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饮食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中国饮食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巧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

本文将探讨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和其带来的影响。

中国饮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种植谷物和蔬菜,并饲养动物。

这些食材成为中国饮食的基础,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时期的饮食以粗糙、简单和朴实为特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饮食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汉代,中国饮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人们开始探索各种调味品和烹饪方法,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中国饮食也开始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追求菜肴的美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流的加强,中国饮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食材和烹饪技巧开始融入中国饮食。

从中亚地区传入的面食、从西方传入的奶制品以及从东南亚传入的香料,都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品种。

同时,中国饮食的烹饪技巧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饮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中国饮食开始注重菜肴的制作过程和技巧,烹饪师傅们推陈出新,创造出了许多经典菜肴。

同时,饮食文化也开始与文学、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美食之一。

中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和烹饪技巧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前来品尝,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中国人将饮食视为一种传统和习俗的表达方式,通过饮食来表达对亲友之间的关心和尊重。

最后,中国饮食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中国的烹饪技巧和食品加工技术也不断创新和改进。

中国饮食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巨大。

中华饮食的文化独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
使它成为世界继传芳华的不可磨灭的文明符号。

中国饮食文化的吸引力,一是食物种类多样。

从蔬菜到谷物再到海鲜,从淡水
鱼到盐水鱼再到海产品,都有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

此外,还有各种中国特色调味料和调料给到味觉及人类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绿色膳食。

第二,中国饮食文化很受外国人民欢迎,特别是在广大欧洲国家和美国。

像把
米饭、豆腐、酱油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风味料理,令人眼花缭乱。

炒菜、焖烧菜、拌炒菜、烩面线以及芝麻糊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家庭料理的精致和创意。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健康价值。

中国饮食一般强调平衡、调和,并遵循\"温和火候\"、\"大匙米\"、\"清淡食盐\"的原则。

合理搭配,以少量食物结合多样食物,使人们"和衷共济",可以使营养更充分的吸收到体内。

而精心勤劳的烹饪,也能使营养价值提升很多,免去肠胃痛苦,保证身体安康。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色香味及其健康的
食用原则引起了世界的认可,它将永远是传承和发展的文明符号。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一、发展历程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种植粮食、养殖动物,并学会了烹饪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异,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尊重食物,注重季节性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渐丰富多样。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浮现了许多著名的菜肴和烹饪技巧。

明清时期,宫廷菜肴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以其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二、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色、香、味、形、器的统一。

中国人认为一道菜肴不仅要美味可口,还要具有良好的色采、香气和形状,同时需要用合适的器皿来呈现。

另一个特点是讲究食物的营养平衡。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追求五谷杂粮、荤素搭配,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养分的摄入。

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的烹调技巧。

中国菜肴有炒、煮、炸、蒸、烤等多种烹调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点。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餐桌礼仪。

在中国,用餐时要讲究坐次、用具的使用,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等。

餐桌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人民优雅生活的体现。

三、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菜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的烹饪技术和调味品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餐饮业。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国的餐饮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来体验中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美食和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的认可度、经济发展、旅游业以及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看法。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世界上具有高度的认可度。

中国菜肴以其独特的味道、丰富多样的烹饪方法和精美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肴在世界各地的餐馆中广受欢迎,成为各个国家的餐桌上的佳肴。

中国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使用也受到了国际厨师们的深度认可和学习。

中国的美食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使中国成为世界美食之都。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们对于美食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是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这种需求促使了餐饮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餐饮企业纷纷涌现,从而推动了整个餐饮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为国内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和效益。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味美食和饮食文化。

这种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中国美食。

例如,四川的辣味美食、广东的粤菜、北京的烤鸭等都是各自地区的代表性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旅游业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关注和喜爱。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美食赞不绝口,他们认为中国的烹饪技巧独特而精湛,食材的运用丰富而多样化。

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得到了外国人的学习和传播。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的烹饪技巧,开设中餐馆或将中国美食带回自己的国家。

