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摘要: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形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西方文化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
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激荡、冲突、分化、交融,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曹禺正是处于社会变革旋涡中的一位以戏剧作为载体来宣泄人生体验或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作家。
因此,他也与他同时代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圣经》被认为像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西方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曹禺在他的剧作《日出》中大量的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其中的作用应该探询。
曹禺在有关《日出》的话题中做过这样的阐述:“全部引语放在前面,是想代替序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引语的表层定位,更深层次的含义恐怕复杂得多、丰富得多。
同时他还说:“我的想法是要毁掉哪个不合理的社会,当时不敢说出来写出来,就用了一大串《圣经》上的话。
过去,我曾经提醒人们要按照我排列的顺序读那些引自圣经的段落。
”。
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话语共有7小节,我们认真解读就会发现其严密的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层次。
“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
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我的肺腑啊, 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
因为我已经角声和打仗的喊声。
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
因为全地荒废。
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显然,作者借用这两段文字发出了对被扭曲了的丑陋人性的抨击、对不合理不公正的的社会的质问,警醒人们怀疑这旧的世界旧的秩序。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作者:赵新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赵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摘要:曹禺的话剧创作明显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不仅形式上严格遵守“三一律”,而且思想内容上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虽然曹禺话剧“西化”现象十分明显,但中国古典戏曲充满诗歌韵味这一特点深深影响了曹禺,使得曹禺话剧充满了诗意美,诗意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自觉追求和审美目标。
曹禺将话剧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造出一种真正贴近本土观众的“中国式话剧”。
因此,欣赏曹禺话剧必须要充分注意其西化和诗化的特点,才能做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关键词:曹禺话剧西化诗化曹禺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其第一部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从曹禺创作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因此曹禺话剧的西化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曹禺话剧带有一种“诗化”现象,《雷雨》被曹禺称为自己写的一首诗。
那么怎样看待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呢?一、曹禺话剧的西化现象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五四时期从西方借鉴移植到我国,经过胡适、曹禺、夏衍、田汉等人的创作探索,逐步奠定了中国话剧的初步形态。
因此,中国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西化是与生俱来的。
虽说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但是,曹禺话剧创作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1.西方文化对曹禺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早期曹禺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基督教文化对他产生的影响。
曹禺早期在家人的引导下,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
曹禺少年时期就“翻阅《圣经》”,经常跟从继母去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观看善男信女们的礼拜日祷告。
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反复研究了《圣经》和《圣经》文学,而且快速迷上了巴赫创作的宗教音乐”。
曹禺大学毕业后,曾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授《圣经》文学。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曹禺创造性地吸收融会中外戏剧创作的经验,将话剧这一外来的艺术样式,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了话剧艺术民族化、现代化的进程。
他的主要剧作不仅关注具体的时代和民族,而且具有超越性的内涵和丰富的可阐释性,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一、将情境作为其戏剧创作的契机,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
曹禺剧作的戏剧情境有着一以贯之的特色,这就是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社会现实的黑暗为母题;以悲剧为主要体裁;以苦难中的女性为中心人物。
二、曹禺剧作洋溢着诗的激情、追求诗的意境,变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
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不仅要从作品中浓郁的诗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借鉴诗歌表现等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衡量,而更应该看到,曹禺是将戏剧作为诗来写的。
从创作角度说,曹禺的戏剧创作方式更接近于诗人的创作。
面对创作素材,他不是冷静地分析、理智地编排,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去创作的。
从作品的角度说,将戏剧作为诗来写,不是说要求它具有诗的形式规范,而是要追求诗的意境,使之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曹禺的剧作无不洋溢着强烈的抒情性,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了极端了爱与恨。
即使在《北京人》中,感情表现虽深沉含蓄了很多,但人与人之间也汹涌着感情的潜流。
此外,作为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象征性意向以及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曹禺的剧作中也同样大量存在。
