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倒装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点愁,声声慢鲁迅的小说值得一读

《論語》中的倒裝句2008-03-20 22:21: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

小订阅

小打小闹,切勿见笑.

此處所謂倒裝,是把《論語》中的相關語句與現代漢語相較,其中與現代漢語語序習慣不同的,稱為倒裝。據本人統計,《論語》中的倒裝句,主要有七大類,分別為: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二,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三,狀語後置;

四,賓語用代詞“之”或“是”複指而造成倒裝;

五,定語後置;

六,謂語前置;

七,特殊賓語前置。

此七種倒裝,在《論語》中比較典型的句子總共有約一百六十個。而在這七種句子中,每一種其內部又有很複雜的情況,現在分別加以討論。

一,疑問句中的倒裝情況

《論語》中出現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何”、“奚”、“焉”等,他們作賓語時,一般要放在動詞前面,形成一種賓語前置句。

1,以“何”作疑問代詞而倒裝的典型句子:

1則何以哉?(11.26)

2何以文為?(12.8)

3又何加焉?(13.9)

4夫子何為?(14.25)

5何以報德?(14.34)

6天何為哉?(15.5)

7小子何述焉?(17.19)

8天何言哉?(17.19)

9于人何所不容?(19.3)

10而亦何常師之有?(19.21)

11何為則民服?(2.9)

12何謂也?(13.3)(3.8)(4.15)

13二三子何患於喪乎?(3.24) 14何有?(4.13)

15賜也何如?(5.4)

16于予與何誅?(5.10)

17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5.15) 18何如其知也?(5.18)

19于從政乎何有?(6.8)

20何有於我哉?(7.2)(9.16)

21又何怨?(7.15)

22桓魁其如予何?(7.23)

23吾何執?(9.2)

24如之何?(9.14)

25何陋之有?(9.14)

26夫何遠之有?(9.31)

27何以伐為?(16.1)

“何”的基本意義是“什麼(東西或事情)”。

以上二十七句中,最常見、最普通的就是“何+動詞”的情況。如“1則何以哉?”其中“何以”即“以何”,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那麼憑什麼呢?”再如“16于予與何誅?”其中“何誅”即“誅何”,翻譯出來即為“我又責備他什麼呢?”與此相同的有34567891011121317182123。而第9句“于人何所不容?”中“所不容”可以看作謂詞性的成分,那麼,詞句也是“何+動詞”的情況了。

此外,還有一種結構,“何”可以看作疑問副詞,修飾其所帶的形容詞,再加“之”再加動詞,形成一種“何+形容詞+之+動詞”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之”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不起意義作用;後面的動詞,在《論語》中只有“有”一個。而在此結構中,“何+形容詞”實際上名詞化了,他們共同作動詞(主要是“有”)的賓語。如“25何陋之有?”本應該為“有何陋”,翻譯出來就是“有什麼簡陋的呢?”同樣,“19于從政乎何有?”“26夫何遠之有?”與此相同。根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第三十八頁記載:“何有——這是春秋時代的常用語,在這裏有‘有何困難’的意思。”那麼,“14何有?”就應該是“何難之有?”的簡化結構,它也是“何+形容詞+之+動詞”的結構。

同理,“20何有於我哉?”也應該是“對我有什麼困難呢?”而在這一句出現的兩處(7.2)和(9.16),楊先生都譯之為“這些事情我做到了那些了呢?”其理由是“這種譯法便不是孔子的謙虛之詞”(《論語譯注》第66頁),“全文由謙虛之詞變為自述之詞了。”(《論語譯注》第92頁)楊先生從翻譯的角度,通過揣摩“孔子”的心思而得出以上結論,我竊以為不妥。回看原文,(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只是很客觀地陳述了自己在教育與學習之中的事實,而並未談及其功績和影響,因此,沒有什麼可誇耀的,當然也沒什麼可謙虛的了。空子一心向學,心懷天下,而且“好為人師”,對自己的學生毫無保留,作到上面幾點應該不難,因此他不需要謙虛。再看(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母,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同樣,對於禮儀至上,提倡仁義的孔子,作到這幾點更不會是難事。他不需要故做謙虛,而只是如實地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記錄下來,或許還可以作為自己弟子的學習榜樣。因此我認為,“何有於我哉?”應理解成“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的呢?”更何況還有“何有——這是春秋時代常用語,在這裏有‘有何困難’的意思。”的語言事實做我的依據。我認為,楊先生根據自己臆斷而解譯原文,恐不合孔老夫子本意。

另外,在“何”字倒裝句中,還有“何”和“如”搭配的一種情況。此處,“如”應是動詞“像”的意思,如此則“何如”就是“像什麼”之意,意譯即“怎麼樣”。“15賜也何如?”遂可解為“賜怎麼樣呢?”“18何如其知也?”可解為“他的知識怎麼樣呢?”“何如”這個

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二十一次之多,似乎已經固結化,而它實際上還是“何+動詞”的結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由它變化而來的“如……何……”的結構在《論語》中多次出現,而且其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了“把……怎麼樣”的意思。如“24如之何?”即“把他怎麼辦?”“22桓魁其如予何?”可以翻譯成“桓魁能把我怎麼樣呢?”

最後,“何以……為?”也成了一個固定結構,意為“為什麼……?”如“2何以文為?”即“為什麼要文呢?”“27何以伐為?”可理解為“為什麼要討伐呢?”此結構中“何以”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何+動詞”的結構,即“憑什麼”之意,而變成“何以……為?”之後,意義成了“為什麼……?”

2,以“誰”作賓語而倒裝的句子:

①則誰與?(7.11)

②吾誰欺?(9.12)

③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10)

④誰毀誰譽?(15.25)

⑤而誰以易之?(18.6)

⑥吾非斯人之與而誰與?(18.6)

⑦又誰怨?(20.2)

《論語》中“誰”以疑問代詞的身份作賓語的用法很固定。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誰”字疑問句一般只構成“誰+動詞”的形式,即“誰”(作賓語)只以疑問代詞的性質作為動詞的賓語而前置其基本意義是“什麼人”,和現代漢語中“誰”的意義基本相同。如“①則誰與?”就是“則與誰?”翻譯出來就是“那麼同意誰呢?再如“⑤而誰以易之?”就是“而以誰易之?”翻譯成現代漢語即為“同什麼人來改變它呢?”

在《論語》中,“誰”(作賓語)字疑問句都要倒裝,而且都形成標準的“誰+動詞”的格式,它不像“何”那樣還可以同其他詞一起構成賓語再前置,亦無凝結的固定格式,相對來講要簡單一些。

3,以“焉”作賓語而倒裝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