这种情况在国外的中国餐馆中尤为突出,中国菜肴成为了国际范围内的一种流行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比中国‎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中国 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国‎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 文化‎的作用。例‎如,中国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 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 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 着吃粽‎子的习俗。‎
‎马来西亚‎在饮食文化‎上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据考证,马‎来人的祖先‎主要是来自‎我 国云南一‎带种植水稻‎的民族,马‎来人的某些‎食俗同这些‎先民大有关‎系。例如,‎马来 人的大‎米从种植到‎收获,都有‎类似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礼仪。‎马来菜的烹‎制方法
和中‎国菜相似。‎马来语中称‎作“塔夫”‎的中国豆腐‎,在当地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地方‎ 还把豆腐的‎色、香、味‎揉和在本土‎传统的咖喱‎菜中。 ‎
‎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受中国 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不小。 ‎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大辣‎椒、花生、‎大豆、梨、‎ 柿、柑桔、‎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菲‎律宾人还爱‎吃中国的饭‎ 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杂碎、烤‎乳猪等,日‎常饮食则离‎不开米粉、‎面 干、豆干‎、豆豉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煎平锅。‎菲律宾人特‎别爱 吃粽子‎,他们不但‎端午节吃,‎圣诞节也吃‎,平时还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 粽子‎,造型依照‎中国古制,‎呈长条形,‎而味道则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
‎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国的 影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 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 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的饮‎食 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 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篇:论中国饮食文化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代发展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国际上,中国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历史上,中原文化的中心是黄河流域,因此饮食文化也以黄河流域的风味为主。

同时,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多样,所以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北方的饮食偏咸,少甜;南方的饮食偏甜,少咸。

而且,各地名菜名点更是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尤为重要的是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流都处于一个高峰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时,各地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徐州的“八珍鸭”、松花江的“东北野生鲑”等名菜名点相继问世,大量的进口食品、调料也一同进驻中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不再是只传承传统而已,而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来到中国的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影响到当地人民。

全球各地的美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同时本土食物也在不断地提高其水平。

例如,中国的粤菜、川菜和湘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良好的口碑,并在旅游业和海外华人中引领中国文化的走向。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饮食安全”等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的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饮食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追求口味、创意和食材,它还必须要与饮食健康、营养平衡等绿色环保标准相结合。

如今很多人对健康饮食越来越关注,从而促进了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发展,而全民健康也被视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总的来说,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饮食文化通过多元化、创新、绿色健康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和深化其内涵和外延。

中国烹饪艺术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烹饪艺术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烹饪艺术的世界影响力中国烹饪艺术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到的口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食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烹饪艺术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技艺精湛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讨论中国烹饪艺术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一、历史传承中国烹饪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个朝代的名厨和烹饪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菜肴和烹饪技巧。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

这些菜系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烹饪传统,丰富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内涵。

如今,这些传统的味道和烹饪方法已经通过世代相传,成为中国烹饪的宝贵遗产,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和赞誉。

二、技艺精湛中国烹饪艺术以其独特的烹调技巧和精湛的刀工技艺而著称。

在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握、调料的搭配以及刀工的灵活运用,使得食材的原汁原味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无论是炖、煮、炒、炸还是蒸,中国厨师们都能熟练地将各种食材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种精湛的技艺不仅提升了菜肴的口感和质量,也为中国烹饪艺术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三、多元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烹饪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融入世界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美食节目、中餐馆的兴起以及中国厨师的国际比赛等活动,使得中国菜肴越来越深入人心。

同时,中国烹饪艺术也汲取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调味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烹饪风格。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烹饪的内涵,也使得中国菜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

总结:中国烹饪艺术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技艺精湛以及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世界烹饪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还是现代的中西合璧,都凝聚了中国厨师们的智慧和创新。

中国烹饪艺术的世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不仅给世界各地的食客带去美味,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甚至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种事物与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世界与世界饮食文化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无限的联系。

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中国的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国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中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中国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中国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国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中国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

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

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

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转型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转型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转型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饮食文化不断创新和转型,适应不同的时代需求和社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地位和现代转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1.文化遗产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饮食文化包括菜肴、烹饪方法、餐桌礼仪等方面,涵盖了生活、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情风俗等多个方面。

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2.文化传承饮食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体。

