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误区及其局限
例谈信息网络环境下国标本苏教版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小语主题阅读“发散”与“聚拢”思维模式的案例研究》课题总结性论文—————————————————————————————例谈信息网络环境下国标本苏教版小语主题单元的模块化重组赣榆县欢墩镇中心小学李大市内容摘要:融入信息意识,深入研读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主题单元,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解析,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环境,重构教学内容,实施信息模块化教学设计,以情统言,以情驭言,以情化言,以言表情,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尔后,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单元的模块化重组,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整体效益,进行有效提升,让整体效应远远大于各部分的简单加和。
关键词:信息网络主题单元模块化重组国标本苏教版小语高年级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课文,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给学生一个无限丰富的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生活的可能,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
现代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融入信息意识,体现信息素养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单元教学,将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一、单元教材研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解析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不是信息能力,而是信息意识。
融合信息意识的单元解析,将为网络环境下主题单元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
富有信息意识的的“主题单元”教材的研读,既要关注单元教材内容的共性,也要关注单元教材的个性,以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这种研读,整合信息,发掘共性,解析个性,使信息的整合与解析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以国标本苏教版六上教材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整合了四篇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四篇课文和练习1。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叠章重韵,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民族风物等的热爱,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郑成功》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为依据,赞扬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整体论和还原论
04
还原论并不否认整体的存在和作用,而是强调通过研 究基本单位来理解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认为只有深入 了解基本单位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06
未来展望
研究方向
跨学科整合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研究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等,以实现更 全面的理解。
学科领域
整体论在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原论则在物理 学、化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适用范围
整体论适用于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等领域;还原论适用于简单系统、 无生命物和还原论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在研究复杂系统时,需要整体论 和还原论相结合,既关注整体涌现的性质,也关注部分本身的性质和规律。
要点二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
还原论主张将复杂的生物现象分解为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单独研究其性质和功能,再综合起来解释整体现象。还原 论在生物学中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 学等领域。例如,分子生物学中研究基因、蛋白质等分子 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物学中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学中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还原论认为通过对基本组成的研究,可以推导出整体 的性质和行为。
实证性
还原论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对各个组成部分的 理解。
示例
生物学中的细胞理论
将生物体分解为细胞,研究细胞的组成、功能和相互作用,以解 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物理学中的原子理论
将物质分解为原子,研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解释物质的性质和 行为。
层级关系
整体论和还原论在不同层级上都有应用。在较高层级上,整体论更适用;在较 低层级上,还原论更适用。在不同的层级上,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系统的性质和规律。
简述整体观念的概念
简述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体性和全局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它强调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关注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非只关注个别部分或者片面的表象。
整体观念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哲学、生态学、心理学、管理等。
下面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阐述整体观念的概念。
在哲学上,整体观念是一种对于世界和现实的认知方式。
整体观念强调事物的整体性,认为事物是由各个部分组成,并通过其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整体观念强调整体优于部分,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只能通过把事物放在整体中去理解和认识。
因此,整体观念对抽象、二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提出了批判。
在生态学中,整体观念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方式。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强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协同作用。
整体观念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找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在心理学中,整体观念是对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认识方式。
整体观念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并非仅仅通过对事物的单个特征和局部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而是通过对整体信息和关联关系的把握来获取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整体观念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对于事物的整体性认知和归纳思维能力,以及人类思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偏差和误区。
在管理学中,整体观念是对于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认识方式。
整体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各种不同的部门、个体和环境因素组成,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整体观念强调管理者应该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以及整体目标的实现。
整体观念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和动态变化,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综上所述,整体观念是一种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调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关注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
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