三、在戏剧艺术手法方面,曹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曹禺剧作善于构织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在多线索交织的情节推动下,通过集中的矛盾关系,统一严谨的结构来组织戏剧冲突。
《雷雨》在锁闭式结构的统领下,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跨度长达三十年的情节浓缩至最激烈、最集中的一段落笔,使剧本正好呈现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后结局,精巧而又周密;《日出》采取“横断面”的结构方法,人物互为宾主,交相映衬,构筑起社会生活的全貌,共同完成主题意蕴的凸现。
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曹禺总是能根据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身份、教养以及处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人物的语汇、语调和节奏,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雷雨》是曹禺的一部现代话剧作品,它在上演时披露了许多西方戏剧元素。
本文将从舞台设置、剧情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探讨这些西方戏剧元素。
首先,舞台设置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雷雨》的舞台设置充满了西方戏剧的影子。
剧中以“傍晚的天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浓重的夜晚氛围。
同时,在舞台设置上,使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比如暗示着家庭破碎的破墙,暗示着雷雨之际的多云天气等,这些舞台元素使得戏剧更具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剧情结构也是传统西方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剧中通过揭示家族秘密以及爱情纠葛等复杂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悬疑、悲剧和喜剧的情节。
这种剧情发展方式符合西方戏剧中常见的冲突与转折的要求,加强了戏剧的紧张性和观赏性。
人物形象也是戏剧中的重要元素,而《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西方戏剧元素的特点。
曹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强调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
比如,剧中的周朗和含淑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欲望、痛苦和挣扎,这与西方戏剧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相呼应。
此外,语言运用也是戏剧中常见的西方戏剧元素。
曹禺在《雷雨》中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和象征,使得剧本更具诗意和戏剧性。
比如,“沉闷的天空,低垂的双肩”等描写方式,既突出了舞台设置的效果,又增加了剧本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体现在舞台设置、剧情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剧本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表现力和观赏性。
它充分展示了曹禺对西方戏剧的借鉴与融合,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一、创建中国现代话剧曹禺之前的中国话剧,大多以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形式出现,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形式和技巧。
曹禺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入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了中国现代话剧。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颖,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深刻反映社会矛盾曹禺的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为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日出》中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等,都通过曹禺的笔触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三、成功塑造复杂人物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蘩漪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四、对悲剧的娴熟掌握曹禺的作品多以悲剧为主,他对悲剧的掌握娴熟而深刻。
他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作品中的悲剧情感得以充分地展现,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美感和力量。
五、不断创新和尝试新题材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创新和尝试新题材。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敢于尝试新的题材和主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伦理和阶级矛盾、《日出》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等,都体现了曹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日出》中的贫富悬殊和人生百态等,都体现了曹禺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在其思想和艺术形式指导下,从事中国话剧创作。
曹禺正在接触和通读希腊悲剧,并从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人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非人力做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
二、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思想和表演艺术,达到艺术上的古今融合。
也必须看到,曹禺在借鉴外国戏剧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
曹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话剧创作的。
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曹禺作品人物,富于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而顺理成章。
《雷雨》中繁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熏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淑。
然而,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郁郁寡欢,心如止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对爱情失去了信心。
一个人寂寞着自己,生活乏味。
人们说生活累,少半源自生存,大半源自攀比,但她连攀比的对象都没有了,她的生存中最多的就是每天的习惯:喝药。
药,不仅从身体上折磨着她,更从精神上折磨着她。
