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概论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讲 概论
(1)历史角度看审计:审计模式的演进
学习 目的
(2)为什么需要审计? (3)审计的本质特征 (4)审计的概念、定义
(5)审计种类划分简介
审计与侦探
当看到这种情况时,审计师应该怎么做?
A
置之不理
B
盖上井盖
C
劝阻小朋友
D
告诉他妈妈
审计人员能发现所有的问题吗?
1895年,心理学家弗 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 发表《歇斯底里研究》,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 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其实,企业存在的问题就 像是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 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 的一角,更庞大的危险部 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
审计的最终产品是什么?
I, (Bride/Groom), take you (Groom/Bride), to be my (wife/husband),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from this day forward until death do us part.
审计的功能何在? 审计职业安身立命的支撑点在哪里? 是什么驱动着这一职业不断更新与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审计:审计模式的演进
(一)账项基础审计的产生
1、 古代审计及英国详细审计时期
13、14世纪合伙制企业的出现
• 审计需求:
• 合伙企业中未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需要了解 中,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以维护其投资利益, 而参与经营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他们证明合伙契约 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和分配是正确合理 的,产生了审计的社会需求
•
经济业务简单,控制手段较原始,财产所有
者关心的是经营管理者的诚实性。
• 审计目标:早期审计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
直性,而不是薄记的质量,只有在认为可 能存在舞弊行为的情况下才对簿记正确性 加以验证。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
• 审计需求:
• 两权进一步加剧分离,经营管理人员为谋取 私利可能损害所有者利益的风险,
• 管家式的受托经济责任基本就是集中在不舞 弊、不中饱私囊方面。
• 审计目标:
• 揭露各种错误、揭弊和不忠于职守的行为。
对以上两个阶段审计的总结
舞弊审计
审计方法是以交易为基础,进行账证、账账 及账表之间的稽查和核对,在详细审计的基础上 据以判断是否存在舞弊性行为或技术性差错。
实质上是对会计人员工作的一种重复,一种独 立复核。
2、美国资产负债表审计及财务报表审计初期
• 20世纪初,全球经济发展重心转向美国
• 审计需求:债权人成为报表的最大需求方,
以求得其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 (而不是经营者诚信与否,诚信不代表经营有方,能按时还本付息。) • 1929经济危机后,扩展到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希望从报表中提炼经营风险信号,以规避 或减少风险,审计的受益对象从单一的股东 扩大到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多元利害关系人。
• 审计目标:
• 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导向的资产负债审计的流行 • 1929年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审计目标逐渐由
查错揭弊向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转变。
该阶段总结:
• 审计的目标基本都是查找和揭露账面上的差错和 舞弊,业务活动的开展则主要是以账面上的会计 事项及交易为主线,围绕会计账簿报表的编制过 程来进行的。
(二)制度基础审计(系统导向审计)
导火索: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破产案例 该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由于管理层合伙舞弊,利用公司
内部控制的薄弱从公司贪污了巨款,从而使股东和债权人 蒙受了损失。
该公司十多年来的财务报表是由一流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 执行审计, 一直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发表正确 适当 的审计意见。
• 这一事件暴露了审计程序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 重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尽管建立内部控制 是管理部门的义务,但是审计人员为了避免法律 责任也有责任对委托人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进行 评价。
• 特点: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为基础,以验
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审计目标。
• 理论基础:研究一个客户的内部牵制系统,特别是会
计控制系统,考虑其工作流程和自我检查的效果可以 有效地确定客户会计制度的可靠性程度,然后可以根 据内部牵制的效果来决定抽样范围,从而制定出既有 效率又有效果的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的变化
• 1940---1960年间,审计目标继续强调确定财务 报表的公允性,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查错揭弊的 重要性
• 直到1960年以后,企业管理人员舞弊欺诈案的增 加和诉讼爆炸。审计目标由报表公允性转化为两 者兼具。
公允表达
会计意义上
财务报表与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 状态
审计意义上
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会计揭示的充分性,审计判 断的正确性。 – 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真实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 – 审计报告是否公允表达了审计性质、范围和意
见
隐患
雇员之间串通作案及高级管理层涉及欺诈使得审 计人员揭露欺诈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AICPA发表的16、17号审计准则公告,仍以财务 报表为中心来看待查错揭弊问题,只是在重大舞弊 已影响到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时才将其列入审计关 注问题。 虽然有意承担查错揭弊责任,但对责任的认识还未 完全肯定,对此责任的接受还较为勉强。
(三)风险导向审计
• 导火索:安然事件与安达信的解体 • 一是安然事件是这次美国资本市场舞弊风波的发
端, • 二是安然公司从成长到破产,一直吸引美国媒体
的关注和公众的视线, • 三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导致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
—安达信公司解体。
安然事件如何爆发的?