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
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
整体论和还原论,归纳和演绎
现代系统科学名词。
亦称“机体论”。
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
由贝塔朗菲所创立。
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
2.自调节观点。
3.动态性观点。
4.开放性观点。
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
整体论holism是指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
根据此一理论,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最常被认为重视整体论的是中医学;它将人体各部份视为一有机整体,而不单是器官的整合。
要医治病人须保持整个人阴阳调和,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整体论不仅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并且认为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认识它的本质;所用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推演,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不是很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却比较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整体论的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是:1,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整体的属性与功能,这种整体的属性与功能是只有整体才具有、其部分或成分所没有的。
2,经验(而非实验)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起重要作用,经验虽然不如实验那么清晰、准确,但是实验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进行实验,而经验却不受那么多条件限制地广泛应用:3,只为整体具有、不为部分具有的那些属性到底是怎么涌现出来的,还没有弄清楚,不是逻辑分析与推演解决得了的,只能凭借形象思维从宏观、整体的角度。
以经验为基础,运用体验、顿悟、直觉、灵感来认识,靠模拟、类比、象征、比喻来说明。
4.整体论所得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定性结论,具有模糊性,不是定量结论,不具有精确性,但却应用广泛,因为有许多事物还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定量化。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还原论)和活力论。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整体论-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中的整体论-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完整版范文8篇)之第八篇摘要:用逻辑分析的视角分析自然辩证法这一大门类下整体论的某种理解, 着眼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从认识方法论和本体论层面进行分析, 以促进对整体论命题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逻辑分析,自然辩证法,整体论一、近年来整体论研究态势及相关意见(一) 整体论发展轨迹总括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整体论的提出由来已久, 经历了一段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朴素整体论, 认为世界是一种动态的整体。
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世界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种观点至今仍未过时。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朴素整体论的思想非常丰富, 老子就提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其把世界看作是整体的、无限的、永远变化的、永远新颖的思想, 对于研究复杂适应性系统意义重大, 《易经》也有类似的解说。
古代朴素整体论尽管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 但其基本观点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
紧接着便更进为机械整体论, 该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等物质形态机械地拼合起来的,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之总和构成的, 而且整体内部构成和运动轨道遵循着线性决定论的原则。
这种机械整体论一方面跟古代朴素整体论相比, 在细节上有其进步之处, 但是, 它使人们养成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认为分析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所以,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在科学史、认识史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机整体论开始兴起。
有机整体论既继承了古代朴素整体论的精华, 又扬弃了近代以来的机械整体论, 它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即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最终形成了更正确、更深刻地看待和处置系统整体与内部、外部关系的辨证整体论。
辩证整体论既是对此前的整体论的扬弃, 又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和当今社会实践的新鲜经验以及科学史与认识史的基本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最高形态的整体论, 认为客观世界和精神领域是一种存在着内外关系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系统整体, 这种系统整体是把矛盾、系统和过程统一起来加以研究和优化处置的过程。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整体论同型论完形论
整体论同型论完形论1. 引言整体论、同型论和完形论是三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意义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框架。
本文将对这三种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2. 整体论整体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整体论强调系统思维和综合性思考,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放在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分析。
整体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个局部或个别现象,而应该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3. 同型论同型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基本模式或结构,并且所有事物都遵循这种基本模式。
同型论强调共性和普遍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或同构性。
同型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某种基本结构或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是数学公式、自然规律、生物遗传信息等。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
4. 完形论完形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形而上的形态组成的。
完形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形态特征,认为每个事物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并通过这种结构来实现其功能和目的。
完形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态结构。
这种结构决定了事物的功能和属性。
通过研究和理解事物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运作机制。
5. 整体论、同型论和完形论之间的联系虽然整体论、同型论和完形论是三种不同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首先,在整体论中,我们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性可以被视为同型论的一个方面,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种基本模式或结构。
其次,在同型论中,我们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共性和普遍性。
这种共性可以被视为整体论的一个方面,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
摘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人的思维的至上性的共同诉求。
目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陷入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困境。
