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口合理容量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2.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5.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1年荆州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7.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
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8-9题:
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9.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中你
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任其发展,顺乎自然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0-11题: 10.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11.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12.日本、荷兰等国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自然灾害少
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二、综合题。
13.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
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
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 000
人口
(万)
面积
(平方千米)
耕地
(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
(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
(立方米)
6 200 22万8万8.5万 5 105亿
材料二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
13、答案:(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14、答案:(1)耕地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淡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