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完善历程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呀,那可是咱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它的形成和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咱先回想一下,以前咱们发展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会有点着急呀,光想着快快发展,却可能忽略了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呢?科学发展观的出现,就像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道路。

它最初的萌芽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呢。

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前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

然后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科学发展观逐渐成长起来。

它强调要以人为本,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哦!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光顾着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指标。

就好比盖房子,房子再漂亮,要是住的人不舒服,那又有啥用呢?还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呀,这就像是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奏。

各个乐器要配合得恰到好处,不能有的声音特别大,有的又听不见。

经济、社会、环境等等,都要一起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得完美无缺的呀,它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呢。

就像一棵小树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你看现在,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这其中,科学发展观可是功不可没呢!它让我们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单纯的速度,让我们的发展更加有后劲,更加可持续。

这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吗?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成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它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有活力。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科学发展观呀,它可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呢!我们要紧紧抓住它,让它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难道不是吗?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理念,用它来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一起为科学发展观点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加油!。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

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

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明确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

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

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

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发展中重要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始于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以科学发展为
中心,通过加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出台,使得国家规划设计完善,政策
更加有效,中国已经顺利推进科学发展,比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
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进行大量研发;政
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科技;高等院校加强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各种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层出不穷等。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起,到科学发展观的出台,再到实质化
的推行,整个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也是中国
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宝贵历史。

各种红利和进步都是科学发展观和改
革开放政策的结果,而小康社会堪称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

它阐述了人类发展的规律,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基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全民国家利益的有效统一,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和学者们开始重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加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实施。

一方面,政府制定了更加科学的政策,改革和完善了制度,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改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结合科学发展观,实施了科学技术创新战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制定了《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深入挖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理论指导实践。

例如,在政策制定方面,学者们提出了“综合因素政策”,将经济发展与基本社会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生态环境和谐相结合,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此外,学者们也提出了“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把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综合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表明,政府和学者们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未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将会更加深入,政府和学者们将会继续努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试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1 古典科学发展观古典科学发展观(classical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形成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源于其著名的三大希腊哲学家,分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亚里斯多德的学说。

基于它,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源自理解自然界,并根据理性来探索未被发现的物理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完成的最重要的研究是“四元素(Four Elements)”理论:火、水、土和空气。

然而,他们并没有指出物理客观性在自然界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反而将它建构为主观宇宙论,即一种经验主义,未开发出如今的现代物理学。

2 现代科学发展观在16世纪,文艺复兴精神带来了改革性的精神,催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现代科学发展观”。

这种科学发展理论强调了观点特别是科学方法,其特色表现在将科学与宗教分开,从理性出发进行科学探索,重视实验等。

科学家笛卡尔(Descartes)将知识从宗教和成见中割离出来,捍卫以非定律性知识,即技术方法等,构成自然界的行为,而且以数学定律为主要基础进行解释,这成为其时的重要现象学观点。

3 融合的科学发展观20世纪以来,科学产生了巨大的突破,激发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学发展理论,即融合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观点认为物质性(materiality)、内在性(innertivity)以及体验性(experience)是科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融合现代物理学、化学以及宗教学等观点,在实验发现上更多地考虑心理、社会、历史等因素,以及应用艺术、哲学等观念。

最终,科学发展以融合的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增添了从物质性、内在性以及体验性等观点来探索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多元性,从而使科学发展过程更加深入的发掘了自然的性质,更好的实现了自然的调节,以及认识社会历史中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目前各主要大国都已瞄准未来5—10年,设法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抢得先手。美国把21世纪初定位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5年为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经济新生计划”,欧盟“电子欧洲”计划和印度“跨越性发展战略”,都反映了各国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重视以及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白热化。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矛盾。“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贫富悬殊拉大。
4、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03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各种利益关系愈来愈复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政府的各种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意识等殛待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演变的过程?
1999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了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03年4月10日到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当时,他鼓励广东要万众一心战胜非典,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在当时就全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二)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将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二、概念解析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全面协调:指各个方面之间要相互协调,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

(2)可持续:指保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3)以人为本: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过程中,要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和利益。

(4)创新驱动: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三、形成背景1. 社会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扩大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探讨。

2. 政治背景2002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此后,中共中央多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将其写入《党章》。

3. 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

四、历史演变1. 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阶段(2002-2004)2002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强调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 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化阶段(2005-2010)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此后,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化和完善。