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困境;出路整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围绕这一话题,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视阈的狭窄,主要囿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阈,而未进一步深入到本体论层面,这使得研究很难再继续深入下去。
在此情形下,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从认识论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是目前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表现在:第一,以知性化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呈现出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我们知道,整体一般可分为有机整体和无机整体。
无机整体是由各部分机械组合而成,等于各部分之和。
对于无机整体,我们往往采用知性思维的“拆零”方式进行认识和研究。
在它那里,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僵死的、凝固的、不变的。
然而,对于有机整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部分既是个体,又同样是整体”,[1]在它那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采用知性思维的“拆零”方式并不能完成对它的整体认识和研究。
正因为如此,对于人这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著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到人生问题。
”[2]第二,从整体主义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绝对整体,并且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需要首先找到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这是以知性化的思维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必然的方法论诉求。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生物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生物学科研的系统方法的理论[1]。
迄今为止,生物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方法论的革命,它们分别是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
事实上,每一次科学式的转换过程中,相对科学技术进步而言,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其方法论的革命。
这是因为方法论通常对一门学科如何进行具体实践乃至真正做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更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生物学的方法论究竟如何推动生物学的式转换?每一次的方法论革命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生物学的方法论最终要向何处去?本文尝试以生物学方法论革命为主题,对生物学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方法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一、整体论生物学第一个经典的整体论方法论革命兴起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也是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方法论。
所谓的生物学整体论是在近代的科学水平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把生物从整体角度研究的方法论[2],并在生物学史上开创性地把神学的生物学和科学的生物学划分开来,这充分体现在瑞典人林奈的《自然系统》论著中。
书中所提出的纲(class)、目(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分类概念正是整体论生物学的首创。
它标志着人类开始第一次自主地和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命名和分类。
此时,上帝和诸神的作用已经开始被逐渐忽略。
另一方面,整体论还特别为生物学发展出两条研究进路。
一种是静态的,即把人和生物用简单、静止和机械的观点看成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机器。
此理论以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并以英国人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为代表。
另一种是动态的,即把生物看作是漫长进化链条中一环的整体论,以英国人达尔文《物种起源》为代表学说。
此理论主要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动态地研究生物的整体运动。
此时,生物已不再是神创造的产物,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在这里,创世说已经被彻底搁置在一边了。
整体论生物学方法论的兴起本质上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生物学领域的体现。
简述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论文
简述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论文简述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论文简述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论文关键词: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整体主义摘要:人类中心论脱离二元论模式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将其曲解为“人类整体主义”。
“人类整体主义”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观念,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看,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
我们应透过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论述,透视西方学术话语幕后深藏着的生态帝国主义和生态殖民主义玄机。
生态伦理学领域的两大对立思潮都未能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非人类中心论把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而人类中心论则把人类中心主义衄解为“人类整体主义”。
相对于“物种利己主义”来说,“人类整体主义”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一、人类中心论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论是赞成、拥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二者简单混同的传统做法,无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笔者主张将二者区别开来。
与非人类中心论激烈抨击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不同,人类中心论坚决捍卫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仅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过错,相反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克服必须依靠人类中心主义的支持,人类中心主义是走出生态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
与非人类中心论相比,人类中心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看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即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然领域的反映。
当然,其合理性也仅此而已,并未再有更大的突破。
按照人类中心论的理解,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是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拼命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眼前利益,拼命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只从经济效益考虑而不顾及生态效益、人类整体利益所造成的恶果。
环境问题源于根深蒂固的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生态危机是由于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背离人类中心主义基本准则造就的恶果。
还原论与整体论
还原论与整体论(⼀)还原论1、最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把还原论定义为:“在哲学上,还原论是⼀种观念,它认为某⼀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 与其说“还原论是⼀种哲学思想”,不如说还原论是⼀种哲学思维⽅式,这种形思维⽅式,“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
