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显微组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煤的显微组成
在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煤的组分,叫做显微组分。

由植物转变而成的是有机显微组分,而矿物质是无机显微组分。

显微镜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观察煤片:一种是在透射光下观察煤的薄片,鉴定标志主要是颜色(透光色)、形态和结构等;另一种是在反射光下观察煤的光片,鉴定标志除颜色(反光色)、形态和结构外,还有突起等。

反射光下用油浸物镜代替干物镜时,由于浸油的折光率与物镜透镜光学玻璃的折光率相近,使物镜透镜与光片之间形成一个介质均匀的整体,使射入物镜的成象光线增多,减少了有害的反射光,提高了视野中各显微组分影象的反差和清晰度,使之更易于识别。

因此,反射光下通常用油浸物镜进行观察。

当前国外岩石学研究发展趋势是较多地以反光透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代替单独透光或单独反光的研究方法。

透反两用的光薄片除了用于镜下鉴定外,还便于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的研究。

在研究煤中某些特殊组分和显微组分的细微结构时,运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腐植煤的各种显微组分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即凝胶化组分、丝炭化组分和稳定组分。

腐泥煤主要是由藻类及其分解产物组成。

现分述其特征:
(一)凝胶化组分
凝胶化组分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植物茎、叶的木质纤维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胶体。

透射光下,凝胶化组分透明,具有橙红色(指低变质程度的烟煤而言,下同),反光色为灰色,油浸反光色为深灰色,没有突起。

我国大多数煤田的煤都以凝胶化组分为主,一般占50~80%,有些中、新生代煤甚至达90%以上。

凝胶化组分由于凝胶化作用深浅不同,分解程度不同,可分出木煤、木质镜煤、镜煤以及凝胶化基质等组分。

1.木煤
特点是细胞结构保存完好,细胞壁保持原厚或稍有膨胀,胞腔清晰,排列整齐,横切面呈圆形、椭圆形,纵切面呈长条形,通常是空腔,但也可能被矿物质或有机质所充填(图版Ⅱ‒7)。

正交偏光下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消光现象。

木煤是木质纤维组织在沼泽中吸水膨胀的初期产物。

木煤在煤中分布不广泛,多呈透镜状,少数呈碎片状。

2.木质镜煤
是木质纤维组织继续膨胀的产物。

细胞壁膨胀很历害,细胞结构模糊,仅留下少量大小不等的
细胞空腔,且排列很不规则。

有的木质镜煤细胞腔几乎完全消失,仅由于颜色深浅不同而显团块状(图版I‒2),正交偏光下,可见条带状消光现象,轮廓明显。

有些团块状木质镜煤边缘常被角质膜所环绕,保存叶片或嫩枝的外形,可能是由叶肉组织或嫩枝转变而成(图版I‒4)。

第三纪褐煤的叶肉组织中常分散着树脂状物质。

一般木质镜煤的透光色比镜煤略浅,反光色略深,胞壁微突起,木质镜煤多呈透镜状。

3.结构镜煤
经强烈分解后仍可用颜色深浅的差别区分出细胞痕迹的凝胶化组织。

结构镜煤常呈现出细胞结构的残迹,或为暗色的短细条状结构。

在正交偏光下,结构镜煤常呈现微弱的条带状消光或网状消光现象。

在煤中呈条带或透镜状出现。

在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中,如广西百色、辽宁抚顺和阜新等煤田的煤,常见年轮结构清晰的结构镜煤(图版I一1)。

由植物茎部木栓组织转变而成的结构镜煤,胞壁在透光下为黄色,胞腔为橙红色。

4.无结构镜煤
经强烈分解后,细胞结构完全消失的凝胶化组织,通称为镜煤。

在透射光下显均一状结构,正交偏光下稍显粒状或均匀消光现象。

镜煤的轮廓清楚,可见垂直的内生裂隙(图版I一3)。

5.凝胶化基质
凝胶化基质是植物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彻底分解的产物。

强烈膨胀的植物组织在沼泽水溶液中逐步分离成碎块以至细微的胶粒,形成胶体溶液——溶胶。

溶胶在沼泽内流动时,混入了稳定组分、木质纤维组织的碎片和矿物质等。

以后当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如酸碱度、温度、电介质影响等)改变时,溶胶发生凝聚作用,变成凝固的胶体,即凝胶化基质。

