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例评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 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 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 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 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 析 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 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文化、民族交流等各条线,最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的面。因此需要在整体把握本课框架和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教
重点
学
目
标
难点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 1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
教
学
等基本史实,理解“文景之治”是中
目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例
教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学
设
计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特
点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课标要求把重点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历史教师进行每一课时教学设 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 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 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节课都应当要有自己的灵魂,每一 节课都能叩击学生的心灵,最终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1.注重学情分析,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做教学设计前,齐老师制作了一份学情调查问卷,抽样100份并 统计数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设计。在 此学情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以及 学生学习秦汉历史的强烈兴趣,教师从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历史现象入手,挖掘课内课外有效资源,除文字史料外,使用图 片、视频来创设情境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既有利于调动学 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和认识。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本 课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例点评
武汉市硚口区教学研究室 李琴江肆叁贰壹两本
课
学
点
课
标
科
建
例
及
知
议
教
教
识
学
材
综
设
解
述
计
读
特
点
壹 学科知识综述
• 秦朝国祚短促,二世而亡 • 汉朝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 缔造文景之治,家给人足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道西汉的建立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
标
✓ 1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在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中可以突出的情感价值观有:得民心
者得天下、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容、
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
材 起一条条线,由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实现“点线结合,以点带
解 面”。
读
本课的典型历史人物: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历史事件和历 史现象:“兵皆罢归家”、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以德化民”、提
倡勤俭、“文景之治”等。众多的点形成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的线,而政治、经济、军事、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 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内容,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 念、基本观点,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 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更要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 和教学活动。
标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标
✓ 1 师生共同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视频及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 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 到论从史出。
✓ 2 通过表格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分析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制作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课
程
内
容
了解“文景之治”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该单元叙述了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本课讲述了西
教
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战乱,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汉高祖
材 解
刘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将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汉文帝和
读
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
本课例在研读教科书基础上有机整合三个子目为两大问题:汉并天下 然百废待兴、与民休息创“文景之治”,既突出了本课历史学习的几个点 (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又理清了课文的逻辑层次,更勾勒 出了了本课本单元所涉历史发展的脉络:秦亡——西汉建立——与民休 息——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这样的处理,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地分散地讲述历史 知识,既注重了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 了解历史时序、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 ,初步学会从历史发展 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本课例在教学立意上,关注了课标要求,并兼顾培养学生的关 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以“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建立、巩固”作为 教学主线,在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 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将“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 容、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的成果,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
景之治”三个子目环环相扣。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教师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教 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由若干个点串
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 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 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 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 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 析 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 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文化、民族交流等各条线,最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的面。因此需要在整体把握本课框架和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教
重点
学
目
标
难点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 1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
教
学
等基本史实,理解“文景之治”是中
目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例
教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学
设
计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特
点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课标要求把重点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历史教师进行每一课时教学设 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 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 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节课都应当要有自己的灵魂,每一 节课都能叩击学生的心灵,最终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1.注重学情分析,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做教学设计前,齐老师制作了一份学情调查问卷,抽样100份并 统计数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设计。在 此学情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以及 学生学习秦汉历史的强烈兴趣,教师从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历史现象入手,挖掘课内课外有效资源,除文字史料外,使用图 片、视频来创设情境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既有利于调动学 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和认识。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本 课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例点评
武汉市硚口区教学研究室 李琴江肆叁贰壹两本
课
学
点
课
标
科
建
例
及
知
议
教
教
识
学
材
综
设
解
述
计
读
特
点
壹 学科知识综述
• 秦朝国祚短促,二世而亡 • 汉朝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 缔造文景之治,家给人足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道西汉的建立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
标
✓ 1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在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中可以突出的情感价值观有:得民心
者得天下、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容、
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
材 起一条条线,由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实现“点线结合,以点带
解 面”。
读
本课的典型历史人物: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历史事件和历 史现象:“兵皆罢归家”、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以德化民”、提
倡勤俭、“文景之治”等。众多的点形成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的线,而政治、经济、军事、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 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内容,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 念、基本观点,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 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更要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 和教学活动。
标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标
✓ 1 师生共同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视频及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 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 到论从史出。
✓ 2 通过表格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分析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制作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课
程
内
容
了解“文景之治”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该单元叙述了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本课讲述了西
教
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战乱,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汉高祖
材 解
刘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将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汉文帝和
读
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
本课例在研读教科书基础上有机整合三个子目为两大问题:汉并天下 然百废待兴、与民休息创“文景之治”,既突出了本课历史学习的几个点 (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又理清了课文的逻辑层次,更勾勒 出了了本课本单元所涉历史发展的脉络:秦亡——西汉建立——与民休 息——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这样的处理,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地分散地讲述历史 知识,既注重了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 了解历史时序、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 ,初步学会从历史发展 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本课例在教学立意上,关注了课标要求,并兼顾培养学生的关 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以“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建立、巩固”作为 教学主线,在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 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将“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 容、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的成果,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
景之治”三个子目环环相扣。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教师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教 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由若干个点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