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https://img.taocdn.com/s3/m/e71bb130d4d8d15abe234ecc.png)
这是第几肋?
右第一肋哪 去了?怎么 还有软组织
影?
MRI?
肺上沟瘤
分析病变
病变部位分布 大小、数目 形态 边缘 密度、信号 邻近器官、组织变化 器官功能改变 动态变化
结合临床
骨折
病理骨折? 原因?
问病史: 鼻塞鼻血涕数月
还有骨破坏
综合诊断
最后诊断: 鼻咽癌、股 骨大粗隆转 移致病理性
骨折
NMR现象: 1946年
Bloch(斯坦福大学) Purcell(哈佛大学)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loch(1905~1983)
Purcell(1912~)
1950‘s NMR已成为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的一项重要的化 学分析技术
1960‘s 用于生物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生物体内H、P、 N的NMR信号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MRI)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中大一院放射科 孟悛非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RI
磁共振成像显示的是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的结 构及状态,而不是显示物质的密度
磁共振是利用电磁波成像,而不是利用电离辐射 (如X线、γ射线)或机械波(超声波)
铁流出,分布不均匀→ 均匀 3,血肿内的水 由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流
出血肿内渗压增高,水分增加
急性血肿(<3d)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亚急性(3~15d)慢性(>15d)
T1WI 高信号 T2WI 高信号
亚急性出血, RBC未破裂
亚急性出血, RBC基本上已完全破裂
脑出血的结局:脑软化灶+亚铁血黄素沉着
由于血流的流空效应,一般表现为无信 号或极低信号,但应用顺磁性对比剂或用
《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7b54e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f.png)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代码:221703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总学分:2考核方式:随堂考试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他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检查方法有:X线、CT、磁共振、超声和介入放射。
其中X线、CT和磁共振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
医学影像学,主要讲述了正常人体和人体常见疾病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表现和影像诊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观察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基本的技能,从而了解病情,对常见疾病作出影像诊断。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 X线成像教学内容第一节X线的产生与性质1.X线的产生2.X线的性质第二节X线成像原理1.X线的穿透能力和被照射物对X线的衰减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X线成像设备及检查技术1.X线发生装置2.X线接收装置及检查技术第四节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1.与其他电离辐射一样,X线也具有生物学效应,可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作用,其中有的损伤与剂量有关。
2.X线监察室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其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或覆重晶沙等防护材料。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学生熟知并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重点: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难点: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CT)教学内容:第一节CT的基本知识1.CT的基本结构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
存储器和照相机(打印机)几个部分组成。
2.适当的窗宽,窗位是显示CT图像的必要条件。
3.CT的成像原理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
第3章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1-2)
![第3章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1-2)](https://img.taocdn.com/s3/m/2871823f192e45361066f571.png)
第3章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模拟11.哪一个系统不是MRI主要组成部分A. 梯度磁场系统B. 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系统C. 射频系统D. 主磁体系统E. 电源与空调系统2.磁体的主要性能指标A.磁场强度B.磁场均匀度C.磁场稳定性D.磁体孔径大小E. 以上均是3.目前应用于腹部临床检查最多的MRI扫描仪主磁体的磁场强度是A.0.1TB.0.3TC.1.5TD.3TE.5T30.超导型磁体的电磁线圈的工作温度是A.2.1KB.3.2KC.4KD.4.2KE.8K4.当线圈温度超过多少时,会发生失超A.3.2KB.4.2KC.8KD.10KE.-273°C5.超导型磁体的优点A.成像质量高B.磁场强度高C.磁场稳定而均匀D.几乎不受环境温度的波动影响E. 以上均是6.磁场屏蔽的标准一般为A. 5GsB. 10GsC. 15GsD. 1MTE. 5MT7. 梯度线圈绕在主磁体和匀场补偿线圈内,它由几组线圈组成A.一组B.两组C.三组D.四组E.五组8. 梯度磁场应具备的条件A.功率损耗大B.切换时间长C.所形成的梯度场在成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非线形特征D.最低程度涡流效应E. 响应时间要长9. 1.5T MRI设备最高配置的梯度线圈A.场强已达25mT/m,切换率超过120mT/m.sB.场强已达30mT/m,切换率超过100mT/m.sC.场强已达45mT/m,切换率超过150mT/m.sD.场强已达60mT/m,切换率超过200mT/m.sE.场强已达80mT/m,切换率超过200mT/m.s10.射频系统的组成中不包括A.发射器B.功率放大器C.发射和接受线圈D.电源系统E.低噪声放大器11.不是表面线圈的特点A.在成像野内灵敏度不均匀B.越靠近线圈灵敏度越高C.有效成像范围通常比全容积线圈的有效成像范围小D.通常只用于接收信号E.信噪比和分辨力低12.磁体间的观察窗用铜网的目的A.是用于将屏蔽间接地B.是用于射频屏蔽C.是用于美观D.是用于磁屏蔽E.是防止反光便于观察里面的情况13.MRI影像分析软件不包括A.查找硬盘上患者一般资料B.调节灰度(窗宽、窗位)C.影像的注释和标识D.影像的计算与测量E. 影像重建14.MRI计算机系统外部硬件不包括A.存储器B.A/D转换器C.输入设备D.输出设备E.监视器15.不属于磁共振构成部件的是A.磁体系统B.梯度磁场系统C.射频系统D.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系统E.数字减影系统16.不属于磁体主要性能指标的是A.磁场强度B.均匀度Gd3影像园C。
