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山水城规划设计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景观规划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景观规划

城市绿化
古代城市绿化理念: 天人合一,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绿化方式:种植树 木、花草,建设园 林、公园等
绿化功能:美化环 境、调节气候、改 善空气质量
绿化布局:注重城 市与自然环境的融 合,强调城市与山 水的协调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景观规划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山水景观
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添加标题
对现代景观规划的影响
古代城市规划理念: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强调城市与自 然的融合
古代城市规划方法: 注重城市布局、建 筑风格、园林设计 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古代城市规划实践:如 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为现代景观规划提供 了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如 “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等,对现代景观 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和 指导意义
城市管理:注重城市环境维 护,保持城市整洁美观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景观规划: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注重城市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 历史文化保护: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持城市特色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第五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景观 规划的影响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景观设计,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景观设计有借鉴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交通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交通规划有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景观设计注重审美性,体现中国传统美学 城市与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

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住宅规划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都城的规划上。

都城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如地势、山川、气候等,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建设城市。

比如,隋朝建设的长安城,其地理位置在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周围有南山为屏障,北山为依靠,南山与北山之间的渭水河谷则是进出长安的要道。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军事防御和交通联系,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粮食供应。

在城市布局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象天法地”的思想,将城市规划成方形或圆形,以南北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辅,道路网为格子状,整齐划一。

城市中心区域是皇宫和商业区,而居民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这种布局形式既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又有利于城市的通风和采光。

二、园林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规划思想以自然风景园林为代表,其核心是“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山水形态来营造园林。

在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自然风景园林的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园中山水的布局要符合自然规律,山要高远、水要曲折,以达到层次感和动态感;其次,植物的选择要符合季节变化和生态平衡,以展现自然之美;最后,建筑物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三、住宅规划思想中国古代住宅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上。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其布局形式体现了“天地人合”的观念。

四合院的院子位于中央,四面有房屋围绕,庭院与房屋之间以回廊相连。

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采光通风,又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住宅的选址还要考虑风水因素。

风水学认为,住宅的选址要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即背靠山峰、面临平原或河流,以吸收天地之灵气。

同时,住宅的大门、窗户和房屋内部的布局也要符合风水原则,以利于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生活舒适以及方便生产等需求。

比如世界上很多原始文明的定居点的选址都普遍利用了有利地形,一般多建在接近水源、向阳避风的地段。

而各个民族的居民点内部空间构造,多充分体现了院士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自然环境等的共同影响。

X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很早就有关于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专门论著。

但在生产实践和其他的政治,伦理经史书可以发现很多相关理论和学说,比如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

又如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堪舆学说,或者说风水等,其实这些学说中虽然有很多迷信思想,但很多的观点和现代城市规划学说还是很相近的,或者说其中很多的内容是我们民族几。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设计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建造的。

故宫的建筑群体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分区。

城市内不同区域专门用于商业、居住、宗教等不同用途,使得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其次,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还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以其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

这些精心雕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最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

例如,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

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城市中常常设立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子佳人,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话题。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特色危机、传统文化失落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该怎么规划设计[1]?因此,结合城市观念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关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讨论广泛展开。

其中,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对其基本观念、思想内涵和建设意义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至今已出版了《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山水城市”研究》等专著,鲍世行2000年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2];傅礼铭2005年对“山水城市”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概念释义、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综述[3]。

本文将以“山水城市”构建的角度,从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两个方面对现阶段的成果进行梳理,旨在完善“山水城市”的理论体系和推动实施建设。

1 “山水城市”的研究基础和背景从当前时代城市观念的发展来看,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美国发起了“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兴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潮”,芬兰建筑大师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论”,法国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倡导了“现代城市”模式。

与此同时,结合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和国内外学术观点,顺应中国特色发展潮流的城市建设观念,“山水城市”应运而生。

1.1 “山水城市”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山水城市”一词最早于1990年在钱学森先生写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出现。

从1958年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4]到1983年的《再谈园林学》[5],无不表明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关注和园林学科的思考,最终由“楼市四合院”引发的建造融合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的“山水城市”应该算作是“山水城市”的观念起源。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概括,“法天象地”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总结,“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深层境界。