中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注重饮食的滋味、韵味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培养感性和理性、发展审美和文化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3.文化影响中华饮食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和社会文化,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转型1.文化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华饮食文化正在发生转型和创新,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而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保留传统价值,也注重创新和发展。

2.文化融合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局限于中华文化的内部创新,更带有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融合和互动不断加深,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的互动中,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没有失去自己的特色和魅力,还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3.文化认同中华饮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更是为了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传统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采集、狩猎和农耕,逐渐形成了以粮食为主要食物的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烹饪食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方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西南地区以辣椒和酸味为主,如川菜、湘菜等;东北地区以大米和小麦为主,如东北菜、鲁菜等。

每个地区的饮食特色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传统。

三、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早餐一般以面食或米粥为主,如包子、馒头、稀饭等;午餐和晚餐则以主食、荤菜、素菜和汤羹为主,如炒菜、炖肉、煲汤等;夜宵则以小吃和夜市食物为主,如烧烤、炸串、煎饼果子等。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惯,如过年时吃饺子、端午节时吃粽子等,这些习俗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四、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讲究和礼仪,如宴会上的敬酒、年夜饭上的团圆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菜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也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饮食习惯和文化影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和传承,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饮食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饮食对世界的影响
分类标题01
分类标题 分类标题02
中国饮食对世界的影响
作者:食趣小组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 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 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 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 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 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 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 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 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 ,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 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 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 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 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 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 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 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 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 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 ,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 落都有中餐馆。
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 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 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在 世界上的影响。

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同时,中 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 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 进了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 埔寨等国的影响也很大,其中以 缅甸较为突出。公元14世纪初, 元朝军队深入缅甸,驻防达20年 之久。同时,许多中国商人也旅 居缅甸,给当地人的饮食生活带 来很大的变革。由于这些中国商 人多来自福建,所以缅语中与饮 食文化有关的名词,不少是用福 建方言来拼写的,像筷子、豆腐、 荔枝、油炸桧油条 等等。 距离中国稍远的几个东南亚岛 国,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 尼西亚等,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 响也不小。
分类标题02
分类标题01
中国饮食对日本的影响
分类标题01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 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 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 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 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 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 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 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 子就有20多种。 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 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 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唐代时 ,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 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 ,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 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

唐朝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唐朝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唐朝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在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其中,唐朝饮食文化也是一大特色,被誉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金字招牌”。

在世界范围内,唐朝饮食文化也发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唐朝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唐朝以其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高雅精致而著名。

在唐代,饮食已成熟、讲究,涌现出了很多特色小吃,如满汉全席中必不可少的福华饼、重庆小面、洛阳烤肉、岳阳臭豆腐等。

此外,唐代饮食文化还形成了许多著名菜式,如极富地方特色的南京盐水鸭、朝天门炒蛋等。

唐代饮食文化还是烹制技艺的重要发源地,如清汤红烧、盖盖面等,其烹制技艺后来被传至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的烹饪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唐代的文化环境是充满活力、多元化的,这个时期的文艺复兴给了饮食烹调技法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的发展空间。

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让唐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不仅是中国的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唐朝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饮食业的发展,也对世界饮食文化做出了积极跨越。

唐代的烹饪技巧在海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

比如说,清汤红烧和盖盖面曾经被汉族移民传入日本,后来演化成了日式红烧和乌冬面;而南京盐水鸭则是由移居越南的华侨口述并在越南创制出来的。

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地方,人们依然保持着唐朝饮食文化的传统烹饪,甚至还有在世界各国开设唐代饮食文化展馆的情况。

可以看出,唐代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化遗产的重任,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在中国食文化史上,唐朝饮食文化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食品和对烹饪技法的不断创新,成为了饮食文化史上的一座瑰宝。

在跨足舞台国际的今天,中国大厨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传统,将其推到世界舞台之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一瑰宝的魅力,使其永远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 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

中 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去品尝、去感受、去借鉴。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首先体现在食材的广泛运用上。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这为丰富的食材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

