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
摘要:曹禺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对西方文艺理论引入的高潮时期 ,他在对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易卜生以及包括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在内的诸多世界名家的剧作潜心钻研之后 ,成功地吸取了西方戏剧丰富的滋养,他博采众家之长,将外来文化移植到本土,融会贯通,从而绽放出特有的民族艺术之花。
曹禺虽被称为借鉴西方戏剧的能手,但他对西方戏剧的创造性移植,成就了其极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
曹禺的剧作成为了现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迄今为止中国戏剧艺术无法逾越的巅峰。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话剧本身就从国外引进。
曹禺就正是一位吸收多种外来精华的戏剧大师,他分别借鉴了希腊悲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戏剧天才们的艺术成就,创作出经典的戏剧作品。
但是曹禺向外国剧作家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大胆拿来,学以致用,化入自己的生存体验中,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古希腊悲剧的移植与创新
西方悲剧所呈现出的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这种痛快淋漓吸引了无数文人作家,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接触到希腊悲剧作品,其处女作《雷雨》在许多方面更是留有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 ,在他们看来 ,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
《雷雨》中侍萍极力避免女儿重蹈复辙,但终究难逃兄妹乱伦的惨剧。
还有《原野》中仇虎的复仇精神等,都明显受到了《美狄亚》的悲剧精神的影响。
仇虎在仇恨与良心不安中挣扎 ,复仇之火使他身心扭曲,不报家仇誓不罢休,但他在复仇之后又感到良心不安 ,瞎婆子的招魂声更刺激得他精神错乱 ,最终彻底崩溃。
古希腊命运悲剧这一主题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希腊悲剧的表现形式对曹禺也有重要的影响。
俄狄浦斯是个贤明的君王,为民除害却发现自己竟然是杀害亲生父亲的凶手,并娶了生母。
剧情急剧突转,走向悲剧结局。
亚里斯多德认为突转与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它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周朴园与侍萍客厅相遇发现这个女人竟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梅姑娘,剧情的突转,为全剧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蘩漪公开承认与周萍的关系被周冲发现,破坏了她在儿子心中的美好形象,致使周冲触电身亡。
发现与突转使作品悬念迭出产生惊心动魄的悲剧效果。
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曹禺的剧作并不是对西方戏剧的完全照搬。
它们是植根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鲁侍萍被周朴园玩弄没有象美狄亚那样杀死亲生孩子泄愤,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忍辱负重,其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品格注定她不是美狄亚复仇女神式的反抗而是一种不求怜悯,艰苦奋斗的抗争。
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的悲剧原因也并非命运,而是阶级社会的自然的法则,曹禺只是借用希腊悲剧的模式来表现社会现实,展现阶级对立的事实,可见其创新精神。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移植与创新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变异复杂的人性 ,精妙的结构 ,绝美的诗情 ,充沛的人道精神和浩瀚的想
象力是曹禺一生执著的戏剧美学追求。
曹禺对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性格复杂性和变异性的刻画赞不绝口,他认为莎士比亚对复杂变异的人性的揭示是任何天才不能比拟的,莎士比亚对笔下的人物均一视同仁,仁慈、宽容与和解是莎剧中不断出现的主题。
《雷雨》的剧中人物性格也都是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的。
蘩漪是《雷雨》中最令人难以把握但又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
蘩漪最初应该是明慧,热情 ,带有一点“原始的野性”的。
但在嫁给周朴园后 ,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 ,变得抑郁寡欢 ,心如止水。
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 ,却又要弃她而去 ,使之重回枯井般的生活,结果终于引发了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的爆发 ,将爱与恨统统毁掉。
蘩漪性格的深刻性 ,在于让人们看到“僵死的封建的统治秩序 ,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依然顽固地守着阵地 ,致使一个资产阶级女性都被逼得发疯了 ,逼得她发出最愤慈的抗议 ,起来捣乱这个家庭的‘圆满’、‘秩序’,而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这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反封建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始作俑者 ,他对势漪的态度是冷漠专横的 ,但也不能说是漠不关心的,他为蘩漪请医生,逼蘩漪喝药 ,固然显示了他的家长作风 ,但同时也是出于对妻子的责任心。
尤其是对侍萍的情感态度 ,三十年来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 ,每年都为“逝去“的侍萍过生日。
三十年来 ,年年如此 ,没有一点真情是很难做到的。
每每看到这里 ,读者就不免对周朴园产生一丝同情 ,一丝恻隐。
此外 ,莎士比亚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 ,对曹禺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与莎剧一样,曹禺的戏剧也是剧与诗的融合,他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的心灵感受捕捉现实生活的诗意真实,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日出》结尾设计的曙光渐渐升起 ,幕后传来打夯工人愈来愈高亢而洪壮的合唱声揭示出在污浊混乱的生活中诗意的希望,理想的暖流与浪漫的诗情。
对易卜生戏剧的移植与创新
曹禺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时,就通读了《易卜生全集》,易卜生剧作中广阔的生活天地、严谨的艺术结构、深刻的人物性格、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都深深地吸引了曹禺。
这时曹禺是个感觉灵敏、喜爱幻想、性情忧郁 ,内心埋藏着怨恨种子和蕴含着“雷雨”般不安情绪的青年。
《雷雨》可以说是从曹禺心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戏剧冲突。
《雷雨》的人物感情丰富 ,极富激情 ,每一颗灵魂都会燃烧起人类欲望的焰火 ,并陷入在情感的火坑里不能自拔。
他们的感情压力比常人大 , 心灵折磨比常人多 ,不是爱便是恨 ,一切都走向极端 ,要如雷如电般轰轰烈烈烧一场。
然而 ,生活的残酷使他们的种种挣扎都归于落空 ,人人都逃不脱命运的网。
曹禺从这个家庭成员前后 30 年的错综复杂的血缘纠葛入手 , 写出了这个貌似伪善的家庭的血腥罪恶。
曹禺还从易卜生那里学会了关注妇女问题 ,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就有娜拉的影子。