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

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

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摘要:山水城镇理念是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生活环境的思考,其主旨是追求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

山水城镇规划建设应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和山水城市理念,构成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的集合体。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的理念及山水城镇的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的相结合。

关键词: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空间结构Abstract: the landscape urban concept is to its survival,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thinking, its purpose is to pursue the harmony of man, nature and city. Shanshui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hall compl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feng shui theory and landscape concept, constitute elements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in a collection. Combined wit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ing.Key words: landscape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patial structure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融入“山水城市”的理念,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分析其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传统“山水城市”理念的内涵“山水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更是一种对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念。

在“山水城市”理念中,山代表了稳定和永恒,水代表了流动和生命。

山水之间的关系,象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环境,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获得美好的居住环境。

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山水城市”理念中,自然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保留自然景观、引入自然元素,如水体、绿化等,来实现“山水城市”理念的融入。

在城市规划中将山水融入城市的设计中,通过保留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山水相间的城市景观,在城市中打造绿地、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观,让城市的景色更加优美,更加符合“山水城市”的理念。

2. 文化传承与创新“山水城市”理念中重视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融入,还包括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通过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等方式,来传承“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

也可以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融入新的元素,如建筑风格的创新,景观设计的新颖等,来丰富“山水城市”理念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内涵,使“山水城市”得以更加全面地融入城市设计之中。

3. 城市规划的创新与灵活性在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创新与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规划需要不断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调整城市规划,使城市的发展与“山水城市”理念相得益彰。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改善交通、提高居住环境等方式来实现“山水城市”理念的融入,使城市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与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与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与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与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事,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与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的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具体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图2-1-3〕,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长安城的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与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而108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的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的经验,如东都洛阳的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与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图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图2-1-4〕.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从规划角度看山水城市

从规划角度看山水城市

从规划角度看山水城市ID: 01489852 音无响子发表于:2001-12-17 15:58:42“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是在1990年由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当时钱老指出“山水城市”应当是集“中国古代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为一体的,因而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

”从钱老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山水城市是集城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生态绿化等为一体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

”近年来,随着各方专家的深入讨论,“山水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深入和提高。

同时,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加强,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目标。

例如:深圳提出了建设“花园式园林城市”,自贡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

这些不一而论,但都是在“山水城市”概念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特色提出的。

我国城市选址多注重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同构,如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桂林的“城市山林自郁葱”,山林水网是与城市密切结合的,山、水、城、浑然一体,因而“山水城市”的生态城市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一、山水城市的模式研究1.山水城市的背景理念“山水城市”这一说法的内涵既充满了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又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建构城市的要素,形成山水成一体的美景,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理论有关。

风水理论中讲究山水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的原则,因而在古典山水城市多有体现。

山阳水阴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生态意义上强调“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山水二者“实相乘也”。

而城市则是嵌合于良好的山水关系自间,是山和水的产物,三者是协调共生的。

在风水学说所论述的风水环境中各种构成要素的关系,其最终目的都是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人居环境的共生关系。

归结到底,山水城市正是生态学理念的一种2.桂林山水城市模式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强调的是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城市如何与自然山水协调的关系;面对现实中多数城市建设已经破坏和影响到现有的自然山水。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更是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

在古代中国,风水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信仰,认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命运。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风水往往被嵌入其中。

一、风水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风水是中国本土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和道家、佛教等思想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风水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址决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是基于风水的选址决策而进行的。

在选址时,必须考虑到诸如山水、水源、气场、气息、风势等各种因素,并研究其效应。

风水学相信,地势的变化会对城市的运势和命运产生影响。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选址的选择非常重要。

2. 市政建设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建筑的高度、宽度、长度、方向等都是受风水影响的。

风水认为,富有阳气的建筑,可以促进正能量的流动,有益于人的健康和命运,例如古代名城北京,天安门城楼、中轴线、故宫等重要建筑都是朝南建造,以获得阳气。

3. 道路的布局在道路的布局上,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受到了风水的影响。

道路的布局要考虑到某些山脉、河流、阴阳气场相互的联系和影响。

古代城市的道路往往遵循五行生克相克与和谐,以达到平衡阳气与阴气,达到风水上的平衡。

二、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几种常见的风水设计1. 风水池风水池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常见设计,它可以吸引清新、自然的气息,引导周围的气场,改善城市的环境。

