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说课稿
杨晓东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5小节的内容。是在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的,是对有理数乘法的拓展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搭桥铺路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完成乘方运算。
3、理解正数、负数正整数次幂的符号规律。
4、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联想、猜想、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思想。
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思想活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散;再加上受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深。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上我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新旧知识切入点逐步导出乘方的意义。学法上注重由特殊到一般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猜想,探索乘方的意义,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里放些米粒吧。第一个格放2粒米,第二格放4粒米,第三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大米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复习引导,探究新知。
引例: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简记为a²,读作a 的平方(二次方);边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可表示为。简记为a³,读作a 的立方(三次方)
类推:
a·a·a·a 可以简记为a4,读作a的四次方;
a·a·a·a·a.可以简记为a5,读作a的五次方;
a·a·a·a·a·a.可以简记为a6,读作a的六次方……。
依此类推,如果有n个a相乘又怎样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平方,立方过渡到4次方,5次方,6次方至n 次方上来,学会读写乘方运算。其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通过观察、联想、猜想发现乘方的意义实际就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从而得到乘方运算的概念。
Δ概念:求n 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各部分名称:指数、底数、幂 如94 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表示有4个9相乘,结果叫9的4次幂。 活动三:巩固练习,辨析概念
练习1:①你能写出一个乘方运算的例子吗?试读出这个乘方运算,并指出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
②指出下列乘方运算的底数和指数 (1) 87 (2)(—15)10 (3)—1510 (4)—(— )2n
(5) 2 (6) -3
特别地,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且指数1可省略不写。
乘方与乘法的关系: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即相同因数的连续乘法,因此可以利用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乘方与幂的关系: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乘方运算,用自己熟悉的有理数代替课本上的例子,在读写中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注意到有无括号对底数的影响。当底数是负数时,一定要带括号。
活动四:例题精讲,突出重点
例1 计算:
(1)(—3)2 (2)(—12 )4 (3)(—1)5 (4)(—0.1)3 (5)(—10)3
(6) 0.13 (7)42 (8) 110 (9)73 (10)03 (11)010 思考:由例1的计算结果,负数的正整数次幂的正负与指数有什么关系?正数的任何次幂一定是正数吗?0的任何非零次幂是多少?你能用学过的乘法符号法则对总结出来的规律加以说明吗?
概括: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例2 用计算器计算
(1)(—9)6 (2)187 (3)(—7.3)8 (4)485
计意图:使学生能通过对例1计算结果的观察,总结出正数、负数的符号规律,再次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类推、联想等数学方法的运用,初步领会常用数学方法。通过例2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活动五:课堂练习,巩固概念。
练习2:P 42页练习1,2,3
设计意图:练习目的在于强化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多数学生会用笔计算较简单的有理数乘方运算。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用它计算笔算较困难的乘方运算。
活动六、即学即用,解决问题(提高应用)
现在来解决开头的那个数学问题
第一格放2粒米,即2 粒
第二格放4粒米,即2² 粒
第三格放8粒米,即 23粒
32
……第六十四格放264粒,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第六十四格要放多少粒米?
以此类推,最后一格——第六十四格里是2连乘64次,大约等于922亿亿粒。如一斤米以两万粒计算,就合461万亿斤!将全中国的耕地都拿来种稻米,要好几百年才能收这么多。如果将前面的63格里的米粒也算在内,总数还要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指数的威力,难怪国王不知所措了。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学以致用,以体现整节课的完整性,把学生开始的兴趣再次引向高潮。
活动七、本课小结,巩固新知。
1)、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地方还不理解?
2)、本节课我们应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吸取精华,化厚为薄;并且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推、联想、猜想、建模等数学方法的应用。
活动八、作业设计,强化训练:
1.阅读课文,熟悉本课的知识点;
2.练习巩固:P47 1、2
3.趣味探索:
一张薄纸的厚度为0.2毫米,对折56次后有多厚?试验一下你能折这么厚吗?计意图:作业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新知,熟练掌握乘方运算;探索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检查,纸对折56次,用什么运算来计算比较方便,另外计算过程中可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加深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1.5 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记作aⁿ ,读作a的n次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3、例题
练习1、例1、例2;练习2
作业:P47练习1、2
六、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课堂中采用口答、观察、提问、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主体评价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注重观察、联想、猜想、归纳、应用、由特殊到一般、建模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能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