蘩漪对周朴园的背叛 ,陈白露对潘月亭的若即若离 ,经济上虽依附但人格上却保持独立 ,都是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表现。
对奥尼尔戏剧的移植与创新
奥尼尔对曹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曹禺本人多次谈到对奥尼尔的倾慕、以及自己在历时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所受的奥尼尔的影响。
他曾说自己在中学时代就读过《天边外》,在大学里读《悲悼》三步曲,深为惊叹和激动,还被《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性感动过……奥尼尔所塑造的那种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人物性格、以及他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高度透视力,对曹禺的戏剧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由于曹禺对西方戏剧的热爱和《原野》与《琼斯皇》的类似(尤其是仇虎在心理挣扎的过程中,逃不出黑林子的一幕描述,简直是《琼斯皇》的翻版) ,而使他被扣上了“模仿”或者“剽窃”
的帽子,《原野》明显地同奥尼尔的《琼斯皇》非常相像,都是写一个同自然奋斗的人怎样被一座原始的森林——命运的化身给难住了。
在《琼斯皇》的背后也藏有一个最重要然而不出场的主角。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把这二者对比分析一下的话,便会发现,在奥尼尔的笔下,琼斯是一个当上了西印度群岛土著黑人的皇帝,他并不代表黑人的民族利益和心理,他爬在黑人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当他被起来反抗的黑人逼得只身逃进森林的时候,这个曾经杀过黑人也杀过白人的逃犯,才突然地良心发现,有了一种犯罪感,从而产生了可怕的幻视、幻觉和幻象。
因此,对于琼斯来说,这种幻象幻觉其实是他人格的分裂,是现实生活中统治黑人的“皇帝”的自我,和幻境中被奴隶之黑人的代言人的自我之间的斗争。
而曹禺笔下的仇虎却不同,同样是出现了幻觉、幻视和幻听,同样是经受了惊恐和畏惧的心理折磨,但那却不是仇虎的人格分裂,却是他的性格升华。
仇虎的心理斗争依然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与说明,不是对《琼斯皇》的模仿,是中国“超我”文化模式的再现。
曹禺先生从创作背景、主题上个人意识的觉醒、对英雄主义文化价值的歌颂、对中国“超我”文化模式的再现等方面,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精神,并且在舞台广阔空间的实践中,使东西方的文化传统最终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
对契诃夫戏剧的移植与创新
勇于探索、勇于超越自己,使契诃夫在当时的俄国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
他的作品,不同于当时俄国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伪形式主义作品,充满了形式探索的意味,即所谓的契诃夫式。
其突出的特征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的叙事原则,追求抒情方式的平淡美。
在读了契诃夫的《三姊妹》后 ,曹禺感动地说:“这出伟大的戏剧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 ,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
结构很平淡 ,戏剧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 ,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 ,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
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 ,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
”于是曹禺的话剧创作开始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转化。
在《日出》中便透出一点契诃夫那样的风格 ,显示出老老实实的深刻,《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 ,揭露旧中国的荒淫和残暴 ,剖视了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悲惨。
在《<日出>跋》里 ,曹禺叙述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在我写《日出》时 ,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 ,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 ,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 ,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日出》正是以陈白露为线索 ,带起了她周围的一组矛盾冲突,用一些零碎人生展示出一幕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
《北京人》和《家》更是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真正探索 ,不见电闪雷鸣,没有剑拔弩张 ,而是在将要闷死人的氛围里 ,描绘出人们将死前的挣扎与死亡的必然到来 ,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从蘩漪到愫方 , 从《雷雨》到《北京人》 , 曹禺的构剧方式和构剧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但从中可以看到 , 曹禺从追求和借鉴西方戏剧技法 , 到回归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精神的艰辛探索之路。
这对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 , 都有深刻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从身处20世纪中国文坛的剧作家——曹禺,在其一生作品数量不多、借鉴经验不少的创作实践中,可以证明。
曹禺对西方戏剧经验的吸收,在意识上跨过了一个新的高度 ,显示了一种新的气度和胆识。
他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许多有益的艺术经验 ,经过咀嚼消化后 ,变成了他自己的艺术生命的血肉。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得以确立 ,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曹禺的话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郑春苗1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 ,19941
[2 ]胡叔和1曹禺评传[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1
[3 ]田本相 ,胡叔和 1 曹禺研究资料[M] . 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 ,19911
[4 ]孙庆升1曹禺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1
[5 ]李达三 ,罗纲 1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M] . 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971
[6 ]王卫平1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J ] .长春:吉林教育
出版社 ,19941
[7 ]张葆莘,《曹禺同志谈剧作》,《曹禺研究专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41页。
[8 ]孙庆升,《曹禺剧作漫谈》,《曹禺研究专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41页。
[9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