第三章 核磁共振现象
![第三章 核磁共振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861d8bbc77da26925c5b0ae.png)
二、磁共振的宏观表现 1.RF波的磁矢量 旋转磁场 . 波的磁矢量 波的磁矢量-旋转磁场 RF波的磁矢量(B1,或B1’)需要始终垂直于 0,同时 波的磁矢量( 波的磁矢量 )需要始终垂直于B 也要垂直于M方向,才能保持核磁共振现象持续进行。 也要垂直于 方向,才能保持核磁共振现象持续进行。 方向 故必须加一个旋转磁场, 故必须加一个旋转磁场,其角频率为 ω0= 2πf0 =γ B0,
实际测量值, 如1H I =1/2 , 实际测量值 gI =5.5855 , µI=2.793 µN 2. 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
e γ = gI ⋅ 2mp
µIz=gI mI µN
mI=I, I-1, I-2, …, -I
如1H: I =1/2, mI= ±1/2
3.原子核的磁矩的测量 原子核的磁矩的测量 原子核的磁性是非常微弱的, 原子核的磁性是非常微弱的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 不到它的存在。大家所熟悉的物质的铁磁性 ( ferromagnetic) 和 顺磁性 ( paramagnetic) 是由物 ) 顺磁性( ) 质原子中不成对电子产生的,与之相比, 质原子中不成对电子产生的 , 与之相比 , 原子核的磁 性在强度上要弱好几个数量级, 性在强度上要弱好几个数量级 , 但原子核的磁性仍然 可以用核磁共振来精确测量。 可以用核磁共振来精确测量。
1H 13C 14N 19F 23Na 31P
相对 含量 99.8% 1.1% 0.36% 100% 100% 100%
相对 灵敏度 1.000 0.016 0.001 0.830 0.093 0.066
自 旋 1/2 1/2 1 1/2 3/2 1/2
g因子 因子 5.5855 1.4046 0.7023 5.256 1.478 2.262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8121eb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c.png)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引言: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几种影像技术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讲解。
一、X线影像技术X线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扫描,然后将结果影像化。
在临床上,X线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判断骨折程度、骨质疏松程度等。
此外,X线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观察某些内脏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如肺部、胸腹腔等。
对于X线的解读,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表现:影像上所展现的形态特征,如局限性异常、弥漫性异常等;2. 病灶密度:在X线影像上,病灶的密度可以分为高密度、低密度和等密度三类;3. 病灶位置:根据病灶在影像上的位置和分布,医生可以推测病灶可能所在的器官或部位。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请根据下列X线片,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的依据。
(插入一张X线片)2. 下列几种表现属于哪一种X线影像学表现?请简要解释。
- 细小结节状高密度灶- 片状多分叶状高密度灶- 明显增强的血管影二、CT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多次X射线扫描来获取不同切面断层图像的影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在临床上,C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疾病诊断,如头部CT、胸部CT、腹部CT等。
CT影像的解读与X线类似,但在观察器官解剖形态和病灶密度方面更为准确。
此外,在CT影像上还能通过增强剂等辅助物质来观察血管和某些病灶的灌注情况。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解释CT影像中的Hounsfield单位,并说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2. 根据下列胸部CT影像,请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依据。
(插入一张CT影像)三、MRI技术MRI(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扫描来获取影像的技术,具有对软组织显示清晰、无辐射等特点。
人脑认知过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人脑认知过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4db0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c.png)
人脑认知过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第一章:引言人脑认知过程一直被科学家们所关注。
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能够深入了解人脑认知的神经机制。
本文将介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脑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理解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章: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通过血氧水平变化来测量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它基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程度的差异,通过磁场中的氢原子的共振信号来获得脑活动的图像。
第三章:人脑认知过程人脑认知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决策等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协同作用,包括感知网络、默认模式网络、控制网络等。
第四章: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认知过程中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人脑认知过程。
通过记录脑区的活动变化,研究者能够揭示不同认知任务下神经网络的激活情况,并探究脑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者可以研究人脑注意和工作记忆的认知过程。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工作记忆则是人脑对短期信息的处理和维持。
通过fMRI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注意和工作记忆任务下特定脑区的激活情况,从而深入理解这两个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
