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仪读数及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水准仪测距离的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距离的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距离:大地测量中的重要工具
水准仪是大地测量中用来测量高程差的工具,也可以利用水准仪测距离。

那么,水准仪测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水准仪是通过读取水平线上的刻度来进行测量的,这个水平线是基于大地水准面的,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修正。

在测量之前,需要先进行基准面的确定,这可以通过对基准点进行高程测量来实现。

接着,我们可以进行距离测量了。

一般来说,水准仪的使用范围比较小,所以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来得到一个更加准确的结果。

首先测量两点之间的高程差,为了避免仪器本身高度的影响,需要对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

之后,可以通过简单的三角函数计算来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
距离 = 高程差 / 正切(视线俯角)
其中,视线俯角可以通过水准仪的望远镜测量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角度需要转换为弧度才能进行计算。

最后,需要对结果进行修正,包括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得距离计算出现一定的误差,所以需要进行修正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总之,水准仪测距离的计算方法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和修正。

但是,在大地测量中,水准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加准确的距离和高程信息。

水准仪的读数方法

水准仪的读数方法

水准仪的读数方法
水准仪的读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读法:将水准仪放置在要测量的位置上,通过目镜观察水平线与准线的位置关系,直接读取刻度上的数值。

2. 反向法:在要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设置参考点,分别定位水准仪,读取两个参考点的水平线位置关系,并计算出高程差。

3. 连续观测法:在水平线上设置多个参考点,通过连续观测各个参考点的水平线位置关系,求得高程差,从而确定地面的高程。

4. 倒立法:将水准仪安装在测量点下方,利用反射原理,通过目标点上的棱镜反射的光线,观察水准线位置关系,求得高程差。

5. 导线法:在需要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拉设导线,然后通过观察导线与水平线的位置关系,读取水准仪的仪器常数和刻度读数,计算出高程差。

通过以上读数方法,可以测量出地面的高程差,从而用于制作高程图、地形图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水平仪计算标高

水平仪计算标高

水平仪计算标高
水准仪是一种测量地面点高程的仪器,在计算标高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择一个视野开阔、地面平整且坚实的地方架设仪器,同时避免碰撞仪器。

2. 根据由建设单位委托的测绘单位提供的坐标高程,确定前视点高程并引测至场地内作为前视点Ha。

3. 将水准仪安置好后,通过水准器将望远镜和基座保持水平,读取水准仪对准的塔尺读数,确定塔尺读数A。

4. 将望远镜对准待测物体,读取塔尺读数B。

5. 根据标高计算公式 Ha+A=Hb+B 来计算建筑物的标高。

其中,Ha 表示前视点的高程,Hb 表示后视点的高程,A 和 B 分别表示前视和后视的塔尺读数,已知前视高程 Ha、前视塔尺读数 A 和后视塔尺读数 B,从而求出待测结构标高 Hb。

水准仪高差法计算公式

水准仪高差法计算公式

水准仪高差法计算公式水准仪高差法是测量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咱们一起来好好聊聊它。

先来说说啥是高差法。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测量前视点和后视点的读数,然后算出两点之间的高差。

这在建筑施工、道路铺设、地形测绘等好多领域都大有用处。

高差法的计算公式是:$h_{AB} = a - b$ 。

这里的“$h_{AB}$”就是A、B 两点的高差,“$a$”是后视读数,“$b$”是前视读数。

给您举个例子啊。

有一次我们在修建一个小花园,需要测量地面的高低差来确定花坛的位置和高度。

我拿着水准仪,先在一个已知高程的点上立好尺子,读取了后视读数“$a$”。

然后再到要测量的点上立尺子,读出前视读数“$b$”。

通过这个公式,很快就算出了两点的高差。

这可帮了大忙,让我们能准确规划花坛的布局,确保浇水的时候水能均匀流动,花草能茁壮成长。

在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意测量的精度。

尺子要立直,读数要准确,稍微有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而且测量的时候还得考虑天气因素,要是风太大,尺子容易晃动,也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