•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第三季度的财 务状况,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从 安然公司走向毁灭的整个事件看,这次财务报表 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 2001年10月22日,The Street.com网站发表文章进 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Marlin2信托基金和 Osprey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3 4亿美元,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
• 同一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安然,要求安然 公司主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于10月31日开始 对安然公司进行正式调查,至此,安然事件终于爆发。
• 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2001年1 1月8日,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做了假帐: 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且未 将巨额债务入帐。
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的角色
• 从安然成立时起,安达信就开始担任安然公司的外部 审计工作。
•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达信与安然签署了一项补充协 议,安达信包揽安然的内部审计工作。
• 不仅如此,安然公司的咨询业务也全部由安达信负责。 • 接着,由安达信的前合伙人主持安然公司财务部门的
工作,安然公司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不少是来自安达 信。从此,安达信与安然公司结成牢不可破的关系。
• 2002年10月1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对 安达信妨碍司法调查作出判决,罚款50万美元, 并禁止它在5年内从事业务。
启示:
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对企业制
度作了反思,意识到: 1、内部控制,特别是公司高管部门及高 管人员有疏于舞弊控制责任的问题。
2、公司治理问题,是导致公司舞弊的根 本原因。
二、谁需要审计? 为什么需要审计?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
南海事件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
1713年与西班牙政府签订协议,取得从非 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的垄断权,引发投机热潮。
1720年该公司散布消息,承诺高达60%的 股利,公司股价在4-7月由120英镑涨到 1050英镑。不久投资者发现一切都是骗局, 股价开始下跌。8-9月从900英镑跌落到190 英镑,公司最终破产。
该公司破产使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 损失,英国议会在公众的强大压力下,聘请 了会计师查尔斯· 斯内尔(Charles· Snell) 对该公司进行检查,在检查之后,他以会计 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书”,从而成为第 一位注册会计师,同时也宣告了具有现代意 义的民间审计的诞生。
财产所有者 财产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财产管理者
会计资料及 经济活动
审计者
• 财产所有者: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 财产管理者:被审计人 • 受托经管责任: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与被审
计人之间存在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审计人受资源财产所有者授权或委托,代表
他们对经营管理者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 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节 审计的产生
一、审计存在的原因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 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 ,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理 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 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的选择所致;审 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 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代理理论
独资经营:经营者拥有全部股权,
1、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 2、他的任何在职消费支出都将由他 自己全部承担, 3、也将完全承担由于低效或无效经 营管理可能产生的全部损失。
股份经营:经营者拥有股权下降至100%以下,经营