——这就是西⽅哲学未找到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之表现,才有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还原论信念是⼀种本体论预设、⼀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哲学“本体论”应当是哲学思维⽅式⽴⾜于世界整体,却⽤科学的思维⽅式离开“本体论”之预设,陷⼊思维的割离本性。
所以还原论⽅法才是经典科学⽅法的内核,将⾼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
“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这⼀认识事物之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还原论认为“将⾼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 ,则把这个“简单的对象”,看成是“物”之“低层”就是本末倒置,从⽽这个还原论导致事与愿违找不到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本体。
这是因为还原论把这个“简单的对象”,看成是“物”之“低层”,“以⼤观⼩”将“本体”予以掩盖。
要知道,“简单的对象”不是“物”之“低层”⽽是“物”之“⾼层”,“物”之层次越简单,其层次越⾼,“物”简单到不可再分其层次最⾼。
这才能体现“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因为不可再分之“物”最简单,才具有世界的“本质”属性。
《易·系辞》称“易”象的特点为“其称名也⼩,其取类也⼤”,故“以⼩观⼤”,徐霞客将⼀个⼩⼩的盆景,想象成⼀⽚⼤丘壑就源于此。
“以⼤观⼩”⼤千世界⽆奇不有,⽆法认识这个世界,虽然是从⾼处进⾏全⾯的审美观照,但毕竟是事物之表⽽⾮“本质”;“以⼩观⼤”见微知著,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且且认识这个世界。
将⼀个⼩⼩的盆景,想象成⼀⽚⼤丘壑“简单的对象”是⽆形的,“复杂的对象”是有形的,⽆形之物是“本体”有形之物是“物体”,⽆形之之“本体”主导有形之“物体”,这就是“哲学本体论”。
整体论 哲学
整体论哲学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是世界上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难解之谜。
一、整体论哲学的历史与现状“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挫折的背景下,作为科学理论的整体论哲学思想却日益受到重视,甚至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信仰和研究倾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国学者陈立平认为:整体论是20世纪中叶以来流行于欧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观念或思潮,它将人类自然和社会经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人们从事实和真理的内在联系来看待整体,通过揭示客观规律来把握和认识整体,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倡导多元决定论,主张人们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而不是互相对立的态度;主张利用直觉、灵感、顿悟等方式来超越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力图开拓非理性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应用。
可以说,整体论的这些基本观点,对20世纪末期在西方兴起的新科学主义有一定影响。
在国外,从事整体论研究的学者相当多,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科学实践经验,并且还有广泛的社会交往。
如美国学者德威克的《社会系统》、麦克法兰的《一般系统论原理》、奥斯特罗姆的《我们时代的精神》、《意识形态批判》等著作,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整体论的各种观点。
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也逐渐有人开始涉及这一问题,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力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总结经验的需要,整体论者们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而且有些已被实践所证明。
二、整体论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哲学自春秋时期就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萌芽。
此后,“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物极必反”、“整体论”等学说相继产生。
两千多年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天人感应”、“天人相关”、“物极必反”、“致中和”等古老的整体论学说,经过儒家、道家、佛家的演绎发挥,逐步成熟,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在古代自然科学中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在近代的科学实践中则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来源。
在公共疫情防控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疫情防控下的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当代思潮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抗击下,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防控范本。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依法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既是检验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上的一堂大课。
公共疫情防控需要依法行政这场蔓延全球的公共疫情,波及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涉及人员之多、控制难度之大是史上少有的。
要想打赢这场无硝烟的人民战争,疫情的进展情况、政府的管控措施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依法行政在有效防控公共疫情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公共疫情防控需及时跟进疫情进展情况。
法治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疫情蔓延期间,政府信息能否及时、准确、有效地公开,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
面对不断发展的疫情及不同阶段的防控形势,公众需要及时了解到疫情的最新动态、具体防护常识等一系列与疫情相关的政府数据、官方内容。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政府的防疫准备、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都可以依法公开,政府部门直接严格遵守。
比如防控疫情从二级响应升级到一级响应,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会有哪些具体影响?疫情防控中,每个人的权利边界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以专业的政策解读形式通过官方信息进行公开。
公共疫情防控需筑牢人民生活基本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充分的物资保障既能安定民心又能为战“疫”助力,更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
政府能否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和物资保障工作,做好防控物资、医疗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多重保障是科学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
特别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价格的稳定尤为重要,对哄抬物价等乱象行为实施坚决打击,保证各大商超农副产品供应充足,防止抢购脱销事件发生,确保消毒杀菌类商品、消炎抗病毒类防治药用品供应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正常购买需求,筑牢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公共疫情防控需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秩序。
打赢新冠肺炎狙击战需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整体论和还原论》课件
整体论的哲学背景
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整体是由 各个部分组成的,但整体具有其部分 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功能。
近代以来,随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 息论等学科的发展,整体论的观点得 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03
还原论认为,通过了解各个组 成部分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可 以预测和解释整体的行为和性 质。
03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比较
对科学方法的看法
整体论
强调对整体的研究,认为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性,因此需要从整 体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对事物的整 体结构和功能的把握。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融合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研 究的开展。