然而周萍的到来,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她真真彻底地爱上了他。
然而,周萍的懦弱、社会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又逼迫周萍抛弃了她,又让她回到了生活的悲剧当中。
于是,繁漪从一个贤惠、知书达理的淑女,变成了一个具有残酷报复心理的“恶”女人。
作品中,周萍也是一个善变的人。
他的感情是“丰沛”的,爱上了仆人的四凤,又暗暗和继母勾搭。
周萍最后的结局,不是死于封建伦理道德,而是死于他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周萍的悲剧,从小的方面上说是性格悲剧造成的。
曹禺作品富有的创作技巧和典范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话剧的创作,给后世话剧创作,文学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合作品论述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论述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一、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戏剧冲突曹禺的剧作那冲突设置得老精彩了。
就拿雷雨来说吧,这剧里人物关系那叫一个复杂。
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矛盾就很典型,周朴园是个封建大家长,他要维护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威严,蘩漪呢,她可是个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不甘心被压抑。
这种新旧思想的碰撞,就像两颗大石头在那互相摩擦,火花四溅。
还有周萍和蘩漪之间那种违背伦理的情感纠葛,也给故事增添了超多的紧张感。
感觉就像把一群性格迥异又相互关联的人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气球一样,不断地膨胀,最后“砰”的一声爆炸,让观众看得特别过瘾。
二、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人物塑造曹禺笔下的人物那是活灵活现的。
像原野里的仇虎,他的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这是因为他家被焦阎王迫害得家破人亡,他满心都是仇恨。
但另一方面呢,他又有着善良的一面,他对金子的爱那是真心实意的。
他在复仇过程中的挣扎和犹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那种单纯的复仇机器。
还有北京人里的愫方,她是那种传统的、善良的女性,默默忍受着很多痛苦,她的那种坚韧和无奈,我们仿佛能感同身受。
曹禺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他能把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把人物放在一个放大镜下,让我们能看到他们内心最细微的褶皱。
三、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语言风格曹禺的语言可太有魅力了。
他的语言很富有诗意,但是又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比如说在日出里,那些交际花们的语言就很妩媚、很圆滑,而那些穷苦人的语言就很质朴、很直白。
像陈白露说的一些话,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她的那种世故和无奈都在语言里体现出来了。
而且曹禺的语言节奏感很强,就像音乐一样,有时候是轻快的,有时候是沉重的。
在描写紧张的情节时,语言就像急促的鼓点,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观众的心;在描写抒情的情节时,语言又像悠扬的小提琴曲,让观众沉浸在那种情绪里。
他的语言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精准地打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通过语言就能深入到他所创造的戏剧世界里。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曹禺的戏剧作品涉及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论述。
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现代史上的动荡时期。
曹禺的作品对于反映当时的人性、社会和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
曹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披露了80年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丑陋面貌,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婚姻、爱情和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展示人性的黑暗面,揭示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的丑恶和封建家庭的残酷。
独特的言语风格曹禺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制造了大量的口语语言和苍白的现实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在他的戏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曹禺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的作品《原野》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动态变化和情感变化都被精确地反映在了曹禺的语言中。
此外,在《日出》以及《日出东方》,曹禺的诗意语言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希望的共鸣。
深刻的人物描写曹禺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人物思想和性格方面的高超洞察。
曹禺以表演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例如,《雷雨》中的明星及其母亲、那个下岗的工人,他们的人物个性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行为和表情,都完美地展示了他们的情感。
曹禺作品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他以现实主义姿态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仍保持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的作品往往以矛盾和对抗的方式出现,并始终关注人类历史的演变。
他的语言清晰易懂,能够清晰反映人物情感和思想。
他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难以忘怀。
总之,曹禺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对文学的强烈热情,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都令人感到深刻,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 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作者:袁振宁裴克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摘要: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这年被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从话剧开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过诸多话剧人士的探索,话剧始终没有在中国大地上站住脚,更没有出现过经典的话剧作品。