者不需要象过去一样为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承担完全 的责任。 例如,经营者拥有30%的股权,同样的支出,他就只 需要承担30%的份额,其余70%将由其他投资者共 同承担,但享有的部分剩余索取权不变。
这里就存在一个代理问题,即道德风险,可 能存在各种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
代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偷懒、不负责任,即代理人付出的努
力小于其报酬。 第二,机会主义,即代理人为了增加自己的
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问题解决的途径:激励制度、报告制度
、监督制度。
股东角度: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能因“道德
风险”预期而降低企业股价的出价,经营 者不得不承担这部分降价的损失,因此, 承诺股东会象100%股权时一样勤勉,不滥 用股东托付的成本。
债权人角度:债权人也担心所借资金在高风
险运营中血本无归,经营者为了以较低融 资成本借到资金,通常他都愿意与债权人 签订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
保险论
认为审计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会计师职业界所面临
的商业风险(Busings Risk)日益严峻,认为审 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 表的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 险水平之下的过程,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 的一项服务。
• 其据以立论的假设是,与股份公司利益相关的 各集团和股东,为防止经理们舞弊而引起灾难性的 损失,都愿意从自己将要得到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 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这部分审计费用就称之 为保险费用。
• 同时把审计的效果视为保险价值。如果审计人 员因失职而未觉察出财务报表不可靠,他们有责任 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 的。
•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风险转移说的基础上的,属 于经济学分配理论的范畴。
二、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编制财务报告 评价财务报告
会计 会计准则(纽带)
审计
会计 分析事项和交易 计量和纪录交易资料
分析和汇总已纪录的资料 编制财务报告
审计 取得和评价有关财务报告的证据
确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
编制审计报告 提交审计报告
公布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三、审计的本质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独立性、权威性
审计关系图
(3)授权审查 (6)报告审查
第一关系人 审计人
(4)通知审查 (5)接受审查
对第二关系人 的经济责任进 行审查,并向 第三关系人报 告的人
第三关系人 审计授权人 (预期使用者)
(1)要求履行经济责任 (2)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
第二关系人 被审计人
(责任方)
对第二关系人要求履行经济责任, 授权第一关系人对其审计并接受 审计报告的人。
对第三关系人负有经济责 任,并接受第一关系人审 查的人。
➢审计经济监督与其它经济监督的区别 ●监督的内容(综合) ●监督的层次(更高) ●监督的主体(独立)
第一讲 概论
(1)历史角度看审计:审计模式的演进
学习 目的
(2)为什么需要审计? (3)审计的本质特征 (4)审计的概念、定义
(5)审计种类划分简介
审计与侦探
当看到这种情况时,审计师应该怎么做?
A
置之不理
B
盖上井盖
C
劝阻小朋友
D
告诉他妈妈
审计人员能发现所有的问题吗?
1895年,心理学家弗 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 发表《歇斯底里研究》,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 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其实,企业存在的问题就 像是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 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 的一角,更庞大的危险部 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
审计的最终产品是什么?
I, (Bride/Groom), take you (Groom/Bride), to be my (wife/husband),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from this day forward until death do us part.
审计的功能何在? 审计职业安身立命的支撑点在哪里? 是什么驱动着这一职业不断更新与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审计:审计模式的演进
(一)账项基础审计的产生
1、 古代审计及英国详细审计时期
13、14世纪合伙制企业的出现
• 审计需求:
• 合伙企业中未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需要了解 中,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以维护其投资利益, 而参与经营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他们证明合伙契约 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和分配是正确合理 的,产生了审计的社会需求
•
经济业务简单,控制手段较原始,财产所有
者关心的是经营管理者的诚实性。
• 审计目标:早期审计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
直性,而不是薄记的质量,只有在认为可 能存在舞弊行为的情况下才对簿记正确性 加以验证。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
• 审计需求:
• 两权进一步加剧分离,经营管理人员为谋取 私利可能损害所有者利益的风险,
• 管家式的受托经济责任基本就是集中在不舞 弊、不中饱私囊方面。
• 审计目标:
• 揭露各种错误、揭弊和不忠于职守的行为。
对以上两个阶段审计的总结
舞弊审计
审计方法是以交易为基础,进行账证、账账 及账表之间的稽查和核对,在详细审计的基础上 据以判断是否存在舞弊性行为或技术性差错。
实质上是对会计人员工作的一种重复,一种独 立复核。
2、美国资产负债表审计及财务报表审计初期
• 20世纪初,全球经济发展重心转向美国
• 审计需求:债权人成为报表的最大需求方,
以求得其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 (而不是经营者诚信与否,诚信不代表经营有方,能按时还本付息。) • 1929经济危机后,扩展到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希望从报表中提炼经营风险信号,以规避 或减少风险,审计的受益对象从单一的股东 扩大到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多元利害关系人。
• 审计目标:
• 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导向的资产负债审计的流行 • 1929年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审计目标逐渐由
查错揭弊向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转变。
该阶段总结:
• 审计的目标基本都是查找和揭露账面上的差错和 舞弊,业务活动的开展则主要是以账面上的会计 事项及交易为主线,围绕会计账簿报表的编制过 程来进行的。
(二)制度基础审计(系统导向审计)
导火索: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破产案例 该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由于管理层合伙舞弊,利用公司
内部控制的薄弱从公司贪污了巨款,从而使股东和债权人 蒙受了损失。
该公司十多年来的财务报表是由一流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 执行审计, 一直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发表正确 适当 的审计意见。
• 这一事件暴露了审计程序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 重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尽管建立内部控制 是管理部门的义务,但是审计人员为了避免法律 责任也有责任对委托人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进行 评价。
• 特点: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为基础,以验
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审计目标。
• 理论基础:研究一个客户的内部牵制系统,特别是会
计控制系统,考虑其工作流程和自我检查的效果可以 有效地确定客户会计制度的可靠性程度,然后可以根 据内部牵制的效果来决定抽样范围,从而制定出既有 效率又有效果的审计程序。
审计目标的变化
• 1940---1960年间,审计目标继续强调确定财务 报表的公允性,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查错揭弊的 重要性
• 直到1960年以后,企业管理人员舞弊欺诈案的增 加和诉讼爆炸。审计目标由报表公允性转化为两 者兼具。
公允表达
会计意义上
财务报表与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 状态
审计意义上
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会计揭示的充分性,审计判 断的正确性。 – 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真实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 – 审计报告是否公允表达了审计性质、范围和意
见
隐患
雇员之间串通作案及高级管理层涉及欺诈使得审 计人员揭露欺诈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AICPA发表的16、17号审计准则公告,仍以财务 报表为中心来看待查错揭弊问题,只是在重大舞弊 已影响到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时才将其列入审计关 注问题。 虽然有意承担查错揭弊责任,但对责任的认识还未 完全肯定,对此责任的接受还较为勉强。
(三)风险导向审计
• 导火索:安然事件与安达信的解体 • 一是安然事件是这次美国资本市场舞弊风波的发
端, • 二是安然公司从成长到破产,一直吸引美国媒体
的关注和公众的视线, • 三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导致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
—安达信公司解体。
安然事件如何爆发的?