还有啊,使用水准仪的时候,调平也是个关键步骤。

就像上次我们在一个有点倾斜的地面上测量,调平就费了好大劲。

得不断调整三脚架的高度和脚螺旋,直到水准仪的气泡居中,这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

另外,测量人员的操作技巧和经验也很重要。

有经验的师傅,一眼就能看出哪里可能有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避免出现大的误差。

总之,水准仪高差法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用好,还得靠细心、耐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希望大家在实际运用的时候,都能准确测量,让我们的工程顺顺利利,成果漂漂亮亮!。

水准仪的计算方法

水准仪的计算方法

水准仪的计算方法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差的工具,常用于建筑、道路和水利工程中。

它通过测量地面上某一点与参考水平面的高度差来确定地面的高程。

本文将介绍水准仪的计算方法,包括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一、基本原理水准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重力的作用来确定地面的高程差。

它由一个水平圆盘和一个视线器组成,视线器上有一个准线,用来对准测量点。

水准仪的水平圆盘可以通过调节来使其保持水平状态。

当视线器的准线与测量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标尺上的读数即为该点的高程差。

二、操作步骤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的一般步骤如下:1. 设置基准点:选择一个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通常选择已经测量过高程的点或者使用地图上标注的高程点。

2. 安装水准仪:将水准仪放置在基准点附近的平稳地面上,并调节水平圆盘使其保持水平状态。

3. 对准视线:通过调节视线器的高度和方向,使准线准确对准测量点。

4. 读取高程差:在视线器上的标尺上读取准线与水平圆盘上刻度的相对位置,即为该点的高程差。

5. 移动水准仪:将水准仪移动到下一个测量点,并重复2-4步骤,直到完成所有测量。

三、计算方法水准仪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测量得到的高程差数据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高程差 = 基准点高程 + 视线器读数 - 水准仪仪器高程其中,基准点高程是已知的,视线器读数是通过读取准线在标尺上的位置得到的,水准仪仪器高程是水准仪底部到准线的距离,需要在测量前进行仪器调整和测量时进行修正。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要选择平稳的地面放置水准仪,并保持其水平状态,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在对准视线时,要注意避免视线受到障碍物的干扰,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 水准仪的仪器高程需要在测量前进行调整,并在测量时进行修正,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 在移动水准仪时,要小心轻放,避免对仪器造成损坏。

5. 在进行高程差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以免造成计算错误。

水准仪测量高程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高程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高程计算方法水准仪是测量地面高程的一种仪器,广泛应用于土建工程、地质勘探、道路建设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点的高度差来确定地面的高程。

水准仪的测量原理是基于测量标尺的水平性,利用重力的平衡来进行高程测量。

下面将介绍水准仪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

水准仪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三步:设站、观测、计算。

首先是设站。

设站是指选择水准仪的测量点。

在设站时需要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受干扰的地点,同时要注意避开地面上的高压电线、大树等物体,以免影响观测结果。

设站好后,就可以进入观测环节。

观测时,需要将水准仪架设在一个固定的三脚架上,保持水准仪的水平,调整视线到标尺的中央刻度,即进行水平线的观测。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测时的天气情况,避免雨雾等天气对测量的影响。

观测完成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计算了。

计算的目的是根据观测数据得到每个测点的高差值。

计算的主要方法有两种:闭附和开附。

闭附方法是指在整个测区内,选择一个已知高程的控制点,将其高程作为测区的基准面。

然后根据控制点与各测点的高差值,逐步计算其他未知点的高程。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找到控制点与测点的高差值,记作d12.然后根据观测数据找到下一个连接节点的高差值,记作d23.根据d1和d2的关系,可以得到一个方程:d1+d2=Δh,其中Δh是两个连接节点的高差变化量。

4.根据这个方程,可以依次求解每个未知点的高差值。

开附方法是指在测区内选择至少两个已知高程的控制点,将其高程作为测区的基准面。

然后根据观测数据计算每个测点的高差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找到每个测点与控制点的高差值,记作d。