直到曹禺先生的出现,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的发表和演出,立即改变了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史,从而奠定了中国话剧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西方艺术思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悲剧;故事作者简介:袁振宁,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教师;裴克杰,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01一、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在其思想和艺术形式指导下,从事中国话剧创作。
曹禺在其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学习的历程中,我读过一些好剧本。
我发现,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呕心沥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
我在学习戏剧以前,读戏剧比较多。
我喜欢埃斯库罗斯他那雄伟深厚的感情,从欧里庇得斯那里,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
对于莎士比亚,我接近比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
然后碰到的就是奥尼尔(美国剧作家),他的剧本戏剧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
然后,就接触了契诃夫(俄国剧作家)。
”读外国作家的作品,从中汲取戏剧创作的营养,对于曹禺以后的话剧创作提供了重要作用。
曹禺作品中,蕴含着西方戏剧创作的痕迹。
他的《雷雨》完成于他的大学时期。
而在此时,曹禺正在接触和通读希腊悲剧,并从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人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非人力做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
现代戏剧鉴赏教案探索曹禺的戏剧题材与艺术风格
现代戏剧鉴赏教案探索曹禺的戏剧题材与艺术风格现代戏剧鉴赏教案:探索曹禺的戏剧题材与艺术风格一、引言现代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与现实问题,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受到广泛关注。
本教案旨在探索曹禺作品中的戏剧题材与艺术风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戏剧家的作品。
二、曹禺戏剧题材的多样性曹禺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戏剧题材,其中包括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家庭纠纷等。
他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揭示了社会中的弊端和个人命运的厄运。
例如,他的作品《雷雨》以家庭纠纷为主题,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男权压迫妇女的现象。
而《日出》则以工人阶级为主角,揭示了旧社会中人民贫困、压迫的生活状况。
通过不同的题材,曹禺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并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三、曹禺戏剧作品的艺术风格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写实主义风格。
他通过细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刻画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使读者和观众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冲突。
另外,曹禺的作品亦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
例如,在《日出》中,工人阶级主角罗兰通过对话和独白,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内心的抒发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和感受。
四、曹禺戏剧作品的教学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曹禺的戏剧题材和艺术风格:1. 阅读曹禺的戏剧作品:让学生阅读曹禺的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原野》等。
鼓励学生进行剧本分析,理解其中的戏剧题材和艺术风格。
2. 观看戏剧演出:带领学生观看由专业演员演绎的曹禺戏剧作品演出,让他们亲身感受曹禺作品的魅力。
3. 学习戏剧历史与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曹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曹禺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与思考。
论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话剧影响
论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话剧影响【摘要】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由最初的“舶来品”走向繁荣,而到二十一世纪,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相比,话剧的位置也日益的边缘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回望“曹禺时代”,曹禺的戏剧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传统话剧的理解和爱好,同时西方的戏剧对曹禺的影响决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曹禺;早期话剧;西方戏剧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49-01我们认为,曹禺早期话剧表现的外来影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多对应关系。
从结构上说,以《雷雨》为例,可以说至少有两种结构影响着曹禺的创作:一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原则。
所谓的“三一律”是指情节、时间、地点人物的高度统一。
《雷雨》的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表达出来,地点主要发生在周公馆,不可不谓集中;二是易卜生“回溯式”的结构,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的发展。
易卜生的这种以“过去的戏剧”的秘密来推动“现在的戏剧”的悲剧,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
曹禺曾表示对“特别注意他(易卜生)的结构、人物、性格、高潮”。
在《雷雨》中,他的“特别注意”得到体现:“过去的戏剧”一是三十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二是周萍引诱后母蘩漪,并在家中“闹鬼”,最终也是始乱终弃,正是这两次的始乱终弃的秘密推动了三十年后“现在的戏剧”的所有悲剧,从而将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
但是当曹禺写完《雷雨》几年后,却“很讨厌它的结构”,“感觉太像戏了”,“过后每读一遍《雷雨》便有点作呕的感觉。
”不可否认,“三一律”和“回溯式”的结构的却让《雷雨》“太像戏了”,曹禺对自己的批判是真诚的。
在后来写作《日出》时,他试着去改变这种“太像戏”的结构,一方面采用“横断面的描写”,“用多少人生的零件来阐明一个观念。
”以陈白露来引出一系列的世间百态的人物,命运完全的中心故事和中心人物,每个人物都是同等的重要。