•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第三季度的财 务状况,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从 安然公司走向毁灭的整个事件看,这次财务报表 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 2001年10月22日,The Street.com网站发表文章进 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Marlin2信托基金和 Osprey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3 4亿美元,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
• 同一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安然,要求安然 公司主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于10月31日开始 对安然公司进行正式调查,至此,安然事件终于爆发。
• 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2001年1 1月8日,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做了假帐: 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且未 将巨额债务入帐。
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的角色
• 从安然成立时起,安达信就开始担任安然公司的外部 审计工作。
•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达信与安然签署了一项补充协 议,安达信包揽安然的内部审计工作。
• 不仅如此,安然公司的咨询业务也全部由安达信负责。 • 接着,由安达信的前合伙人主持安然公司财务部门的
工作,安然公司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不少是来自安达 信。从此,安达信与安然公司结成牢不可破的关系。
• 2002年10月1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对 安达信妨碍司法调查作出判决,罚款50万美元, 并禁止它在5年内从事业务。
启示:
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对企业制
度作了反思,意识到: 1、内部控制,特别是公司高管部门及高 管人员有疏于舞弊控制责任的问题。
2、公司治理问题,是导致公司舞弊的根 本原因。
二、谁需要审计? 为什么需要审计?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
南海事件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
1713年与西班牙政府签订协议,取得从非 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的垄断权,引发投机热潮。
1720年该公司散布消息,承诺高达60%的 股利,公司股价在4-7月由120英镑涨到 1050英镑。不久投资者发现一切都是骗局, 股价开始下跌。8-9月从900英镑跌落到190 英镑,公司最终破产。
该公司破产使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 损失,英国议会在公众的强大压力下,聘请 了会计师查尔斯· 斯内尔(Charles· Snell) 对该公司进行检查,在检查之后,他以会计 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书”,从而成为第 一位注册会计师,同时也宣告了具有现代意 义的民间审计的诞生。
财产所有者 财产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财产管理者
会计资料及 经济活动
审计者
• 财产所有者: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 财产管理者:被审计人 • 受托经管责任: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与被审
计人之间存在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审计人受资源财产所有者授权或委托,代表
他们对经营管理者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 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节 审计的产生
一、审计存在的原因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 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 ,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理 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 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的选择所致;审 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 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代理理论
独资经营:经营者拥有全部股权,
1、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 2、他的任何在职消费支出都将由他 自己全部承担, 3、也将完全承担由于低效或无效经 营管理可能产生的全部损失。
股份经营:经营者拥有股权下降至100%以下,经营
者不需要象过去一样为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承担完全 的责任。 例如,经营者拥有30%的股权,同样的支出,他就只 需要承担30%的份额,其余70%将由其他投资者共 同承担,但享有的部分剩余索取权不变。
这里就存在一个代理问题,即道德风险,可 能存在各种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
代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偷懒、不负责任,即代理人付出的努
力小于其报酬。 第二,机会主义,即代理人为了增加自己的
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问题解决的途径:激励制度、报告制度
、监督制度。
股东角度: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能因“道德
风险”预期而降低企业股价的出价,经营 者不得不承担这部分降价的损失,因此, 承诺股东会象100%股权时一样勤勉,不滥 用股东托付的成本。
债权人角度:债权人也担心所借资金在高风
险运营中血本无归,经营者为了以较低融 资成本借到资金,通常他都愿意与债权人 签订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
保险论
认为审计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会计师职业界所面临
的商业风险(Busings Risk)日益严峻,认为审 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 表的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 险水平之下的过程,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 的一项服务。
• 其据以立论的假设是,与股份公司利益相关的 各集团和股东,为防止经理们舞弊而引起灾难性的 损失,都愿意从自己将要得到的收人中支付一部分 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这部分审计费用就称之 为保险费用。
• 同时把审计的效果视为保险价值。如果审计人 员因失职而未觉察出财务报表不可靠,他们有责任 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 的。
•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风险转移说的基础上的,属 于经济学分配理论的范畴。
二、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编制财务报告 评价财务报告
会计 会计准则(纽带)
审计
会计 分析事项和交易 计量和纪录交易资料
分析和汇总已纪录的资料 编制财务报告
审计 取得和评价有关财务报告的证据
确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
编制审计报告 提交审计报告
公布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
三、审计的本质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独立性、权威性
审计关系图
(3)授权审查 (6)报告审查
第一关系人 审计人
(4)通知审查 (5)接受审查
对第二关系人 的经济责任进 行审查,并向 第三关系人报 告的人
第三关系人 审计授权人 (预期使用者)
(1)要求履行经济责任 (2)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
第二关系人 被审计人
(责任方)
对第二关系人要求履行经济责任, 授权第一关系人对其审计并接受 审计报告的人。
对第三关系人负有经济责 任,并接受第一关系人审 查的人。
➢审计经济监督与其它经济监督的区别 ●监督的内容(综合) ●监督的层次(更高) ●监督的主体(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