第六章:感知和语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感知过程涉及到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解释,而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者可以研究大脑在感知和语言任务中的激活模式,从而了解感知和语言的认知过程。
第七章:记忆和决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记忆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则是人脑在面临选择时做出的判断。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者可以研究人脑在记忆和决策任务中的激活情况,进一步探索这两个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第八章: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虽然在人脑认知研究中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空间分辨率不高、对运动敏感等。
医学影像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医学影像原理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1fd8b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9.png)
第一章绪论(1)▲X射线影像学中的开拓者伦琴发现X射线(2)MRI(磁共振成像);(3)核医学影像是以放射性元素和射线为物理基础,把放射性元素放入体内,体外接收射线的发射成像技术(4)核医学影像技术的物理基础: 射线和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核技术的主要支撑: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6)▲朗之万医学超声影像的奠基人1.普通X线成像(1)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2)CR(计算机X线摄影) 半数字化产品,仅仅是过渡产品IP板可使用一万次(3)模拟X线机->CR(过渡产品)->DR(4)非螺旋CT (全身CT - 滑环CT - 头颅CT)(5)螺旋CT (螺旋CT- 双排螺旋-多排螺旋-64排-128排)(6)容积CT2.磁共振成像MRI(1)磁共振:“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2)磁共振原理:“磁”是指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共振”是指当射频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旋进的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间的共振跃迁。
(3)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利用人体内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在磁场内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采集MR信号,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通过计算机系统图像重建,形成磁共振图像。
p7.(4)磁共振成像设备(简称MRI设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等系统组成。
3.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PET(1)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
第二章x射线物理及成像1.X线产生条件(1)X线的本质:X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波长较短。
(2)本质:波动性X线具有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等现象。
粒子性X线的光电效应、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X线的客观属性(3)▲物理特性:穿透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热作用。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55cf88771fe910ef12df83f.png)
磁共振基本原理第一章主要讲述电荷、电流、电磁、磁感应方面的基本概念。
这里将介绍余下章节中将提到的大量的词汇。
你可以快速复习这些概念,但是要注意关键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
同时也包括一些对向量和复数关系的解释。
如果你有工程师的背景就请略过这些章节,否则请多花些时间研究2D、3D向量,振幅和相位、矢量和复数方面的知识。
矢量在MRI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多花些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静电学研究的是静止的电荷,在MRI中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我们以此作为开场白主要是因为电学和磁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静电学与静磁场非常相似。
最小的电荷存在于质子(正)和电子(负)中,集中在很小的一团或以量子形式存在。
虽然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但是他们有同样幅度的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是6.24*1018个电子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
一道闪电包含10到50个库仑。
一个电子或质子的电荷为±1.6*10-19库仑。
与一个粒子所拥有的分离的电荷不同,电场是连续的。
关键的概念是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同时,你应该知道电场强度与电荷呈线形变化,和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总的电荷数增加,电场的强度也会增加,与电荷的距离越远,电场强度越弱。
将相同的电荷拉近,或将不同的电荷分开都需要能量。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粒子就有做功的势能。
就象拉开或压缩一个弹簧一样。
这种做功的势能叫电动力(emf)。
当一个电荷被移动,并做功时,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
每单位电荷的势能称电势能,它是电荷相对于电场的位置的函数(1/d2)。
电荷位于周边,它尽量要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它不断地运动、做功。
运动的电荷越多,每个电荷做功越多,总功越大。
运动的电荷叫做电流。
电流的测量单位为安培(A)。
第一个电流图描绘的是电池产生直流电(DC)。
电厂里的发电机产生的是变化的电压,也称为交流电(AC)。
磁共振检查技术第三章 MRI脉冲序列
![磁共振检查技术第三章 MRI脉冲序列](https://img.taocdn.com/s3/m/ff9b69b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8.png)