另一方面在第三幕中的北方妓院这一特殊的位置,使用“拉帐子”的手法,“把戏台隔为左右两个部分,在同一时间可以演出两场戏”,而“这一较为新颖的尝试”,他在“欧尼尔的戏(如Dynamo)里看到过,并知道是成功的”,正是借鉴了这中舞台技巧,使得人物的心理和“外面的渲染氛围的各种声响打成一片,衬出一种境界的奇异”。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
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
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
(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
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论文-浅析曹禺剧作的审美转变及原因
XX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析曹禺剧作的审美转变及原因姓名教育层次学号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浅析曹禺剧作的审美转变及原因摘要:戏剧大师曹禺可谓是一名天才剧作家,在他27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其处女作《雷雨》,并且闻名于世。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完成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优秀的剧作。
使得中国的话剧在他书中走向成熟。
在曹禺这些前期的剧作中“家”无可非议的成为其创作的一个母题。
从《雷雨》到《北京人》他不停的在描摹着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与灭亡,描写出一个个堪称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瑰宝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然而,尽管都是在反映封建的腐朽与堕落,宣告着黑暗的毁灭,但是只要对比《雷雨》和《北京人》我们不难发现曹禺的创作风格在发生着某些变化,透晰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窥视作者审美趋向的转变。
关键字:曹禺剧作转变目录一、“家”的挽歌 (4)二、审美的转变 (5)(一).从现代到传统 (5)(二).从灭亡到出走 (6)(三).从尖锐到沉静 (8)三、变化的原因 (9)四、结论 (10)一、“家”的挽歌曹禺生长在封建官僚的大家庭,自幼失去母亲,在少年时代,他就亲眼看到封建家庭里复杂而又卑污的生活。
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都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
”①而正是这童年的经历使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反复涂抹着儿时的记忆。
《雷雨》、《原野》、《北京人》、《家》都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就连《日出》中的陈白露也同样体现了一种对于家的渴望与追求。
“家”无可非议的成了曹禺的一个情节,一个创作的母题。
在曹禺前期的剧作中他始终以家庭为审视对象,在家这一背景下去展现人的命运遭际、反映时代的生活主题。
然而家这个本应该温暖的辞藻对于曹禺而言,却是真正的枷锁与囚笼,是黑漆漆的棺材与坟墓,是无底的深渊。
他笔下的家有的是无边的痛苦与悲哀。
然而他笔下的封建大家庭以1938年为界限,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在较早的巨作中,尤其以《雷雨》为典型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无时无刻不让人的心脏有所颤抖,有种挥之不去的压迫感。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AbstractCao Yu is an exceptional playwrigh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drama. His early works, like Thunderstorm, Sunrise, The Wilderness and Peking Man, show his insight about art and his creativity. These works are rare and deserving praise. They are really perfections of Chinese drama and receive great attention. However, the peak of his career does not last long. It is regretful and it is worthy of pondering and researching.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articles dealing with the style of Cao Yu’s plays, I still want to make attempts to study his plays and express my opinions and feelings.In the introduction, I sort out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the style of Cao Yu’s plays. I evaluate them and then discuss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the desired effect of my thesis.The first chapter will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style of the plays by close reading the plays and study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ao Yu and outside world, such as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mily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New Culture Movement.Chapter two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on and takes a guess about the sources of his plays. I try to improve that humanism and individualism are the features of his works. His plays express his sympathy.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bel in Cao Yu’s play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such as Zhou Fanyi, Chen Bailu, Qiu Hu, Hua Jinzi, Su Fang, Li Shiqing, etc. I will elaborate on the tragedy in his plays and analyze the change of his themes.The conclusion will briefly summarize the analyses of his artistic style. I will point out the unique function, status and shortcoming of his artistic style.Key words:CaoYu ,gloomy, sympathy, rebel, spontaneou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绪论 (1)第1 章阴森的格调 (3)1.1 作家的选择 (3)1.2 意象、挣扎、死亡与格调 (8)1.2.1 意象的具化 (8)1.2.2 撕扯不断的冲突 (10)1.2.3 无辜的死亡 (11)第2 章诗意的关怀 (14)2.1 自发的人道主义 (14)2.2 无意识的个人主义 (16)第3 章决绝的反抗 (17)3.1 最美的生命之歌—周繁漪 (17)3.2 惊愕的死亡—陈白露 (19)3.3 自由的抗争—仇虎、花金子 (23)3.4 绝望中的廉价希望—愫方 (26)结语 (30)参考书目 (31)后记 (34)星地分散在一些文章的段落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摘要:曹禺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对西方文艺理论引入的高潮时期 ,他在对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易卜生以及包括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在内的诸多世界名家的剧作潜心钻研之后 ,成功地吸取了西方戏剧丰富的滋养,他博采众家之长,将外来文化移植到本土,融会贯通,从而绽放出特有的民族艺术之花。
