不期而至,让吴钦差如获至宝。没过几天,胡传跟随吴大澄去三姓阅兵查勘地势。一行几人在牡丹江上坐马爬犁赶奔三姓,“夜则宿岸侧,以斧伐薪,群烧火以自暖,凿冰取水以饮,烘干粮以食,各卧爬犁中。冷不可耐,则各出所带高粱酒暖而饮之,或向火以待旦。”
光绪八年(1882)三月,胡传接受吴大澄的委派远赴宁古塔与珲春交界的原始大山,顶风冒雪实地勘查十三道嘎牙河流域的地势水情及其山中常住人口的数量。在调查笔记《十三道嘎牙河纪略》中,胡传写道:该处“山中蹊径丛杂,路不可通,十数里之间,忽缘山,忽渡水,忽逾岭,忽穿林,变幻无定,恒终日不见人迹。”山林密集之处,“苍翠阴翳,幽僻隐奥,为自古人迹罕到之处。”他还认为:在老林里“盗贼出没其间,难于掩捕”是错误的,真正的原因是没能找到捉贼的窍门。凡是隐隐约约有蹊途可辨之处,“其两旁林木必有斧斤所斫之痕,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以为标记,数十里接连不断,是以山中人有‘道在树上’之说,循此深人穷追,必可得其巢穴之所在”,将盗贼一举歼灭。
光绪八年(1882)五月二十二日,在胡传的陪同下吴大澄亲赴三岔口,检查招垦进展情况。
同年十月,胡传奉命出任东宁三岔口招垦总局主办委员,主持招民垦荒事宜。由于提供免收垦民一年押荒钱的优待,吸引着乌苏里江以东倍受沙俄欺凌的土人和山东、辽南没有土地的农民结伴而来,当年三岔口招垦总局就新垦地1.24万垧,穆棱河一带增垦地600余垧,“招垦实边”的政策很快见效。从此该地人烟渐密,零星出现了村落和市集,为黑龙江东部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绪九年(1883)正月,胡传又奉命由瑚布图河入山,经老岭去珲春,会同俄人勘界。在雪没膝盖、人迹道路皆无、野兽频繁出没的莽莽密林做勘察,行程异常艰难。途中天降暴风雪,他们山林中迷失了方向,陷入“绝粮三日”的险境。胡传一边鼓励大家要镇定别害怕,一边根据“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冷静地辨察着溪流方向,带领大家沿着水流的方向走出森林。传说中,胡传在宁古塔期间曾两度遇险,都被他成功化险为夷。由于任胡传的随从大都异常辛苦又不得善终,以至于若干年后胡传升任台湾知州时,竟没有人愿意随他赴任。对于这些出生入死的经历,胡传只以《大江东去》几句话轻描淡写,“只当竹杖芒鞋,寻常游览,吟弄风和月”、“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
百般忙碌的胡传在稍有余暇,总是书不离手,经常是“钩沉发微,绘其经纬,毛笔或浓或淡,朱批灿如桃花,每天可写几十张纸,虽在兵间不废。”经胡适的秘书罗尔刚历时九个月整理抄录的《胡铁花遗稿》一书,共八十万字。光绪九年宁古塔重修城墙,由胡传代副都统容山所作的《重修牙城记》一文,即可领略到其过人的文采。胡传作为东北地理历史的重要学者,在所撰写的《东三省海防札记》一书中,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开枪炮之禁实行全民皆兵、征收盐税补充军饷开支不足等诸多利国利民的政治新主张。人读过后皆称“筹画周密,确具卓识,迥非书生纸上谈兵之比”。
在宁古塔期间,胡传以其坚韧的毅力、丰富的地理学知识、过人的才华,深受吴大澄的赏识,巡行阅边时总偕胡传同行。吴大澄向朝廷保举胡传说:其人“有体有用,实足为国家干济之材,不仅备一方牧令之选。”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胡传因母殪奔丧回里。东北宁古塔的一段经历给他带来了好运气,虚度了四十四年光阴的胡传此后好事不断,官职得以不断升迁。曾担任上海“淞沪厘卡总巡”、台湾“全台营务处总巡”、“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等职,老年的胡铁花又创造了他今生最伟大的经典之作———儿子胡适,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抹上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