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WWW安全性

合集下载

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

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

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三章:功能安全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功能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功能安全标准就是针对这些应用领域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用以确保系统在工作中不会对人员、环境造成任何危害。

第三章是功能安全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针对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所要遵守的规定。

在这一章节中,通常会包括对于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安全性能需求,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性能方案等内容。

在设计阶段,系统的功能安全工程师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而评估这些风险点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

还需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设备故障等可能造成的风险,以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在确定安全性能需求方面,功能安全标准通常会要求系统工程师明确系统的安全性能需求,包括安全功能的定义、性能指标、安全等级要求等。

这些安全性能需求是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确保系统在设计和测试阶段能够满足最终用户的安全要求的关键。

第三章功能安全标准是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重要指导,通过对系统风险的分析、确定安全性能需求和制定安全性能方案等步骤,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功能安全性能,保障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正常运行。

在今后的应用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功能安全标准的规定,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的功能安全性能,以保障用户和环境的安全。

【字数:413】第二篇示例:功能安全标准是指在设备或系统中,确保避免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能力。

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是功能安全标准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和验证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功能安全标准第三章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能要求、安全验证方法、安全性能参数和安全性能水平的定义等。

第三章——火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第三章——火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C、案例分析:2005年11月13日 13时45分左右,中石油吉林石 化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 生爆炸。
案 例 分 析 : 2007.5.11 下 午 1:40 左 右,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TDI 公 司 硝 化 装 置 发 生 爆 炸 , 引 发甲苯供料槽起火。爆炸事故造 成5人死亡,重度伤14人、中度伤 4人,62人轻伤。
事故原因:苯不溶于水,比水轻。 苯管道内余苯流入河面,漂浮在水 面,遇明火发生火灾。
1996年12月3日,某化工厂组织对 硝化岗位萃取锅苯管道伴热管进行 更换时,发生火灾。
事故原因:苯的凝固点高(5.5℃), 环境温度低,苯凝固不易发觉,闪 点低(-11℃),容易燃烧。动焊时有 火花溅落。
(3)苯:(第3.2类 中闪点易燃 液体)
• 事故原因:混酸有强腐蚀性,未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 (2)硫酸:(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 A、危害性:具有强腐性、强刺激性。 •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皮肤接触
引起灼伤。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 遇水大量放热, 可发生沸溅。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 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
•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 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 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 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 (3)苯:(第3.2类 中闪点易燃液体) • B、预防与急救: • 预防措施:密闭操作,注意通风。远离火种、热源,防静电、火花。 • 个体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
• 硝化工艺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

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

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

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5.07.06•【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网络安全法(草案)全文2015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

信封上请注明网络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15年8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网络安全战略、规划与促进第三章网络运行安全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四条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第五条国家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第六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Fortify全力保证Web应用安全

Fortify全力保证Web应用安全

Fortify 全力保证Web应用安全第一章Web 应用现状W EB 应用的基础概念在讨论 Web 应用安全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 Web 应用基础概念,这样便于理解为什么 Web 应用是脆弱的,容易受到攻击。

1、 什么是 Web 应用Web 应用是由动态脚本、编译过的代码等组合而成。

它通常架设在 Web 服务器上,用户在 Web 浏览器上发送请求,这些请求使用 HTTP 协议,经过因特网和企业的 Web 应用交互,由 Web 应用和企业后台的数据库及其他动态内容通信。

2、 Web 应用的架构尽管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 Web 环境搭建方式,一个典型的 Web 应用通常是标准的三层架构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 1: Web 应用通常是标准的三层架构模型Web 应用通常是标准的三层架构模型在这种最常见的模型中,客户端是第一层;使用动态 Web 内容技术的部分属于中间层;数据库是第三层。

用户通过 Web 浏览器发送请求(request)给中间层,由中间层将用户的请求转换为对后台数据的查询或是更新,并将最终的结果在浏览器上展示给用户。

Web 应用安全全景当讨论起 Web 应用安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使用了防火墙”、“我们使用了网络脆弱扫描工具”、“我们使用了 SSL 技术”、“我们每个季度都会进行渗透测试”……所以,“我们的应用是安全的”。

