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笔记
毛概八至十二章重点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 P145不完全内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依据,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在经济调节中都有各自的优势,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们可以和各种社会制度结合起来,并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地位: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确立依据和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依据:1)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的主要物质条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为前提的2)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坚持(两条原则):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3、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机遇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机遇:经济增长虽然放慢,但经济规模决定的事急增量依然可观,大消费、大市场的“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显现。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主要是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基
本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等问题。
以下是本人对该章节的重点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外来压迫和民族剥削,解决土地问题和建立民主
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基本变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独立和发展,打破了旧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即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计划经济为主导。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以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现代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强调生产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以人为本,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3.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主创新,不搞封闭和依赖。
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区别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实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课堂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课堂笔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
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反帝反封建→失败→需要新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外部:19~20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来到中国内部:1、工人阶级壮大和发展(物质条件)2、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思想条件)3、出现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三大”提出国共合作“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概知识点第八章第二节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过程①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②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地和有益的补充。
③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④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两个“毫不动摇”与一个“统一”★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毛概知识点第八章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他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种类☞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人的劳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让一部分人先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not平均富裕;☞共同富裕not同步富裕;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
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上的基本指导原则(即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 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 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 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 动力和思想保证。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根基。(P147)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
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切愿望;
➢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远远不相适应。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三)从历史视角看: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
➢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
个莎士比亚 。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四)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看:
党中央三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 :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 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 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运行法制化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含义(p167)
“毛概”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知识要点(1)
“毛中特”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知识要点说明:《知识要点》供同学们复习时梳理知识线索使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考试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内容。
第八章第一节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理解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4.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依据5.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6.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7.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原因8.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必要性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10.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11.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第八章第二节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内涵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4.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条原则5.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第八章第三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5.文化强国的内涵及建设途径第八章第四节1.和谐社会的内涵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3.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第八章第五节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内容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途径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举措第九章1.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习近平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第十章1.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2.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3.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7.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第十一章1.为什么说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2.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新时期爱国统一展现的实质、内容和基本任务第十二章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3.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5.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6.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系7.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8.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9.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第八章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规律的章节。
本文将对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等。
毛概第八章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矛盾。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应当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也是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
阶级斗争是哲学的基础,生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必须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同时推动生产斗争的不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毛概第八章所强调的重点。
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是一篇系统总结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重要章节。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为读者对毛泽东思想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第2篇示例:毛概第八章是一本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书籍,其内容主要涉及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第8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原则,具体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内容。
本文将对第8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条件下,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则是主要的反动力量。
因此,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通过农村武装斗争,形成农村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毛泽东强调土地革命是农民革命的基础,必须实现土地制度的彻底革命。
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鼓励广大农民起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接着,毛泽东提出实行农村合作化,将小农经济逐步发展成集体经济,并通过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他提出了“四大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通过统一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进程。
四、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要批判传统的封建文化,倡导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精神,提倡大众化的教育,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五、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指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强调要善于运用经验主义和理论的结合,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打破敌人“进攻只能阵地战”的思想,实行积极进攻。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
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
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
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四。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五。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六。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体制选择的历程:计划经济(1949-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92)——→市场经济(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的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的发展。
※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a.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搞大而公大而全,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b.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 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②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适合战争年代或者战后恢复期,还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
③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是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完备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产品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产权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又分为:⏹古典的(或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靠市场调节)⏹现代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经济优点:低成本,高效率,有效配置资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a.社会主义还存在社会分工b.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c.还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毛概第八章笔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区别: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且,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弊端?(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4.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经济运行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结果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2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12届3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13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四阶段:南方谈话,14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重点归纳思维导图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重点归纳思维导图一、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理论1.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革命的动力和任务–动力: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推翻封建主义压迫、推翻官僚资本主义压迫3.革命的两个阶段和两个任务–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人民统一战线–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人民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革命联合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阶级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社会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3.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革命的战略:两个阶段的革命–革命的策略:武装夺取政权4.革命的领导核心和动员群众–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工农联盟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力量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任务–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任务:完成全国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阶级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社会基础: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3.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建设–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战略–革命任务:消灭剥削、消灭资产阶级法权–革命战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一战线为基础四、知识点重点总结毛概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别对应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通过人民统一战线来实现革命的胜利。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毛概笔记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论新阶段》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3)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p.145)
