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成功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坛周报》成功之路
从5000份到300万份,从财政养活到年利润相当于长沙阿波罗商业集团所属5家大型商场年利润的总和。

29个分印点遍布全国,在职记者分布全国各主要足球城市,世界体育强国均聘有专、兼职记者,数千里外实现零距离、零时差办公。

一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没有靠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哗众取宠,而是靠高质量、高品位在报业市场游刃有如。

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体坛周报》为我省报刊业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我省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绿茵场上扛大旗
——《体坛周报》成功之路探讨与思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报业市场由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先后出现了小机关报、经济报、文化报、晚报,以及方兴未艾的都市报等报业现象。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体坛周报由一张小机关报脱颖而出,走向市场,不断壮大,进而作为体育类报刊中的一枝独秀引领风骚,成为全国报刊界引人瞩目的“体坛周报现象”。

为探究体育周报成功密码,推广其发展经验,最近,根据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等领导同志批示,湖南省委办公厅综合调研室、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联合对体坛周报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湖南省体育局又组织中央驻湘主要新闻单位及省直主要新闻单位对该报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在这次集中采访中切身体会到,致力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自觉走市场之路,吸纳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是体坛周报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艰难创业中培养的敬业奉献精神,是体坛周报成功的基石。

体坛周报创刊于1988年7月,属湖南省体委机关报,当时 5名员工,4开4版,周发行量仅5000份。

经过13年的发展,该报由一个小机关报壮大成为发行量居全国第一的体育报纸,周一、周五两期报纸发行量双双超过150万份,周发行量达300万份。

今年才创刊的《足球周刊》期发行量也超过了15万份。

这个正式编制仅12人的小报社,去年年收入达9040万元,年利润达5000多万元,相当于长沙阿波罗商业集团所属5家大型商场年利润的总和。

1999年和2000年共计上缴国家各类税费2978万元。

1998年、2000年连续两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地方报业百强;2000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佳报社。

体坛周报的发展之路,是一条艰苦创业之路。

创刊时条件极其艰辛,当时整个报社只有3间房,一间电脑室、一间暗室、一间是编辑部与人事行政部门合用的办公室,最大的一间也不过20平方米。

报社四、五个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上街卖过报纸,下印刷厂与工人师傅一起对过胶片,到邮局帮助做过报纸分发工作,并经常充当临时搬运工。

当时该报记者到北京出差都是住地下室,跟其他不认识的人合住一个房间,一天4块钱,吃的也很差,租一部单车到处采访新闻。

1991年底,第一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在广东举行时,体坛周报的条件已有所改善,但该报派出的记者还是没有住组委会安排的五星级大酒店,而是另选便宜的招待所,到大排档吃饭。

1998年世界杯赛期间,体坛周报改为周二刊,而编辑部又派出三个人赴法国采访,工作量陡增一倍,该报社长、总编辑瞿优远坚持一人每天完成8个版面的编务工作;2000年欧洲杯足球比赛期间,由于临时增刊,他一周内曾在办公室度过5个通宵。

13年过去了,瞿优远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同了,但唯一没变的是,他还是体坛周报一版责任编辑。

体坛周报办公楼有两间大集体宿舍,旁边有座职工食堂,员工一天三餐都吃在集体食堂,大部分员工工作到凌晨二三点后,困了累了,就在报社集体宿舍休息,很少回家。

事业壮大了,条件优越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仍在体坛周报发扬光大。

自觉走市场之路,是体坛周报成功的突破口。

办报者的观念决定一张报纸的宗旨和风格。

体坛周报在十几年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了立足读者需求、走市场化之路的办报思路。

创刊伊始,该报就在读者定位、新闻采编上跳出小机关报的圈子,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体育迷”这个大市场,紧紧抓住体育迷深为喜爱、特别关注的全国和世界体育盛会做文章。

创刊当年的1988年9月22日,体坛周报集中全部4个版面报道了第24届奥运会。

1992年我国体育健儿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一扫汉城奥运会的颓势,一举夺得16枚金牌,国内体育热随之而起。