凝胶化基质是煤中最常见的显微组分,特点是它胶结着稳定组分、其他植物组织等形态分子,有时也胶结着同生矿物质(图版I ‒2,Ⅱ一9)。

凝胶化基质有两种:一种是均一状凝胶化基质,在高倍镜下也相当均一,透光色均匀而透明。

另一种是结构凝胶化基质,高倍镜下可以看出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略有深浅的团块、斑点集合而成。

当基质中散布着大量粘土质微粒时,透光色变暗。

6.凝胶化浑圆体
具有清晰的轮廓,如圆形、椭圆形及纺锤形的凝胶化物质(图版Ⅱ一11)。

一般结构均匀致密,甚至在正交偏光下也呈现均匀消光现象。

7.凝胶化菌类
高等植物内部有时寄生着真菌等菌类,湖沼中也有真菌等繁殖,有些煤中保存了菌类的繁殖器
官——菌核。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结而成。

菌核近圆形或椭圆形,具网孔状结构。

网孔大小不一,数量不等,边缘平整或具瘤状突起。

除菌核外,煤中还有椭圆环状的菌孢子,如单胞孢、双胞孢和多胞孢。

有时煤中还保存着花环状菌根,它是由与高等植物根部组织共生的真菌形成的。

菌核等真菌遗体在成煤过程中或者以凝胶化方式保存下来,称为凝胶化菌类,或者以丝炭化方式保存下来,称为丝炭化菌类。

辽宁抚顺、吉林珲春及云南等地第三纪煤中常见菌类遗体。

近代泥炭沉积研究表明,某些植物群落,如莎草科及禾本科植物易受黑粉菌、锈菌等侵袭,因此由芦苇变成的泥炭及褐煤中常有大量菌类遗体。

在气候较干燥的条件下,某些苔属泥炭和被子植物的木本泥炭中菌类亦较富集。

8.凝胶化碎屑
特征与无结构镜煤相似,但小于30微米,形态极不规则,无细胞结构。

凝胶化组分具有粘结性,挥发分和氢含量都比较高。

(二)丝炭化组分
丝炭化组分也是煤中最常见的显微组分,它是由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作用形成。

透射光下黑色不透明,反光下突起高,呈白色,油浸反光色为白色到亮黄白色。

我国大多数煤田煤中丝炭化组分含量在10~20%左右。

1.丝炭
丝炭保存着明显的细胞结构,和木煤相应,易识别。

一般丝炭的胞腔宽大而胞壁较薄,胞腔形状有长方形、圆形和扁圆形等(图版I— 4,Ⅱ一3,Ⅱ—4),有时可见到年轮。

丝炭细胞壁有厚、薄两种,薄壁丝炭受挤压易破碎成次生的星状、弧状结构,有时呈褶曲状。

丝炭细胞腔常被黄铁矿、粘土矿物等充填。

2.木质镜煤丝炭
具有与木质镜煤相应的细胞结构,特征是胞壁强烈膨胀,胞腔缩小,排列不规则,有时只保存个别胞腔(图版I ‒5)。

多呈透镜状,较常见。

3.镜煤丝炭
具有镜煤结构的植物组织受到丝炭化作用形成的。

看不出细胞结构,常呈透镜状或条带状出现,偶而可见垂直裂纹。

镜煤丝炭较少见(图版Ⅱ—17)。

4.丝炭化基质
透射光下,黑色不透明,反光下呈白色、微突起。

在油浸反光的高倍镜下,多呈团块状、棉絮状、不规则条带状出现,夹杂着孢子等形态分子和矿物质。

5.丝炭化浑圆体(图版Ⅱ—18)
6.丝炭化菌类(图版Ⅱ‒25,Ⅱ‒26)
氧化树脂体:多呈浑圆状,并具有大小相似的圆形小孔或带有方向不一的氧化裂缝(图版Ⅱ‒27),在石炭纪和二迭纪煤中较多。