风水池的设计,会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以达到吸收气流、水流的作用,并以此提高城市的运势和命运。

2. 风水树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风水树是一种常见的设计。

风水树的设计,通常会选取能够提高环境的树木,以改善和增强城市的气势。

古人认为,风水树可以提高居民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环境的美感,使整个城市更加美丽、舒适和繁荣。

3. 风水石风水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数理哲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均衡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均衡,重视均衡思想,认为均衡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以周文王的《周礼》为例,其中提出“天衡”的理念,认为城市规划要建立在天人合一、天地和
谐的基础上,以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中庸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强调中庸思想,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以“中庸”为原则,即把握城市规划的均衡性,不偏不倚,避免过分倾斜,以保持城市规划的和谐稳定。

三、调和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调和,重视调和思想,认为城市规划要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不仅要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调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保持城市规划的和谐稳定。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美学思想,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美学思想为指导,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城市规划,以美学的标准来评价城市规划,以美学的原则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完美性。

二、视觉美学。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强调视觉美学,认为城市规划要以视觉美学为准则,注重城市规划的视觉美感,使城市规划美观大方,。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之中,旨在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环境生态的关注不断提高,“山水城市”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之中,打造一个宜居、舒适、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城市。

常见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城市规划师应该保护和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湖泊、森林、园林等自然景观,为城市提供自然氧气,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 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规划中。

城市规划师应该将周边的自然景观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比如将城市布局与自然山水相结合,通过规划设置公园、绿化带、蓝色空间等,将城市与自然和谐融合。

3.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文化价值。

城市建设不仅应该有适宜的建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注重文化价值。

不同区域应该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文化景点、文化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等,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 提高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适当增加绿化植物,增加空气孔道,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也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这些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凝结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和风水。

中国古代城市常常选择建在山脉和河流周围,以利于水源的供给和农田的灌溉。

同时,城市的规划也将极富诗意的自然景观纳入考虑范围。

例如,古代中国城市常常依山傍水,以山为背景,以水为前景,形成山水相依的场景。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也十分注重人文环境。

城市规划师会根据城市的功能和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城市布局。

古代城市常常以宫殿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市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市区和商业区通常会设立在宫殿周围,以方便皇帝和官员们的行政和商业活动。

而居民区则会集中设立在市区和商业区的周围,以方便居民们的生活。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也是与城市规划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平衡和谐的美感。

建筑师会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风格。

例如,皇家宫殿常常采用红墙黄瓦的建筑风格,以彰显其庄严和尊贵。

而民居则多采用灰色瓦片和青砖的建筑风格,以体现人们朴素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也非常注重建筑细节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以彩绘和雕刻来装饰建筑物的外观。

彩绘可以增添建筑物的艳丽和生动,而雕刻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立体感和协调感。

古代中国的建筑细节装饰也常常以动植物、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以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这些古代城市和建筑至今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设计中,创造出更加美丽与实用的城市和建筑。

只有重视传承并创新,我们才能继续发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优秀传统,为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谈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

谈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

谈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
杨荣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09(029)002
【摘要】通过探讨我国古代山水美学观念的缘起及它与风水和古代山水城市的内在联系,并根据风水观念及其指导之下的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总结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山水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杨荣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从明清档案史料看古代香山铁城的规划思想 [J], 莫理生
2.山水山水之术山水城市: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浅析 [J], 万艳华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J], 刘畅;王思思;王文亮;王二松
4.“天、地、人”的权衡与平衡*--论中国古代“三元”并进的城市规划思想 [J], 陈宏胜;王兴平;李百浩
5.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中的科学观 [J], 刘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主讲人:万艳华教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的是对自天坛地坛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互相依存的愿望,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在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两个方面。

(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社会,因为原始先民相信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种植物、动物或无生物,认为这些东西能保佑他们。

