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作者:丁玲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2期
SWOT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分别表示: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将SWOT分析方法运用到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中,见图1。

图1将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为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内部分析为优势和劣势,外部分析为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势分析
(一)高校自身意识不断加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在飞速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的主体,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

近年来,正是由于高校自身对于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已到达一个高度,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审计信息化还十分滞后,各高校也意识了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善这种情况。

正确的主观认识会推动正确的社会实践,高校对于审计信息化意识的不断提升,无疑是高校进行审计信息化的一个优势条件。

(二)硬件设施达到一定水平硬件设施是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基石。

硬件设施包括校园网络以及相关计算机设备的配置。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更无从说起。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

计算机设备的配置方面,目前高校的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配备了计算机,审计人员的日常办公也都在逐步的实现计算机化和自动化。

由此可见,高校审计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劣势分析
(一)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高校审计部门的确都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但针对高校审计的成熟软件仍缺乏,即使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但基本处在利用单机版审计工具软件进行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的阶段,完整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尚未建立,各个电脑上的数据仍然是如同单机版。

审计流程上的各类审计信息仍是离散的,不同的审计人员所采集的信息都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无法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这将不利于审计成果的管理和进一步利用,甚至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此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内部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审计委托函以及审计报告需要这些部门的传达或批复,而目前这些批复是以纸质形式下达,审计信息的输入和加工滞后,延长了审计时间,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并且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共享,也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浪费。

(二)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目前,高校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

一方面,大部分年龄较长的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造成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仅掌握了较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地分析系统结构。

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这样就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审计结果偏差等后果。

因此,同时熟悉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机遇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支持和高速发展使高校审计信息化成为可能。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必须把被审单位的数据打印成纸质凭证然后进行审计。

但信息系统中的原始数据是未经过加工和整理过的,导致面对枯燥和重复的打印凭证,审计人员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达到审计目的。

现在,虽然高校审计部门采用了相应的财务审计软件,但由于和会计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标准的接口,审计所需数据无法从被审对象系统转移到审计业务系统中。

但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标准接口的规范,高校审计人员在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最终道路上,一定可以在审计系统中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导入存有被审对象数据的文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二)相关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

2002 年5 月,审计署正式启动“金审工程”,标志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

《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表明要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探索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为核心,加大适应信息化需要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信息化建设也应当成为而且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子系统。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强审计工作列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篇章,审计的要求愈来越高,审计的任务更加艰巨,审计工作者任重道远。

为促进审计的“三个服务”目标,国家审计署着重提出“五大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已经跻身其中。

这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方针的推出,标志着国家有意支持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而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四、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威胁分析
(一)相关法规和准则不够完善审计必须依法进行,为规范我国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了相应的准则和规范。

审计署于1996年12月发布了《审计
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2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1月16日颁布《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8号文),但针对于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

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计算机犯罪适用的法律的有关立法还很欠缺。

这给依法开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很大的障碍。

尽管我国审计署和中注协都已颁发了一些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和规范,但是这些准则和规范还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

而且,完全针对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法规和准则并没有,己有的那些规范还比较概括、笼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

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高校审计人员来说,显然还缺乏具体的指南。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伴随着客观形势和当前国家公共财政的改革,在高校表面“暴富”的同时,其内部审计和内在财务监控却相对薄弱,外部财务监管依然实行单一的“点对点”封闭行政监督。

部分高校在结合廉政建设和风险管理要求以及自身审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在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进行系统规划和探索。

然而,在对已有成果进行正面的评价的同时,也发现这类高校审计信息化软件或系统的研究较多停留在数据采集、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信息化的文本管理层面,没有开发出一套通用的、适合大多高校(至少是某一省市的全部高校)的审计信息化软件。

也就是说,当前高校有关审计信息化研究较多的是“单打独斗”,其成果应用辐射面以及资源整合的效果并不高。

相关外部监管部门更是没有相应的统一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15期。

[2]刘建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郭宗文、张红卫、胡仁昱:《计算机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编辑余俊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