7.丝炭化碎屑
小于30微米的无细胞结构的丝炭化物质碎屑,形态极不规则。

8.微粒体
在反光油浸下呈白色,是极其细小的颗粒,大小近于1微米,往往充填在细胞腔中,也常与粘土矿物混杂在一起。

M.Th.马科夫斯基(Mackowsky,1973)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浸蚀光片的研究表明,微粒体可以由细胞壁分解而形成,也可以由惰性组碎屑组成,它也可能是细胞分泌物所组成(图版,Ⅱ‒29)。

丝炭化组分没有粘结性,挥发分和氢含量低,碳含量高。

(三)稳定组分
稳定组分是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的组成部分,包括树脂、孢子、花粉、角质膜、木栓层等。

透光下透明,呈黄色,轮廓清楚,外形特殊。

反光下呈深灰色,大多具突起,油浸反光下呈灰黑色——黑灰色。

1.木栓层
木栓层是组成树皮的一部分。

木栓层由多层扁平的长方形木栓细胞组成,排列规则,纵切面上呈迭瓦状结构(图版I‒9,I‒24,Ⅱ‒19),在弦切面上呈不规则的鳞片状结构,色调不均匀。

有时木栓层受凝胶化作用影响膨化而使原有的细胞结构模糊。

木栓层常以轮廓清楚的宽条状或碎片状出现。

我国南方晚二迭世煤中木栓层分布普遍,江西乐平、浙江长广煤中木栓层高度富集,形成典型的树皮残植煤。

2.角质膜
角质膜存在于植物的叶、枝、芽的最外层,是由角质物质组成。

显微镜下呈厚度不等的细长的条带出现,外缘平滑,而内缘呈锯齿状。

角质膜多呈断片平行层理分布,有时细长的角质膜保存在叶肉组织的周围。

根据角质膜的形状、锯齿状内缘及尖角状折曲,一般易与大孢子相区别(图版I ‒8,Ⅱ‒5)。

图2‒5压扁的大孢子切开后的示意图
(据E.施塔赫,Stach,1935)
1‒切面穿过两个射痕;2‒切面穿过一个射痕
3.孢子和花粉
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孢子细胞内部是原生质,孢子壁是由内壁、外壁和周壁所构成。

内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在成煤过程中与孢子细胞内部的原生质一起被破坏。

周壁也不易保存。

而外壁是由孢粉质组成, 致密且更易保存,所以煤中所见的孢子主要是孢子的外壁。

孢子发育于孢子囊中,是由孢子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产生四分体,分离后便形成四个孢子。

一般孢子囊不稳定,在成煤中不易保存,常见的是单个孢子及其断片。

各门类孢子植物的孢子的大小、外形不同。

异孢植物一般雌性孢子个体较大,称为大孢子,雄性孢子个体小,称为小孢子。

同孢植物有的孢子大小、外形彼此相似,且无雌雄之分。

大孢子直径一般由0.1~3毫米,有时达5~10毫米。

鳞木的大孢子个体很大,如石松孢(Lycospora)直径由0.3~3毫米。

在煤片中大孢子呈被压扁的扁平体(图2‒5),纵切面呈封闭的长环状,折曲处呈钝圆形。

透光下,大孢子壁可显示粒状结构,有时大孢子外壁尚能区分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两层。