曹禺虽被称为借鉴西方戏剧的能手,但他对西方戏剧的创造性移植,成就了其极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曹禺的剧作成为了现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迄今为止中国戏剧艺术无法逾越的巅峰。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话剧本身就从国外引进。
曹禺就正是一位吸收多种外来精华的戏剧大师,他分别借鉴了希腊悲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戏剧天才们的艺术成就,创作出经典的戏剧作品。
但是曹禺向外国剧作家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大胆拿来,学以致用,化入自己的生存体验中,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古希腊悲剧的移植与创新西方悲剧所呈现出的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这种痛快淋漓吸引了无数文人作家,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接触到希腊悲剧作品,其处女作《雷雨》在许多方面更是留有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 ,在他们看来 ,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
《雷雨》中侍萍极力避免女儿重蹈复辙,但终究难逃兄妹乱伦的惨剧。
还有《原野》中仇虎的复仇精神等,都明显受到了《美狄亚》的悲剧精神的影响。
仇虎在仇恨与良心不安中挣扎 ,复仇之火使他身心扭曲,不报家仇誓不罢休,但他在复仇之后又感到良心不安 ,瞎婆子的招魂声更刺激得他精神错乱 ,最终彻底崩溃。
古希腊命运悲剧这一主题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希腊悲剧的表现形式对曹禺也有重要的影响。
俄狄浦斯是个贤明的君王,为民除害却发现自己竟然是杀害亲生父亲的凶手,并娶了生母。
剧情急剧突转,走向悲剧结局。
亚里斯多德认为突转与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它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周朴园与侍萍客厅相遇发现这个女人竟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梅姑娘,剧情的突转,为全剧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蘩漪公开承认与周萍的关系被周冲发现,破坏了她在儿子心中的美好形象,致使周冲触电身亡。
发现与突转使作品悬念迭出产生惊心动魄的悲剧效果。
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曹禺的剧作并不是对西方戏剧的完全照搬。
它们是植根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鲁侍萍被周朴园玩弄没有象美狄亚那样杀死亲生孩子泄愤,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忍辱负重,其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品格注定她不是美狄亚复仇女神式的反抗而是一种不求怜悯,艰苦奋斗的抗争。
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的悲剧原因也并非命运,而是阶级社会的自然的法则,曹禺只是借用希腊悲剧的模式来表现社会现实,展现阶级对立的事实,可见其创新精神。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变异复杂的人性 ,精妙的结构 ,绝美的诗情 ,充沛的人道精神和浩瀚的想象力是曹禺一生执著的戏剧美学追求。
曹禺对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性格复杂性和变异性的刻画赞不绝口,他认为莎士比亚对复杂变异的人性的揭示是任何天才不能比拟的,莎士比亚对笔下的人物均一视同仁,仁慈、宽容与和解是莎剧中不断出现的主题。
《雷雨》的剧中人物性格也都是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的。
蘩漪是《雷雨》中最令人难以把握但又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
蘩漪最初应该是明慧,热情 ,带有一点“原始的野性”的。
但在嫁给周朴园后 ,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 ,变得抑郁寡欢 ,心如止水。
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 ,却又要弃她而去 ,使之重回枯井般的生活,结果终于引发了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的爆发 ,将爱与恨统统毁掉。
蘩漪性格的深刻性 ,在于让人们看到“僵死的封建的统治秩序 ,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依然顽固地守着阵地 ,致使一个资产阶级女性都被逼得发疯了 ,逼得她发出最愤慈的抗议 ,起来捣乱这个家庭的‘圆满’、‘秩序’,而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这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反封建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始作俑者 ,他对势漪的态度是冷漠专横的 ,但也不能说是漠不关心的,他为蘩漪请医生,逼蘩漪喝药 ,固然显示了他的家长作风 ,但同时也是出于对妻子的责任心。
尤其是对侍萍的情感态度 ,三十年来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 ,每年都为“逝去“的侍萍过生日。
三十年来 ,年年如此 ,没有一点真情是很难做到的。
每每看到这里 ,读者就不免对周朴园产生一丝同情 ,一丝恻隐。
此外 ,莎士比亚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 ,对曹禺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与莎剧一样,曹禺的戏剧也是剧与诗的融合,他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的心灵感受捕捉现实生活的诗意真实,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日出》结尾设计的曙光渐渐升起 ,幕后传来打夯工人愈来愈高亢而洪壮的合唱声揭示出在污浊混乱的生活中诗意的希望,理想的暖流与浪漫的诗情。
对易卜生戏剧的移植与创新曹禺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时,就通读了《易卜生全集》,易卜生剧作中广阔的生活天地、严谨的艺术结构、深刻的人物性格、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都深深地吸引了曹禺。
这时曹禺是个感觉灵敏、喜爱幻想、性情忧郁 ,内心埋藏着怨恨种子和蕴含着“雷雨”般不安情绪的青年。
《雷雨》可以说是从曹禺心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戏剧冲突。
《雷雨》的人物感情丰富 ,极富激情 ,每一颗灵魂都会燃烧起人类欲望的焰火 ,并陷入在情感的火坑里不能自拔。
他们的感情压力比常人大 , 心灵折磨比常人多 ,不是爱便是恨 ,一切都走向极端 ,要如雷如电般轰轰烈烈烧一场。
然而 ,生活的残酷使他们的种种挣扎都归于落空 ,人人都逃不脱命运的网。
曹禺从这个家庭成员前后 30 年的错综复杂的血缘纠葛入手 , 写出了这个貌似伪善的家庭的血腥罪恶。
