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注、点评】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注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知道.【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欣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鉴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高二上册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及其再传弟子【朝代】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及注释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3.
矩”
4.
5.
6.”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
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
10
11
12。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第三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有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第四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第五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第六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乐。
”
第七章子曰:“君子周急,小人险也。
”
第八章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小人正其足下。
”
第九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第十章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第十一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
第十二章子曰:“知可以及,言可以表”。
高中论语十二章全文
高中论语十二章全文高中语文学习中,论语是必须要认真学习的一个经典,其中十二章是必修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全文及其针对性注解:一、学而第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这句话意思是说:学习知识,精心吸收掌握,感到很有兴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自远方,又何乐而不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怒不可遏,不亦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从事于义者,亦鲜矣。
”注解:这句话是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不喜欢违抗权威的人很少,而本身不追求功名利禄,却从事正义事业不多。
3. 莘子问曰:“君子不器。
”子曰:“为之狂也,其不善人之善者也。
君子之器,小人之不器也。
”注解:这句话是说:莘子问孔子:“君子不是一种容器啊。
”孔子用“为之狂也”的话回答他,表明了君子为了做正确的事情可以不计较个人利益,甚至可以“狂热”追随自己的理想。
而君子的能力和品德都高于小人,所以君子的“器”是小人不具备的。
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大家的目标不同,很难达成一致的共同意见。
二、为政第二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解:这句话是说:做官要以德治国,像北极星那样称职,能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照亮所有的众星。
2.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解:这句话是说:《诗经》中有三百篇,他们的内容复杂,很多,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要纯洁”。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解:这句话是说:如果只是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那么人民会呈现出没有耻感的态度。
而如果依靠德行和礼节来维护秩序,那么人民会有耻感,奋发有为。
三、八佾第三1.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解:这句话是说:在正式仪式上会举行八舞都彀,这种繁琐的舞蹈能够忍受,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初中语文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论语》12章
子夏曰:“博学①而笃志②,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 • • • • 【注释】 博学:知识渊博。 ② 笃志:坚定志向。 【译文】 子夏说:“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 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当前的事 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赏析与启迪】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求学是谋生的基础,但是人生 在世,仅仅学会个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够的。 做人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是博学的前提;其次是要 善于提出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注重思考,由近 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 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学有所长,品格高尚,胸襟坦荡, 善于追求真理, 怎样才能培养仁德的品质呢?那就是以坚定正义的志向 去学习,多发问,多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去考虑各个方面的 关系,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就会比较符合仁德的要求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 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 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 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 【注释】 •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 动词。疏食即粗粮。 •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 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 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 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 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初一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
初一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从七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学习,最先学的是论语,想知道论语十二章的翻译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论语》〔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注释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虑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
路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毅: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8、子曰:“譬(pi)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i),进,吾往也。
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论语十二章先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间去复习(巩固)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自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做到明辨好坏是非;七十岁做事顺其自然,不超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读书)却不去思考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穷苦,然而颜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或【孔子说:“懂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又比不上以施仁德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朝代】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
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
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从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生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勾画疑惑之处,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准备U盘、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ppt展示孔子、孔庙等照片,让学生辨识,引导学生了解。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â)乎吾日三省.吾身(xǐng)传.(chuá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瓢饮,在陋.巷(lòu)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博学而笃.志(dǔ)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解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小组内合作研讨)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作业要求:(1)、完成课后习题2、3题。
(2)、试背全文(注意停顿,不漏字,不加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理解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4、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小组长汇报学生背诵情况。
)1、导入: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抽查学生,检验学情)(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找出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5、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2)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6、文言虚词。
(讲授法)(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延伸成语。
(讲授法)箪食瓢饮(区别箪食壶浆)、川流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等。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