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word教案 (2)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这节课的内容是《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放热现象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解释和举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在实验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结果。
(5)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科普视频,如BBC纪录片《自然界中的奇迹》、《宇宙的奥秘》等,拓宽知识视野。
(6)鼓励学生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更深入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7)学生可以参加线上物理课程,学习物质状态变化等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物理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1. 重点知识点
① 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及温度变化规律。
③ 凝固过程中的放热现象:凝固过程的放热原理及温度变化特点。
④ 实验操作技能:仪器使用、数据测量和处理等基本技能。
⑤ 物质状态变化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及解释。
2. 关键词
① 物质状态;熔化;凝固;温度变化;晶体;非晶体;放热现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熔化和凝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质状态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原理。比如,我们可以将冰块放入一杯水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作为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编写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同时,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物理原理是重点,而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难点。
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例如“冰棍熔化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熔化的概念。
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熔化实验,另一组是凝固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记录铁块或冰块从熔化或凝固开始到结束的温度变化和时间。
在活动重难点方面,我认为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想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种状态变化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温度变化来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例如,当冰块加热时,学生可以看到冰逐渐融化成水,同时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
八年级物理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2课时)》教学设计_沪粤版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2课时)》新课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会查熔点表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5、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熔化、凝固对人类有利也有弊,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探究冰、石蜡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
受初中学生知识冰平的限制,学生较难理解。
另外,还应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冰和石蜡熔化和凝固有什么不同点。
二、新课教学:
(一)、晶体
.1、冰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讲述: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 4.3节,主要涉及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熔化的定义和特点: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2. 凝固的定义和特点: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熔化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凝固过程中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热量变化,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热量变化的规律。
2.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热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冰、水、温度计、加热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热量变化。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熔化和水凝固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例题讲解: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冬天热水袋能保暖、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熔化:定义、特点、热量变化2. 凝固:定义、特点、热量变化3.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
()(2)物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会不断降低。
()(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温度变化成正比。
()2. 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过程的是:()A. 冰雪融化B. 水蒸气凝结C. 铁块熔化D. 沙子晒干(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固过程的是:()A. 冰淇淋融化B. 湿衣服晾干C. 河水结冰D. 盐水蒸发3. 简答题:(1)请简要描述熔化的特点。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3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4.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测定方法;5. 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举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热量变化规律;2. 使学生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差异;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熔点和凝固点的测定方法;2.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热量变化规律,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晶体和非晶体样品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冰熔化成水的过程,并观察在此过程中温度的变化;2.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通过PPT展示熔化和凝固的示意图,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热量变化规律;3. 实验演示:进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4. 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分析实验数据,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差异;5. 讲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及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并学习测定方法;6. 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分析其原理;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冰雪融化导致路面湿滑的原因等;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熔化: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 特点:吸热,温度升高3. 热量变化: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凝固:1.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2. 特点:放热,温度降低3. 热量变化:释放的热量用于形成分子间的引力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2.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点和凝固点:1. 概念: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2. 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会保持不变;2. 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分析其原理;3. 解释为什么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4. 测定某种晶体的熔点,并说明测定方法。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探究熔化和凝固特点的物理课,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一、设计意图1. 让幼儿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激发幼儿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描述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熔化和凝固实验材料(如冰、水、石头等);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熔化和凝固的生活实例,如冬天水管冻裂、夏天冰淇淋融化等,引发幼儿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温度、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3. 记录与分享:让幼儿用记录表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束后,各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让幼儿相互交流、学习。
5. 实践拓展: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熔化和凝固的的小实验,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特点;2.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描述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安徽)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安徽)在设计这节物理课“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时,我的意图是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小组合作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内在规律。
这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来解释不同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冰块、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第一步,我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冰块在不同条件下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我进行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规律。
第五步,我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解答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活动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来解释不同的物理现象。
课后反思时,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是成功的,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规律。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部分,我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其他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包括温度的变化、时间的记录等。
4.3 熔化和凝固(教案)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4.3熔化和凝固1.物理观念:(1)知道熔化和凝固,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科学思维: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关物理规律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及理解晶体与非晶体图像的区别。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钟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一、情景引入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概念归纳(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钟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教学内容本课节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教材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解释它们的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应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及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理解。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热量变化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包括温度计、加热器、冷却设备等)、教学模型或图示。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图片(如冰淇淋融化、冰雪融化等),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导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知识讲解使用教材第88页,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