1、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 志的传统观念,把它们看作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自己的 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计划经济 特点——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长处——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 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 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 短处——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产需脱节,
九、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举措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 制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价值导向上 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准则上 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联 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 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思想意识、价 值观念的总和 ;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 系 ;内容比较具体全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 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根本目标和要求;内容则 比较抽象概括。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p.151)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的主体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六、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 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条件(所有制基础)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特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指向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在创新中发展。
•问题导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全面思考: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统筹,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全面进步和全面协调相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践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成考专升本政治毛概串讲笔记八
第⼋章对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纲分析 考试⼤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及其曲折历程。
" 2."掌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 3."正确评价⽑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意义和历史局限。
" 本章系统阐述了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成果。
学习本章,应着重把握以下各⽅⾯的问题: ⾸先,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开端。
⽑泽东在《论⼗⼤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开端。
其次,⽑泽东探索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其理论成果是很宝贵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化等各⽅⾯。
具体说来: (1)从指导思想上看,强调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从基本⽅针上看,强调调动⼀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化建设的思想等。
再次,⽑泽东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成果的伟⼤意义是:它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它为邓⼩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选择题 1.⽑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章是( A ) A.《论⼗⼤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 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争》 D.《不要四⾯出击》 2.⽑泽东在《论⼗⼤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针是( A ) A.把国内外⼀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既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新的⽣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产⼒ 3.⾸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的是( D )A.列宁B.斯⼤林C.马克思D.⽑泽东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特点是( C ) A.⼜相适应⼜相⽭盾 B.对抗性的⽭盾 C.⾮对抗性的⽭盾 D.到处充满着⽭盾,并且正是这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5.⽑泽东提出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的⽅针是( B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实⾏⽆产阶级专政D.利⽤、限制、改造 6.⽑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化事业的基本⽅针是( B )A.古为今⽤,洋为中⽤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团结——批评——团结D.让⼯农兵占领⽂化艺术舞台 7.⽑泽东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命时期,⼯⼈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盾属于( C )A.敌我⽭盾B.对抗性的⽭盾C.⼈民内部⽭盾D.⽆法调和的⽭盾 8.周恩来在全国知识分⼦⼯作会议上对知识分⼦的阶级属性的表述是( A ) A.知识分⼦已经是⼯⼈阶级的⼀部分 B.知识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 C.知识分⼦不属于⼯⼈阶级 D.知识分⼦是⼀个独⽴的阶级 9.刘少奇在我国教育⽅针问题上提出了( B ) A.教育必须为⽆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劳动相结合 B.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C.学制要缩短,教育要⾰命 D.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发展 10.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是( D )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缺乏思想理论准备 C.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D.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1956年,我国⽣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开始进⼊( B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针是( C ) A.反修防修,巩固⼈民民主专政 B.全⾯实现四个现代化 C.调动⼀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进⼀步变⾰⽣产关系,以便迅速进⼊共产主义 1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所呈现的状况是( B ) A.完全的公有制 B.基本上是单⼀的公有制 C.国营经济领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14.中共⼋⼤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针是( A ) A.既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调整、巩固、⽴实、提⾼ D.⼤⼲快上,超英赶美 15.⽑泽东关于"中国⼯业化道路"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C ) A.中央和地⽅的关系问题 B.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 C.重⼯业、轻⼯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D.国家、集体和个⼈的关系问题 16.⾸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理论的是( D )A.马克思B.列宁C.斯⼤林D.⽑泽东 ⽑泽东⾸先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仍然是:⽣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1.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超过自己生活必需品消耗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劳动者被剥削的根源。
2.剥削的实质:剥削是指资本家占有并支配无产阶级(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是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性矛盾。
剥削的实质是劳动者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
3.剩余劳动时间的作用: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除了为满足自身生活必需品而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还需要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基础,它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劳动过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5.价值规律的限制:尽管资本家可以通过剩余价值增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剥削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限制,即商品的价值必须要有相应的需求才能实现价值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其次,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要与劳动力的交换价值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价值不能低于其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6.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这种做法是通过控制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并对劳动者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来实现的。
7.剩余劳动时间的缩短:劳动者通过斗争争取缩短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剩余劳动时间。
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以及进行集体斗争等方式,劳动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福利。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剥削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产生着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性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区别: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且,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弊端?(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4.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经济运行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结果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2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12届3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13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四阶段:南方谈话,14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制度特征(共性和特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运行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制度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任命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分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两个基础、一个本质特征、一个客观要求)第二,初级阶段的国情,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三个“不”特征)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属于由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质和量)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现代企业三种基本形式:独资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根据法系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包括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两合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英美法系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现代公司形式。
现代公司的特点:①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②公司的股东与管理者相分离③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分离,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其责任只限于自己的投资,而与自己个人的财产无关④股东与董事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⑤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可吸收的资金较多,公司规模较大。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
2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
②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
③股份合作制: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与合作制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它是我国广大劳动群众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中的一个创造,具有中国特色。
④无限责任公司⑤人合公司⑥两合公司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共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股份制是其主要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一定是私营经济,私营经济不一定是个体经济。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①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②资金不足和就业困难——直接原因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1)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2)增强了市场竞争力3)外资企业的进入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4、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
2)由我国现阶段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结果。
2、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客观必然性)1)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2)物质条件: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劳动还有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指生产物质和提供服务必须具备的因素和条件。
分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依据)1)由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2)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时基本理论的依据,同劳动价值并不矛盾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的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体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去的收入<按劳分配以外>;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得到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资产受益:向资金需要者提供取得的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取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们经营或使用所取得的利息或租金);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物化的结果就是劳动。
劳动力不是劳动收入。
(彩票收入不是生产要素,所以不是资产收入)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政策)①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决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