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地亚哥为什么就失败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地亚哥为什么就失败了-中学语文论文

桑地亚哥为什么就失败了

赵建晖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主人公桑地亚哥在第85天决定去深海打鱼,经过三天两夜俘获了巨大的马林鱼,可是返航中,即使他拼尽全力,最终却败给鲨鱼群,战利品被鲨鱼蚕食成了一副无肉的大骨架。桑地亚哥把失败归因为:“是我走得太远啦。”桑地亚哥的失败果然是因为“走得太远啦”吗?

一、败给的不是距离,是贫穷

老人此次去深海,目的非常明确,他要捕获一条大鱼,一洗前84天的倒霉和失败。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焦虑的桑地亚哥想有所斩获的意愿非常强烈。这次出发去深海,老人不但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更要挽回尊严,证明自己的渔人身份。

老人认为这次捕鱼失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表面看的确是这样,在近海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危险——问题是在近海他已经连续84天都没有收获。我们知道:远和近只是一个相对的物理概念,距离不必然决定成败。假如老人也像小说中写到的本地那些较年轻的渔夫那样,把“鲨鱼肝卖了好多钱后置备了汽艇”,平时驾驶汽艇打鱼,而不是靠一艘小帆船的话,返航中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可怕的遭遇。汽艇会拖着战利品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返航,遭遇鲨鱼的几率肯定会变小。有了速度,距离就不是问题,马林鱼可能最终真正属于桑地亚哥。

但是假设终归是假设,老人没有汽艇。他只是一位独自在湾流驾驶小木船的钓鱼人,他的居所简陋,陈设简单:“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处用木炭烧饭的地方。”作为打了一辈子鱼的职业渔民,他现在连一张渔

网都没有(曾经有过,卖了)。即使是在重重压力之下决定去深海冒险去碰运气时,他的捕鱼工具还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鱼钩、鱼叉、钓索、刀子——这些几乎是最原始的钓鱼工具了,甚至连好点儿的鱼饵都是小男孩马诺琳提供的。他的吃食经常靠别人接济,连普通渔民日常吃的“黄鱼煮饭”都没有。无疑,他是个相当穷困的老渔人。

若不是极度贫困,一个渔夫是不会卖掉渔网的。若经济允许,船好、船上的装备足够多、足够先进的话,凭着老人顶呱呱的捕鱼技术和丰富的海上经验,他会得心应手地打鱼和护渔,故事的结局可能要改写。但是,桑地亚哥偏偏就是一位贫穷的老人。他没有钱购置汽艇,他只有有限的几样捕鱼工具,他连吃饭都成问题。

打鱼技术高超,敬业,不懒惰,虽然衰老但是身体硬朗的桑地亚哥为什么贫困至此呢?美国海明威研究专家之一Bickford Sylvester在最新的海明威研究中曾提到,20世纪30年代,即《老人与海》出版前十年间,美国曾在古巴沿岸发展了大规模的鱼肝油加工工业,主要以鲨鱼、鳕鱼为原料。这些鱼肝油加工工业迫使古巴传统渔业趋向解体,大量渔民为利润所驱使,动用汽艇、拖网渔船捕捞鲨鱼,并沿着长长的大西洋沿岸追捕鳕鱼和金枪鱼。一批当地渔民已经在工业化中富裕起来。显然,在渔业工业化过程中,传统渔业被挤压,逐渐萎缩。古巴大西洋沿岸渔民的经济状况开始发生剧烈分化。一些人迅速富裕起来,而那些固守传统的人群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处于劣势。小说中桑地亚哥无疑就是一个旧式渔民:他恪守传统、靠纯手工打鱼。但大规模工业化的直接后果是生态恶化,近海无鱼可捕。桑地亚哥上次就是连续87天没有捕到鱼。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老派渔人,越坚守他们引以为豪的传统,越拒斥来势宏伟的现

代工业化,他们经济的窘迫越是必然,而经济上的窘迫会更导致他们愈加贫穷。

工业化没能让桑地亚哥富裕起来,相反让他更加贫穷。经济上的劣势成为他捕鱼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旧时代的小人物和他所代表的传统一起,正在时代的发展中被边缘化.处于尴尬又窘迫的位置。他们力图在机械文明的大时代中证明曾经的荣光的愿望,只会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海明威正是用底层小人物拼尽全力却一无所获的悲剧,来叙说传统在现代社会遭遇冲击之后的命运,表现对传统既同情,不无留恋但又悲观的复杂态度。

二、不可能获胜的“一个人的战争”

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个没有妻儿的孤独老人。他和外部世界发生的互动很少,处于被疏离的状态。在整个叙事文本构成的生活圈里,与老人的生活直接勾连的只有一个叫马诺林的孩子。但早在40多天前,马诺林就听从父亲的建议离开了他。作为读者,我们充满同情地发现,老人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他几乎没有可以对话的同类,很多时候只能自说自话。

叙事的重点是从第85天开始的,从这天开始,桑地亚哥就开启了他奔赴远海的“战争模式”,从和大马林鱼的战争开始直到打败第五拨来袭击的鲨鱼群止,老人在敌我双方力量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以一对多,几天几夜持续奋战。他勇敢,善战,坚忍,他是英雄,他是硬汉子,但是,他还是失败了。

1936年海明威在为《老爷》杂志写的一篇通讯中曾经提到:一个老人独自在尼斯港口外的海面上打鱼,他钓到一条马林鱼,那条鱼拽着沉重的钓丝把小船拖到很远的海上,两天以后,渔民在朝东方向六十里的地方找到了这个老人,马林鱼的头和上半身绑在船边上,剩下的鱼肉还不到一半,有八百磅重。鱼在深水里游,拖着船,老人跟着它一天,一夜,又一天,又一夜。鱼泛到海面上,老人

驾船过去钩住它。鲨鱼游到船边袭击那条鱼,老人一个人在木船上对付鲨鱼,用桨打、戳、刺,累得他筋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地方都吃掉了。渔民们找到他的时候,老人正在船上哭,损失了鱼,他快气疯了,鲨鱼还在船的周围打转。16年以后的1952年,《老人与海》发表了。通讯里的老人乔治·弗恩特斯,正是桑地亚哥的原型。

生活中的乔治·弗恩特斯和小说人物桑地亚哥都失败了。人类失败的宿命即使到了可以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也没有被改写,现实主义作品不是童话故事。人类战争的历史,以少胜多从来都是罕见,都是传奇。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对抗自然的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桑地亚哥在深海中暂时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自然界中的争夺和占有,实力始终决定谁是最终的王者。返程中,在鲨鱼群的轮番进攻下,老人有限的几件武器不断丧失,到了半夜,当第五拨鲨鱼群又成群结队发动进攻的时候,老人已经丧失掉了几乎所有可用的武器,他不计后果,用舵把当作武器来应战。对手能量无穷,一拨败掉,又来新的一拨补充。桑地亚哥疲于应付,虽然有战斗到死的决心,却孤军奋战,孤立无援,争战惨烈,他始终是一个人。最终,他耗尽气力所得到的只是一副鱼骨架。老人和群鲨惊心动魄的战争,是明显处于下风的博弈,没有开战结局就已经注定。

“作为读者,读了《老人与海》,各人可以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这个寓言式故事说明,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外界势力可以是战争、是黑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界不可阻挡的异己力量;在这些强大的对手面前,孤立无援的人免不了失败……”一个人处于困境中,尤其需要外来帮助,桑地亚哥意识到了,他屡次说“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毕竟是假设,孩子不在,他不得不独自面对内心的无依和随时可能到来的袭击,他越来越力不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