解释熔化是固体吸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凝固是液体放热变为固体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熔化或凝固实验(如冰块融化或水结冰),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理解熔化热和凝固热的概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分析图表,讨论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特点。
5. 例题讲解展示一道计算题,如“一定质量的冰完全熔化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保存、材料选择等。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展示并解释其科学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理现象在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熔化:定义、特点、热量变化凝固:定义、特点、热量变化熔化热、凝固热的概念实验观察与数据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示例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3.通过对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此外,部分学生在讨论和表达过程中,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并通过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我还将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如熔点、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
2.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解释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粒子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阐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金属铸造、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八年级物理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2课时)》教学设计_沪粤版-推荐下载
的熔化曲线都与冰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 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 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冰的熔点是 48 ℃。我们实验用的冰不纯, 熔点低于 0℃。
3.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冰冷却,记下液态冰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 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 段。冰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 段。冰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 段。冰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 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二)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 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 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 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 70 ℃的萘是____态。 ②冰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冰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 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冰银温度计还是酒 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冰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 时,冰银的固态的。所以冰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三)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讲述: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冰的自白,并回答问 题。 “我叫冰,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 0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 0℃,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学习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晶体和非晶体物质、温度计、计时器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5. 巩固知识: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特点的掌握。
6. 拓展延伸: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季道路除冰、夏季制冷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
沪粤版4.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南昌二十四中学刘献沛教材内容:4.3 《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粤版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需要二个课时)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学情分析: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1.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 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3. 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 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5. 会应用物质的密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应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进行表格设计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授一. 密度概念的引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
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
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
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
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案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学案 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探究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课。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以实验为基础,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观察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冰块和热水,以及各种工具和材料,让孩子们在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现象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方式。
2. 能够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难点:如何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计时器、实验盘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冰块,让孩子们观察它的状态,然后将它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
2. 分组实验: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冰块、一杯热水、一个温度计和一个计时器。
孩子们需要在实验盘上记录冰块的状态变化,包括开始熔化的时间、完全熔化的时间以及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 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彩笔在记录本上画出冰块的状态变化图,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
4.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并一起讨论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难点: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记录。
然而,有些孩子在观察和记录时,可能会出现误差,我在课后会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他们如何更准确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案
中学部八年级物理科教案
第1课时
定义:物质由_固_态变为_液_态的过程.
例:冰变成水,叫做冰的熔化。
2.凝固
定义:物质由_液_态变为_固态的过程
例:水凝固成冰,叫做水的凝固。
(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活动1 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提问:海波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吗?
(2)设计:P96图4-28,水浴法(均匀,减缓,宜观)
(3)步骤:①按图组装;②加热从约35℃记时,每隔1min记1次温度,直到海波全部熔化后再观3min,填表。
归纳特点:
(1)A 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2)B 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C 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
化,物质处于液态
活动2 探究石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归纳特点:
石蜡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二)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分子排列规则.)
例:冰,石盐、明矾、金属、萘……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分子排列不规则)例: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3.熔点:晶体的熔化温度
4.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缺一不可)。
5.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1)同一种晶体: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word教案 (2)
课题§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难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
消融后的点点水滴。
演示:干冰制冷是水结冰、加热使冰
体,接着又由固体变成
过程。
尽管不断吸
非晶体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⑵继续吸热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学生观察生活,举一些铁
即有固定的
的凝固温
凝固时
五、板书设计
熔化:特点:
凝固:特点:
晶体:
非晶体:
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2.
精品【初中试题课件】。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2(沪粤版八年级)
沪粤八《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A、38℃;B、37℃C、36℃D、35℃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 6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 5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难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与内容学生活动
引入: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
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
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冰雪
消融后的点点水滴。
新课教学:
演示:干冰制冷是水结冰、加热使冰块熔化
问题: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怎么样的变
化?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活动: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实验要求见书本41页)
实验总结:
水在熔化时,温度,需要
烛蜡熔化时,温度,需要
物质的分类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
持不变,即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
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规律
熔化规律
晶体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
存状态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开始由液体变成了固
体,接着又由固体变成
了液体
动手实验,记录数据,
画出图象。
不变、吸热
不断上升、吸热
学生根据实验填写对照
表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晶体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熔化、凝固的应用
熔化吸热降温的应用: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学生观察生活,举一些身边的事例
把原料二氧化硅颗粒作成玻璃板
小结:
熔化凝固共同点都需吸热都需放热
不同点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
变,即有固定的
熔化温度——熔
点在凝固时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
固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改
变,即没有熔点在凝固时温度改变,即没有凝
固点
五、板书设计
熔化:特点:
凝固:特点:
晶体:
非晶体:
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2.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