2.根据观测数据计算每个测点与相邻控制点的高差变化量Δh。

3.根据已知控制点的高程和Δh的关系,可以逐步计算每个未知点的高程。

无论是闭附方法还是开附方法,都需要进行反算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反算是指将已计算出的高程差代入观测方程中,重新计算逐个观测值,以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如果观测值与计算值相差较大,则需要检查观测和计算过程是否存在错误。

水准仪高程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高程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咼程测量计算方法
如图所示:
4 —
■■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_
公式:前视点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如需多次转点,则不断向前移动水准仪,把前一次测得的前视点高程作为后视点高程即可,如此反复循环)
例一:如已知后视点A高程为32.500m,将水准仪架设在后视点A 与前视点B之间,立标尺在A点读数假设为4.225m (后视读数),然后转动水准仪望远镜向B处,立标尺在B点读数(前视读数)假设为
1.562m
B 点高程=32.500+4.225-1.562=35.163m
例二:已知A点高程为48.65 m求B点高程(标高)?:
将水准仪架设于后视点A与前视点B之间,将水准仪调整水平状态, 将水准尺(标尺)立于A点读的读数3.538 m转动水准仪望远镜处向B处,并将将水准尺(标尺)立于B读的读数1.645m则B点高程计算如下:
B 点高程=48.65+3.538-1.645=50.543 m。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水准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地面相对高程的仪器,它在工程测量、建筑施工、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正确的测量计算方法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准仪的测量计算方法,希望能够对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的工程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进行水准仪测量前,需要进行基准点的设置。

基准点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稳固,避免受到外部干扰,同时要考虑到基准点的高程,选择合适的基准点有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际的测量时,需要根据测量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常见的水准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高程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适用于较短距离的测量,通过直接读取水准仪上的刻度值进行测量;间接测量法适用于较长距离的测量,通过在测量线上设置若干个临时基准点,利用水准仪测量各个临时基准点的高程差来计算最终的高程值;高程测量法则是通过在测量现场设置多个基准点,利用水准仪进行多点测量,通过计算得出最终的高程值。

在进行测量计算时,需要注意保持水准仪的稳定,并且进行准确的读数。

在读数时,应该避免因为视线不正、刻度模糊或者光线干扰等因素导致读数不准确。

对于水准仪的读数,应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进行测量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对于直接测量法,计算比较简单,直接根据水准仪上的刻度值进行计算即可;对于间接测量法和高程测量法,需要进行高程差的计算,然后根据各个测量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高程值的计算。

除了以上介绍的测量计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在测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例如,气温、气压、湿度等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测量计算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总之,水准仪的测量计算方法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需要根据测量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且在进行测量计算时需要注意保持水准仪的稳定,进行准确的读数,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且进行相应的修正。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哈。

水准仪视距测量呢,主要是利用水准仪的光学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它有个很简单的公式哦。

视距D等于(上丝读数 - 下丝读数)乘以一个常数K。

这个常数K呢,一般是100。

比如说,你在水准仪里看到上丝读数是1.5米,下丝读数是1.0米,那视距D就等于(1.5 - 1.0)×100 = 50米啦,是不是还挺简单的呀?
那这个测量方法呢,首先要把水准仪架好哦。

要找个平稳的地方,就像给水准仪找个舒服的小窝一样。

然后呢,调好水准仪,让那个十字丝看得清清楚楚的。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数啦。

眼睛要盯着水准仪的目镜,仔细看那上丝和下丝的读数。

在测量的时候呀,可不能马虎呢。

要是读数读错了,那算出来的视距可就不对喽。

而且要多测几次,取个平均值,这样结果就更准确啦。

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多检查几遍总是好的嘛。

要是在野外测量的话,还有很多小细节要注意呢。

比如说风大的时候,水准仪可能会有点晃悠,这时候就得等它稳当了再读数。

不然就像在晃荡的小船上写字,肯定写不好呀。

宝子,你要是刚开始学这个水准仪视距测量,可不要被那些仪器吓倒哦。

多练几次就熟啦。

就像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歪歪扭扭的,骑多了就可以潇洒地在路上飞驰啦。

希望你能很快掌握这个水准仪视距测量的小技能哦。

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计算方法水准测量是一种测量地表高程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质勘探、水利工程等领域。