现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Web 应用安全的全景图。

图 2: 信息安全全景在企业 Web 应用的各个层面,都会使用不同的技术来确保安全性。

为了保护客户端机器的安全,用户会安装防病毒软件;为了保证用户数据传输到企业 Web 服务器的传输安全,通信层通常会使用 SSL(安全套接层)技术加密数据;企业会使用防火墙和 IDS(入侵诊断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来保证仅允许特定的访问,不必要暴露的端口和非法的访问,在这里都会被阻止;即使有防火墙,企业依然会使用身份认证机制授权用户访问 Web 应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解读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解读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本章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本章要达到以下素能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培养学 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具体案例,理解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 响及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培 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单元内容分析
1.1 章节内容解读
本章节为选择性必修模块“资源、环境与国家安至”的主题模块,先论是模块角度 还是本章角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国家安全”主题性,这是本章教材与其 他章、本章各节之间在教材结构和内容美联关上的的影响
1.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不同环境问题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习要为构建完整的模块知识体系服务,充分借助与前面两章之间的知识关联和 体系结构的关联, 预判本章学习如何更好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引导学生在 宏观“国家安全”模块背景下, 高效地进行微观层面的“国家安全”的学习。
一.本章教学建议
• 2.注意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常科中,环境问题更多是从人类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讲述。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全局性、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 环现安全问题所关注的问题显然不是全部的环境问题,而是与国家安全存在密切 关联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不能等同于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有特定 的研究视角。
• 7.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8.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 地协调观。
• 9.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 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 的综合思维能力。

浙江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时间:2017-09-30浏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保证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技〔 2014〕 4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信息技术安全工作的通知》(教技〔 2015〕 1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校园网络)与信息系统(含网站,下同)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第三条学校按照国家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加强安全管理与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第二章管理体制和职责第四条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学院(系)、部门、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应在本单位内部相应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担任信息安全员,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

第五条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学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保存网络运行日志,配合调查取证;负责入网单位和个人办理入网登记手续,签署相应的安全责任书。

第六条党委宣传部负责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监管,负责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开展网上疏导和正面宣传,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第七条党委安全保卫部负责对网络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处理,根据相关证据及事态影响或破坏程度,对违规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办单位承担安全监管责任,包括内容安全监管、技术安全保障和监督检查等职责;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和个人对系统操作与信息内容的安全监管承担直接责任。

网络与信息系统通过外包服务方式进行维护的,主办单位负责督促外包服务单位做好安全运维工作,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管责任主体仍为主办单位。

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

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

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煤矿通风系统的要求与管理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为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章对煤矿通风系统的要求与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本章主要包括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通风设备的选型和使用、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以及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检修等内容。

第一节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为了保证矿井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湿度适度,并有效排除有害气体和煤尘,保证矿井内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通风系统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采矿工艺和生产规模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确保通风系统的风量、风速和风压等参数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第二节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保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矿井的地质条件、矿井工艺和生产规模等因素,合理布置通风巷道、风井和风门等设施,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通风系统的施工质量。

第三节通风设备的选型和使用通风设备的选型应根据矿井的通风需求和工艺要求进行合理选择,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通风设备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四节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是保证矿井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通风系统的运行应根据矿井的生产计划和通风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定期检查通风系统的运行状态、风量和风压等参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节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检修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检修是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

对通风系统的监测应定期进行,包括通风巷道的风速、风量和风压等参数的测量,以及通风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的检查。

对于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应及时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煤矿通风系统的要求与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通风系统对于保证矿井内空气清新、排除有害气体和煤尘、保证矿井安全和人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应对措施 (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 调节功能 ,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 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 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4.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 降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5.环境安全问题越严重,人类社会受损程度一定越大。 ( )
提示:人类社会在环境安全问题严重时的受损程度不仅与环境安全问题严重程度 相关,还与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有关。 6.我国东南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提高环境调节功能,增强其抵御环境安全 问题的能力。 ( ) 7.能够威胁某国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只可能产生于本国内部。 ( ) 提示:威胁某国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该国周边地区,也可能是全球性环 境问题。 8.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在有环境安全风险的地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从而减少环境 安全问题。 ( ) 提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提示:强化核废料及废水的处理;避免在核污染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强人类 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理能力;等等。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从影响环境安全风险因素角度理解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 全风险的途径
国内环境恶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国民健康 经合组织编写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中写道:2020年,由于污染,中国城市地区预 计约60万人过早死亡。因大气污染,每年2 000万人患上呼吸道疾病,550万人患上 慢性支气管炎,总的健康损失人口数量将占人口总数的13%。 在我国,每年因废气引发的疾病而死亡的公民约4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 类80%的疾病与水污染有关,每年有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每 年因水污染引发的传染病患病人数超过500万。水污染也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 巨大杀手。 此外,土壤污染也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化学定时炸弹。由于过去经济发展模式 重增长、轻环保,我国的土壤、水源、空气长期被污染,对国民健康造成潜在的难 以估量的危害。