M R I脉冲序列学习目标1.掌握:自旋回波序列;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及其各自衍生序列的结构及检测原理2.熟悉:脉冲序列的相关成像参数;常用脉冲序列及各自衍生序列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了解:脉冲序列的组成;脉冲序列的分类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磁共振成像序列5.具有:合理调整常用成像序列扫描参数,满足图像质量控制要求的能力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自由感应衰减序列第三节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第四节反转恢复脉冲序列CONTENT第五节梯度回波脉冲序列第一节概述MR信号需要通过一定的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才能获取。
脉冲序列是MRI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才能使磁共振成像参数(射频脉冲、梯度磁场、信号采集时间)及影响图像对比的有关因素相结合,得到较高信号强度和良好的组织对比的MR图像MRI的脉冲序列是指射频脉冲、梯度磁场和信号采集时间等相关参数的设置及在时序上的排列,以突出显示组织磁共振信号的特征。
一般的脉冲序列由五部分组成,按照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①射频脉冲②层面选择梯度场③相位编码梯度场④频率编码梯度场(也称为读出梯度)和MR信号。
射频脉冲是磁共振信号的激励源,在任何序列中,至少具有一个射频脉冲。
梯度磁场则实现成像过程中的层面选择、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有了梯度磁场才能使回波信号最终转换为二维、三维图像。
MRI的脉冲序列按照检测信号类型分为:1.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类序列:指采集到的MR信号是FID信号,如部分饱和序列。
2.自旋回波信号(SE)类序列:指采集到的MR信号是利用180°聚相脉冲产生的SE信号,如常规的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及反转恢复序列等。
3.梯度回波信号(GRE)类序列:指采集到的MR信号是利用读出梯度场切换产生的梯度回波信号,如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稳态进动序列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 第2版目录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 第2版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7868de6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4.png)
英文回答:The full table of contents of version 2 of the MRI Technical Guide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MRI imag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ir development history, rationale, equipment and working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Chapter II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RI techniques, including sequence and parameters of imaging, image anatomy, brain function imaging and brain connection imaging. Chapter III examines in depth the impact factors of MRI imag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imaging, impacts on patient safety,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quality control. The entire guidance system provides a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MRI technology,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health workers and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a basis for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第2版目录完整整体分为三个章节。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e29f06f12d2af90242e621.png)
医学影像学总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前言•第一章X线成像•第二章CT成像•第三章磁共振成像•第四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第五章超声成像•第六章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第七章影像诊断检查方法选择和分析诊断原则•第八章影像诊断学学习方法前言•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教授发现了X线,并于同年12月22日用X线拍摄了伦琴夫人手部X线片,从此将X线引入医学诊断领域,奠定了X线诊断基础。
1901年该项发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迄今一百余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随着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各种检查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
•目前放射诊断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由以往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超声成像(Ultra Sonography,USG)、影像核医学(Image Nuclear Medical)在内的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
•7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使医学影像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的综合学科。
目前,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医学影像学的范畴,进一步得到了深入发展,实验影像研究已逐步开展,功能影像学、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正在发展与开通。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熟悉和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原则,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影像表现和各种疾病的影像特征,比较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一定要应用比较影像学原则,正确选用检查方法,以最小的合理花费达到最大的诊断效益。
•总论将重点介绍基本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超声等各种成像原理、方法、图像特点,分析诊断和选用原则,其中X线诊断仍为影像诊断的基础和重点。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第三版pdf(3篇)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第三版pdf(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882b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a.png)