实证研究与理论构建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检验整体论 与还原论融合的理论框架,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关理论。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理论
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理论和 方法,如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 等,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融合提 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还原论
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基本组成的研究来解释整体。还原论注重对事物的微观结 构和机制的研究,以实现深入、精确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整体论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整体论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整体论的方法也有助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和研究方向,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还原论在解释生命现象时面临挑战,因为生命现象不仅仅是物质和能量
整体论读后感
整体论读后感《整体论》是法国哲学家皮埃尔·特耶阐述的一部哲学著作,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探讨,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整体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了新的认识。
在《整体论》中,特耶首先对整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整体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耶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整体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通过对整体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特耶揭示了整体在世界观念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整体论的核心观点是,整体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整体包含了一切,整体是一切的总和,整体是一切的集合。
整体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整体结构。
整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结构。
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结构,是一个自我完善的网络。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是一个人造的系统,是一个社会的结构。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是一个人为的秩序,是一个社会的规范。
整体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是一个人为的目标,是一个社会的理想。
整体论的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整体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整体包含了一切,整体是一切的总和,整体是一切的集合。
整体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整体结构。
整体论的局限与总体论的突破:政府管理思维的范式革新
Limitations of Holism and Breakthrough of Totalism:A New Thinking Paradigm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作者: 李习彬 [1];汤敏轩 [2]
作者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
京,100871[2]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50-54页
主题词: 整体论;政府管理;总体论
摘要:整体论一直指导着人类社会的管理目标和基本途径,但整体论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恰当地将之扩大势必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通过分析整体论的演进,本文指出,在整体论基
础上产生的总体论,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指导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论误区及其局限
对整体论的理解误区
人类历史上,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从未停止过,但把整体论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在方法论层面,常见到两个对整体方法的理解误区,对它们的讨论也引发我们对整体论方法局限的反思。
误区一:整体论就意味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恐怕是我们关于整体论最为熟知也最易引起误解的表述。
整体的这个重要特征源于整体属性与部分属性的异质性。
整体性不是部分诸属性的简单加和或集总,而是它们的整合效应。
这一整合常常会伴随着对部分属性的屏蔽与放大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整体都体现为“1+1>2”。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美国哲学家波姆曾精致地区分了部分与整体间的不同关系:整体依赖于部分比部分依赖于整体更多;部分依赖于整体比整体依赖于部分更甚;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等等。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生动例子。
这些存在于部分与整体间的不同关系表明,整体更多体现为“1+1≠2”,因此更恰当地表述应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对于整体与部分更深入的一个思考是,什么是合适的整体?什么是恰当的部分?即整体与部分的边界问题。
现实中的整体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是因为我们很难确切划定它的边界。
任何对象总是处在宇宙的普遍联系之网中,任何现实中的整体也只是更大整体的部分。
我们
不可能为了研究一棵树,而去掌握它与整个森林及至整个宇宙的联系。
与此相联系的是,现实中构成整体的部分并非数学中构成某一集合的元素那样清晰明了。
对于一既定整体,尤其是复杂整体,其部分是多样的,而只有对整体质有直接影响的部分的属性才具有整体意义。
对一支球队来说,队员个体的心理素质、身高、力量、奔跑速度等是影响整体质的重要部分特征,而某一队员是否喜欢音乐、擅于绘画等特性相对来说是意义不大的属性。
因此,作为我们思考研究对象的整体和部分总是局域性的,整体是局域整体,部分总是限定中的部分。
如何正确认识、划分整体及部分的边界是整体论方法的重要问题。
误区二:整体论方法是对还原论方法的根本超越。
几乎所有的整体论方法的目标都是针对还原论而来的,一些整体论者认为未来的科学应彻底抛弃还原论方法,以整体论方法取而代之。
抛开还原论其他多样的内涵,我们着重在方法论上比较它与整体论的不同。
还原论者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精巧的方式构成,高层次的复杂对象由较低层次的简单构件组装而成。
因此,在方法论上,只要我们掌握了部分的特性就可以得出宇宙整体的特性,对高层次事物的掌握可通过对低层次事物的认识来实现。
还原论方法成为近现代经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托夫勒形象地喻其为“拆零”法。
这一方法的实质是以分析—重构的方法把握整体,大致以如下步骤进行:1)使研究对象与环境分离;2)分解对象,高层次对象拆解为低层次对象;3)求解低层次对象。
强还原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切断了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认为我们只能认识部分,或者认为部分本身就是世界
的本质。
如社会科学中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强调从社会个体的心理特征来解释社会集体行为。
弱意义的还原主义者并不否认整体,他们所强调的是对于整体我们只能通过拆解为部分来认识。
在方法论上,整体论者对还原论的众多攻击经美国学者D.C.菲立普总结为三类整体论:整体论I、整体论II与整体论III。
它们主要集中在彼此相联系的三个论断上:1)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各组成部分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任何分割都会损害这些联系;2)对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根据对部分的研究获得对整体的完全解释,因为分割已损害整体,分割后的整体已不再是原来的整体;3)对整体的研究应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使用整体的专门术语与理论。
强的整体论要求完全满足这三个论断。
弱的还原论与弱的整体论在此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基本能接受论断1)与论断3)。
论断2)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真正对立点。
焦点汇聚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如果分割必定会损害整体,我们是否还可以依据分割后的部分来认识整体?