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1. 基本概念。

在进行水准测量计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水准测量中常用的几个术语包括高程、测点、测站、水准线等。

高程是指地表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垂直高度,通常用米为单位。

测点是进行水准测量时所测得的点,测站是进行测量时的观测点,水准线是连接各测站的水平线。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

2.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重力的垂直方向来测量高程。

在水准测量中,我们通常使用水准仪来测量各测站的高程,然后利用测站之间的高程差来计算测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前方视线和后方视线的观测、高程的闭合差检查、高程的平差计算等步骤。

3. 水准测量的计算步骤。

(1)前方视线和后方视线的观测。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首先需要进行前方视线和后方视线的观测。

前方视线是指从前一测站观测到后一测站的视线,后方视线则相反。

通过前后方视线的观测,我们可以得到各测站的高程数据。

(2)高程的闭合差检查。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进行闭合差检查。

闭合差是指从回程观测到起点的高程差,通常应该接近于零。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一定的限差范围,就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

(3)高程的平差计算。

在完成观测和闭合差检查后,接下来就是进行高程的平差计算。

高程的平差计算是指根据观测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平差计算,得到各测点的最终高程值。

常用的平差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平差、中误差法平差等。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水准测量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人为误差的产生;(2)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闭合差符合要求;(3)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进行高程的计算,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水准仪读数及计算方法

水准仪读数及计算方法

例:水准尺读数1.538中1.5边上的反E最下角带个尖出来的那黑道为1.5 (标有红色记号的)
反E下边的一个白道为0.01(标有箭头)一个黑道为0.01(2个白的不到2个黑的)从上向下读正好0.038不到0.04。

所以读书为1.538
注:每个分段有10格一个代表0.01,E字最下角带尖头的为起点
已知A点高程,求B点高程(标高)
例:A点高程为78.65求B点高程?
将水准仪放置于A、B两点距离相等处,将水准仪调整水平状态,将水准尺(标尺)立于a点读的读数1.538,转动水准仪望远镜处向b处,并将将水准尺(标尺)立于b读的读数1.245
计算如下:
HA=78.65
高差hb=1.538-1.245=0.293
HB=HA+hb=78.65+0.293=78.943
所以B点高程为:78.943
注:如果是后视点a减去前视点b为负数Hb=a-b=1.538-1.646=-0.108
HB=HA+hb=78.65+(-0.108)=78.542。

水准仪读数

水准仪读数

水准仪读数简介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差的仪器,利用其读数可以推测不同位置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仪的读数是非常精确的,通过合理的操作和正确的读数,可以获得高精度的高程差数据。

本文将介绍水准仪读数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基本原理水准仪的读数基于光学原理,通过观察水准仪上的测杆与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不同位置之间的高程差。

水准仪的主要部件包括:水准仪本体、测杆和检测装置。

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时,首先需要将水准仪稳定放置在平整的基准点上,并调整水准仪的水平状态。

然后,通过观察视线与测杆的交点位置,可以确定目标位置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差。

操作方法下面是水准仪读数的基本操作步骤:1.确定基准点:选择一个平整、稳定的基准点作为测量起点,并用测杆标定其高程。

基准点的选择对后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应注意避免基准点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

2.安装水准仪:将水准仪放置在基准点上,并使用调节螺丝使其水平。

在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水准仪上的泡尺来判断水平状态,直到泡尺完全居中。

3.观察测杆:站在目标位置上,通过视线观察水准仪上的测杆。

测杆通常具有明显的刻度,为了读取更精确的高程差值,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测杆上的刻度。

4.读取高程差:确定测杆的交点位置,读取刻度值。

刻度值可以通过水准仪的标定进行转化,得到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差值。

在读取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因视线不准确或读数错误而产生误差。

5.移动测量:完成一次测量后,将水准仪移动到下一个目标位置,重复以上步骤进行读数。

在移动过程中,应保持水准仪的水平状态,以确保准确的读数结果。

常见问题解决办法在使用水准仪进行读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是一些解决办法:1.水准仪无法水平:检查调节螺丝是否松动,使用水平仪进行调整。