体坛周报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以全面而独到的报道方式赢得了全国读者的欢心。

1994年9月,体坛周报记者赴日本广岛采访第12届亚运会,成为建国以来湖南新闻界出国采访大型比赛的第一人。

此时的体坛周报,早已没有了湖南地域偏狭,而属于全国的体育迷们。

除了大赛,体坛周报始终抓住足球报道这个拳头,绿茵场上扛大旗,打造了一批足球报道的专栏、专家;并根据读者市场需要,适时增加以足球为中心,以篮球和棋类为辅的报道内容,形成了以短文章为主的信息密集型报道风格。

1994年3月,体坛周报购买版权并独家连载了中国足协主席年维泗的回忆录《欣慰与悲怆》,这篇被誉为中国足球心灵史、春秋史的回忆录,在全国体育界和体育迷中产生巨大反响,进一步扩大了体坛周报的读者面。

在全国许多同类报纸囿于小机关报圈子里不能自拔,靠行政拔款养活、靠摊派订阅的时候,体坛周报已经能够在市场中游刃有余了。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纸直面市场的重要条件。

为提高新闻时效,体坛周报不断“提速”。

他们“把周报当作日报来办”,编辑部将截稿时间推迟到清样前的半个小时,即凌晨2—3时;同时在全国设立29家分印点,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都能在当天上午看到新出版的体坛周报;而他们添置的卫星传版系统,使长沙和北京两个编辑部实现零距离、零时差办公,可以不再借助别人的力量同时向各分印点传版。

走爱好者联盟之路,是体坛周报成功的关键。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体坛周报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觉遵从这一要求,既注重了唯才是举,更注重人才的优化组合,形成人尽其才的合理人才结构,激发了广大编辑记者的活力和创造性。

可以说,体坛周报成就了一批名编辑名记者,一批名编辑名记者也为打造体坛周报这个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开始,体坛周报通过较优惠的稿酬和不断联络感情等方式,吸引名编辑名记者为该报写稿,无形中提升了报纸质量和知名度。

随着报社实力的增强和声名鹊起,体坛周报不断从熟知的作者中吸纳编辑记者,壮大自己的队伍。

马德兴,一位球痴,因为爱球而提前从部队转业,因为爱球而拥有大量拥趸。

在他人生处于最低潮的时候,体坛周报把他请来,现在他不仅是报社的一块金字招牌,还担任体坛周报和《足球周刊》的副总编。

周文渊,上海某大学教师,从股评家到体坛周报专职球评家。

李烨辉,在读书时因给体坛周报写了两篇评论被该报慧眼
相中,一毕业便到报社工作。

魏航,曾经在2000年欧洲足球赛时到体坛周报帮过一段忙,放弃原签约单位跑到体坛周报来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我怀念那种气氛。

”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记者、编辑,其实他们都是某一体育领域的专家,都学有所长,虽然他们的“出身”五花八门:医学、地质、财会、外语、文秘、数学各种专业的都有。

体坛周报地处内陆省份,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手不足,要走出湖南、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

该报的做法是,编辑部着重组稿,各地知名记者均为组稿对象,或聘为特约记者,以致形成“编辑在家,记者遍天下”的格局,自觉不自觉地和世界大媒体的运作方式一样。

近年来,体坛周报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济南、大连、天津等地聘用了当地已经成名的记者常驻所在地,由于精通业务,又有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他们都能很快适应新的角色,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体坛周报还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俄罗斯等体育强国聘用中国留学生、华侨或当地媒体的记者担任该报的专职或兼职记者。

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体坛周报的在职记者遍布全国主要足球城市,世界体育强国均有体坛周报的专、兼职记者,该报记者能熟练使用的外语多达10多门,从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到阿拉伯语、印尼语等,几乎囊括了热门体育项目强国的语种。

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经营,是体坛周报成功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选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江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充分表明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体坛周报作为一项特殊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同时,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不断扩大再生产,使体坛周报呈加速、超常规发展。

事业发展之后,体坛周报第一笔利润没有买小车而是用来买了电脑。

该报在湖南省新闻媒体中率先采用全电脑采编出版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升级换代,每个记者都有了自己的手提电脑,并且又花了85万元购买进口电分机,投资近百万元购置卫星传版系统,以尽可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享受科技带给出版业的更大便利。