从北方的小麦、玉米,到南方的水稻;从东部沿海的海鲜,到西部内陆的牛羊肉;从山间的野菜、菌类,到田间的蔬果,应有尽有。

这种对食材的充分利用和丰富选择,为世界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许多国家在接触到中国饮食后,开始尝试引进和使用原本不常见的食材,丰富了他们的餐桌。

中国烹饪技法的精湛独特,也是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炒、煎、炸、蒸、煮、烤、炖、焖等多种烹饪方式,各有千秋,能够将食材的美味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以炒菜为例,旺火快炒能够迅速锁住食材的水分和营养,保持其鲜嫩的口感和色泽。

这种独特的烹饪技法,让世界各国的厨师们眼前一亮,纷纷学习和借鉴,并将其融入到当地的烹饪中。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众多,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川菜的麻辣鲜香、鲁菜的咸鲜醇厚、粤菜的清鲜爽滑、淮扬菜的精致细腻等等,每一种菜系都代表着一方水土的饮食特色。

这些菜系的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品尝到不同地域的美味,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也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用餐时讲究座次的安排、餐具的使用以及进食的顺序和方式。

例如,长辈先动筷、吃饭时不发出过大的声响等。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食物的珍惜,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用餐时的礼仪,使餐饮活动更加文明和有序。

中国的茶文化同样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种类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

中国人泡茶、品茶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和讲究,这种茶文化不仅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还远播到了欧洲和美洲。

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并对其成功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中餐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口味、烹饪技巧和食材选择,在国际饮食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

首先,中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传统的烹饪方法如炒、炸、煮、蒸等,加上配以各式佐料和调味料,使得中餐具有极高的口感品质和烹饪技艺,这也是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餐的广泛传播也是其在国际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随着移民潮的涌现和中国的对外交流,中餐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从风靡全球的中国餐馆到外国的中餐学校,中餐的身影无处不在。

例如,中餐的部分经典菜肴如宫保鸡丁、回锅肉等已成为国际级的美食,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中餐的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还为外国人民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最后,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对其他饮食文化的影响上。

中餐在料理技巧、食材选择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都对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寿司、泰国的炒菜和马来西亚的炒粿条等都融合了中餐的元素,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在各自国家里享有盛誉。

中餐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口味上,还深刻地促进了各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二、中餐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影响力中餐作为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一直在不断扩大。

首先,中餐的烹饪技巧和用餐习俗对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中国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工具如炒锅、蒸锅等被国际上广泛采用,并对不同国家的菜肴烹饪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此外,中餐的餐桌礼仪、饮食习惯等方面也逐渐融入了国际社会,促进了全球餐饮文化的多元发展。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国饮食文化处于封建文明的核心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注重礼仪,饮食礼仪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宋代,饮食文化获得了发展和创新。

大宋时期,菜谱开始写成书籍,随着霓裳羽衣舞的流行,饮食文化更加地成为社交场合的一部分。

如果说封建社会中的饮食文化是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产物,那么朦胧诗时期中的饮食文化则被复杂、多样的文化影响所塑造。

中国饮食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影响中国以其丰富的口味和讲究口感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交流和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与周边国家相互影响,还促进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如今,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餐在全球发展中餐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外交的逐渐成熟与之成正比,达成国际影响力的转型。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餐在全球各地推广得非常快,从位置、布局、菜肴颜色和形状,到菜系和口味等各个方面,全球中餐的框架和特点越来越明显。

在许多国家的城市中,中餐已经形成了一种经济强大的文化,吸引了许多餐饮企业来到当地发展中餐。

中餐对世界菜系的影响中国饮食作为世界上最早创造的饮食文化之一,其影响已经到达了世界各地。

中餐对世界上其他菜系的影响不仅包括菜系特色和口味合理性的传承和创新,还包括厨师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视并发扬光大我们的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的舞台上展现我们的风采。

中国饮食文化论述

中国饮食文化论述

中国饮食文化论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国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包含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食物制作方法,还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审美、情感和哲学追求。

本文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地方特色、饮食习惯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I. 历史演变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可以分为多个时期。

在先秦时代,人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口味,有着精细的烹饪技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帝王贵族和士人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禁忌。