第三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三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与食品安全
自然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未受人为活动影响 或影响较小的环境。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存在 着许多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人类可获得清 洁而安全的空气、水和食品。然而,产生于这 种环境中的食品也并不都是安全的。
有些自然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地球结构上原因,造成地球化学元素 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体或土壤中 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 病。
由于这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 称地方病。
最典型的元素过少而引起的地方病为碘缺乏病。
在远离海洋和有高山阻隔的地区,由于土壤含 碘少或易流失,常常为缺碘土壤,土壤缺碘会 导致水和食物中含碘少,使人体摄碘量不足; 同时不合理的膳食(营养缺乏)也会影响人对 碘的吸收,从而形成人体碘缺乏,由此而引起 的最常见的疾病为甲状腺肿大和克汀病(主要 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发、痴呆和聋哑)。缺硒还 常常引起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流行。
环境问题的发展:
环境问题第一次高潮(上世纪50-80年代)
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如1952年12月伦敦的烟雾事件,1953~1957年日本的水俣病事 件,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1972年的疼痛病事件等等,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这主要是由于下 列因素造成的: 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迅速加快 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 亿吨煤当量;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6亿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
然已出现了城市化和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但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上世纪50年代)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核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1.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1)突发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

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2)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望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3、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既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也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4、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考点2.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概念: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2)常见实例: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

(3)主要特点:①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②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③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4)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①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②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③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涵盖多种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2)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 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3)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 与宣传教育平台。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大气污染、旱涝灾害等加剧。 ( )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 )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 )
提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是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 复,属于人工修复。 4.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 ) 提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5.解决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小的问题,可采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 ( ) 6.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可以保障经 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 )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湿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
统类型
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虽遭 受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是取得 环境本底信息的所在地,也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 禁一切干扰(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2)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地区。只准许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实 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 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第四五节讲义 学习笔记

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第四五节讲义 学习笔记

注安《安全生产管理》第三章第四五节讲义学习笔记全考点第四节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评价方法分类(一)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根据经验?口直观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如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1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运用实验结果和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的计算,如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

(记忆方法:破伤风指数)二、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检查表方法(SCA)(定性方法)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这种表称为安全检查表,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表方法优点(1)检查项目系统、完整,可以做到不遗漏任何能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因而能保证安全检查的质量。

(2)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等,检查执行情况,得出准确的评价。

(3)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有问有答,能使人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因而可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过程,可使检查人员对系统的认识更深刻,更便于发现危险因素。

(5)对不同的检查对象、目的有不同的检查表,应用范围广。

2.安全检查表方法缺点针对不同的需要,须事先编制大量的检查表,工作量大且安全检查表的质量受(二)危险指数方法(RR)(定量方法)危险指数方法是通过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以作业现场危险度、事故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对不同作业现场的危险性进行鉴别)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对象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指数方法可以运用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可行性研究、设计、运行等),可以在详细的设计方案完成之前运用,也可以在现有装置危险分析计划制定之前运用;也可用于在役装置。

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探究点二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情境探究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连续的爆炸 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 此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 倍以上,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 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万—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 折磨,方圆30千米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 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 际社会一直在努力。下图是该次核泄漏事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照片。
应用体验
2019年1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一国营核燃料处理设施发生核泄漏事故。而 世界上最著名的核泄漏事件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其对环境安全造 成巨大的危害。据此完成1~2题。 1.核泄漏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 B ) A.属于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B.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C.带来的影响很快消除 D.其影响会长期存在,刚泄漏时不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 )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环境安全问题
情境探究
2022年2月26日13时20分,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南和顺村附近发生一 起交通事故,造成一辆满载32吨轻烃槽罐车发生泄漏,情况紧急。该区特勤 支队全勤指挥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应急力量,经过4个小时的持续奋战,事故 得到成功处置,未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据悉,轻烃,极度易燃,有强刺激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属危 险化学品。
提示 不同的人类活动,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3.阅读教材第59页图3.4“不同类型的环境安全问题随时间演化的过程”,思 考: (1)举例说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的特征。