3. 科学发展观实践推广阶段(2010至今)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要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
• • 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 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 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 活力源泉; 三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2007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期 间,胡锦涛系统 阐述了科学发展 观的实践基础、 历史地位、科学 内涵、精神实质 和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内容
• 1、第一要义是发展
•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2)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走投入少、低消耗、污染小、可持续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 • 和谐发展---就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全 面进步,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 睦的和谐发展 • 和平发展---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 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 障 –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支撑和不 竭动力 –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支撑 – 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手段
• 要求: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党的建设总要求——
•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 搞好五大建设——思想建设(理想信念) 组织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作风建设(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 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 —— 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开 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党。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政治和组织保障。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内涵要点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日益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日益强烈,传统的发展思维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这一思想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内涵要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丰富多维,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在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综合施策,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和决策者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社会公平与效率、城市与农村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全局性、系统性的发展。

4. 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路径为了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实践路径。

1. 经济发展中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节点

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节点

科学发展观三个历史节点
1、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阐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含义,强调了发展应以人为本,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
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3、第三阶段: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了要紧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阶段:十年砺炼,淬火成金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阶段:十年砺炼,淬火成金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式写入党章,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是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的第一大成果。

科学发展观,最初是于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虽然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一定的概括,但仍然属于对科学发展的初始认识,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完善,属于科学发展观的培育雏型阶段。

经过五年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实质性发展,修改后的十七大党章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说明我们党已经把科学发展观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发展观的迅速成长阶段。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全国人民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迎来了十八大胜利召开。

通过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如同“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样,十八大最终把科学发展观明确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再次写入党章,十年砺炼,淬火成金。

它充分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尤其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定型阶段,真正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10
人口膨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制约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 世界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 60亿人口日 亿人口日”。 60亿人口日 。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年代 人口数量 间隔时间 1804年 10亿 1804年 10亿 数百万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74年 1974年 40亿 40亿 14年 14年 1987年 13年 1987年 50 亿 13年 1999年 1999年 60亿 60亿 12年 12年
2、实践基础: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新阶段 、实践基础:
特征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总体上还不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 基础薄弱、 城乡、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诸多新课题;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日益扩大,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彻会 针 会 第 的主 和 发 三 重义 发 展 , 大必 展 的 是 战须 中 重 我 略坚 国 要 国 思持 特 指 经 想和 色 导 济 。贯 社 方 社

方关 第 法于 二 论发 , 的展 是 集的 马 中世 克 体界 思 现观 主 ;和 义

科脉 代 邓 宁 第 学相 表 小 主 一 理承 ” 平 义 , 论又 重 理 、 是 ;与 要 论 毛 同 时思和泽马 俱想“东克 进既三思思 的一个想列 、

思考题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背景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 展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把握我国发 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各国发 展经验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 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 与时俱进,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本质,反映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勇气和远见卓识,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标志着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 高。

11级动医(二)班 8—14号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003年10月,党的十 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干问题的决定》指 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 这是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形势与政策课后问答题答案

形势与政策课后问答题答案

第一讲一、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酝酿提出阶段。

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可以看做是酝酿阶段。

在这一阶段,酝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号角,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宣言书。

之后,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了“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观点,至此,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已初步形成。

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2.逐步形成阶段。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七大召开,是丰富完善阶段。

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但指导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而且体现在规划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3.成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

十七大的召开,既是科学发展观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崭新起点二、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的认识?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2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3.要把握发展则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4要把握发展关键是抓住机遇.(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2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3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的重要意义3,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发展是统筹兼顾1,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2,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3,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四章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科学发展观

(2)1983年全国第二届环境保护会议召 开,副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宣布: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3)1996年7月全国第四届环境保护会议 召开,江泽民讲话指出: “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 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当前的发展,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 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绝孙。 ”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体。强调速度与 效益相统一,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 较快发展。” 确定“十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预期目标为7%
(2)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 报告》谈到:
“中央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 标为7%左右,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 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考虑了经济增 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 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对资 源和环境的压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 事业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落实 “五个统筹”,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 建设的全面发展。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 第一位,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 放量为1092万吨。
大 气 污 染
云滇池
水 体 污 染
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湖水如绿油漆。
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 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 污染
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 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 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 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 均污染指数达到四级,属重度 污染
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完善历程
答案:(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从阶段特征,全面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在明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的目标呼唤我们要深化认识“为什么时候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在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

2、科学发展观是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民的同是地,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

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

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4、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发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

国际社会变通看好的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

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完善
1、初步形成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和任务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放在该段末尾提出来。


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初步形成。

2、深化发展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科学发展观”一共出现6次。

《决定》明确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建立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

”在这里,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五
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

3、走向成熟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科学发展观”出现10次,另有
3处措辞为“科学发展”。

《建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
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
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
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
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已走向成熟。

4、丰富突破阶段(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不仅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而且突出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新突破。

5、理论化系统化阶段(十七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正式成为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