曹禺还从易卜生那里学会了关注妇女问题 ,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就有娜拉的影子。
蘩漪对周朴园的背叛 ,陈白露对潘月亭的若即若离 ,经济上虽依附但人格上却保持独立 ,都是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表现。
对奥尼尔戏剧的移植与创新奥尼尔对曹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曹禺本人多次谈到对奥尼尔的倾慕、以及自己在历时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所受的奥尼尔的影响。
他曾说自己在中学时代就读过《天边外》,在大学里读《悲悼》三步曲,深为惊叹和激动,还被《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性感动过……奥尼尔所塑造的那种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人物性格、以及他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高度透视力,对曹禺的戏剧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由于曹禺对西方戏剧的热爱和《原野》与《琼斯皇》的类似(尤其是仇虎在心理挣扎的过程中,逃不出黑林子的一幕描述,简直是《琼斯皇》的翻版) ,而使他被扣上了“模仿”或者“剽窃”的帽子,《原野》明显地同奥尼尔的《琼斯皇》非常相像,都是写一个同自然奋斗的人怎样被一座原始的森林——命运的化身给难住了。
在《琼斯皇》的背后也藏有一个最重要然而不出场的主角。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把这二者对比分析一下的话,便会发现,在奥尼尔的笔下,琼斯是一个当上了西印度群岛土著黑人的皇帝,他并不代表黑人的民族利益和心理,他爬在黑人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当他被起来反抗的黑人逼得只身逃进森林的时候,这个曾经杀过黑人也杀过白人的逃犯,才突然地良心发现,有了一种犯罪感,从而产生了可怕的幻视、幻觉和幻象。
因此,对于琼斯来说,这种幻象幻觉其实是他人格的分裂,是现实生活中统治黑人的“皇帝”的自我,和幻境中被奴隶之黑人的代言人的自我之间的斗争。
而曹禺笔下的仇虎却不同,同样是出现了幻觉、幻视和幻听,同样是经受了惊恐和畏惧的心理折磨,但那却不是仇虎的人格分裂,却是他的性格升华。
仇虎的心理斗争依然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与说明,不是对《琼斯皇》的模仿,是中国“超我”文化模式的再现。
曹禺先生从创作背景、主题上个人意识的觉醒、对英雄主义文化价值的歌颂、对中国“超我”文化模式的再现等方面,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质精神,并且在舞台广阔空间的实践中,使东西方的文化传统最终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
对契诃夫戏剧的移植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超越自己,使契诃夫在当时的俄国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
他的作品,不同于当时俄国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伪形式主义作品,充满了形式探索的意味,即所谓的契诃夫式。
其突出的特征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的叙事原则,追求抒情方式的平淡美。
在读了契诃夫的《三姊妹》后 ,曹禺感动地说:“这出伟大的戏剧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 ,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
结构很平淡 ,戏剧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 ,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 ,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
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 ,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
”于是曹禺的话剧创作开始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转化。
在《日出》中便透出一点契诃夫那样的风格 ,显示出老老实实的深刻,《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 ,揭露旧中国的荒淫和残暴 ,剖视了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悲惨。
在《<日出>跋》里 ,曹禺叙述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在我写《日出》时 ,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 ,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 ,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 ,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日出》正是以陈白露为线索 ,带起了她周围的一组矛盾冲突,用一些零碎人生展示出一幕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
《北京人》和《家》更是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真正探索 ,不见电闪雷鸣,没有剑拔弩张 ,而是在将要闷死人的氛围里 ,描绘出人们将死前的挣扎与死亡的必然到来 ,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从蘩漪到愫方 , 从《雷雨》到《北京人》 , 曹禺的构剧方式和构剧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但从中可以看到 , 曹禺从追求和借鉴西方戏剧技法 , 到回归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精神的艰辛探索之路。
这对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 , 都有深刻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从身处20世纪中国文坛的剧作家——曹禺,在其一生作品数量不多、借鉴经验不少的创作实践中,可以证明。
曹禺对西方戏剧经验的吸收,在意识上跨过了一个新的高度 ,显示了一种新的气度和胆识。
他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许多有益的艺术经验 ,经过咀嚼消化后 ,变成了他自己的艺术生命的血肉。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得以确立 ,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曹禺的话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1 ]郑春苗1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1[2 ]胡叔和1曹禺评传[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1[3 ]田本相 ,胡叔和 1 曹禺研究资料[M]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11[4 ]孙庆升1曹禺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1[5 ]李达三 ,罗纲 1 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1[6 ]王卫平1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J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1[7 ]张葆莘,《曹禺同志谈剧作》,《曹禺研究专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41页。