大孢子外缘多半光滑,有时表面具有瘤状、棒状、刺状等各种纹饰(图版I‒7,Ⅱ‒6)。

个别情况下,可见到三个或四个大孢子在一起,称为三孢体或四孢体。

小孢子一般小于0.1毫米,多呈扁环状、细短的线条状或蠕虫状,沿层理分布(图版Ⅱ‒20),有时堆积在一起,称为小孢子堆。

花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形态与小孢子很相似,在煤片中难以区别。

在做孢粉分析时可见小孢子表面常有三射线裂缝痕,而花粉没有。

古生代是孢子植物繁盛时期,封印木以及芦木、鳞木、楔叶木都是产生大孢子的异孢植物,所以在我国晚古生代煤中一般都有大孢子,如新汶、淮南及贾汪等煤田孢子都较多。

在中生代、新生代的煤中常可见苏铁目植物及针叶植物的花粉,可用于煤系地层的对比。

4.树脂(树脂体):形状颇多,常呈椭圆形、纺锤形,轮廓清楚,没有结构(图版I ‒10,Ⅱ‒21)。

在一些大块的凝胶化木质部组织的胞腔中常有树脂充填。

树脂的显微特征是:透光色较浅,多呈柠檬黄色;在反光下一般呈低突起或无突起,表面均匀,较易识别。

裸子植物(如针叶类)含的树脂
特别多,例如我国抚顺煤田树脂体特别丰富,石化后称为琥珀,是有名的工艺美术原料。

稳定组分具有挥发分高、氢含量高的特点,大多数稳定组分具有粘结性。

(四)藻类及腐泥基质
腐泥煤是由藻类及其分解产物腐泥基质所组成。

有的腐植煤中也有少量藻类。

1.藻类
煤中最常见的是绿藻单细胞组成的群体,如皮拉藻Pila,轮奇藻Reinschia等属。

山西浑源二迭纪煤层中有由Pila形成的藻煤。

除绿藻外,煤中也有其它藻类,如凌源震旦纪石中发现过褐藻,我国某地石煤和国外志留纪油页岩中都发现过蓝绿藻。

在煤片中藻类群体多数为椭圆形,大小由几十到一、二百微米,有达三、四百微米的,单细胞仅几个微米,呈放射状排列。

藻类群体外缘不规则,表面呈蜂窝状或海绵状结构(图版I ‒11,Ⅱ‒22)。

有时因分解程度较深而结构模糊或完全不显结构。

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群体中的黑色斑点,往往是细胞的内胞腔。

透光下,藻类透明,呈柠檬黄色、黄褐色或淡绿黄色。

反光下,藻类呈深灰色,微突起。

油浸光片中藻类颜色比孢子更暗一些,近乎黑色,有内反射现象。

在二碘甲烷浸液下藻类要亮一些,因此比浸油下更易识别。

应用荧光时,在干物镜下,光片上的藻类群体具绿色至黄褐色的荧光(图版Ⅱ‒24)。

有时,藻类被黄铁矿、硅质和钙质所代替。

2.腐泥基质
腐泥基质是藻类彻底分解的产物。

透射光下腐泥基质大多带有黄色色调,颜色变化多样,从褐黄色、鲜黄色、绿黄色到棕色、灰色。

被矿物质浸染后,颜色变深,透明度降低。

在油浸反射光下呈不均匀的深灰色,表面粗糙,不显突起。

腐泥基质常以透镜状、不规则条带状沿层分布,高倍镜下,常显不均匀团块状、絮状结构,可能是结构消失的藻类。

实际上纯净的腐泥基质较少见,常见的多半是由细小的褐红色腐植物质和腐泥物质混杂而成的混合基质。

显微镜下用普通光观察时,腐泥基质和混合基质较难区分。

在紫外光照射下,腐泥基质呈黄色、灰黄色或棕色的荧光,而混合基质没有发光性。

在凝胶化组分和丝炭化组分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组分,必要时可再细分出半凝胶化组分和半丝炭化组分两组(见图版Ⅱ)。

煤中除植物变成的显微组分外,有时还可见到有孔虫、棘皮动物、腕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遗体(图版I ‒9,I‒12)。

二、凝胶化组分和丝炭化组分的成因
凝胶化组分和丝炭化组分是植物组织在不同的聚积环境下形成的。

一般认为凝胶化组分是在气流闭塞、积水较深的沼泽环境下形成的。

植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
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死亡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逐渐缩小,以至完全失去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的胶体物质,或进一步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称为凝胶化作用。