“世界任何精彩赛事,体坛周报从不错过。

”体坛周报提出这个口号赢得了读者的信赖,扩大了市场份额,也付出了足够的投入作保障。

北京申奥成功时,体
坛周报派往莫斯科奥林匹克大会的记者就有4名。

悉尼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派出了9人采访团,阵容之强大超过了大多数中央媒体。

即使中国青年足球队美国热身,也会有体坛周报记者到场。

对于好稿,体坛周报从来就不惜重金。

该报曾有过一篇2万字的特稿,付了5
万元巨额稿费的记录。

每年用于中国足球甲A报道,体坛周报就要花掉200多万元。

在经营过程中,体坛周报坚持科学与谨慎的投资策略,防止了固步自封和盲目投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体坛周报严格财务纪律,确保上缴国家税费分文不欠。

每年达千万元的各类税费体现了体坛周报的社会价值。

体坛周报对活资产的投入优于纯固定资产的投入。

该报购置了一块土地,准备建一座报业大厦,但考虑到投入数千万元而并无明显产出,因而建设计划一拖再拖。

而对于高薪聘请高素质人才,体坛周报向来出手大方。

前几年在网络热潮中,许多人认为网络是棵摇钱树,但体坛周报在未看准网络的长期和近期效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清醒头脑,抵挡住许多知名网络公司合作投资的诱惑,没有在网络上大把“烧钱”。

同时,该报却把拓展空间的方向仍然确定为自己熟悉的传统媒体,从而投资、参与创办了《足球周刊》和《棋道》两本杂志。

依照国际通行的策略,在创办这两本杂志的同时,该报就建立了一支杂志营销队伍和通畅的销售渠道。

《足球周刊》创办几期之后,发行量就突破了15万份,前景十分喜人。

当许多网络公司难以为继时,体坛周报已经在传统媒体上打开了局面。

体坛周报的成功之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发展报业经济完全可以“双赢”。

多年来,体坛周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高品味、高质量,以科学性、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的精品吸引读者,而不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有的报刊靠宣传色情、凶杀、恐怖、迷信等精神垃圾招徕读者,但经不起时间和广大读者的考验,成为过眼烟云,要么难以为继,要么关门停刊,失去生存权,有的甚至陷入违纪违规、违法犯罪的泥坑和深渊。

而体坛周报经久不衰,良好声誉名振全国,经济效益成几何级数增长,这是精神文化产品两个效益双丰收的成功典范。

体坛周报既把报纸作为事业来看待,又把报纸作为产业来经营,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坚持改革不改向,致力于提高报纸的品位。

体坛周报深知,在市场竞争中平庸就意味着被淘汰,取胜要靠精品靠品牌。

该报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力
求把报纸办得“更新、更深、更精”。

1998年12月,体坛周报向读者庄重承诺:以短文为主,在有限版面增加信息量和独家新闻的数量;用最精炼的文字报道每周发生的体坛大事与大赛成绩。

该报报道赛事活灵活现,精采纷呈,使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该报评论体坛,言之有物,理性深刻,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真正做到了不玩文字游戏,不故弄玄虚,不作无病呻吟,不靠“花边”新闻、“桃色”新闻等低级庸俗的东西来增加“卖点”,更不允许有偿新闻。

今年6月底出版的一期报纸中,因编辑一时粗心误将上周一场赛事报道当成了本周新闻,该报为此在下期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总编辑向读者的“赔礼道歉”,并花费60多万元印制161万份大型精美海报随报赠送读者。

该报做新闻的认真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按市场规律运作,改革创新,质量取胜,是精神产品开拓市场的关键。

这些年,有的报刊发行量下降,将原因归咎于1996年底开始的全国报刊清理整顿,其实不然。

体坛周报恰恰是在1997年4月1日这一天,历史性地突破了发行100万份大关,而且此后期发量一直稳定在100万份以上。

根本原因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经营,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坚持“不找市长找市场”。