第1篇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第五章磁共振成像读片技巧第六章磁共振成像报告解读第七章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第八章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第九章磁共振成像常见问题及解答第十章总结第一章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旨在帮助影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生等读者,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常见疾病解读、读片技巧、报告解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
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射频脉冲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人体内部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以下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 强磁场:MRI设备产生强磁场,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排列整齐。
2. 射频脉冲:射频脉冲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释放能量。
3. 质子回波:释放的能量使氢原子核重新排列,产生质子回波信号。
4. 成像:计算机处理质子回波信号,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越高,成像分辨率越高。
2. 激励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反转恢复(IR)等。
3. 回波时间(TE):指射频脉冲停止后到质子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
4. 反转时间(TR):指射频脉冲重复发射的时间间隔。
5. 翻转角度:射频脉冲对氢原子核的激发角度。
6. 层厚、层间距、矩阵:影响成像分辨率和扫描时间。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以下是磁共振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脑炎等。
2. 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等。
3. 骨关节疾病:如骨折、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肿瘤、关节积液等。
4. 肌肉、软组织疾病:如肌肉损伤、肌肉肿瘤、脂肪瘤、滑囊炎等。
MR成像——精选推荐
![MR成像——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fd864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6.png)
第三章 MR成像从本世纪40年代起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就应用于物理、化学和医学领域。
美国哈佛大学的Pu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因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共同获得了1952的诺贝尔物理奖。
1973年Lauter bur等人首先报道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
1978年Mallard、Hutchison 及Lauterbar等人报告了MRI用于人体的情况。
1980年商品MRI机出售,开始应用于临床。
由于MRI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巨大潜能,这一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为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相混淆,现在将此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它许多成像术,且它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所以用它诊断疾病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节基本原理与设备一、MRI基本原理某些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奇数的原子核如:1H(1氢)、31P(31磷)、23Na(2 3钠)、13C(13碳)和19F(19氟)等,不仅具有一定的质量,带一定量的正电荷,还具有两个彼此相关的特征性参数,即自旋(spin)和磁矩(magnetic moment)。
自旋(S)与磁矩(U)呈正比关系:U=γ×Sγ:比例常数(又称旋磁比)不同原子核的γ值各异,换言之,每一种原子核都有自己固定的γ值。
在上述原子核中氢核(1H)即质子,结构最简单,但磁性较强(即磁矩较大),是构成水、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的基本成份,人体内含量高,在各器官、组织上分布广,明显优于其他原子核,故目前临床主要利用1H质子看作具有固定质量、带正电荷、不停绕自身轴旋转的小磁针。
人体内存在大量质子,在自然状态下,其磁矩所指方向各不相同,杂乱无章地分布,其磁距互相抵消,故宏观上人体不显磁性。
当将人体置于一个外加的强磁场中时,原来杂乱无章排列的质子磁矩受外加磁场的影响,不停自旋的磁距指向发生偏转,偏转不是倒向外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方向排列,而是呈陀螺样运动。
磁共振成像说明书
![磁共振成像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9cd183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0.png)
磁共振成像说明书[说明书开头]尊敬的用户,感谢您选择使用我们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本说明书将为您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南和操作方法,以确保您能正确、安全地操作设备,并获得准确的成像结果。
[第一章 - 仪器概述]1.1 设备介绍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身体组织中的水素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创建具有高对比度和解剖细节的图像。
1.2 仪器组成我们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系统和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组成。
1.3 技术特点我们的设备采用先进的超导磁体技术,具有较高的主磁场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梯度系统和射频系统的优化设计,可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成像速度。
[第二章 - 安全须知]2.1 设备安全操作为了保障您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请务必遵守以下安全须知:- 在操作MRI设备前,务必完成相关的培训并获得合格的操作证书。
- 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安全要求的防护装备,包括磁场屏蔽服和手套等。
