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中的驳岸设计_以武汉江滩公园为例_常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点击 Case Study

98

总第237期 2013 01

内容摘要:在水陆交接的滨水景观中,驳岸是介于水陆之间限定水体边界与连接陆地过渡的构筑物。本文以武汉江滩公园为例,从城市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出发,对其驳岸设计的类型和做法,以及滨水景观的边界空间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江滩公园、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驳岸设计

人们天生有亲近水的本能,那些具备水条件的城市也因此变得更具吸引力。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位于江河两岸,对存在于滨水景观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洪水泛滥、江水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人们的关注和认识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此类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变得更有代表性。而位于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的驳岸,则最能代表滨水景观的设计核心,设计必须关注新的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的景观是如何转换及表现的,处于边界与过渡区域的驳岸,对于研究滨水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对江滩公园的驳岸调查中表明,只要气候允许,人们喜欢聚散在岸边,体验河畔林荫道、广场、园林、戏水、遛狗、观赏近景和远景。这些活动使滨水地带得以立体化、动态化,能多角度去感受滨水景观。本文主张把驳岸看作是受各种动态景观因子相互影响的边界与过渡性空间,研究如何通过驳岸来转化滨水景观的面貌。它们的交通、休闲、美学欣赏等功能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其驳岸设计的剖析,希望能给滨水景观设计以启示。一、江滩公园驳岸设计概述

武汉江滩公园包括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和汉江江滩四大板块。目前已经建成的汉口江滩公园全长7公里,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兼具城市河道和临江公园双重属性,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人与水交流最为直接的场所。(图1)是完全开放的滨水公园,没有明显的边界限制,从沿江大道向公园的过渡自然便捷。

在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设计中,驳岸

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是否能与环境相协调,

不但取决于驳岸与水面间的高差关系,还取决于驳岸的类型选择。因此在驳岸的规划设计中一方面强调要防洪,另一方面在保持水系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改善滨水区景观。江滩公园驳岸设计采用了多种驳岸形式,从表现形式来归类主要包括斜式驳岸、阶式驳岸和复合式驳岸三种类型;从材质上分,可以以软质和硬质区分。

从驳岸可以观察到水的变化,人的活动范围的变化,除了一贯的驳岸的处理方式,人们还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来了解这个特殊空间。结合武汉江滩公园的设计来讨论,通过分析各种驳岸和人的活动来重塑过渡性空间的方法,研究如何通过驳岸的过渡空间模式化来创新城市的面貌,更好地为人们享用。二、边界与过渡空间中驳岸的基本类型

景观环境中包括空间、边界、节点等多种元素,而边界往往是最敏感的地带,作为滨水边界和过渡的驳岸空间,承载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观相互交汇的地带,尽管驳岸在景观规划中是个较为具体的、尺度较小的设计内容,

常 娜 Chang Na

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中的驳岸设计

—以武汉江滩公园为例

Revetment Design of Boundary and the Transitional Space in Waterfront Landscape:

Take the Wuhan Marshland Park as Example

1.武汉江滩公园规划平面图之一

2.江滩公园的斜式驳岸

3.阶式驳岸结构示意图

4.江滩公园的阶式驳岸

5.江滩公园的复合式驳岸

6.复合式驳岸结构示意图

156

3

99

个案点击 Case Study

总第237期 2013 01

常 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但是,这一沟通不同景观之间的过渡区域,在整体景观规划中也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强调:“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有生气。”[1]好的边界空间不仅可以容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也能够扩大其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游览者,这对于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城市空间内容、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边界具有的彼此融合、衔接与渗透的空间效果,可以说,边界地带是物种最集中以及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喜欢逗留的地方之一。

驳岸处于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滨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从亲水性要求来说,江滩公园的驳岸处理无论规模大小、驳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在设计上都应满足人的亲水需求。正确、恰当地处理驳岸设计与其它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对景观的整体规划可以起到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驳岸设计的质量,决定了滨水景观能否成为有吸引力的空间,对河道的生态也有重要的影响。1.斜式驳岸空间