目前报业中普遍采用的是通过降低报价来提高竞争力,靠广告收入来维持报纸的生存与发展。

体坛周报恰恰相反,在报业中它的报价相对较高,但仍然受到读者厚爱,主要是因为体坛周报从一开始就明确靠报纸自身的收入来维持运转和扩大再生产。

至今体坛周报基本不登整版广告,半版广告也受到严格控制。

体坛周报有一条规矩,广告要给优质稿件让路,编辑部有权在最后时刻撤下广告。

由于要与报纸的品位相符,该报十分强调广告内容的健康、广告对象的品质和广告制作的品位,刊出的广告很多都是国际知名品牌。

同时,体坛周报能够在全国报刊界渐露头角,与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经营策略和发行战略也是分不开的。

体坛周报创下了许多“第一”。

全国第一个做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的特刊,全国第一个做欧洲各国大联赛的特刊,全国第一家开辟NBA等精品专栏、专版,全国体育报纸中第一家拥有电脑排版及制版系统,如此等等。

因为这众多的“第一”,赢得了体育迷的青睐,使体坛周报的发行量一路飚升。

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人本为核心的报业改革,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体坛周报在吸引和使用优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所有员工不论原单位的所有制,不论地域户口,却一视同仁。

上至副总编、编委,下至清洁工,都尽可能人尽其才。

该报从河北引进的两个人才,一位担
任驻京记者,一位来到湖南,担任国内足球编辑,各得其所,都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

在分配制度上,体坛周报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实行绩效浮动工资制,工资一月一评,这个月发上个月的工资,每月的工资都与当月的工作成绩挂钩。

工资向采编第一线倾斜,工作成绩突出的编辑、记者月收入超过万元,比社领导要高出许多,社长总编辑收入总排在前8名之后。

该社工资共分10级,每级4个档次。

每月由各部门根据员工工作的质与量评定等级,报社务会审定。

这个月工作质量不高工资就下调,下个月搞好了又可上调。

通过这种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机制,体坛周报既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不断吸收了新鲜血液,促进报社新陈代谢,从而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编辑记者的创造力。

乐业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成功的动力。

体坛周报始终以“爱好即工作”作为报社的文化传统,形成“以工作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体坛周报认为,唯有体育迷才能最贴近体育,唯有体育迷才能把体育新闻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才会发自内心地充满工作激情。

在体坛周报,劳动平等,从社长总编辑到副社长、副总编,都是记者,都是责任编辑,每一期报纸,最后一个清样的和最后一个离开排版机房的,往往是总编辑自己。

每周两个通宵,几乎没有人会例外。

在体坛周报,完全打破了论资排辈、职称、职务及学历等条条框框,形成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没有人会在乎是不是总编,是不是部主任,只在乎实际能力的大小;足球场从年近40的资深编辑与20来岁刚刚从大学迈进报社的小伙同场竞技,报纸版面也处在同一起点竞争。

人人都把工作视为生命,很少有人去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

体坛周报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融洽相处。

体坛周报依靠朴实的体育信息和体育知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凭借一种崇高的体育信念吸纳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融洽的团队精神,又将人的爱好与工作融为一体,使人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内陆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超越其他产业而跻身全国前列。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国内外统计数据资料为证。

从国际上看,日本1995年仅娱乐业生产经营收入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

在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行业,近年年均产值200亿澳元,已超过农业总产值。

而且文化产业解决就业容量大,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从业者约22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市场10%。

从国内看,北京市1999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115.4亿元,比上
年增长31.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

上海1997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92亿多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从湖南省看,“九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高2.6个百分点;全省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文化产业收入年均达50亿以上,出版业年利润超过4个亿;2000年,广电、影视业收入比上年增加49.1%。

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促进湖南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湖南省的文化产业近几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相继崛起,体坛周报也已成为湖南报刊的“领头雁”。

这种文化经济现象业已昭示:有着深厚湖湘文化底蕴和“惟楚有才”人才优势的湖南,完全可以把文化产业当作经济建设新的突破口做大做强,争取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加重湖南经济总量的重要筹码,内陆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超越其他产业而跻身全国的前列。

正如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所评价的:“体坛周报为我省报刊业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我省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