- 禁止携带磁性物品和金属物品进入MRI室内,以避免可能的伤害。
- 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时,确保患者身上没有植入或携带可受磁作用的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
- 在紧急情况下,立即关闭磁场和射频系统,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2 设备维护与保养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和成像质量,建议您按照以下建议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定期检查和校正磁场强度和均匀性,以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 定期清洁设备外壳和操作控制面板,以保持设备的整洁和仪器正常运行。
- 如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操作,请及时联系售后服务中心,维护专业人员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第三章 - 操作指南]3.1 预检与准备在开始磁共振成像之前,操作人员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核对设备的电源和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 确认磁体中没有铁磁性物质,避免对成像产生干扰。
- 校准梯度系统和射频系统,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
- 帮助患者进入MRI室,并告知相应操作事项和要求。
mri检查
![mri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dc28cb7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3.png)
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研究,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原理、实施过程、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第一章:MRI的原理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MRI技术的基础,它基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的特定信号。
MRI通过探测和分析这些信号来获得图像。
第二章:MRI的实施过程MRI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并进入一个管状的磁共振仪器中。
在进行扫描之前,医生可能会注射一种叫做对比剂的物质,以提升图像的清晰度。
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并且需要患者保持静止。
第三章:MRI的临床应用MRI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如脑部疾病、骨骼损伤、肌肉问题等。
此外,MRI对于观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也很有帮助,如心脏、肝脏、肺部等的功能检查。
第四章:MRI的注意事项由于MRI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所以在进行检查之前需要对患者做一些准备工作。
例如,患者需要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可能对患者造成危险。
此外,孕妇和一些患有心脏起搏器等装置的患者可能不能进行MRI检查。
第五章:MRI的优缺点MRI具有很多优点,如高分辨率、不使用放射线等。
然而,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昂贵、过程时间较长等。
本章将详细介绍MRI的优缺点。
第六章:MRI技术的发展趋势MRI技术在不断发展,对于扫描速度的提高和新的成像技术应用探索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此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也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
通过以上六章内容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MRI的原理、实施过程、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同时,本文遵循题目要求,不包含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广告等信息。
《磁共振成像》课件
![《磁共振成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d415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a.png)
穿着舒适、无金属纽扣或拉链的衣 服进行检查。
检查中的安全问题
保持静止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保持静止不动,以免影 响成像效果。
遵循医生指导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保 持正常呼吸、不要憋气等。
观察身体反应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反 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避免携带电子设备
02
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体系统
01
磁体类型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的核心 部分,主要分为永磁型、超导
型和脉冲型三种类型。
02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是衡量磁体性能的重 要指标,通常在0.5-3.0特斯拉
之间。
03
磁场均匀性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磁场 的均匀性必须得到保证,通常
要求在±0.01ppm之内。
梯度系统
• 技术挑战: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解决磁场均匀性、信噪比和安全性等问题。
快速成像技术
总结词
快速成像技术能够缩短成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发展趋势
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应用范 围也将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磁共振成像技 术的主流之一。
02
详细描述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之一,它能够综合利用多 种成像模式的信息,如磁共振 成像、超声成像、X射线成像 等,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
的诊断结果。
03
发展趋势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将 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医
学影像技术的主流之一。
04
技术挑战