由于凝胶化程度的不同,形成从木煤到凝胶化基质的各种不同的凝胶化组分。

至予在同一块煤标本中凝胶化组分常具有不同结构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植物碎块大小不一,转化的先后和速度不同,当环境改变时各部分分别处在凝胶化作用的不同阶段,或者由于不同植物组织的化学组成和稳定性不同,因而转化的速度也会有差别。

丝炭化组分的成因比较复杂,对它曾有过不少的推断。

E.施塔赫等认为丝炭化组织按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森林失火而形成的,这类丝炭化组织的细胞结构清晰,胞壁很薄,反射率和突起都高,作为显微组分可称为“火焚丝质体”,宏观常见的丝炭透镜体和薄层大多属于此类。

美国一些草本和木本的泥炭沼泽都发生过火灾,烧焦的炭化组织一部分在沼泽表面原地堆积,还有相当多的炭化碎片、碎屑被吹到水中沉积下来。

电子自旋共振测量的结果也表明,某些丝炭在堆积前曾受过400~600℃高温的作用。

此外,西德中部的褐煤层中,厚层丝炭与薄层天然焦相伴生。

这些都说明,有些丝炭化组织的成因确与森林失火有关。

另一类是细胞结构保存较差,反射率较低的丝炭化组织,它们往往分布在暗煤中,宏观难以识别。

这类丝炭化组织显然是在泥炭表层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条件下,由木质纤维组织受脱水作用和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形成的,因而可称为“氧化丝质体”。

当然,这些氧化的植物组织必须逐渐转入缺氧的环境,如有水层的保护、泥炭或其它沉积的覆盖,才能保存下来。

根据∏.∏.季莫菲也夫的报导,苏联安格仑煤田侏罗纪富含丝质体的煤是在泻湖边缘的潮间带形成的。

在涨潮和落潮期间,带入大量新鲜的氧气,使植物组织经受缓慢氧化,形成丝质体。

丝质体也可以是木质部受到真菌的腐化分解作用而形成,如美国沼泽落羽杉的木质部常常由于真菌酶的作用变成乌敏质而保存下来,具有模糊的细胞结构。

此外,某些高等植物的细胞在代谢过程中能沉淀黑色素,例如,现代木贼属的生殖枝条及其在泥炭中的遗体,在薄片中均呈棕色一棕黑色,反射率较高;石炭纪白云质“煤核”中种子蕨的树皮和髓帮的石细胞反射率都比周围的凝胶化木质部组织高,近于丝质体的反射率。

所以有人认为,某些丝质体细胞壁的颜色是植物中原有的(透光下呈暗色),建议把这类丝质体称之为“原有丝质体”(Primary fusinite)。

可见,丝炭化组织的成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至于丝炭化基质的成因,迄今仍不很清楚。

通常认为丝炭化基质是凝胶化物质经氧化而形成的。

有人认为,真菌和细菌代谢作用产生的暗色色素也可能参与了泥炭表层丝炭化基质的形成。

三、煤的无机显微组分
煤中除有机显微组分外,还有各种矿物质。

煤的灰分和硫分主要由矿物质形成,它对煤的用途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煤田勘探中,研究煤中矿物的成分、含量及分布状态,对煤质评价、
尤其是煤的可选性评价是有意义的。

煤中矿物质的特征能反映成煤聚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等特点有助于阐明煤层的成因及某些伴生元素的赋存规律。

煤中常见的矿物主要有粘土、硫化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等四类。

我国煤中最常见的矿物是粘土矿物、黄铁矿、石英和方解石。

1.粘土矿物
是煤灰分的主要来源。

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等。

在煤中粘土矿物常呈透镜状、薄层状;也有呈微粒状散布在基质中或充填在胞腔中,这种浸染状粘土很难洗选。

2.黄铁矿
是煤中最常见的矿物之一。

常呈透镜状或球状的微晶集合体,也有些微晶散布在凝胶化基质中,也有充填在植物组织胞腔或交代孢子、角质膜。

近年来,在一些含硫较高的煤中发现黄铁矿具有明显的细菌形态,有的呈显微莓粒,很可能是交代菌藻类微生物的产物。

一般浅海或滨海地区形成的煤,如我国川、黔、桂、鄂一带晚二迭世和华北晚石炭世的一些煤,黄铁矿含量较高。

而在冲积平原或内陆地区形成的煤,如东北的中、新生代煤及华北大部分早二迭世煤,黄铁矿含量较低。

3.石英
石英是煤中常见矿物之一,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含煤建造的煤中存在较普遍。