到了明清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讲究色、香、味、形、器的“五味”理论,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菜肴和烹饪技巧。

II. 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肴。

北方的饮食偏重于面食和炖煮,如北京的烤鸭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南地区注重辛辣风味,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和贵州的酸汤鱼;而东南沿海地区则以海鲜和清淡的口味为主,如广东的点心和福建的海鲜饭。

每个地方的菜肴都反映了其地域特色、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

III. 饮食习惯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包括餐桌礼仪和饮食禁忌。

在中国,饭桌被视为团聚和交流的场所,家人和朋友会围坐在一起,美食成为串联感情的媒介。

而在正式的宴会或宗教节日,过年等特殊场合,人们往往会根据传统习俗摆放特定的菜肴和餐具。

在中国,还有一些饮食禁忌。

比如,汤面在丧事中被视为不祥之物;在一些地区,吃剩饭被认为是对主人失礼的行为。

这些食俗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尊重和谨慎。

IV.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平衡饮食,追求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食物的搭配,以确保营养均衡。

此外,中国人相信食物的烹调方法和吃饭的方式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物的性质和口感,而吃饭时细嚼慢咽可以增加消化吸收的效率。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浅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保护情况

浅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保护情况

浅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保护情况中华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饮食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吃饭方式,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演变、保护传承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种植五谷和蔬菜,家畜和家禽的饲养也逐渐普及。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养殖,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

从明朝的“松花蛋”,唐朝的“狮子头”,再到清朝的“麻婆豆腐”,然后到现代的各种美食不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中华饮食文化之所以能持续演变并传承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走向世界的开放和包容,接纳了来自外界的各种饮食文化。

二、文化演变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革。

据传,中华饮食文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原始社会食文化、封建社会食文化、现代社会食文化、外部文化交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钓鱼等方式获取食物,并没有形成固定的饮食文化。

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的储存和加工,为中华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形成了南北风味之分等饮食文化的分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饮食品种的不断丰富,食品制作和加工的技术不断提高,中华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走向现代化。

而外部文化交流,则让更多外国食品和中华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为先进的饮食理念和食品制作技术。

近年来,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深耕和向世界推广。

例如中华美食、中华美食节等重大活动,都成为了推动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餐在国际美食城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中餐在国际美食城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中餐在国际美食城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中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美食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美食城市开始注重中餐的推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餐在国际美食城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并剖析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一、中餐的地位和特点中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烹饪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餐注重食材的色、香、味、形,并讲究调和的原则。

中餐还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膳疗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餐的地位也得到了国内外美食专家的认可。

中国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餐在国内的发展也为其在国际美食城市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中餐在国际美食城市的推广为了推广中餐文化,许多国际美食城市开设了中餐餐厅,并举办了各种中餐文化活动。

例如,在纽约、伦敦、悉尼等国际化大都市,中餐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最爱。

这些城市不仅仅设置了中餐餐厅,还邀请中国名厨来教授中餐烹饪技巧,并举办中餐美食节,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餐文化。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餐的全球化发展。

借助文化交流活动和经济合作,中国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中餐连锁餐厅,向世界展示中餐的魅力。

同时,中餐也通过传统和现代化的方式融入国际美食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中餐带来的影响力中餐的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传播,更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点。

中餐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1. 文化影响力:中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传播菜品以及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经济影响力:中餐的国际化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中餐餐厅的兴起促进了食材、调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物流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兴盛。

3. 交流影响力:中餐的传播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品尝中餐,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作者简介】徐海荣男,1956年生,华夏出版社副编审。

(北京100028)【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

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文明史/世界地位/影响一、饮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饮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饮食与哲学饮食是人类生活经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又集中体现了人类早期的文化观念,而民族的哲学思维倾向也十分自然地包含在它丰富的内涵之中。

“和”是中国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同样,“和”也是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思想。

春秋时的晏子就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非常浅显地解释深奥的哲学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晏子春秋》卷七《外篇重而异者第七》。

)这种对饮食整体性的把握,便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饮食中的五味调和说,亦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所谓阴阳五行学说,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

在古代,人们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并把饮食归于土的范畴,因为饮食中的基本成分是谷类食物,系土地所生,故属土。

