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展开全文

看了这个题目,朋友们一定会有疑问。对呀!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呀!怎么还要加上一个“本应”呢?难道读着读着就不快乐了吗?您还别说,还真有这种现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感觉不到快乐,然后彻底逃离书本!

十几年前那个明媚温暖的阳春三月,我和室友大强一起去拜见各自的毕业论文导师。比起踌躇满志、早已选择好写作题材的大强,我的内心很是忐忑。因为我还没有明确写作目标,担心会被未曾谋面的导师一顿抢白训斥。

出乎意料,却是我初见导师时的印象。一是导师对我的态度出乎意料地亲和。虽然在各级学报上屡有大作发表,但年近半百的他却没有一丁点儿架子,笑吟吟地招呼我坐下,和我热切地攀谈;二是导师对论文选题的态度出乎我的意料。听说我还没有确定题材,他只是略微楞了一下,就接着笑呵呵地问我:“那你对什么题材感兴趣呀?”

导师和善的姿态反倒让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在脑海中快速搜索,希望赶快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来。终于,我想起自己昨天晚上还在看的睡前读物,就壮着胆子问导师:“我重点关注许地山先生的小说,您看可以吗?”

“哦?”导师略一沉吟,当即答应。“当然可以!既然是写本科的毕业论文,你当然要找你最喜欢最擅长的题材领域来发挥。但是,你的阅读量一定要够,单凭看完一本书写写读后感是绝不可能过关的!”

“老师,我昨晚看小说时,感觉到许地山在字里行间凸显出的基督教‘救世’思维。我可以具体结合宗教和小说之间的联系进行解读吗?”我突然有了一丝灵感。

老师笑着摆摆手。“这个不谈也罢!你刚刚确定解读方向,不妨多读几本书。也许读着读着,你就有了新的发现。从今天起,我给你一个半月时间,等你拿出初稿。剩下的,就看你自己阅读体验和能耐了。”

就这样,我一扫来时的忐忑不安,兴高采烈地与导师道别,

在走廊里却看到了一脸沮丧的大强。大强靠在走廊一侧的墙壁上,正阴沉着脸看一张写满字迹的纸。

原来,大强的导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针对大强提出的论文写作目标,百回本《水浒传》,提出了严格的研究方向。在正反两面A4纸的摘要中,导师要求他找出小说中的所有语气助词,然后分类整理,最后归纳出元末明初白话小说语气助词的使用特征。

大强惨兮兮地说:“其实我是想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我是想分析人物特征呀!可老师说我如果写得好,这篇论文就可以归入他的整体课题计划,说不定我还能做他的研究生呢。唉,算了,反正小说我也读了十几遍了,也就是辛苦点儿吧。你呢?”

“哦,老师倒是没挑剔我的方向,只说我的阅读量不够,让我抓紧看书丰富论据。”

“啊?”大强意外地张大了嘴。

在那天之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和大强度过了截然不同的读书时光。

我连买带借,搜罗了许地山先生几乎所有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在茶余饭后,甚至在厕所里,我沉浸在“落花生”别具一格的叙事情境中。我愈发感觉到出身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这位小说大家,将基督教普世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巧妙嫁接。我逐渐勾勒出

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有了归纳解析、诉诸笔端的冲动。

而大强,每天都捧着他那本最喜爱的《水浒传》研读,不时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忙得不亦乐乎。记着记着,大强就扔下笔对我长吁短叹。“这种方法是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咱们这些本科生根本就没受过这样的训练呀!我摘抄语气助词都已经快抄得恶心了!”

大强经常带着自己的笔记本去找导师请教。每次请教回来都要照例发一番牢骚。他的思路又被“枪毙”了,他的论据被老师推翻了,他想换选题被老师驳回了,等等等等。直到某天晚上,大强把心爱的《水浒传》恶狠狠地扔在床上,对着吃惊的我们恶狠狠地说:“没想到啊,读书竟然读到了死胡同里!等过了这一关,老子就是打死也不看书了!”

四月底的一个早晨,我和大强并肩走向图书馆。大强在十五次易稿后,终于获准可以开始写作了。而我,带了一厚叠稿纸,打算今天将初稿一气呵成!

当日近黄昏,大强还在一字一句地斟酌时,赫然发现我正在笑眯眯地伸懒腰揉手指头,一篇论述许地山小说中基督教情节意象与传统文化嫁接技巧的近万字论文,完成了。

几天后,导师干脆利落地审核通过了我的初稿,只是提出了几处字句方面的修改意见。再后来我这篇论文通过了答辩,还得到了优等成绩。而大强那篇历经千辛万苦写就的初稿,又一次被导师批驳得近乎体无完肤,直到答辩的前一天还在

不停修改,最终勉强过关。

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经历,带给我和大强最显著的区别,不是其间的轻松亦或艰苦,而是时至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旧喜爱读书,而大强,真的履行了“诺言”,很少再去触碰书本。因为他后来对我说,一拿起书本,他就会想起那次不堪的经历,想呕吐!

我想,大强的导师本无可厚非。作为当时古籍整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年近七旬的导师是把大强当作自己的研究生一样进行训练,教给他最严谨的研究方法。只不过,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本科生,大强完全不适应这种训练方式,导致被终身“剥夺”了读书的乐趣。

而我,则要感谢导师对我的宽容和引导。他没有给我限定研究方式和阅读范围,而是鼓励我自由地归纳发现。也正是在他有意营造的宽松氛围下,我得以始终带着兴趣带着乐于发现的心态去读书,感受读书的成就感、读书的快乐。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甚至还在坚持写读后感,学着用书本得到的知识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我是幸运的,我要感谢我的导师!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相信除了少数研究型人才,绝大多数朋友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从而拓展认知体系。而这一切,需要建立在主动自愿的基础上,建筑在快乐求知的根基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探讨过,读书有精读略读速读之分。精读,针对专业知识教科书,自然要一字一句仔细研读反复揣摩,如果有专业的老师具体指导,吸收效果更好;略读,针对业余爱好,掌握主题把握趋势,拓宽阅读面,依喜好和接受程度,不一而足;速读,针对一般性资讯,重在了解,知道就好。可见,读书出于目的不同,方式各有不同,收获应用各有千秋。

如果是在学习之余,本着扩大知识面的目标进行阅读,我认为应该属于略读层面。这种类型的阅读就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以激发兴趣增进求知的态度由浅入深,方能实现书籍与人的完美结合。当然,本着提高业余阅读的效果,开列书单、提出阅读指导意见,乃至规定阅读速度这些方式都是必要的。但如果限定书目,按照课堂教学的方式统一所有阅读者的步调,甚至于做到整齐划一,就显得过于武断。因为这种方式忽略了个性,在个人喜好层面大而化之,将课外阅读与学科学习混为一谈。

在统一步调的业余阅读中,阅读者的个性发展被忽视,轻则影响阅读体验,为了赶进度跟上节奏,不惜囫囵吞枣甚至敷衍了事;重则会影响阅读意愿,对读书这件事感到厌倦。而阅读者年龄越小,错误选择阅读方式的危害就越大!

当年,被导师无意中拿来恶补训练方法的大强,如今看到书本就犯恶心;如今,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业余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