斜式驳岸一般适用于有足够空间的滨水景观,整体呈斜坡状的驳岸使得人们能较为轻易且理想地接触到水面,完成从观水到亲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增加柳树、水杨、白杨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的种植量,利用其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起到固堤的作用,是一种软式的稳定做法。在江滩公园的规划建造中,由于地处城市中心,纯粹自然的状态已经遭到破坏,因此只能尽可能部分恢复。长江流域生存着众多水生生物,乱石滩建造的斜式驳岸可以为小型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同时,水生动物的存在又使得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得以激增,生物多样性从而得到可靠的保障,更好地修复了沿江的自然生态。(图2)

这个边界成为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为人们的小憩做了适当的安排。人们在树下驻足远眺,坐在草地上休息,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和开阔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斜坡上的柳树,辽阔、狭长的芦苇和菖蒲,深浅不同的背景为岸上的活动提供了另一种有价值的质量,使人们既可以在一般遮掩中部分地隐藏起来,同时又能很好地观察空间,这也许是最有吸引力的。灌木和行道树将人行道和街道区分开来,沿着它散步,人们的安全感完全被分离

出来,目光也会被延绵的绿色和水面吸引。2.阶式驳岸空间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且腹地较小的河段,斜式驳岸会有较大的隐患。阶式驳岸的处理使得即使在涨水的季节,人们也可以在平面式的驻足地参与亲水休闲,退水季节则可以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是一种阶式的层层抬高的处理方式。[2]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的人工堤坝,在这种驳岸的保护下,河道本身的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人工渠道般的完全硬化的河流基本断绝了人与水的亲近,也大大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长期看来,更使得河流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力。因此,在阶式驳岸的设计和建造上,应多以天然的素土并与地下水沟通,或者用卵石、藤本类植物对驳岸进行加固(图3),再辅以台阶解决人与水互动的交通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清洁的费用,也不会对滨水带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还能适用于不同水位落差中人与水之间的亲密接触。

长江武汉段一年之中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落差最高处达19米,江滩公园驳岸设计分别针对冬季、春秋季和夏季的水位,建起了三级观水、亲水平台。其中高层观景台比马路高出1米多,第二层观水平台在一年之中有两个月会被水全部淹没,汛期辽阔的长江给人一种身在大海之滨的感觉,最低一层的平台在枯水季节则会露出沙滩,市民拾级而下,就能享受到江水。(图4)在这个多变的空间,设计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考虑季节带来的各种变化。3.复合式驳岸空间

复合式驳岸适用于坡度陡缓、腹地大小适中的河段,它综合了斜式驳岸和阶式驳岸两种类型的优势,一般通过在斜式驳岸的基础上,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护底,中、上部分种植植被;或者在斜式驳岸的基础上,增加艺术浮雕过渡(图5);或者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等钢筋材料形成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纸、水杨纸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3]

(图6),并以此增强堤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调

节能力。

总之,评价一个景观设计的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环境的交流,尤其是那些即兴发生的。驳岸不仅是解决基本挡水护堤的功能,还要解决诸多问

题,如能促进人们更多的体验水带来的愉悦气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能更好地感知、评价和使用环境,鼓励更多人群使用等,而不仅是经过的区域。从江滩公园的驳岸设计中总结到:平直的边界和过渡空间所产生的景观,往往带给人的活动较单一,曲线的过渡与水的形态较适应,景观效果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当水位发生较多变化时,驳岸的设计也是多变的,那么不管是在枯水季节还是雨季,人的活动空间和景观便会随之改变。结语

好的边界空间不仅可以容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也能够为有着穿越需求的外部人群提供良好的穿越路径。更多活动的发生、穿越人群数量的增加,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其服务人群的扩大。这些人群在活动、穿越的过程中,很可能受到吸引而成为公园的游览者,这无论对于滨水空间活力的增强,还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江滩公园为了与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城市产生合理的对话,在增强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尤其是边界与过渡空间起着连接作用和意义的驳岸设计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对作为特殊空间景观的驳岸设计来说,是一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适应地方需求的重要成果。回顾已有的关于驳岸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固定的规律,并成为此类空间设计的导则,但是一切都是进步着的,所有的设计导则和建议都会取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得到改进。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驳岸设计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对不同地域滨水景观边界与过渡空间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来说,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注释:

[1](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李道增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1989,第605页。

[2]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第153-158页。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中国园林》,2003.1,第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