如果调整不成功,可能是水平仪本身有问题,需要送修或更换。

2.视线不准确:确保观察时眼睛与视线保持平行,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可以提高准确度。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水准测量的实施一、水准点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其高程的控制点—水准点(BM)。

水准点有永久水准点和临时水准点。

水准点标志后,在水准记录本绘制“点之记”,绘制水准点的草图、对周围附近情况加以说明,注明水准点的编号。

图5 水准点(单位:cm)二、水准路线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按照已知水准点布设情况,水准路线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图6 水准路线的形式A:闭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又闭合到原来点的环形路线。

B:附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符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的路线。

C:往返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到终点,又从终点返测到原来高级点的往返路线。

支水准路线长度为1~2Km。

三、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法、改变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进行测量。

往返测量法步骤:设定已知一水准点BM高程(123.446m),要测定B点的高程。

如图所示:图7 水准测量的实施1、置水准仪于距已知后视高程点A一定距离的I处,并选择好前视转点ZD1,将尺置于A点和ZD1点上。

测站在后视点与前视点的中间。

2、将水准仪粗平后,先瞄准后视尺,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出后视读数a。

3、转过望远镜照准前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b。

至此完成了一个测站的观测任务。

(架一次仪器叫一个测站)4、将仪器搬迁到下站II站,把第I站的后视尺移到第II站的转点ZD2上,此时第一站的前视成了第二站的后视。

5、按2.3步骤测出第II站的后、前视读数。

如此重复至B点。

表2-1 水准测量记录表第四节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数据经检核后,如果满足了精度要求,就可以进行内业成果计算,即调整高差闭合差(将高差闭合差按误差理论合理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去),最后求出未知点的高程。

一、高差闭合差计算1、计算校核Hab=∑H=∑a-∑b2、测站校核水准测量是个连续的过程,一个测站的误差或错误有累积影响,为了保证每个测站的正确性。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测量计算方法水准仪是精密仪器,是测量平面和垂直水平测量,以及高度垂直测量的通用仪器。

水准仪最常用来用来测量地面或建筑物的垂直面,倾斜度等等,而且用来定位和测量大规模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水准仪测量的数据能够在构筑计划的建筑,基础工程和土方工程中得到高效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水准仪测量以一线制(单边测量)或者两线法(双边测量)两种方式进行。

在一线制测量中,只采用一条观测线,它从观测点开始发出,并在观测线之线上观测点处结束,以确定水准仪观测点在此观测线上的垂直距离。

在双边测量中,将目标点设置在两条观测线之间,以衡量两条观测线上的垂直距离。

水准仪是用来测量观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这就是水准仪主要的作用,测量过程也十分简单,只要将其安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然后用测量仪校准器读出水准仪仪表上的数值,最后就可以得到水准仪测量的数值。

此外,水准仪的测量过程不仅要求仪器的精度,同时需要测量者的操作技术和知识,以便从结果中正确计算出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差。

做好水准仪测量,还要注意测量的连续性,以及确定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以及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

正确使用水准仪,可以用小数点之间的微小变动来测量高度差,即测量仪器的精度会比诸如直尺等小测量仪器的精度好得多。

在水准测量中,测量仪器的精度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正确的测量仪器是非常重要的。

在水准仪测量的结果中,可以获得观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获得观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从而可以用来测量出形状完整的建筑物或地形。

另外,还可以根据测量结果来计算形状不完整的物体,例如山坡,以及用来测量管道等等。

最后,针对水准仪这种测量仪器,还需要注意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如仪器的清洗,以及检查仪器精度等等,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总之,水准仪的测量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并且受技术水平和检测仪器精度影响较小,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水准仪使用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水准测量的实施令狐采学一、水准点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用水准测量方法获得其高程的控制点—水准(BM)。