最常见的是机械沉积的石英碎屑,多为粉砂级,棱角状一半棱角状;另一种是化学成因的自生石英颗粒,从几到几十微米,多成微粒或不规则的细粒分布于基质中,也有个别呈自形晶。

4.方解石
常呈薄膜充填于煤的裂隙中,镜下观察多为脉状。

有时方解石呈粒状分布在基质中或呈薄膜沿层面分布。

除以上四种最常见的矿物外,煤中还有菱铁矿、白铁矿、石膏、玉髓、蛋白石等矿物。

综上所述,按其成因煤的矿物质主要可分三类:
(1)化学成因及生物化学成因矿物系由泥炭沼泽的胶体溶液沉淀形成,如黄铁矿、粘土矿物、蛋白石、菱铁矿等矿物,煤的各种结核主要属于此类。

这类矿物分布最广,影响大。

(2)陆源矿物由于风力和流水搬运作用与有机质同时沉积,主要有石英碎屑、部分粘土矿物、长石、云母、各种岩屑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重矿物、伴生矿物。

(3)后生矿物由于地下水的淋滤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沉淀充填于裂隙、层面、风化溶洞及胞腔中,主要有方解石、石膏以及黄铁矿、高岭石,偶有石英。

此外,还有由于构造运动从围岩及夹矸中挤入煤中的各种岩屑;在接触变质及区域岩浆热变质发育地区的煤中发现有双反射很高的石墨及石墨状矿物,有些煤中有热液成因的硫化物矿物,个别煤中曾发现有放射性矿物包体,引起周围凝胶化组分反射率增高的现象。

反射光下煤中常见矿物的鉴定标志见表2‒3。

在研究煤中矿物时,除常用偏光显微镜外,有时还必须配合差热分析(应用于粘土矿物)、光谱分析、X射线分析(应用于伴生元素)、不溶残渣分析(应用于重矿物)及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等研究方法。

四、显微组分的分类和命名
2‒3反射光下煤中常见矿物的鉴定标志
国内外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类有多种方案,归结起来,分属于两种类型:一类侧重于成因研究,组分划分较细,常用透射光观察;另一类侧重于工艺性质的研究,分类较为简明,常用反射光观察。

苏联IO.A.热姆丘日尼柯夫和A.H.金兹堡在“煤岩学原理”中发表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是侧重于成因研究的分类(表2‒4)。

2‒4显微组分的分组
国际煤岩学术语委员会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是侧重于化学工艺性质的分类(表2‒5)。

此分类中镜质组相当于凝胶化组分,具粘结性,其中结构镜质体指植物细胞结构清楚或朦胧可见的镜质组分,无结构镜质体指一般看不到细胞结构的镜质组分;碎屑镜质体呈碎屑状。

壳质组相当予稳定组分,挥发分和氢含量高。

惰性组相当于丝炭化组分,其工艺性质往往呈惰性,其中粗粒体常呈基质出现,胶结壳质组,有时也呈团块状出现,没有细胞结构,微突起或不显突起。

国际分类中根据各种成因标志,在显微组分中进一步细分出亚组分。

如无结构镜质体分为四个亚组分,其中最常见的均质镜质体常呈条带状出现,通常根据其反射率确定煤化程度,浸蚀后常显出原有的细胞结构;胶质镜质体常充填胞腔或充填在碎屑镜质体之间,基质镜质体是胶结其他组分的基质;团块镜质体呈团块状。

丝质体按成因分为火焚丝质体和氧化丝质体两个亚组分。

在显微组分中还可以根据植物归属的门类或所属器官,定名为组分的种。

如结构镜质体中可细分出科达树结构镜质体、真菌质结构镜质体、木质结构镜质体、鳞木结构镜质体和封印木结构镜质体等五种。

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