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优质课-PPT教学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词,因为】
以致天下怨谤
【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以授之于有司
以 以兴利除弊
【表顺承关系】 【来,用来】
以膏泽斯民
【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连词,来 】
为 wèi 作介词。替,给;表目的;表原因;对,向
wéi ①作动词。做;当作;变成;是;治理,处理 ② 作介词。被,表示被动。 ③作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如:何以伐为?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 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 不为wéi征利;辟邪说, 难壬nàn rén人,不为 wéi拒谏。至于怨诽之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 命令,在朝堂上公开商议 和修订法令制度,把它交 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 这不算是侵犯官权;施行 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 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 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 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批 驳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 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 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那本来预先知道会这样的。
3.故今具道所以
【通“俱”,详尽或全面】
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2.虽欲强聒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虽然】
3.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小,谦辞,情意诚挚;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把握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现象,翻译全文。 3.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学习说理艺术。 4.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 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 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 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 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 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 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
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本段分析:如何驳论?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 在于名实”,名实之争;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 (以致天下怨谤也),树起反驳的标靶;再逐一 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 气壮,反驳有力。
第3段:分析原因
为什么要变法? 出现这种 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 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wèi而不 汹汹然?//
不为侵官
【算作,是】
未能助上大有为 【名词,作为】
为 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给】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动词,当作】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介词,因为】
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一词多义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苏洵《六国论》
侍奉
而议事每不合
【名词,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动词,做,从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那么】
古今异义
5.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6.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7.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又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名作动,施加恩惠】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作动词,谄媚,讨好】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作动,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 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 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 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 拿出(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皇上 来对抗他们,(这样一来)那么 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 大闹呢?
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思考: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
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怨啊,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
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 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 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
对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抱怨的 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 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而看 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
文章结构
课堂总结
论证过程(书信体驳论文)
以致天下怨谤也
名实不符 儒家的观点要名实相符, 论题的观点就被驳倒了。
语言特点:
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 见每每不合。这篇文章既要照顾到友情又要摆明事 实,因而作者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 婉。如第二段中,“至于怨谤之多”,先用“固前 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是退;然后“人习于苟且” 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 之间跌宕起伏,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 婉中又含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 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 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的名。
鄙人王安石敬曰: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 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 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在您耳边唠叨不休,最终也必定不被谅解,所以只 是很简略地回复书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 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鲁莽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 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 堂上公开商议和修订法令制度,把它交给有 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官权
1.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某启:昨日蒙教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文”,故世称王文公。作品有《临川先生 文集》。
官职
宋:谏院-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
回复
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 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 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种是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 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则 某则以谓
【却】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那】
一词多义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缘故,原因】
故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名词,制度,法度】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主张】
度义而后动
【动词,考虑,揣度】
通假字:
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通“鲁”,鲁莽】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所持的治国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批驳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 意见。
5、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那么多的怨恨诽谤,那本来是我预 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6、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但是力量足够用来达到目的地(而未能达 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 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 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见恕: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慈
父见背”“见谅”。
第2段:驳斥谬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 天下之理得矣。今君 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
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 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 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 义和实际的关系—经辨明, 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 了。如今您来信用来指教 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犯 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 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 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 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 诽谤。
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 大事业,而施恩惠给这些老百姓,
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
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 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区向往之至!
作用: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文章主旨
《答司马谏议书》是回复给谏 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书信。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 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 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 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 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识记重点字音
怨谤(bàng)
强聒(guō)
重(chóng)念
难壬人( nàn rén)
恤(xù)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 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 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 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 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 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 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胥怨(xū )
度(duó)义
盘庚(gēng)
会晤(wù)
结构图:
针锋相对 态度坚决
课文分析
第1段:写信缘由——为什么写这封信?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
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 蒙 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 鲁莽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 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
译文: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和实际 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 就清楚了。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 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 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 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 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 世而告终。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 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 宋神宗去世结百度文库,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 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 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第4段:书信常规结尾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缘由。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翻译: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思考: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
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 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 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 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 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 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