水准点有永久水准点和临时水准点。

水准点标志后,在水准记录本绘制“点之记”,绘制水准点的草图、对周围附近情况加以说明,注明水准点的编号。

图5 水准点(单位:cm)二、水准路线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

按照已知水准点布设情况,水准路线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图6 水准路线的形式A:闭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又闭合到原来点的环形路线。

B:附合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最后符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的路线。

C:往返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从一高级水准点出发,经过测定其它各点高程到终点,又从终点返测到原来高级点的往返路线。

支水准路线长度为1~2Km。

三、水准测量的实施水准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法、改变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进行测量。

往返测量法步骤:设定已知一水准点BM高程(123.446m),要测定B点的高程。

如图所示:图7 水准测量的实施1、置水准仪于距已知后视高程点A一定距离的I处,并选择好前视转点ZD1,将尺置于A点和ZD1点上。

测站在后视点与前视点的中间。

2、将水准仪粗平后,先瞄准后视尺,消除视差。

精平后读出后视读数a。

3、转过望远镜照准前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b。

至此完成了一个测站的观测任务。

(架一次仪器叫一个测站)4、将仪器搬迁到下站II站,把第I站的后视尺移到第II站的转点ZD2上,此时第一站的前视成了第二站的后视。

5、按2.3步骤测出第II站的后、前视读数。

如此重复至B点。

表2-1 水准测量记录表第四节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数据经检核后,如果满足了精度要求,就可以进行内业成果计算,即调整高差闭合差(将高差闭合差按误差理论合理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去),最后求出未知点的高程。

高程的计算有两种方法1 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高差法)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2 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 H - 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等高法)如不是三、四等水准测量,可以把转点当作一个要测的点来测量,方法都一样的后视-前视=高差:用后视点的高程+高差=前视点的高程。

水准仪高程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高程测量计算方法

水准仪高程测量计算方法
如图所示:
公式:前视点高程=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如需多次转点,则不断向前移动水准仪,把前一次测得的前视点高程作为后视点高程即可,如此反复循环)
例一:如已知后视点A高程为32.500m,将水准仪架设在后视点A 与前视点B之间,立标尺在A点读数假设为4.225m(后视读数),然后转动水准仪望远镜向B处,立标尺在B点读数(前视读数)假设为1.562m
B点高程=32.500+4.225-1.562=35.163m
例二:已知A点高程为48.65m,求B点高程(标高)?:
将水准仪架设于后视点A与前视点B之间,将水准仪调整水平状态,将水准尺(标尺)立于A点读的读数3.538m,转动水准仪望远镜处向B处,并将将水准尺(标尺)立于B读的读数1.645m, 则B点高程计算如下:
B点高程=48.65+3.538-1.645=50.543m。

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

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

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水准仪是一种测量高度差的仪器,它可以测量地面的高低差以及建筑物、桥梁等构筑物的高度。

水准仪的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校准,而转点计算是水准仪校准的一个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水准仪校准时所需的参数,其基本形式为:ΔH = (B1-B2)×f其中,ΔH为两个转点之间的高度差,B1和B2为两个转点的读数,f为水准仪的倍率。

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校准时,需要在水准仪的两个转点之间进行读数,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高度差。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调整水准仪的读数,以达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2.应用案例下面以一个实际的应用案例来说明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的应用。

假设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发现水准仪的读数存在误差。

为了纠正这种误差,需要进行校准。

首先,需要选择两个转点,并在这两个转点之间进行读数。

假设第一个转点的读数为1.234米,第二个转点的读数为2.345米,水准仪的倍率为100,那么根据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两个转点之间的高度差为:ΔH = (2.345-1.234)×100 = 111.1毫米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调整水准仪的读数,以达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3.注意事项在进行水准仪转点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转点:转点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地形起伏、建筑物、树木等物体的影响,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保持仪器水平:在进行水准仪读数时,需要保持仪器水平,以确保读数的准确性。