又,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受五行统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作者简介】徐海荣男,1956年生,华夏出版社副编审。

(北京100028)【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

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文明史/世界地位/影响一、饮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饮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饮食与哲学饮食是人类生活经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又集中体现了人类早期的文化观念,而民族的哲学思维倾向也十分自然地包含在它丰富的内涵之中。

“和”是中国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同样,“和”也是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思想。

春秋时的晏子就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非常浅显地解释深奥的哲学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晏子春秋》卷七《外篇重而异者第七》。

)这种对饮食整体性的把握,便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饮食中的五味调和说,亦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所谓阴阳五行学说,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

在古代,人们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活动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并把饮食归于土的范畴,因为饮食中的基本成分是谷类食物,系土地所生,故属土。

又,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受五行统辖。

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从差异到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最高标准(注: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说:“凡味之一,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之变,人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羶,必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

所以,在五味中求和,就是矛盾中求统一的朴素辩证法。

这种五行和谐的思想在中国茶道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陆羽所制的风炉茶具,其一足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的铭文。

“体”指炉体;“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风炉以铜铁铸之,得金之象;上有盛水器皿,得水之象;中有木炭,得木之象;用木生火,得火之象;炉置于地上,得土之象。

这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而可以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注:参见邹明华、张大为:《论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中华食苑》第二集。

)。

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古人还总结出五味调和的季节性规律。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注:《周礼·天官·冢宰》。

)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是寓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于饮食活动之中,深厚隽永;而在西方文化中,是难以在饮食活动中把哲学思想体现得如此丰富和深刻的(注:参见姚伟钧:《论中国文化的根基——饮食》,载《中华食苑》第二集。

)。

(二)饮食与宗教饮食与宗教关系密切。

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的饮食生活就与灵物崇拜、图腾信仰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如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一种人面鱼纹,有学者认为:“这些氏族以鱼为图腾,人面与鱼纹结合正是人与鱼共生了这些氏族。

有些人面鱼纹附近还有网纹,可能是人们乞求图腾保佑捕鱼丰收。

”(注: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至秦汉以后,佛、道、伊斯兰等教都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饮食影响最大者,当推菜食主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素菜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传统菜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的腊八粥、禅茶等也在民间广有影响。

道教对中国饮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它的“木食”、“服饵”、“辟谷”等养生方法。

另外,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也来源于道教。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或清真教)对中国饮食也深有影响,它所创立的清真菜,是与佛教的素菜等并驾齐驱的,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支流之一。

(三)饮食与文学饮食在文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诗、词、散文、小说及语言文字中,都离不开饮食的作用。

饮食,一方面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成为文学家创作的一个百用不厌的主题。

诗与饮食自古以来便结有不解之缘。

饮食中的酒,更是如此。

“酒肠无酒诗不流,涩尽宫徵商羽角”(注:金天羽:《佩忍饷酒,以诗报之,效其体》。

);“饮中有妙旨,凭诗斟酌之”(注:唐晏:《饮酒之八》。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注:《苏轼诗集》卷三五《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三。

)……古人的这些诗句,生动地说明了酒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从历史上来看,饮酒确实是“诗人之通趣”(注:宋大樽:《茗香诗论》,第20条。

)。

他们作诗,往往借助酒所激发的激情、灵感来创作,借助酒的浓烈和力量使自己的诗更加浓烈和遒劲。

三国时的曹操,晋朝的陶渊明,唐朝的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宋朝的苏轼、陆游,等等,都是历朝诗人好酒的典型代表。

宋人方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八百首。

”(注:方勺:《泊宅编》卷上。

)王安石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注:《扪诗新语》卷八。

)。

与酒一样,茶与诗也结下了至密的关系。

如唐朝白居易的“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宋朝王禹偁的“诗笔间茶瓯”、黄庭坚的“想见哦诗煮春茗”,明代高启的“如今独坐吟诗句,茅屋茶烟冷未消”,清代孔尚任的“茶成诗亦成”,等等,无不说明茶对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而中国历史上的成千上万首酒诗、茶诗等,更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饮酒,饮酒作文,是人们对作文与饮酒关系的精僻概括。