强整体论者在此走入了绝对主义,对此是坚决否定的。
然而,这一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如前所述,任何现实中的整体都是局域性的,都是更大整体的部分。
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未经分割的绝对整体。
人类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局域的,不存在针对这样一个所谓绝对整体的完整解释。
罗素曾指出:“假使一切知识都是关于整体宇宙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
”在科学方法论上,强整体主义与强还原主义一样都是一种简单化,前者把一切都归结为整体,后者把一切都归为部分。
事实上,即便面对这样一个局域整体,科学无需也无
法穷尽一切联系。
科学实践的重要任务在于探求组分间关键的内在关联,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联系,以部分整合世界。
由此,整体论方法的关键是要善于必要的简化,以局域整体的观点在关节处切割自然,而不是以整体拒斥任何分割,走向简单化。
综合上述,整体论方法对还原论方法的超越不是抛弃与决裂,而是扬弃与综合。
整体论方法的局限:分割困惑与演化难题
当我们把整体论方法限定于“合理分割”基础之上时,一个困惑出现了:是否任何对象都具有可分解性?存在不可分解的对象吗?或者即便勉强能分解,我们也难以由分解的部分来认识整体?这样的对象确实存在,它就是“演化”。
演化是整体论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有机生命个体的创生、成长、进化和消亡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但在方法论上,演化从未纳入其体系。
1945年贝塔朗菲首次提出建立一般系统论的设想,这可视为整体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更是注意到了演化的重要性,但演化在一般系统论中依然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其理论的必然组成。
这是因为,无论整体论方法如何发展,分割必须是对同一实体的分割,分割后的部分必须是同质的,这才能保证由部分上升到整体的逻辑可能。
分割的同一性、部分的同质性凸显整体论方法的实质是基于实体论之上的构成论,它难以将演化纳入其理论内核。
面对一个实体,如一只西瓜,我们可以较为轻松地分割为几块并由部分回到整体,因为在分割过程中作为实体的西瓜并未改变,
其每一块都是同质的;而面对一个演化过程,我们是难于分割的。
演化对象总是处在流变中,昨天的毛毛虫与今天的蝴蝶从构成论的视野来看它们完全是异质的,是无法以构成方式拼合的,可它们却共同形成一个简单生命体的整体过程。
对于演化来说,“整体”与“部分”这一对范畴是远远不够的。
演化过程是由个体所生成的,但个体并不就是过程的部分;演化整体与个体还常常分跨多个层级,不仅各层级间是难以通约的,并且层间联系与各层级内部联系也完全不同。
演化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整体由何构成,而是演化过程如何生成。
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应由整体论走向生成论。
在科学上,目前虽然对于一些简单的、异质性变化不大的演化通常可通过一定程度的粗粒化(coarse graining),转换为同质对象的状态改变在宽泛的整体论框架内解决,但这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特别是面对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日益增加的复杂演化系统来说,这种局限尤为明显。
复杂系统的演化难题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科学的回应,由一批处于科学前沿的自然科学家开道、推进,而掀起了复杂性研究的浪潮。
由巨量组分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如何涌现的?生命如何诞生?如何解释自组织临界现象?这些问题都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
复杂性科学的边界迄今还处在迅猛发展中,“超越还原论”同样是其方法论的主要目标。
与整体论方法显著不同的是,复杂性科学不再执著于“分割”,而由实体转向过程,由存在走向演化。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由还原论装配似的世界向涌现的、自组织的世界转变。
这一研究进路究竟只是整体论方法的深化,还是会引发科学方法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呢?我们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