(3)注意环境因素: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如气温、大气压力等因素。

4.总结水准仪转点计算公式是水准仪校准的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两个转点之间的高度差,从而调整水准仪的读数,以达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转点、保持仪器水平以及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
一、水准仪的使用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五个步骤。

(一)安置
安置是将仪器安装在可以伸缩的三脚架上并置于两观测点之间。

首先打开三脚架并使高度适中,用目估法使架头大致水平并检查脚架是否牢固,
然后打开仪器箱,用连接螺旋将水准仪器连接在三脚架上。

(二)粗平
粗平是使仪器的视线粗略水平,利用脚螺旋置园水准气泡居于园指标圈之中。

其方法如图9-10(a)所示,气泡未居而位于a处,先按箭有关当局
所指的方向用手相对转动螺旋1和2,使气泡移到b的位置,如图9-10(b);然后再转动脚螺旋3使气泡居中。

在整平过程中,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大姆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三)瞄准
瞄准是用望远镜准确地瞄准目标。

首先是把望远镜对向远处明亮的背景,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最清晰。

再松开固定螺旋,旋转望远镜,使照门和准星的连接对准水准尺,拧紧固定螺旋。

最后转动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的清晰地落在十字丝平面上,再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的像靠于十字竖丝的一侧。

(四)精平
精平是使望远镜的视线精确水平。

微倾水准仪,在水准管上部装有一组棱镜,可将水准管气泡两端,折射到镜管旁的符合水准观察窗内,若气泡居中时,气泡两端的象将符合成一抛物线型,如图9-1(a)所示,说明视线水平。

若气泡两端的象不相符合,如图9-11(b)所示,说明视线不水平。

这时可用右手转动微倾螺旋使气泡两端的象完全符合,仪器便可提供一条水平视线,以满足水准测量基本原理的要求。

注意气泡左半部份的移动方向,总与右手大拇指的方向不一致。

(五)读数
用十字丝,截读水准尺上的读数。

现在的水准仪多是倒象望远镜,读数时应有上
而下进行。

先估读毫米级读数,后报出全部读数。

如图9-12所示,尺上的读数为。

二、水准测量的方法
当待测高程的两点距离较远或高差较大时,不能在两点间安置一次仪器,就能读得两水准尺上的读数,应按下述方法分站进行测量。

如图9-13所示,已知水准点BM1的高程为 m现拟定A、B两点的高程,其方法步
骤如下:
(一)在BM1点且距BM1点约100~200处找寻一点TP1,地面不松软时可立水准尺,地面松软时,可置尺垫于地面踩实后,立尺。

(二)在BM1与TP1中间选定一点I安置仪器(称为测站)进行粗平。

(三)后视(瞄准)BM1点上的水准尺,经精平后读数得(称为后视读数a1),记入手薄后视栏内,如表1所示。

水准测量手薄
工程名称天气观测
日期仪器记录
表----1

站测
点后视读数
a
(m) 前视读数
b
(m) 高差(m)高程
(m)备注
+ -
BM1

TP1

TP2

A
TP3

B
计算
校核
∑a=
b= ∑b=
∑+
∑∑
因A点是插前视不参加校核计算
h=
(四)转动望远镜,前视(瞄准)TP1点尺上的读数得(称为前视读数为b1),记入手薄高视栏内。

(五)BM1与TP1两点的高差
h=a1-b1=记入手薄“十高差”栏内。

(六)搬动仪器于Ⅱ点,移动BM1尺于TP2点,同法读取TP1尺上的后视读数a2,TP2尺上的读数b2则TP1与TP2的高差
b2= 记入手薄。

余此类推。

(七)计算各点高程。

如TP1的高程
HTP1=HBM1+h1=+= TP2点的高程
HTP2=HTP1+h2=+=
余此类推。

将以上计算结果,分别记入各点的“高程”栏内,详见表9-1。

(八)计算校核。

为了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可用公式
bBM1-B=HB-HBM1=∑a-∑b=∑h (5)进行计算校核。

注意:A眯是插前视点,没有后视读数,不参与核计算。

它的高差和高程应根据TP2(转点)的后视读数和高程分别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