多模态成像技术需要解决不同 模态之间的兼容性和同步性问 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停止RF脉冲后激励质子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并产生MR信 号 当停止发射RF脉冲后,激励的质子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 状态,这一过程称弛豫过程(relaxation process),所需要的 时间称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 种是代表纵向磁化量恢复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 (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亦称T1弛豫时间,简称 为T1;另一种是代表横向磁化量衰减和消失的时间,为横向弛 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亦称T2弛豫时间, 简称为T2。激励质子在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过程中产生代表 T1和T2值的MR信号。 4.对MR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并重建成MRI图像 含有组织 T1和T2值信息的MR信号由接收线圈采集后,经一系列复杂 处理,即可重建为MRI图像。
• MRI成像过程中,发射RF脉冲类型、间隔时间和信号采集时间不同,所获 得的图像代表T1值或T2值的权重亦就不同。其中相同RF脉冲的间隔时间 称为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自发射RF脉冲至信号采集的时 间称为回波时间(echo time,TE)。在MRI成像的经典序列(SE序列) 中,若使用短TR、短TE,则所获得的图像主要反映T1值,代表组织间T1 值的差异,称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如使用长 TR、长TE,则图像主要反映T2值,代表组织间T2值的差异,称为T2加权 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若使用长TR、短TE,则图像主要 反映的既不是T1值,亦不是T2值,而是质子密度,代表组织间质子密度 的差异,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 PdWI)。 • MRI图像和CT图像同属灰阶成像,但和CT不同,CT图像的黑白灰度反映 的是组织器官间的密度差异,而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反映的是组织器官 间T1值、T2值或质子密度的差异。MRI检查,人体内各组织器官及其病变 均有相对恒定的T1值和T2值。MRI检查就是通过灰度对比,反映组织器官 的T1值和T2值及其异常改变,来检出病变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
• MRI图像上的灰度称为信号强度,影像白称为高信号,影像黑称为低 信号或无信号,影像灰则称为中等信号。T1WI像上,高信号代表T1 弛豫时间短的组织,常称为短T1高信号或短T1信号,例如脂肪组织; 低信号则代表T1弛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为长T1低信号或长T1信号, 例如脑脊液。在T2WI像上,高信号代表T2弛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 为长T2高信号或长T2信号,例如脑脊液;低信号则代表T2弛豫时间短 的组织,常称为短T2低信号或短T2信号,例如骨皮质。 • 表3-1-1列举了几种组织在T1WI和杂,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人体置于强外磁场内出现纵向磁 化量 具有奇数质子的原子核,例 如1H、19F、31P等具有自旋特性和 磁矩。其中氢质子(1H)在人体内 含量最多,故目前医用MRI设备均 采用1H成像。具有磁矩的1H犹如一 个小磁体。通常,体内这些无数的 小磁体排列无规律,磁力相互抵消, 但进入强外磁场内,则依外磁场磁 力线方向有序排列.而出现纵向磁 化量(图3-1-1)。同时,强外磁场 内1H呈快速锥形旋转运动,称为进 动(procession),其频率与外磁 场场强成正比。
内容
• 第一节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 第二节 MRI检查技术 • 第三节 MRI临床应用
第一节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 二、MRI检查设备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 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 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 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 ,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 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 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 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
• X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重建人体 断层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早在1946年Block和Purcal就发现 了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1973年Lauterbur将磁共振现象应用 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应用促进 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此,Lauterbur获得了2003年度诺贝 尔生理医学奖。 • 近十余年来,磁共振成像是医学影像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新 的成像设备不断推出,新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技术不断涌现,新 的对比剂亦在不断开发和用于临床,从而拓宽了MRI应用领域 ,明显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水平。
二、MRI检查设备
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主磁体、 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 辅助设施部分。
• 1.主磁体 作用是产生强的外磁场。目前常用有超导型磁体和永 磁型磁体,它们的构造、性能和造价均不相同。永磁型磁体的制 造和运行成本较低,但产生的磁场强度偏低,最高为0.3Tesla( T),且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欠佳。超导型磁体是当前主流类 型,场强可高达7.0T,常用者为1.5T和3.0T,磁场均匀性和稳定 性较佳,但制造、运行和维护费用均较高。由于超导型和永磁型 磁体的场强和性能参数不同,致两型MR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应用 范围有很大差异,如与超导型设备相比,永磁型设备不能进行或 难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图像。
2.向人体发射与质子进动 相同频率的射频( radiofrequency,RF)脉 冲后发生磁共振现象 当向 强外磁场内人体发射与质 子进动频率一致的射频脉 冲(radiofrequency pulse)时,质子受到激励 ,发生磁共振现象。它包 括同时出现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某些质子吸收能量 呈反外磁场磁力线方向排 列,致纵向磁化量减少; 另一种是这些进动的质子 做同步、同速运动即同相 位运动,而出现横向磁化 量(图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