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对荥阳故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116期)
Jo岫l al0f t he Par l y s chooI of cP c孙er孵hou M un i ci pal C om“t t ee N o.2,2012(s唧,116)文史教育
试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对荥阳故城的影响
任艳1,李静兰2
(1.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河南郑州450003;2.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郑州地区早期运河是指隋唐大运河形成以前,郑州地区以鸿沟为代表的水路交通网。

随着大运河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作为列入项目入选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对荥阳故城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对荥阳故城与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早期运河对古代郑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郑州地区;早期运河;荥阳故城;楚汉战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6701(2012}02—0125—04
荥阳故城(古称荥阳,郦道元著《水经注》时称之为“荥阳故城”)是中原地区古代一座规模庞大的城池,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的古荥镇,城垣略呈长方形,大部分尚存。

荥阳故城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周长约7000余米。

残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

西城墙外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城西南有纪信墓,城西北有汉、霸二王城,再西有敖仓。

这些都是荥阳故城作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交通枢纽的历史见证。

一、荥阳故城因郑州地区早期运河而兴盛
荥阳故城的构建年代,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应起于春秋时期,时称践土,属郑。

《左传鲁僖公上》:“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陈侯如会。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铁器的应用,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频繁,同时各国为了扩大疆域,争夺资源,征战不休,因此发展水路交通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疆域横跨黄河南北,为了加强南北联系,扩大对外贸易以及抵御邻国侵犯,韩国在魏国开鸿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下游诸国也纷纷衔接。

《史记河渠书》记载:“自此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问。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则通蕾济之间。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鸿沟不仅是韩国的交通要道,也是国际上的一条大运河,是以荥阳故城为中心的通江达海的国际航运网络。

在荥阳以上是黄河,河水向东北连接漳、卫等水系;自荥阳沿河而上,经洛水至洛阳,而后再西连渭河、汾水诸水系;自荥阳沿鸿沟而下过沙水、涡水、涣水、睢水、i反水可达淮泗。

同时,韩国为了安南(定都新郑)、定北(韩赵魏三家分晋)、拒西(秦国)、御东(魏国和齐国)的战略部署,在践土的基础之上扩大城池规模,加固:加高城墙,而成荥阳。

自此之后,荥阳便成为韩国的军事要地和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紧次于国都新郑。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郡治洛阳)”。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6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集权的封建国家,更荥阳为三川郡郡治。

《史记卷四十四魏
收稿日期:2012一03—0l
作者简介:任艳(1970一),女,河南获嘉人,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馆员;李静兰(1985一),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125
任艳李静兰:试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对荥阳故城的影响文史教育
世家》“秦灭魏引河沟灌城(即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断渠引水灌大梁城),”大梁毁灭,鸿沟的交通却未就此中断,荥阳的地势本来是绾毂水道交通的要道,于是就乘着大梁的毁灭而步步繁荣起来…。

白此开始,荥阳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秦都的东方门户。

《汉书地理志》载,“河南郡,故秦三川郡……有工官,铁官,敖仓在荥阳”。

铁官、敖仓皆依赖郑州地区早期运河,运河便利的水利交通成就了汉代荥阳的继续繁荣。

虽然此时郡治由荥阳移到洛阳,荥阳仍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京都长安的东方门户。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昭帝召集大臣及郡国贤良文学之士召开廷会,桓宽根据这次廷会著《盐铁论》。

《盐铁论卷第一通有第三》中提到:“大夫日: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冲,跨街衢之路也。

”此处的大夫即指桑弘羊。

这就反映出此时荥阳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天下名都,它之所以富裕,并不是靠耕田种地,而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占据水路交通要道。

桑弘羊的精辟论述,即荥阳繁荣的真实写照。

二、敖仓与楚汉荥阳之战
刘邦、项羽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为争夺天下,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而两军围绕荥阳一带的争夺长达四年之久。

楚汉荥阳之战被历代史学家、军事家称为“中国古代经典战例之一”和“决定楚汉战争成败的转折点”。

1.刘邦第一次占据敖仓。

秦国占据荥阳后,为充分利用其四通八达的水利条件和周边丰富的物产资源,就在荥阳城北的敖山上建造了硕大的粮仓,《史记正义》中说:“敖仓在今郑州荥阳西有五里……南带三皇山。

秦始皇时置仓于敖山上,故名之日敖仓也。

”当时,山东和淮河中下游地区,是重要产粮区。

敖仓用来储藏由山东各地运来的漕粮,囤积粮草以供阵前战士所需或经黄河输往国都咸阳。

秦亡后,这里还存有大量粮食。

敖仓在楚汉战争中占着重要地位。

明人汤珍《广武行》载:】26“噫嘻广武古战场,据敖仓而倚荥阳。

负山阻塞扼险要,楚汉相持壁垒当。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今徐州),逃至荥阳,很快重整旗鼓,阻挡楚军越过荥阳而向西进军。