如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图腾就是源于这个时期。

一些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观念,如“紫气东来”、“坐北朝南”、“天圆地方”等观念都是源于原始先民对太阳图腾的崇拜。

龙图腾天圆地方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2)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产生于父系社会,以后演变为周礼和儒家文化。

面对生存的压力,氏族成员把一些能率领他们过上稳定生活的杰出首领看做是天神的代理人,于是就产生了尧、舜、禹等人的英雄传说。

祖先崇拜构成了原始社会上层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表现为等级尊卑的“礼制”布局原则,《周礼·考工记》中的天圆地方、城分九等、中轴对称等均来源于此。

祖先崇拜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与主流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又从佛家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用的概念。

可以说,它是随着我国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通过应用和吸纳新思维而蜕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及丰富其内涵,而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儒家《周礼·考工记》儒家正典化始于孔子治六经,相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然孔子并不把它当作卜筮用书来看待,而是作为政治哲学书来看待,引申卦爻辞中的意义为立说的根据,如从中提炼出来的中庸思想、君臣父子、仁者爱人等礼的观念和德治思想。

《周礼·考工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我国第一部记载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书籍。

《周礼·考工记》中城市的布局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2)道家道家起源于东汉末年,以“道”为思想核心。

道家精神讲究“顺乎自然之道”,其追求万物一体,即世间万物是一体的,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

如道家“负阴抱阳”的观念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理想模式。

八卦阴阳调和道家的“顺乎自然之道”二.“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3)佛家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清静无为,与道家思想颇为有互通之处。

佛教的发展不但使道教思想趋于完备,也促进了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都是建在山水环境极佳之地。

寺观大多依山而建三.“生存法则”思想的约束受先人科学水平较低的限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大多是一种“生存经验”的积累,指导人们怎么在自然界中寻找一处最适应居住的场所。

如古代城市大多要求“背山面水”,一方面是为抵御外敌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背山”可以抵挡北方寒风,“面水”可以解决城内人们用水的需求。

背山面水一.城市选址重点考虑自然山水因素古代城市选址在山水交会之处,使城市天然地具备自然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1)有山有水的地段,便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形成宜人的生态循环。

(2)山水交会意味着阴阳、刚柔、动静的对比与统一、相乘与相生,符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山水审美观念。

(3)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以水代山。

古代山水城市与山水环境的协调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1)古代城市形态最为推崇矩形、方形等规整形制,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同时矩形的四正四隅对应着“天之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八风,代表了风向和四方四灵观念,故为吉。

因此,古代都城大多都为方形。

天之四灵古代城市形态二.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要素相渗透,并赋予象征性(2)古代城市尊重自然,故也极易因受自然地形影响而呈不规则状的城市形态。

明代南京城就是不规则都城建设的典型实例。

南京古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地建设城市,展现出超高的协调自然的技巧,真正做到了“据龙盘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从分发挥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明代南京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1)古代山水城市总是首选“龙虎正体”的均衡山水图式;该图式的龙、虎砂山均出于穴山两侧,左右对称相抱。

但这种理想图式毕竟不多,故常利用与外山取得平衡来均衡形局。

青龙护山青龙砂山白虎砂山白虎护山古县城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2)古代山水城市常以“分金立向”,确定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为城市纵轴,以青龙、白虎砂山作为城市两翼,以城市前方的河流为横轴,“左崇而右实,左胜而右殷”,形成左右对称、纵深展开、众山拱卫、均衡统一的山水城市格局。

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3)古代山水城市多以“穴点”作为均衡与统一全城的中心点、控制点或制高点。

同时,城市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也设置在“穴点”之处,县衙“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

如宁波慈城的县衙就位于穴点之处,象征着居高临下、一统天下或受命治理辖区四方百姓。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穴点”示意三.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4)古代山水城市也有意把一些山水圈进城内成小山,作为城市主体建筑的主山或靠山;主山(浮碧山)这些小山也能起到内聚中心的控制作用。