宋代欧阳修在其散文名作《醉翁亭记》中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

”唐代王勃作《滕王阁序》,就是在酒宴上酣醉醒后援笔立就的。

小说创作与饮食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饮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文思;同时,小说创作又反过来促进了饮食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饮食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楼梦》的创作,便是典型的事例。

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云: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贫居西郊,啜饘粥”,但也“时复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

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又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清代饮食文化活动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述。

“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

”此外,《红楼梦》还载有186种食品,“所有这些食品可分归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八个类别。

其中主食原料十一;食品十种;点心十七种;菜肴原料三十一种;食品三十八种;调味品八种;饮料二十三种;果品三十种;补食补品十一种;外国食品七种”(注:以上参见蒋荣荣等编著:《红楼美食大观》,第29 、 218—219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

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清代饮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他,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小说,也都有大量的饮食描写。

与饮食有关的对联、骈语、成语、谚语等,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以成语为例,与饮食有关的条目不胜枚举,如莼羹鲈脍、龙肝豹胎、炮凤烹龙(或烹龙炮凤)、琼浆玉液(或玉液琼浆)、山珍海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珍羞百味、珍羞美味、珠翠之珍、大吃大喝、酒池肉林、列鼎而食、日食万钱、炊金馔玉、食前方丈、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茹毛饮血、饭糗茹草、羹藜含糗、家常便饭、山肴野蔌、食不兼味、食不重味、食不二味、朝齑暮盐、杯盘狼藉、别有风味、哀梨蒸食、无下箸处、残杯冷炙、残茶剩饭、馋涎欲滴、垂涎欲滴、长啜大嚼、觥筹交错、狼吞虎咽、饥不择食、饥餐渴饮、积谷防饥、嗟来之食、金谷酒数、津津有味、酒酣耳热、酒食地狱、酒足饭饱、烂醉如泥、酸甜苦辣、醴酒不设、民以食为天、酩酊大醉、千里莼羹、使酒骂座、使酒仗气、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五味俱全、细嚼烂咽、一觞一咏、置酒高会、醉眼朦胧、甑尘釜鱼、肉食者鄙、痛饮黄龙、箪食壶浆、釜底抽薪、以酒解酲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神话传说,也和饮食密切交融在一起。

“钻燧取火”、“宿沙作煮盐”、“化益作井”、“昆吾作陶”、“神农尝百草”、“杜康造酒”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

(四)饮食与美学中国古代的美学,产生于人们的饮食生活。

如《说文解字》释“美”字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羊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人们视为美味的象征。

古人正是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从羊的内在价值上认识美的意义。

此后,美学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人的饮食中。

色、香、味、形、器五佳的饮食美学观,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饮食文化史的结晶。

赵荣光先生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十美风格”述析》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即:买办司厨合璧功——质地美;十步之外颐逐然——闻香美;秋云琥珀明丽色——色泽美;批抹精巧出心裁——形制美;绿叶红花好衬映——器具美;万千变化致中和——味觉美;脆爽滑嫩均适宜——口感美;潺湲起伏如流泉——节奏美;花间楼上畅酬酢——环境美;劝珍敬盏尽欢候——情趣美(注:载李士靖主编:《中华食苑》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有的研究者还认为:中国古代多层次、全方位、多途径、多功能的饮食美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自身的特色、内涵和规律,而且它与自然美学、社会美学、伦理美学、工艺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同时,上述饮食美学还构成了中国古代饮食美学体系的四大支柱,在追求、实现的目标与效应上,则是中国古代饮食自然美学活动——通过“食色”、“食香”,所要实现的目标与效应是人与自然界(带有感情色彩)的和谐美。

饮食社会美学活动——通过“食味”、“食声”,所要实现目标与效应是人与社会(带有求存色彩)的协调美;饮食伦理美学活动——通过“食享”、“食用”,所要追求实现的目标与效应是人际之间(带有理性色彩)的伦理美;饮食工艺美学活动——通过“食形”、“食器”,所要追求实现的目标与效应是人源于自然、社会(带有智慧色彩)的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