汉军在荥阳站稳后,开始修筑甬道,由敖仓运输粮食接济军队,汉军依靠敖仓丰盈的物资供应,衣食无忧,屡败楚军。

为加强防守敖仓,汉军先后以周勃、灌婴率军驻守,并派樊哙以将军驻守敖仓附近的广武。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汉王之败彭城。

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

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军修筑了这条防止袭击、保卫军粮的运输线,使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荥阳。

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面对汉军的顽强抵抗,项羽清楚,欲克荥阳城,必先破汉甬道。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听取谋士范增之计,命大将钟离昧绕道迂回,屡次侵夺甬道,致使敖仓输粮中断,遂围荥阳。

汉军乏食,刘邦请和,愿割荥阳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项王不许,汉王用陈平之计,用4万斤黄金,离间楚君臣。

亚父(范增)被项羽生疑,怒辞官归乡,未行至彭城,病亡。

项羽知亚父病亡,才知为刘邦离间之计,悲愤之下加紧攻城。

5月,汉军绝食,死伤惨重,荥阳城危在旦夕。

2.刘邦第二次占据敖仓。

汉军自失敖仓、甬道后,屡战屡败,刘邦对取敖仓之粟以守荥阳丧失了信心,欲退守巩、洛。

刘邦这一决策遭到了谋士郦食其的坚决反对,郦食其家住陈留,对敖仓很熟悉,深知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敖仓藏粟甚多,楚军取而不守,是极大的错误,应该收复荥阳,重据敖仓之粟,才能打破“楚汉久相持不决”的僵局,使汉军在楚汉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听取郦食其的建议,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

此后,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

同年,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尔后引兵东归。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幕。

当然,粮食问题并非刘邦战胜项羽的唯一因素,但在荥阳之
任艳李静兰:试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对荣阳故城的影响文史教育
战长达4年的消耗战中,却是一个牵扯面很广且极其重要的因素,没有巩固的后方根据地,没有强有力的粮食保障体系,应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荥阳作为当时决定这一历史走向的战略要地并不是偶然的,皆由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决定。

三、古荥汉代冶铁因郑州地区早期运河而繁荣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汉代河南郡重要的冶铁作坊,同时也是郑州地区因早期运河交通便利而兴起的冶铁基地。

便利的水路交通给冶铁遗址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

该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镇荥阳故城砥门外,是汉代河南郡铁官管辖的第一冶铁作坊,简称“河一”。

汉代冶铁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冶铁遗址,其先进的冶铁技术、宏大的冶铁规模在我国和世界冶金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1.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特点。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规模大。

该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为冶炼区、烧炭区、铁官管理区、铁矿加工区j居住区等。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规模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

其一号炼炉炉缸呈椭圆形,南北长轴3.9米,东西短轴2.7米。

据推算日产一吨重铁水”J,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冶铁高炉。

第二,采用先进的液态冶炼技术。

之前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汉代以前的液态冶炼遗址,应是以固体(块炼)冶铁为主。

而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液态冶炼技术的出现,可用于铁器的大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铁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据此,中国掌握液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500年。

第三,使用先进的球墨铸铁技术。

出土铁器经部分金相检测,有灰口铁、白口铁、麻口铁、铸铁脱碳钢、古代球墨铸铁等。

球墨铸铁是生铁中的精品,以内部的石墨呈球状而得名,代表我国古代一门独特的技术,表明汉代我国生铁冶炼和加工工艺大致达到西方十七世纪水平∞J。

2.古荥汉代冶铁的原料输入依靠运河。

第一,铁矿石的来源。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东又东五十里,日少室之山……其下多铁……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

……又东三十里,日大魏之山,其阴多铁。

”著名史学家杨宽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考证:少室山在今登封县北,役山在今新郑县北,大隗山在今密县H J。

这些铁矿到汉代也一直被开采用于冶铁。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中铁矿石来源极可能为少室山、役山、大隗山。

原因有二:一是据地质部门对铁矿资源调查,今荥阳、上街、新密一带有含铝量较高的褐铁矿,这和古荥冶铁遗址中发现的一直所用一部分矿石的成分基本相符”3。

这些地点的记载方位也与今天大致吻合。

二是从后来的文献资料和地下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凡是设有铁官的地方,大都是铁矿所在地或距离铁矿不远又交通便利和商业发达的城市拍1。

因而有理由认为古荥汉代冶铁作坊中所使用的矿石来源于此三山。

第二,陆路交通运输的局限性。

秦代在此开辟有著名的三川东海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这条大路即由关中东向直指海滨,其与黄河并行的区段,曾有“散道”、“成皋道”之称。