如宁波慈城就将主山(浮碧山)围入城墙之内,形成“主山驻城”的意象。

古城墙宁波慈城古县城的“主山”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为屏障,青龙、白虎围合,前以案山遮护,剩下水流出口亦有水口山把守,从而构成山水城市外部第一重围护空间,也叫内明堂;如果在这一重围护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或祖山以及青龙、白虎外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再加上第二个水口山,就形成了第二重围护空间,也叫外明堂。

内明堂位于龙、虎砂山内,须宽、窄适中:不可太宽,宽则不可藏风;亦不可太窄,窄则不显尊贵。

外明堂则不可狭窄,须用水口关拦,令真气聚于其间。

明堂的大小要与四周砂山相称。

龙强则堂宽,龙弱则堂小;山谷中明堂宜宽广,平地上明堂宜狭窄。

古人谓之“堂之广狭,随龙长短。

龙远堂宽,斯为正法,龙近堂小,形势乃宜”。

四.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同构(2)在取得城市外部自然山水的重重围护之后,古代山水城市内部仍采用多重围护的城廓模式,形成由外而内、由大至小的两套或三套城廓;城廓内则分为若干由坊墙围合的坊里,每个坊里又由若干个封闭、安宁的四合院落组成。

这些组织形式都具有环环相套、多重围合的空间特征。

四合院多进院落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1)古代山水城市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作为城市的背景与衬托,并形成重峦叠嶂的、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增加景深与距离感。

同时,配合城市左、右两侧的砂山,形成极为丰富的景观空间。

1.缺乏背景,空间离散,建筑孤独2.玄武砂山使背后空间产生围合感,有较好的空间感受3.两翼砂山使建筑空间围合性更强,环抱有情4.两翼砂山不宜过远,会消弱其空间感5.两翼砂山不宜高,过高则压,使空间过于压抑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2)古代山水城市以山体作为城市背景,以河流水面作为城市前景,形成平远开阔、倒影婆娑的观景视野。

同时,要求河水以三面水流、环绕缠护为佳,呈“金城环抱”之势。

这种形势历来引为古代山水城市的最佳水形模式。

城市五.城市景观与外部自然山水相呼应(3)古代山水城市以案山、朝山、龙虎砂山作为城门、轴线、道路、楼阁的对景或借景,既使空间视线有所归依,又把山体景观引入城市,完善了城市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达到真正的“显山露水”的目的。

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其格局关键之处设置风水构筑物,如在城市水口、砂山、穴点等地方,修建亭、台、楼、阁、塔、观、庙等;这些建筑除开其蕴涵的风水意义外,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都是在临江的关键之处。

滕王阁黄鹤楼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古代山水城市多在山水利害之处,往往运用风水手法加以处理,如“龙首当镇”,即在青龙砂山的龙首之处修道观、寺庙、塔楼等建筑,以镇压龙之戾气。

诸多古城周边山上有寺庙、道观等皆为此理。

如宁波慈城古县城青龙砂山的龙首处,就修有一道观(清道观)。

清道观清道观六.巧用风水构筑物,增强城市识别性如“兴文运”的文笔峰、文笔塔,是借助外形好似毛笔,以笔代文,期望城市能文运昌盛。

文笔塔桂林文笔峰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极其重视对城市环境的维护,对城市周边山体、水系都要是进行严格保护,十分注重山体植被的绿化和环境的保护。

桂林阳朔凤凰古城七.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古代山水城市在水口之处,往往会修筑高大的构筑物,除了提升景观观赏性外,还有增加水口的锁水能力;故一般城市的水口也会被打造成水口公园。

如武汉的南岸嘴公园、衡阳的水口公园。

衡阳水口公园武汉南岸嘴公园一.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的选择和适应,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不离不弃与相互依存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为古人“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观。

这种“人地和谐”是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精髓。

“人地和谐”的思想。

对于今天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阆中古城二.科学选择环境容量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认为,“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因此,山水聚结形势的大小决定城镇的规模。

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容量,既满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水环境的破坏。

因此,它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代城市空间发展作出正确的规划。

古代山水城市的环境容量示意三.凸显城镇特色古代山水城市一般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得城市的形象变得诗情画意。

无论是“七条琴弦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还是“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艳霞”的阆中,都是以其独特山水格局来凸显其城镇特色的。

阆中古城江南水乡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