网络安全资料

网络安全资料

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网络安全定义: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内容: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

网络实体安全——如计算机硬件、附属设备及网络传输线路的安装及配置。

软件安全——如保护网络系统不被非法侵入,软件不被非法篡改,不受病毒侵害等。

数据安全——保护数据不被非法存取,确保其完整性、一致性、机密性等。

安全管理——运行时突发事件的安全处理等,包括采取计算机安全技术、建立安全制度、进行风险分析等。

特征: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

完整性——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可获得服务,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ISO安全体系结构定义的5种安全服务: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抗抵赖性服务。

鉴别服务——它的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实现身份认证的主要方法包括口令、数字证书、基于生物特征(比如指纹、声音等)的认证等。

访问控制服务——确定一个用户或服务可能用到什么样的系统资源,是查看还是改变。

数据完整性服务——指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正确存储和正确传输。

数据保密性服务——指保护数据只被授权用户使用。

实现手段包括物理加密、防窃听、防辐射、信息加密等。

抗抵赖性服务——指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否认消息的发送或接收。

实现手段主要有数字签名等。

TCSEC叫做可信任计算机标准评估准则,它将网络安全性分为ABCD这四类,共七级,A类安全等级最高,D类最低。

安全机制:①加密机制②数字签名机制③访问控制机制④数据完整性机制⑤认证(鉴别)机制⑥通信业务填充机制⑦路由选择控制机制⑧公证机制。

技术职业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技术职业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保证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技术职业学院校园安全管理规定》等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校园网络)与信息系统(含网站,下同)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第三条学校按照国家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加强安全管理与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第二章管理体制和职责第四条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部门负责人为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担任部门网络安全员,负责本部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具体工作。

第五条信息中心负责学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保存网络运行日志,配合调查取证;负责入网部门和个人办理入网登记手续,签署相应的安全责任书。

第六条学校办公室负责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监管,负责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开展网上疏导和正面宣传,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第七条安全保卫处负责对网络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处理,根据相关证据及事态影响或破坏程度,对违规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办部门承担安全监管责任,包括内容安全监管、技术安全保障和监督检查等职责;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使用部门和个人对系统操作与信息内容的安全监管承担直接责任。

网络与信息系统通过外包服务方式进行维护的,主办部门负责督促外包服务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管责任主体仍为主办部门。