川。

西汉时期,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

此时,荥阳主要的陆路有三条:第一条自长安东出。

到河南郡后,继续东行,经管城、浚仪、达梁国、睢阳、楚国彭城;第二条管城东北达济阴郡定陶;第三条管城东南达淮阳国。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的四通八达仅限于京师和郡县之间,对于矿山(一般较偏僻)与城市之间的道路则不够通达。

另外,车辆技术不行,陆路运输量较小,因此,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大规模的原料输入依赖陆路交通难度较大。

第三,水路交通的可行性。

冶铁原料通过水运可以直达古荥冶铁遗址。

一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少室山原料运输线。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少室之山……其下多铁。

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少室山下有休水流出,休水北流汇入洛水,而洛水又汇入河水,因此铁矿石可通过休水——洛水——河水直达冶铁遗址。

二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役山原料运输线。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役山,上多白金,多铁。

役水出焉,北流注于河。

”役山下有役水流出,役水向北流入河水,因此铁矿石可通过役水——河水直达冶铁遗址。

三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大隗山原
127
任艳李静兰:试论郑州地区早期运河对荣阳故城的影响文史教育
料运输线。

《汉书地理志》记载:“密,故国。

有大隗山,溟水所出,南至l临颍入颍。

”大隗山之下溟水流出,向南注入颖水,颖水连接狼汤渠,因此铁矿石可通过溟水——颖水——狼汤渠直达冶铁遗址。

3.古荥汉代冶铁的产品输出依靠运河。

从各地发现的铁官铭分布情况看,凡是编为一号的铁器,多在本郡范围内出土,凡是编为二、三号的铁器,多在外郡地方出土。

似乎两者有分工,即一号作坊产品是供应本郡使用,二、三号作坊的产品,似专供外郡所需哺1。

因此,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推测: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似作为“河一”作坊供应本郡。

西汉河南郡所辖地县雒阳、荥阳、偃师、京县、平阴、中牟、平县、阳武、河南、缑氏、原武、巩县、谷城、故市、密县、新成、开封、成皋、苑陵,梁县、新郑的产品输出三条线路为:第一,洛水线。

冶铁遗址——谷城(谷水——洛水——河水);冶铁遗址——河南、雒阳、偃师、缑氏、巩县(洛水——河水);冶铁遗址——新成(伊水——洛水——河水)。

第二,河水线。

冶铁遗址——平阴、平县、阳武(河水);冶铁遗址——成皋(汜水——河水)。

第三,狼汤渠线。

冶铁遗址——中牟、开封(狼汤渠);冶铁遗址——密县、苑陵、新郑(洧水——颖水——狼汤渠);冶铁遗址——梁县(汝水——狼汤渠)。

通过上述三条路线,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铁器几乎可以在河南郡全范围流通。

四、荥阳故城因郑州地区早期运河而衰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河流频繁的改道以及农业灌溉等因素的影响,荥泽水源的注入量日益减少,荥泽水却又源源不断的顺鸿沟而下,至西汉平帝时,荥泽逐渐干涸,变为沼泽。

《史记正义》引郑玄的说法:“自平帝之后,荥泽塞为平地,荥阳民犹以其处为荥泽。

”荥泽水量变小,使郑州地区早期运河主干失去了交通上的重大作用。

这对荥阳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逐渐失去了它原在战国秦及西汉前半期的经济地位。

加上西汉政治局面上的变化,陆路上东西交通干线,主
128要在于联系彭城(徐州)大梁(开封)和洛阳及长安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大栅城(今荥阳老城)的重要意义,而代替了荥阳故城的地位[9],这就使荥阳故城很快地进入没落状态直到完全荒废。

从《后汉书郡国志》可以看出东汉荥阳的情况:“河南尹。

萤(荥)阳,有鸿沟水,有广武亭、有虢亭……有费泽(荥泽)。

”于此,没有了工官、铁官的设置。

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为加强都城洛阳的防护,将荥阳郡治、县署先后从荥阳迁至大栅城(今荥阳老城),至此,荥阳这座历经春秋、秦、汉营建,久经战争洗礼,曾经“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逐渐随着城池的废弃而成为历史遗迹和史学家笔下的“荥阳故城”了。

由此可见,荥阳故城构建于春秋,鼎盛于战国中期之后到西汉的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逐渐没落,三国之后逐渐荒废。

参考文献
[1]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8.
[2]刘云彩.高炉起源和演变[J].文物,1978,(2).
[3]《中国冶金史》编写组.从古荥遗址看汉代生铁
冶炼技术[J].文物,1978,(2).
[4]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
[5]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
简报[J].文物,1978,(2).
[6]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2.
[7]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4.
[8]李京华.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M].郑州:中
原古籍出版社,2003.
[9]荆三林.荥阳故城址沿革考附论冶铁遗址的年
代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责任编辑张敬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