第三章安全秩序第九条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接入互联网必须采取防火墙、身份认证、MAC地址绑定、安全审计、病毒防护及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HTTP协议及WWW服务 7.2 WWW服务器的安全性 7.3 Web欺骗 7.4 WWW客户安全性 7.5 增强WWW的安全性
7.1.1 HTTP协议及其安全性 7.1.2 Web的访问控制 7.1.3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 7.1.5 安全套接层SSL 7.1.6 缓存的安全性
使用mod_cookies模块时,存在系统堆栈溢出 (长cookie),潜在允许执行任意命令。
自动目录列表(看到首页,和目录列表)
Netscape的WWW服务器的安全漏洞:
40位密钥加密机制不安全(被破解) 随机数发生器生成的随机数(密钥)的分布不是
HTTP的两个安全漏洞:
HTTP协议允许远程用户对服务器的通信请求, 并允许用户在远程执行命令——危及Web服 务器和客户的安全
A 随意的远程请求验证
B 随意的WEB服务器验证
C 滥用服务器资源 服务器日志, Web服务器会记录用户访问信
息,但是对其检索未加限制,泄露用户信息。
7.1.2 Web的访问控制
SSL握手协议(SSL Handshake Protocol) 它建立在SSL记录协议之上,用于在实际的 数据传输开始前,通讯双方进行身份认证、 协商加密算法、交换加密密钥等。
7.1.5 安全套接层SSL
SSL协议的功能包括:数据加密、服务器 验证、信息完整性以及可选的客户 TCP/IP连接验证。
7.1.5 安全套接层SSL
Netscape公司开发的Internet数据安全协议。
位于TCP/IP协议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 提 高 应 用 层 协 议 ( 如 HTTP , Telnet , NNTP,FTP等)的安全性。
广泛地用于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身 份认证和加密数据传输。
7.1.5 安全套接层SSL
7.1.6 缓存的安全性
缓存通过在本地磁盘中存储高频请求文件, 从而提高Web服务的性能。
安全缺陷 1. 如果远程服务器上的文件更新了,用户从 缓存中检索到的文件就有可能过时 2. 由于这些文件可由远程用户取得,因而可 能暴露一些公众或外部用户不能读取的信 息
解决方法
Web服务器 将远程服务器上文件的日 期与本地缓存的文件日期进行比较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WWW服务器的安全漏洞 通用网关接口(CGI)的安全性 Plug-in的安全性 Java与JavaScript的安全性 Cookies的安全性 ActiveX的安全性
NCSA(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
服务器的安全漏洞:缓冲区溢出(长URL) Apache WWW服务器的安全漏洞:
S-HTTP的目标是保证商业交易的传输安全,因 而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S-HTTP使Web客户和服务器均处于安全保护之 下,其文件交换是加密(签名)的。
对多种单向散列(Hash)函数的支持, 如: MD2,MD5及SHA;
对多种对称加密体制的支持, 如:DES,RC2,RC4,CDMF;
对数字签名体制的支持, 如: RSA,DSS。
7.1.1 HTTP协议及其安全性
HTTP协议
通用的、无状态的协议。
分布式Web应用的核心技术协议,在 TCP/IP协议栈中属于应用层。
定义了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 Web页面请求的格式,以及Web页面在 Internet上的传输方式。
通信发生在TCP/IP连接上,默认端口为 80。
客户 建立 服务器 发送 IP地址
连接
服务器
建立
反向地
DNS
域名
连接
址解析
对于不正确IP地址,Web服务器就伪造一 个域名继续工作。 一旦Web服务器获得 IP地址及相应客户的域名,便开始进行验 证,来决定客户是否有权访问请求的文档。 这其中隐含着安全漏洞:
服务器伪造域名,可能把信息发给其他 用户
上安全。
镜像
冗余的一种类型 一个磁盘上的数据在另一个磁盘上
存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副本即为镜像。Fra bibliotek镜像技术
集群技术的一种。
是将建立在同一个局域网之上的两台服务器通过 软件或其他特殊的网络设备,将两台服务器的硬 盘做镜像。
其中,一台服务器被指定为主服务器,另一台为 从服务器。客户只能对主服务器上的镜像的卷进 行读写,从服务器上相应的卷被锁定以防对数据 的存取。
SSL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信应用程序之间 的保密性和可靠性。
7.1.5 SSL 与 S-HTTP
SSL由NETSCAPE开发,S-HTTP由NCSA开发。 SSL是一个通过套接层对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
通信事务进行安全处理的协议,适用于所有 TCP/IP应用; S-HTTP是HTTP的超集,只限于Web的使用。 SSL支持数据加密、来源验证和数据的完整性, 以保护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上交换的数据。
当主服务器因故障停机时,从服务器将在很短的 时间内接管主服务器的应用。
7.1.3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
S-HTTP 保护Internet上所传输的敏感信息的 安全协议。 随着Internet和Web对身份验证的需 求的日益增长,用户在彼此收发加 密文件之前需要身份验证。
S-HTTP协议
电子客户对服务器存在威胁
增强服务器安全性的措施
仔细配置服务器,有效利用访问控制
以非特权用户运行WEB服务器 在WINDOWS 2000 上,检查共享的权限,最好
设置为只读。
进行服务器镜像,敏感文件放在主系统上,辅系 统不放敏感文件,并向INTERNET开放。
作好最坏打算。
检查APPLET、脚本程序、CGI程序有无漏洞 在WINDOWS 2000 上运行WEB服务器比在UNIX
SSL协议分为两层:SSL握手协议和SSL记 录协议。SSL协议与TCP/IP协议间的关系如 图:
HTTPS、FTPS、TELNETS、IMAPS SSL握手协议
SSL记录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
IP因特网协议
7.1.5 安全套接层SSL
SSL记录协议(SSL Record Protocol) 它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之上, 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封装、压缩、加密等基 本功能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